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瓷器顺口溜大全文案,对瓷器有什么用处?
【文藏来答】所谓钴矿料呢,就是烧制瓷器时用的一种含有钴元素的矿物原料。
中国陶瓷发展的轨迹,到元代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釉下彩瓷器,称为青花瓷。青花是指在传统瓷器胎釉之间用一种含有钴元素的矿物原料进行绘画,经过高温焙烧后呈现出的美丽蓝色花纹。在这种蓝色纹样的装饰下,传统青白釉瓷器更加熠熠生辉。从此青花瓷品种以一种空前的传播速度,迅速占据了全国的主要瓷器市场,并且很快延伸至其他国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且经久不衰。
煅烧后的钴矿料
而对于钴矿料来说,其不但是青花瓷器唯一的致色原料,同时在其他颜色釉瓷的胎、釉及釉上彩瓷绘画中都有相对广泛的应用,可以说钴矿料的发掘和使用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各地受不同环境不同风俗的影响,对钴矿料并没有统一的称谓,景德镇在元、明时期使用的是乐平料,由于它来自土里所以叫“土料”;浙江的江山地区用钴矿做釉所以称为“釉子”,清代则改叫浙料;湖南地区按其颜色称为“铁加紫”;云南宣威地区产的钴料称为“珠明料”,至今,“珠明料”仍是高档钴料的代名词。
随着青花瓷器的风靡,需求和产量大增,景德镇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行业——料行。当地有句顺口溜形容料行,叫“山上的石头好挣钱,来来去去要半年”。说的是每年梅雨季节一过,料行的工人便从景德镇出发,游走在周围的山区,寻找“鸡窝料”,发现目标后常常叫放牛的牧童前来边放牛边采矿,然后将收集到的钴矿料带回景德镇加工。
瓜子片
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对采来的原料进行筛磨,一般将其直接倒在水溪旁的石板上,用一块直径约20厘米、类似玉壁一样的渣饼(烧瓷后废弃的垫饼)反复磋磨,边磨边用水冲洗,直到原料露出钴矿料独有的青紫色,筛磨工序才算完成。经过筛磨的钴料形状和颜色如同西瓜籽,所以又称“瓜子片”。在磋磨过程中为了防止划伤,手指都要带上铁制的护具,其形状大致如古代女子用来养指甲时所佩戴的指甲套。
烧蓝指甲套
第二道工序是将磨好的瓜子片装在可二匣钵内,用黄草纸盖严,再用黄泥封住,进行煅烧。先在地上挖好垅沟,将足够量的木炭放入垅沟内,再把几十个封好的可二匣钵放在木炭上,用泥土盖严,点燃木炭,煅烧24个小时。这一工序主要是通过燃烧的方法来判断原料中钴元素的含量。熄火降温后打开封土,按颜色对钴矿料进行分级,蓝绿色的含钴量高,黑褐色的含钴量低含铁量高。康熙时期最好的珠明料钴含量约为5%,一般在3%左右。
第三道工序是将分好级的“瓜子片”倒在容器内加水研磨,直至成膏状,再把不同等级的钴料绘在瓷胎上入窑烧制,观其发色,这一工序叫试火照。按烧成后的发色最终完成对钴料的定级,便可分级出售原料了。
清 火照
生产青花瓷的作坊购入钴料后,也要请其雇的画师再试火照,其目的有二:一是即便按等级购买的钴料,因每批钴料含钴、铁等元素或多或少会有不同,适合绘画的内容也不尽相同,需要试出对应的颜色;二是每个画师绘画手法不尽相同,对料性的掌握也有所不同,他们需要通过试火照,观察钴料反映出的状态,来决定绘画的方法、力度等。通过对火照的分析及之后的绘画,还能看出画师的基本功。
近代 青花大师王步的火照
钴料发色的特点是在釉下使用时,高温烧制成瓷后才会发出我们看到的蓝色,如白地青花、豆青地青花、洒蓝瓷器等。但钴料如不施釉,无论是在700〜800℃的低温,还是在1200℃的高温下,都不会发蓝色,只会呈现出钴料原本沉稳的黑褐色。古代工匠根据钴料的这种特点,结合葫芦窑、镇窑不同窑位不同窑温的特性,研发出了五彩、素三彩刻花、粉彩、墨彩等釉上彩瓷品种;另外一些高温颜色釉瓷器,如霁蓝、粉青、天青、茶叶末等露胎处表现出的铁骨泥特点,施彩所用的都是钴料。
50年代 王步画的玉米
清代景德镇镇窑烧制了大量的白釉瓷,一部分以白釉品种进行销售,更多的则是用钴料在白釉上进行绘画。在釉上绘画一般用等级较差的钴料,这种料被称为“生料”,使用时需加入樟脑油进行调和。绘画时先在釉上绘所需图案的线条,用此法绘出的线条为黑色,就是“生料”的颜色,然后再根据需要填入各种颜色,经过低温烧制,五彩、粉彩瓷器就算完成了;而所谓墨彩瓷器,则完全是用生料绘画后烧成。
同治年款 黄釉盘
再有如清官窑所烧制的黄地素三彩刻龙纹盘这类低温釉瓷器,均先在胎坯上用生料画好线条、写好款识,再刻龙纹,不施釉,一切完成后装匣入窑烧制,所在窑位多为不可控的位置,如献位。等成瓷后,再在这些带有褐色线条及款识的反瓷上施含铅、铁、铜、锰的釉子,二次入窑低温烧制而成。这是工匠们灵活运用窑位、钴料进行的创新之举。
茶叶末釉瓷圈足铁骨泥
由于景德镇产的瓷土矿含铁量低,烧制后胎泥呈白色,当烧制茶叶末釉、粉青釉等颜色釉瓷器时,圈足的露胎处呈白色,显得反差过大,有头重脚轻之嫌,观感度变差。所以在烧制这类瓷器品种前,要先用毛笔蘸上生料,涂抹在圈足处,成瓷后露胎圈足处为黑色,俗称“铁骨泥”。这类品种常被人们误认为是胎泥含铁量高所至,称其为“香灰胎”,实则未知其本源,将两种表现混淆了。
原文作者:何国森/口述 殷鹏/整理
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7月刊《瓷器鉴定那些事——青花瓷上五彩缤纷的蓝》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农村老人说八月十五云遮月?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一句民间谚语,是农民们在长期田间劳作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经验,是经常出现的节日天气之间的联系。说的是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如果月亮被云幕遮蔽,很可能是下雨了,或者阴天啦。看不到中秋的圆月啦,来年正月十五就会阴天或者可能下雪。有一年农历中秋节当天北京等周边地区阴天,中秋节晚上云遮月,接着多云转晴。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凌晨大雪纷飞,到处一片白茫茫的雪落下。中午后雪慢慢停止,但仍然是阴天到多云的天气,冷风嗖嗖地,正好验证了这一句民间谚语。所以老祖宗的智慧是经历了时光的考验才能得出的结论。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天气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吧。韵律关系是因为一种天气出现后,未来许多天后很有可能会出现和之前对应的天气。这样的韵律时间有的时候长一点,有的时候短点,没有准确的计算。通常是以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和240天不等的时间来预测的。“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按农历来计算的话,差不多是150天吧。历史资料的佐证,每当中秋节的时候云幕遮蔽天空、阴天还有下雨的话,来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就有可能会出现阴天或下雪的气象。
所以你觉得有道理吗?无论是民间的经验总结,还是官方的历史资料显示,都给这句话做出了有力的印证。
希望我的回答能能帮助到你哦。我是一个刚开始自媒体写作的萌新,可以给我一个赞吗?谢谢啦。
你的家乡有哪些快要失传的传统手工艺?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立刻想到我爷爷,还有他那一双布满老茧子的粗糙手掌。
左边是我爷爷,右边是我爸爸
我爷爷是民间手艺人,一辈子靠手艺吃饭,我爷爷做的手艺活有很多,具体属于哪一个类别我不太清楚,主要是做柳条、竹子相关的一些成品,用于日常的一些耕种、打渔、采摘等劳作,实用性很强
一些成品我找不到照片,网上也搜不到,只有类似的,有很多成品现在我爷爷都不做了,我也只小时候见过,没有照片保存下来,先给大家看一下早年前的工作室的照片
晚上拍的,加上以前手机像素低,不太能看出来具体有啥,但是至少能看出来比较杂乱。
下面大致介绍一下我爷爷会做的一些成品
竹梯这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用竹子做成的梯子,最早的时候就是用锯子➕凿子把竹子做成梯子,后来买了切割机,那些洞眼都是可以用机器一下子弄开,省去了很多事,后来直接就批人家成品梯子转手卖,再后来就是现在已经不卖了,因为基本卖不出去了,不仅是因为梯子的质量好,买一个能用好多年,还有就是被工业制品梯子代替了,现在也就是在老电影里面能看到了。
以前这些竹梯主要是卖给广播站、房顶修缮等一些需要高空作业的人的。
柳框柳筐的话,我是真的找不到图片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是用柳条编成的。
记得小时候爷爷就在地上画一个圆,然后蹲在圆圈中心,一圈一圈的编,有时候从边上走过还可能被带起的柳条抽一下,抽的疼了我还哭过呢。
我们家的小一辈,包括我爸爸姑姑他们小时候,都是爷爷用柳条编成椭圆形的柳筐,在里面垫上棉被,然后底上垫上圆柱形的木头,就是一个摇篮,可惜柳筐容易被虫蛀,所以实物也就没办法留存下来,但是会永远留在记忆中。
这个柳筐现在也是不做了的,因为都被代替了呀,以前大多是修建房屋的时候用来装转头之类的装修材料的。
藤椅就是这个藤椅,样子差不多,纯手工编织的,从几截竹子和藤条最后编成这样的椅子,现在我外婆家还有两个,下次回老家我拍照片来换了这个图,现在也是不卖了,因为工厂生产的椅子更好看。
扫把(扫帚)这个主要是用来扫家里
这样的大扫帚主要用来扫院子或者马路
以前都是纯手工做出来的,主要工具是一个长条凳子,连着一根粗铁丝,铁丝的另一头绑着圆形的木头,用来把枝枝节节绑紧些。现在都不做了,所以好像也没在家里看到过工具,下次回去如果有的话补图。
现在大扫帚还是有得卖的,但是都是批的成品的,小扫帚基本没人买了,现在家里都是用塑料扫把。
草耙以前农村晒小麦或者稻子,用一个机器把麦穗和杆子打开,然后用这个工具扒走杆子,还有除草的时候会用,我爷爷会做这个,用竹子劈成竹片,然后用火灼弯,扎在一起做成这个。
以前农忙的时候卖的很多,现在没了,
竹子这个是直接长出来的竹子,然后我爷爷会用火灼烧,把弯的竹子撸直,渔民买来撑船,还有小的细竹子,用来支网,零碎的枝头会有人买去做篱笆,现在是不是还是会有人来买,很少。
五月初回家的时候还看到我爷爷在yue(不知道字该怎么写,土话是这个音,第一声)竹子,架起来,火枪烧,调整竹子,冷水一浇定型。满满都是记忆中的感觉。
还有很多东西就不一一列举了,以前很实用的工具之类的,现在都有更好的替代品了,爷爷的身体也没那么硬朗了,爸爸也有自己的工作,这些手艺活最后就只会存在于我的记忆中吧。
真的很感谢提问!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