明代瓷器特点,永乐青花铁锈斑微观特征?
历史上有“永宣不分家”之说,明永乐宣德期间生产的青花瓷器素来独领风骚饱受亲睐。
永乐宣德青花青料多采用的是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苏泥勃青,亦称苏麻离青。这种青料被认为是进口的, 其色彩浓艳明亮,有晕散现象,釉面还会出现一些错落有致的铁锈斑“瑕疵”,有棕黄褐色,也有深蓝墨色,图形不规则,下陷入骨,别有情致,水墨画之效果跃然于上。这一重要特征在元青花上是较少见的。明洪武青花采用的是国产青料,青花发色灰暗,不见铁锈斑现象。 pan XML:LANG='ZH-CN' LANG='ZH-CN'>清雍正、乾隆时官窑曾仿永乐宣德青花,但铁锈斑过于均匀细密。现当代仿青花铁锈斑,多数是用铁水点化在釉面上,有人为机械造作之感。
当然,鉴别永宣青花不能仅靠铁锈斑这一特征来定夺,还需要从其胎质,造型、纹饰、底款等方面综合考虑。
如永乐青花其胎质较前明洪武青花更细洁、坚实;釉面多白中泛青,润厚莹亮;胎体轻盈造型典雅;纹饰方面摆脱了元时繁杂
明代瓷器有什么特点?
1、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别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民窑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俗称“黄溢”。
3、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4、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5、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
6、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
7、明代景德镇瓷器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单色釉,杂色釉。
宋代汝窑瓷器有哪些特点?
通过清凉寺窑址的发掘标本可以看出,汝窑的产品不仅有我们熟悉的天青和粉青釉瓷器,还生产带有耀州窑风格的橄榄青釉、带有登封窑风格的珍珠地以及其他单色釉、宋三彩等产品。这里我们讨论的汝窑,特指其中一部分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北宋后期为宫廷烧造的贡瓷。
从馆藏汝窑及出土标本总结归纳,大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器型方面,以盘、碗、洗、碟等小件圆器居多,口径多在16公分以内,瓶、尊、薰等琢器高度多在20~30公分;
装饰上,以素面无纹者居多,少数有弦纹及刻划花;
胎质方面,胎土细匀坚致,手感偏轻,胎色呈土褐或土黄色,即所谓的“香灰胎”;
釉质方面,有透明和不透明两种,高光下釉光均表现温润,除个别器物外大多都有开片,开片形态不一,以无规则的细小开片和较大的冰裂纹开片较为多见,釉色以天青和粉青为主,少数呈月白色;
垫烧工艺方面,小件圆器通常满釉裹足支钉烧,支钉断面细小椭圆,俗称“芝麻钉”,尺寸小的多为三支钉,稍大者五支钉,椭圆水仙盆见有六支钉,瓶、尊、薰等琢器采用垫饼垫烧。
清凉寺窑址出土 青釉印花盘(耀州窑风格)清凉寺窑址出土 珍珠地刻划花枕(登封窑风格)清凉寺窑址出土 宋三彩盘清凉寺窑址出土 黑釉行炉清凉寺窑址出土 黄釉碗清凉寺窑址出土 天青釉刻花长颈瓶清凉寺窑址出土 天青釉覆莲纹盏托清凉寺窑址出土 刻花衔枝鹿纹 标本清凉寺窑址出土 荷叶足莲瓣纹熏炉 标本清凉寺窑址出土 青釉刻花盘口瓶(修复件)清凉寺窑址出土 莲瓣鸳鸯香薰 标本清凉寺窑址出土 汝窑椭圆形支钉垫圈大英博物馆藏 汝窑玉壶春瓶上海博物馆藏 汝窑洗上海博物馆藏 汝窑盘上海博物馆藏 汝窑盘故宫博物院藏 弦纹三足奁故宫博物院藏 弦纹三足奁 局部明代青白瓷特征?
一、洪武青花鈷料及釉面特征
1、釉面呈青白色,是元明两代瓷器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常见的洪武民窑器,胎体因淘洗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在厚润的青白釉汁的映衬下,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窑器虽然也为青灰色,却较民窑器白润肥厚,玻化程度较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部分底足露胎处可见上了白色护胎釉(浆)。
2、有进口、国产两种青料。进口“苏麻离青”料呈色鲜艳,国产料青花发色大多呈淡灰色,没有铁绣斑。近来有研究表明,有不少呈现黑灰色或褐黑色的纹饰,并不含有鈷料成分和釉里红铜的成分,应为国产含铁锰的用料,特意烧成黑色纹饰。
二、永乐青花鈷料及釉面特征
1、釉面肥厚、光润、细腻、干净,绝无桔皮纹,有肥亮感。釉色多数为白中泛青,但较之元代,清白度有所减弱。白釉器的口边和底角,釉薄处多白色和黄色,釉厚处呈水绿色。 器底的白釉,一般匀净,少有厚薄不匀现象,薄处泛黄,厚处呈浆白色或稍闪青色,有的器开有细片纹。
2、鈷料多用进口“苏麻离青”料,青花发色浓艳,有铁锈斑和晕散现象,后者宣德少见。
三、宣德青花鈷料及釉面特征
1、宣德中期,瓷的釉面非常突出的特点为桔皮纹。宣德早期釉面与永乐一样,尚无桔皮纹,而后增多,晚期出现洁白釉又少见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多泛青,称作“亮青釉”。前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有的青花器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显云雾状、称“朦釉”,俗又谓之:“唾沫釉”。清仿宣器,多此云雾现象。大器,足不施釉、露胎处多为“细砂底”,并有浅红色涂抹痕,且无明显旋痕,如有即为后仿。中小器,足多施釉,但器身与器足釉面往往不一。
2、宣德青花有三种色料:(1)苏料、(2)国产料、(3)混合料。国产精料已广泛使用。
四、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青花鈷料及釉面特征
1、大部分出土瓷器均表现为釉面肥厚润泽,胎面白中闪青,有洁白胎和灰白胎。少数釉色泛黄,釉面开裂片。
2、正统前期用提炼苏料,晕散较少,后期与景泰、天顺一样多用浓艳型国产鈷料(石子青),铁锰提炼不清,发色与宣德所用苏料无异,青花明艳,色浓处有铁锈斑入胎骨。青花发色蓝灰或黑蓝,也有见偏灰淡者,色泽淡雅,几近成化。不同呈色似与官民窑有关联,又与其国力和国情有关,三朝官仿民、民仿官情况突出,不宜区分官民瓷器。
五、成化青花鈷料及釉面特点
1、青花瓷在成化时风格为之一变,其呈色由浓艳变淡雅,是由于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几乎已经用完,中后期把“苏青”料改用“平等青”(又称“坡塘青”)所致。所以成化青花瓷用的大都是国产的平等青和部分石子青。平等青料含铁较少,含锰较多,呈色蓝中泛青灰,没有了铁锈斑和晕散,发色稳定,淡雅柔和。
2、成化瓷器胎质细腻纯净,故器表白釉如脂,又肥又透,胎体轻薄,修胎规整厚胎者美如玉,薄胎者玲珑透体在光线透视下,有显现微弱肉红色的,也有白中泛青的。
六、弘治青花鈷料及釉面特点
1、弘治器物釉面演变过程为:白中闪灰(早)——灰中闪青(中)——青亮(晚)。底部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色。底部闪青色,是与成化瓷的重要区别之一。
2、青花延用“平等青”,色泽一般为青中偏淡,发色淡雅秀气。
七、正德青花鈷料及釉面特点
1、早期延用“平等青”,呈现青色淡雅、青中闪灰的色泽。 中期用“石子青”,色泽滞重,灰暗无光,呈色青中泛灰,有晕散现象。晚期用“回青”。色泽浓重,艳丽而散晕,色青微闪紫红色。
2、圈足底部为亮青釉,是正德特征之一。而民窑器底多为浆白釉。器物口沿部釉厚处,特别呈青色。
八、嘉靖青花鈷料及釉面特点
1、胎釉为明代釉中最厚,称为“亮青釉”。施釉不均而显波浪状,抚摸时有凹凸不平感觉。常在器口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特征。器物的表面釉一般均为灰青白色,而底釉却大都为亮青釉,这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标志。
2、早期有用“平等青”,后使用配比正确的回青料,青花发色既不同于成化的浅淡,又不同于正德的浓灰,而是蓝中微泛紫红的浓艳色彩,即“幽青可爱”。如配比不当,即呈色不一。
九、万历及后期青花鈷料及釉面特点
1、万历早期用回青料,呈色蓝中泛紫;中期用回青加石子青,呈色蓝中泛灰,发色渐浅;34年后至天启明末用浙江料,除了少数提纯较好发色鲜艳外,多数清淡无华,呈色蓝色灰暗,有晕散;末期更加浅淡。天启、崇祯时期多用浙料,提纯度高,发色青翠偏灰,分色较好。
2、釉面早期厚润有玻璃质感。中期呈乳白色或青白色,晚期多为淡青色,釉层稀薄,常有漏釉,所谓“贴骨釉”。无论何种釉,施釉都不均匀,厚薄不一,聚釉处多在脚、底足和口沿处,抚摸给人以不平感觉。崇祯时期部分器物釉面较好,呈乳白和青白色
矾红瓷器的各时期特点?
矾红瓷器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种瓷器,其时期特点包括:明代为初烧,色彩多以鲜艳的红色为主,有时配以黄色和紫色等;清代为全盛时期,瓷质洁白细腻,红色浓艳厚重,造型多变,尤以康熙和雍正时期为佳。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