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窑青花罐特征,清早期外销青花瓷价值如何?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经验,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
清早期外销青花瓷价值如何?
清早期普通外销青花瓷的价值与同期民窑中低档青花瓷器的价值大致相当,不如同期民窑高档瓷器价值高,更没法跟同期官窑瓷器相比;但若是西方皇室或王公贵族所特别订制的“徽章瓷”的话,则其价值大致相当于民窑的顶级瓷器或官窑的下品瓷器。
这是因为一方面,清早期普通外销瓷产量巨大,做工和画工也都是大路货,谈不上艺术和精美,有些现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粗率鄙陋;另一方面,清中早期朝廷内外一律视外族外国为“蛮夷之地”,等级森严之下,岂会把最精、最美、最好的卖给那些“茹毛饮血”之徒,是以总体艺术水准和工艺水准都是“等而下之”的,想高都不可能。
其实也不只是清早期外销瓷如此,唐宋以来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唯有元代略有例外,倒不是元代统治者“法外开恩”,而是一帮头脑简单之货根本就顾及不上这些细枝末节的社会问题就已经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
由于元代极特殊的社会背景,外销的元青花等元代瓷器反而与国内的总体艺术水准和工艺水准完全同步,所以现在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及其他瓷器制品,倒还真有不少稀世精品存世,可不是仅仅限于土耳其和伊朗有皇室记录那一点点那么简单。
所以,假如真想在海外搜寻最有价值的中国外销瓷的话,应该把目光锁定在元代这块国内外无差别的特殊领地,以及各朝各代的西方皇室贵族的订制“徽章瓷”这一特定领域。
上几件青花瓷器,以证上言,以饷瓷友。
我想知道清代康熙青花印泥盒的价位?
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名贵,最精美的,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誉。康熙皇帝当政61年,是历代皇帝中当政最长的一个,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生产。
'臧窑'为康熙早期代表,'郎窑'则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与明代最大的区别是以民窑青花为主流,这是因'官搭民烧'成为定制,刺激了民窑的发展。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以前的产品,造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器口施酱黄釉的也常见,青花呈色深沉、灰暗。
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青花色泽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变化,且呈色稳定,逐步向高峰期那种标准的翠蓝色过渡。早期青花书帝号年款的较少,尤其是前十年,常见者多为干支款或书前朝 '大明年制'款,也有署斋堂款的。釉面多为青白色。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间的产品,其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最多层次变化可达数十层。
绘画技法则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成为后代的楷模。底款书本朝款识在中期成为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数均为中期以后产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书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
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的产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类似雍正初年产品。表面釉色与雍正时完全一样,均为青白釉。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
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
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
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康熙民窑折腰碗?
清代康熙民窑青花折腰大碗,直径18.2厘米,高度约8厘米,此类造型纹饰的康熙民窑瓷装饰性很强,跟清晚期的民瓷比起来,从造型跟纹饰的搭配,都更具有装饰艺术效果,也是研究康雍时期民瓷的好标本,此碗有几根老冲线和鸡爪纹,其余完整,声音清脆,很适合摆设欣赏研究
请藏友们交流一下?
你的光绪款青花绣墩从照片上看,东西的青花料应该是现代的化学青料,感觉是浮在釉的表面上,底部款识整体写的不规范,比较生疏。应该是一个现代的仿品。没有收藏的价值。借此机会 ,我上传六张本人收藏的宣徳青花的绣墩照片给大家看看。
真品雍正民窑青花盘子值多少钱?
雍正年间的瓷器,民窑的有的比官窑还值钱,首先要看做工,有的有款,一般都没有款,有款的要看其胎质和釉质情况而论。
你的东西,据我判断大约能值7-8万元。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