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气窑与柴窑瓷器,周世宗柴荣的能力比赵匡胤如何?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我们且看看柴荣和赵匡胤各自取得的功绩:

一、周世宗柴荣的历史功绩

显德元年(公元 954 年),郭威养子郭荣继位(周世宗)。

郭荣,原名柴荣,百年后人又称柴世宗,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西南)人。父亲柴守礼,处于社会的底层。年轻的柴荣前去依靠嫁给郭威的姑妈生活。他相貌堂堂,为人恭谨厚道,言语不多,办事踏实,深得郭威喜欢,被收为养子。

当时的郭威还未发达,家境也不怎么样,柴荣便为养父做些生意,去江陵贩运茶叶等货物。他一边做生意,一边习文练武,从而精通了骑马、射箭等武艺,读了大量的史书及黄老著作。

后汉建立后,养父成了政权的核心人物,他离开了商界,被任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养父在邺都起兵杀向开封,他受命留守邺都,主持根据地的事务。养父做了大周皇帝,他被授予一连串显贵的职务。养父因儿子全被汉隐帝所杀,他又成了惟一的继承人,加封晋王。

周世宗在被百官迎向宝座后,私下立了个愿,希望上天给他三十年时间:“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新皇帝一上来,就呈现一股新气象,他实打实地开出了一个历史新局面。

1、稳定国家统治局面的战争

后汉亡后,留下一支以刘崇为首的势力,在太原建立了北汉政权。刘崇对后周极为仇视,在周世宗上台后不久,就效法石敬瑭,联合契丹共同向后周杀来。周世宗排斥了议和的意见,亲自率领军队前去迎战。

两军相遇,爆发了高平(今属山西)之战。敌方兵强马壮,来势汹汹,大有一口吞灭周军的气势。周军人少,看上去单薄得很。刘崇逞强,说是凭着自己的军队就能取胜,要契丹兵在一旁观看。周世宗披挂上阵,亲自督战。战斗开始了,北汉军发动强大的攻势,冲垮了周军的右翼。

形势万分危险,周世宗鼓舞士气,亲自带领亲兵冲上去,在赵匡胤、张永德等将领的死战下,终于堵住了缺口,在后到的援军的配合下,乘势组织了反攻,打得敌军全面崩溃,打得刘崇抱头鼠窜而去。高平之战的胜利,确立了后周在天下的军事地位。

事后,周世宗根据军队在战争中暴露的缺陷,及诸侯尾大不掉的事实,对军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他下令藩镇将最有战斗力的兵士送往中央,在此基础上,他淘汰老弱,组织建设了具有绝对优势的禁军,初步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他对将帅臣僚恩威并用,有话说在当面,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使自己建立了崇高的威信,也改变了骄兵悍将难制的局面。

2、修明内政

与此同时,周世宗继承了周太祖的政治,经济改革,开始向纵深发展。

他努力树立好天子,好政府、好官员的形象:自己带头过俭朴生活,拒绝下面向他进献珍宝器玩及美食佳肴;破格选拔有识之士,构建有办事效率的政府班子;整顿科举,保证真正有用之才的进身之途;修订《大周刑统》,杜绝滥刑苛法;澄清吏治,对贪赃枉法的官员,毫不留情地坚决打击。主管税收的大将军孟汉卿,在正税之外,向民多收耗余,事发之后,被处以极刑。他让官员每人做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为君难为臣不易论》。

他知道,他的国家要强大,最基本的一点,是靠民众,靠他们发展生产,增加国家的财富。由此,他从各个方面着手,调整民众的生存环境,改善他们的生产条件:降低税收,革除不合理的款项;颁布《均田图》,力求耕者有其田;招集流民,解决劳动力的不足;兴修水利,认真治理黄河、汴河;消熔铜佛像铸钱币,促进商业流通。

走一步见一效,步步有章法的周世宗,没出几年,把国家弄得富强了起来。

3、对外南征北战

国力强了,那就好办事。周世宗凭着逐渐增长的国力,开始按他的宏伟蓝图进发:南征北战,统一中华大地。

他的第一步战略,把兵锋指向西边。

西边的秦(今甘肃天水)、凤(今陕西凤县东)、成(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四州,原大部分地属中原政权,契丹入侵中原,四地归附了后蜀。当地民众不堪后蜀的重敛猛赋,要求回归中原的呼声日高。周世宗借着这股东风,派出大军前去收复。仅半年时间,四地的城墙上就插满了后周的旗帜。

他的第二步战略,把军队开向南方。

到南方是打南唐,南唐是大国,实力强不好打,战争打得艰苦,打了二年零五个月之久,周世宗前后亲征了三次。第一次亲征,经周军顽强作战,拿下了不少地方,但得而复失,功亏一篑。

第二次亲征,周军水陆并进,取得了寿州等地,又因季节问题,撤军北还。第三次亲征,周军一鼓作气,征服了江北十州,并将几百艘战船开进了长江,准备渡江。身在金陵的南唐主李璟见势不妙,为保住他的“半壁江山”,派能说会道的大臣钟谟、李德明前来求和。

周世宗未等使者转动三寸不烂之舌,先正气凛然地说道:“你们欲以巧言说寡人罢兵,是将寡人比六朝时一群痴汉,如何这等不知人? 你们不用开口,速回去告知你们主人,令他即来跪拜寡人,事情可以好说。不然的话,寡人须看看金陵城,借府库犒军,到时你们不要后悔!”

李璟无法以口舌求和,只能割地求和,将另外四州一起献给了周世宗。

周世宗三次亲征,共得南唐十四州:光(今河南潢川)、寿(今安徽寿县)、庐(今安徽合肥)、舒(今安徽潜山)、蕲(今湖北蕲春),黄(今湖北黄冈),滁(今安徽滁县)、和(今安徽和县)、濠(今安徽凤阳东),泗(今江苏盱眙对岸)、楚(今江苏淮安)、扬(今属江苏)泰(今属江苏)、通(今江苏南通)。

他的第三步战略,把战车引向北地。

北地是契丹,周世宗还是亲征。北伐很顺利,仅四十多天,就轻而易举地从契丹手中取得了瓦桥(今河北雄县)、益津(今河北霸县)、淤口(今河北霸县东信安镇)三关,及宁(今河北青县)、莫(今河北任丘北),瀛(今河北河间)三州等地。旌旗招展,他还想直取幽州,可他病了,只得撤军南下。

回到开封,周世宗就病逝了,年仅三十九岁。

周世宗是五代中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他长期闯荡社会,深知民间疾苦,深知时代潮流的趋势。在登位后,他顺应时代潮流,继承周太祖的衣钵,改革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将改革推向后周的全部领土。靠着改革,他提高了后周的国力,又凭着上升的国力,不辞鞍马劳顿,亲自统帅大军南征北战,取得了空前的军事成就,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二、赵匡胤的历史功绩

宋太祖以一军旅武将夺得天下,在位十六年,做了两件大事:第一,基本统一了南方,并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强化了中央集权,彻底消弭了中唐以来造成地方割据的动乱因素。太祖不仅为赵宋王朝,也为其后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一笔不可缺少的政治遗产,宋代以后的统一王朝没有再出现分裂割据局面,这笔政治遗产是大起作用的。王夫之在《宋论》里认为,宋太祖的功业“固将夷汉唐而上之”。

《宋史·太祖纪》也以为::“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还说太祖作为创业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与其他开国帝王相比,宋太祖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治国与为人也自有特色和魅力。

太祖虽出身武将,却酷爱读书。他随周世宗打淮南,有人揭发他私载货物达数车之多,检查下来,只有书籍数千卷,世宗说:“你做将帅,应该致力于坚甲利兵,要这么多书干什么?”他答:

“蒙用为将帅,常怕完不成任务,故而聚书观看,就为学知识,广见闻,增智虑。”

1、内政方面——重文轻武政策的施行

有时候,太祖也会说两句文人的好话。乾德三年平蜀不久,他发现一面后蜀的铜镜铸刻着“乾德四年铸”的字样。乾德是北宋的年号,太祖大惑不解,翰林学士窦仪说:“前蜀王衍也用过这一年号,一定是那时所铸。”太祖感慨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

正因如此,后人都以为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太祖定下的。其实,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出于防范的需要,贬抑武人是宋初的基本方针,其后也成为宋代家法。由于贬抑武人,势必擢用文士,相形之下文人身价似乎大涨。

有人把太祖誓碑作为其重文的论据,这也值得斟酌。建隆三年,太祖曾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立一誓碑,规定今后凡太庙祭奠或新天子即位,都必须恭读三条誓词,除“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还有“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其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条,固然反映了太祖的宽容与自信,但恐怕主要还是认为这些文人成不了大害,完全可以宅心仁厚,不开杀戒。大体说来,重文与抑武相结合,成为不可分割的宋代家法,当在太宗时代。

赵匡胤深刻体会到,唐末以来兵连祸结,王朝更迭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如不对此进行改革,那么赵宋王朝断无长治久安之理。于是,赵匡胤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将地方藩镇掌握的政权、财权、兵权收归中央,铲除“帅强则叛上”的土壤。

在中央,则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宿卫勋臣统领禁兵的权力,然后,设立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巧妙地将兵权一分为二,“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从而解除了将帅动辄犯上作乱的威胁。如此同时,大力整顿军队,裁汰老弱,加强中央禁军,注意训练,严明军纪,消除了“兵强则逐帅”的恶习。

在进行军事改革的同时,赵匡胤对中央和地方官僚体制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在中央,削弱和分散相权,以解除相权过大对皇权构成的威胁。特设“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副手,并将兵权分离出来,由枢密院执掌。同时,提高台谏官的地位,使他们随时可以弹劾宰执、官僚,起到督察政府官员的作用。对官员的任用,实行了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

所有官职,除特殊情况外,都不担任与官职名称相符的职务,官名只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职只是作为官员的荣誉衔,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用官职分离、名实不一的手段,来达到集权中央的目的。

和加强集权同时进行的,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减轻刑罚,选用人才,以求达到天下大治。

宋建国之初,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宋政权同其他割据政权以及同辽王朝之间,宋中央与地方藩镇以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阶级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这些相互交织而又不断消长的矛盾,要求赵匡胤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在千头万绪中找出关键所在,及时作出有效可行的决策。

面对重大问题,赵匡胤依赖于群体的智慧,让文武臣僚各抒己见,出谋划策,通过相互讨论,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而对于简单和紧急情况下出现的问题,又偏重于个人决策。群体和个人决策各有利弊,赵匡胤把二者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扬长避短,最后确定大政方针;对内整顿吏治,提高文臣地位,改变武将专权的局面;对外则先南后北,根据实际形势逐步消灭其他割据政权;对北边的强敌辽采取积极防御。这样,就减少了失误,使决策能够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

2、对外——基本完成国家统一

当时,赵宋政权虽承袭了后周统治区域,拥有 111 州、96万户,但号令所至,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在其南面,尚有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在其北面,还有辽和北汉政权。分裂的状态仍存,割据的局面依旧。要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其中,重要的就是战略方针的选择和制定。

对于统一,赵匡胤奉行的是先南后北的战略。中原地区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国库空虚。必先取巴蜀,其次取广南、江南。这样,国家储藏才能富饶。北汉与辽接壤,如先攻取北汉,那么辽国之患,就会由我独自承担,还不如先让他苟延残喘,作为我们的屏障,等到我财用富饶后,再攻取它,为时不晚。

这一战略的着眼点是先弱后强,也就是先易后难,北守南攻,待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敌。当然,任何战略方针的制定,都离不开当时的环境和主客观方面的条件,同时,也会随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建隆元年,荆南节度使高保融去世,其弟保勖继位,两年以后,保勖也死,其子继冲嗣位。太祖派人打探人心向背和山川形势,回报说:荆南甲兵虽整而不过三万,谷物虽登而失于暴敛,四分五裂,日不暇给。就在高保勖死前一月,武平节度使周行逢也一命呜呼,他的儿子保权嗣位,才十一岁。衡州刺史张文表不买账,起兵袭占潭州(今湖南长沙),保权只得遣使向宋求援。太祖感到这是假道出师、一炮双响的大好机会。

.乾德元年(963 年)正月,太祖命慕容延钊为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借道荆南,讨伐张文表。二月,大军到襄州(今湖北襄樊),尽管武平政权这时已平定了张文表之乱,但宋方仍要借道。高继冲派叔父保寅到边境犒劳宋军,以侦探强弱。慕容延钊热情款饮帐中,李处耘密派数千轻骑兼程挺进,直指其都城江陵(今属湖北)。

继冲听说宋军奄然而至,仓皇出迎,在江陵北十五里处相遇。处耘一边让他就地等候延钊,一边率亲军抢先入城。继冲还都,见宋军已分据要冲,知大势已去,只得将其控制的三州十七县的版籍奉表呈纳给宋太祖。

三月,慕容延钊继续率宋朝大军进克潭州。周保权知道来者不善,便准备臣服宋朝保住富贵,但遭部将张从富的竭力抵制。慕容延钊兵分两路,水陆并进,水路攻取了岳州(今湖南岳阳)。三月,慕容延钊继续率宋朝大军进克潭州。周保权知道来者不善,便准备臣服宋朝保住富贵,但遭部将张从富的竭力抵制。慕容延钊兵分两路,水陆并进,水路攻取了岳州(今湖南岳阳),陆路占领了澧州(今湖南澧县)。张从富退守朗州(今湖南常德)。

李处耘下令选择数十名肥壮的俘虏,处死后命左右分吃了,然后选些年轻的俘虏黥面后放归朗州。宋军吃人的恐怖故事经生还的俘虏一传播,朗州军民无复守志,奔窜山谷。慕容延钊率军入城,擒杀了张从富,俘虏了周保权。没费多大周折,湖南十四州一监六十六县也纳入了宋朝的版图。

宋朝控扼荆湖,不仅在经济上夺得了这一中部粮仓,而且在军事上掌握了西上、东进、南下的主动权,使后蜀、南唐和南汉随时处于宋朝可直接打击的势力范围之内。尤其是后蜀,宋军可以从东面的水路和北面的陆路对其实施攻击。

后蜀到孟昶晚年,日事奢纵,国将不国,人民怨声载道。宋取荆湖,孟昶拟向宋朝通使奉贡,大臣王昭远坚决反对,在通往四川的长江水路上增设水军,以为防备。他还劝孟昶结好北汉,约期让其发兵南下,后蜀也派兵北上,使宋腹背受敌。孟昶派赵彦韬奉携蜡书出使北汉,他却拐道开封把蜡书献给了太祖。太祖正苦于没有借口,见此笑道“这下可师出有名了。”

乾德二年十一月,太祖命王全斌为西川行营都部署,刘廷让、崔彦进为副都部署,王仁赡、曹彬为都监,率六万大军,分道攻蜀。出师以前,太祖对王全斌说:“凡攻下城寨,财帛都分给将士,我要的只是土地。”全斌和彦进率北路军由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攻蜀,光义和曹彬率东路军从归州(今湖北秭归)入川。

后蜀以王昭远为都统,赵崇韬为都监,韩保正为招讨使,出兵迎战之际,王昭远大言道“此去不但克敌,取中原也易如反掌!”他手执铁如意指挥军事,以诸葛亮自比。

次年正月,王全斌由降卒指点,经小道以浮桥渡过嘉陵江,绕过剑门,蓦然出现在关南二十里的官道上。王昭远猝不及防,领兵退屯汉源坡(今四川剑阁北)。赵崇韬布阵出战,王昭远吓得软瘫在胡床上起不来。王全斌挥师进击,昭远逃匿在仓舍下,悲嗟流涕,双目尽肿,与崇韬一起被俘。

刘廷让、曹彬率领的东路军溯江而上,进抵夔州(今重庆奉节),见蜀军在江上以浮梁为障碍,上设敌棚三重,夹岸列炮封锁,便舍舟步战,先夺浮梁,再乘舟西上,攻克了夔州,夺取了水路入川的锁钥。

孟昶听说昭远战败,慌忙命太子玄喆统领大军前去迎战。

这位太子本不知兵,携着姬妾带着伶人上道,日夜嬉戏,半道上听说失了剑门,不战自溃,逃往东川。孟昶叹道“我丰衣美食养兵四十年,遇敌竟没人为我东向发一箭。”便命上表请降,王全斌受降入城,东路军也来会师。灭蜀战役从出师到受降仅六十六日,得州四十五,县一百九十八。

开宝三年(965 年)九月,南汉进攻宋控制下的道州(今湖南道县),太祖命潘美为贺州道行营都部署,尹崇珂为副都部署,出征南汉。次年二月,潘美攻克英州(今广东英德)、雄州(今广东南雄),进兵至距广州城仅十里之遥的双女山下。刘枨征集了十余艘船舶,载上珍宝、妃嫔,准备下海逃命,却被一批宦官和卫兵捷足先登,把船给盗走了。

穷途末路的刘枨便以竹木为栅,作最后的顽抗。入夜,潘美派大批丁夫,手持两炬,潜至栅前,一时间,万炬俱燃,火焰烛天,风助火势,烟埃腾空,南汉军队不战自败。刘鋹出降,南汉平,宋得六十州二百四十县。

宋灭南汉,对南唐形成南北西半月形包围圈。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太祖准备进攻南唐,就是少个借口,便一再遣使召南唐后主入朝。南唐群臣多认为有去无回,坚决反对后主亲往开封,李煜便托病固辞。

太祖便命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都部署,潘美为都监,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率十万大军征讨南唐。南唐后主不以战事为虑,只管在后苑与僧道诵经说《易》,宋军围城已有好几个月,他还全然不知。一天,他亲自巡城,见宋军列栅满野,旌旗蔽空,才大惊失色,一面派徐铉出使,恳求缓师,一面急召神卫军都虞候朱令赟从上游率军来援。

朱令赟从湖口发援兵来救国都,号称有十五万大军。

但他必须焚毁采石浮桥,才能顺流而下,直抵金陵。曹彬命人在浮桥附近的洲渚间竖起长木,状若樯桅。望去疑有伏兵,令赟迟疑不敢前进。宋军水陆诸将,犄角出袭。令赟纵火拒战,恰北风劲烈,火势反而自噬船舰,南唐水军大溃,令赟也被俘。

金陵成为一座孤城。曹彬派人向李煜传达:城破在即,归降为上。李煜不听。一天,宋军大营传开了主帅因病不能视事的消息,诸将都来探视,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所能治愈的。只须诸位诚心立誓,攻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就会好的。”诸将焚香发誓。次日,曹彬声称病愈。再次日,金陵城被攻破,李煜赴军营请罪。南唐灭亡,宋得州十九、军三、县一百八十。

到开宝九年春,宋朝控制的州郡由一百十八增加到二百六十,户数由九十六万七千多户增加到二百五十六万六千多户,南方已大体平定,局促在浙、闽的吴越和陈洪进政权,对北宋来说也形同囊中之物。

综上所述,周世宗柴荣在位六年,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六年。赵匡胤的政策执行换成柴荣也能更好的完成,而柴荣的部分却是最不可替代的,他为找赵匡胤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觉得这个五代十国乱世的统一,柴荣的功劳毫无疑问是最大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如何鉴别气窑与柴窑瓷器

柴窑和气窑的区别?

1、气泡不同:柴窑的气泡不均匀,因为柴窑在烧制过程中要不断加柴,所以温度时高时低,不可控制,表现在气泡上是大小不一,有一定层次感。气窑的气泡很均匀,因为烧制过程中温度可以很好的控制,气泡大小均匀密集。

2、颜色不同:柴窑在烧制时,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颜色会偏灰,而气窑的颜色则会偏白、偏亮。

3、釉面的青花不同:柴窑是以松木为木柴进行烧制,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松脂油,松脂油吸附在胎上,感觉柴窑的釉面肥润。使得柴窑烧的青花,落在胎体里,就像水墨画一样,有晕染的感觉,反观气窑的青花,就像浮在表面上,纹饰比较清晰、利落,柴窑需要烧制50多个小时,而气窑则需要20多个小时,所以长时间烧制的柴窑的质感会比气窑更沉稳,温润。

气窑和电窑有什么区别?

气泡的区别,古瓷中一般都用柴烧,再烧制过程中由于要不断加柴,所以温度时高时低,表现在气泡上九是大小不一,又一定层次感,而现代工艺的气烧和电烧,则气泡大小均匀密集。这些特征在明清瓷器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瓷器釉面色彩的稳定,柴窑烧出瓷器温度差异大,各类高温低温釉呈色不易控制,易烧出深深浅浅的效果。气窑可以恒温控制,因此烧出颜色稳定

柴烧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

还原烧窑多少度开始还原?

还原烧,是当窑内温度上升至900℃之后(此温度是依一般状况而定),开始减少窑内的氧气,使窑中产生缺氧的情形,导致火焰需从坏体或硼中寻找可供继续燃烧的氧气,使釉中的氧化金属改变性质,因而呈色的效果,也烧制的次数,则与成本和经济相关,许多瓷工厂为了节省成本,多采一次烧成法;若是绘有釉上彩的瓷器,则需二次以上的烧制,才得以完成。

景德镇老陶泥只能柴窑烧吗?

当然不是只能柴窑烧了,只是现在资源枯竭了用柴窑烧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电窑,气窑也是可以的,太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