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胭脂红民窑,清中期五彩特征?

清朝的制瓷业自嘉庆朝开始走下坡路,由于五彩瓷器在雍正时已不是彩瓷生产的主流,承袭前朝的撇口式五彩龙凤碗和月令花卉杯却一直延续到清末宣统时期,而且在纹饰和规格方面也都与前朝相同。 嘉庆五彩:嘉庆五彩仿康熙五彩婴戏碗,彩绘鲜艳,色彩搭配协调,图案生动,为嘉庆仿古器的精品。官窑五彩纹饰无论是龙凤还是人物、花卉均绘画精湛。嘉庆民窑彩绘不及前朝,构图不协调,色彩淡浅缺乏变化无层次感,线条生硬,艺术成就不高,为嘉庆民窑典型风格。而且与嘉庆官窑相比,陶瓷绘工也明显低下。 道光五彩:道光官窑五彩器承袭嘉庆五彩风格,具有施彩浓艳,绘画繁缛密不透风之感。民窑无彩器较官窑传世品要多,构图与官窑无彩一样具有繁缛之风,色彩与官窑无彩不同,而是泛浅淡,缺乏官窑大红大绿的火暴之气,绘画不是很精细。 同治五彩:同治官窑五彩色彩艳丽,线条绘画有呆板滞涩之感。民窑多仿康熙五彩,仿品虽色彩浓艳,但施彩较厚,缺乏康熙时的光泽。光绪五彩民窑器艺术成就不高,花瓶、茶具等器物成型技术不好,器型不周正。色彩污浊,绘工不精是其时代特点

同治胭脂红民窑

什么样的瓷器值得收藏?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创烧了陶瓷的伟大民族!陶瓷器,先用于日常生活、后用于摆设欣赏、再用于收藏研究、继之由近现代开始则介入于投资范畴…,各式各样的中国瓷器都有值得收藏之处。众人条件不同,喜爱不同,故纳入各人认为值得收藏的中国瓷器种类也就有别了,囯民藏家如此,国外藏家也是这般状况。

我很喜欢瓷器、,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尤以明代瓷器为先。借此机会,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件明宣德青花一枝莲盘,也敬请大家一鉴。

此盘虽是不大,口径仅16.6厘米,却是宣德青花瓷器中一件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许多研究青花瓷器的著作都会提及,而且,自宣德之后至清雍正年间(目前已知)都会有类同此盘的仿作。耿宝昌老先生在其主编的《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下册》就论及:“此盘制作工整细腻,纹饰丰满充实,装饰効果強烈,成为后世追摹的对象。”

藏品详情见下图P1-9,盘高3.5厘米,口径16.6厘米,足径9.7厘米。其中图P6、7系盘内底的微观,图P8、9系盘外壁上的微观。

敬请随评,谢了!

粉彩瓷有哪些特点?

让我来告诉你:

粉彩瓷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受到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在文献中,粉彩也称"软彩"。

粉彩属釉上彩绘,是在先烧好的白瓷釉上绘画,再入窑烧制而成。粉彩与五彩一样,具有许多的色彩,不同之处是粉彩在彩色中加上一种铅粉,这可以使色调更为柔和,一个颜色可分出许多种色阶。其色彩浓淡协调,妍丽柔和。彩色比五彩更丰富,画面层次分明,有立体感,具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设骨画法渲染的艺术效果。

粉彩,彩色丰富,最多的在一幅画面上有十几种色彩,在画面的某些需上锑黄色和金红色的地方用"玻璃白"打底,通过明暗变化的渲染,使画面能衬托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线的形象,富有阴阳、浓淡的立体感。

粉彩的图案纹饰有:花鸟、山水和人物等,以花鸟为主。

乾隆时的粉彩有了发展,但质量比雍正时有了下降,白釉也没那么白,粉彩釉质略显粗糙,色淡,含铅粉太多,画面显得繁夏,给人华丽繁缛的感觉。但它也有特色:

一、是在白瓷胎上先上一层色底,有绿、黄、蓝、胭脂红、紫、金色等,然后在底色上加绘图画。这种工艺后来流传很广。

二、是吸收了较多的西洋画风格,粉彩瓷器上有不少图案就是一幅中西合璧的画。

三、是首创了在瓷器的内腹施一种绿色釉,称"绿里粉彩",而不是象以前内腹不上彩釉的做法。

以上内容,仅你供参考。

颜色釉和瓷器的区别?

颜色釉,五光十色,种类繁复,它在中国古陶瓷中占有恰当重要的方位。所谓颜色釉瓷,是指在瓷器的釉猜中掺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从而使釉料在不同的温度及焰 性中出现出不同的色泽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上色剂的青釉;以铜为上色剂的红釉;以钴为上色剂的蓝釉。历史上,许多年代都有颜色釉的出色代表作,如宋代的青 釉和钧红,明代的霁红,清代的郎窑红、乌金釉、茶叶末釉等。颜色釉与一般色釉的不同在于颜色釉的特别烧制工艺和配方。

黄釉

瓷上色釉,源于商代陶器黄釉。汉末晋初,创青釉瓷器。到唐代,则又发明晰以黄、紫、绿为主的三彩,宋代又出现天青釉、粉青釉、红宝釉、紫宝釉和黑釉。到了明代,便有了钧红、祭红、郎窑红、胭脂红、佳人醉等宝贵色釉。

明清两朝,颜色釉展开到了极致,同时皇家对颜色釉陶瓷的出产和运用进行了严峻的规矩。明清两代官窑出产的颜色釉瓷器,民窑不许出产,如果违犯此规,严重者 杀头。《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记载,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命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 赀,丁男放逐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如此严格的法则,保证了皇家对颜色釉瓷器的独占,提高了官窑颜色釉瓷器的身价。

黄地素三彩二龙戏珠纹盘,明万历,高4.4cm,口径23.3cm,足径16cm

在皇宫中,颜色釉瓷器的运用,也有严峻的等级之分。清《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底黄龙器;贵人用绿洲紫龙器;常在用绿洲红龙器。由此可知颜色釉的运用,在等级上是多么威严。

黄地紫绿龙葡萄纹碟 清光绪 高2.3cm,口径13cm,足径8cm

官窑严峻操控着颜色釉瓷器的出产,为防治技术外传,甚至连残次品都送往京城处理。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曾奏“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例以杜民窑冒滥 折”,主张黄釉及五爪龙瓷器的残次品,押运京城处理。乾隆朱批:“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残次品押运京城,虽然在经济上有些浪费,但却保证了皇家对黄釉器的独占。

釉里红

以上可以看出威严的等级制度对颜色釉瓷器的影响,一方面是约束了它向民间展开,另一方面由于皇帝的严峻要求,促进颜色釉瓷器经过精工细作,使产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翠青釉

翠青釉是明代永乐时景德镇官窑创烧的一种色泽温润、釉色翠绿如嫩竹的青釉,为永乐朝所独有。

黄釉

明代黄釉瓷器造型以盘、碗居多,罐则稀有,且为弘治朝所独有,除双兽耳罐以外,还有绶带耳罐。

孔雀绿釉

孔雀绿釉亦称“法翠”、“翡翠”或“吉翠”釉,它是一种以氧化铜为上色剂的中温颜色釉,其釉色明丽葱翠,颇似孔雀羽毛上的绿色。景德镇窑从元代开端烧造孔雀绿釉瓷器,这一色釉的出现是对我国传统的低温铅绿釉的继承与展开。

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清康熙

康熙瓷器中杯碟成套的 用具久副盛名,其间最典型的是黄釉器和淡绿釉器。此套杯碟细巧秀雅,这种淡绿釉是跟着康熙时画珐琅料从欧洲的传入而发作的。

矾红地白花蝴蝶纹圆盒

矾红地白花蝴蝶纹圆盒,呈扁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盒内施白釉,外通体矾红彩为地留白蝴蝶纹及缠枝斑纹装饰。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此盒造型秀巧,装饰新颖,可谓雍正官窑瓷器中的珍品。

仿朱漆菊瓣式盖碗

仿朱漆菊瓣式盖碗是一件仿照漆器釉色的盖碗。盖内金彩书乾隆御题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 浥露掇其英。” 乾隆皇帝嗜茶,常作诗品茗,在许多陶瓷茶具上都留有乾隆帝的御题诗句。

同治时期出产的“囍”字瓷器

同治时期出产的“囍”字瓷器是同治皇帝的大婚用器,其间以海碗、大碗、中碗、汤碗、怀碗、黄酒碗、酒杯、羹匙、大中小盘、碟等餐具为主。这批大婚瓷器是同治七年(1868年)江西巡抚景福在景德镇为宫廷烧造的,共计120桶,计7,294件。

怎样才能鉴定出明清瓷器的真伪?

方法/步骤

6/7 分步阅读

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1、看瓷器造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瓷器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明清瓷器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花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瓷器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2/7

2、看瓷器胎釉:

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

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7

3、看瓷器工艺:

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7

4、看瓷器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7

5、看瓷器彩料:

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7

6、看瓷器款识: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明清瓷器鉴定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7/7

关于明清瓷器鉴定的相关信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