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青花民窑大罐,古瓷有灵芝纹?
古瓷目前我所知,元青花鬼谷子大罐就有画灵芝,明代永乐年制青花大盘有画缠枝灵芝,明嘉靖年制五彩盖罐用黄色画灵芝。明代基本上各朝代都有画灵芝纹饰,到清代画灵芝纹饰的更多更普遍。古代的文人把灵芝变成代表长寿的符号。中国人使用灵芝的时间起码超过千年历史,我估算宋代就应有把灵芝作纹饰的瓷器存在。因为中医认为人们长期食用灵芝会使人长寿,现代科学亦证实,适当食用灵芝对身体的健康是有益的。在古瓷上有灵芝纹饰的瓷器是比较高级的,价值肯定是不会低的啦!
谁知道这瓷器开门吗?
初看是老的,但什么年代的要上手。口沿的火石红比较明显。底部手拿着上釉留下的手指印也有。开片可以用放大镜看,边缘有没有往上翘的感觉也可以判断新老的。看看泡泡有没有黄色泡,只有清朝早期以上有黄泡。
中国古代瓷器哪种瓷器最好?
中国古代瓷器(宋代以上)最好的当然是瓷皇五代后周柴窑瓷器。
其次是宋代汝窑瓷器。
第三就是宋代官窑瓷器。
第四就是定窑瓷器(特别是易定难得一见)。
第五是唐代三彩瓷、霁蓝秞瓷。
第六就是青瓷。
第七就是宋钧窑瓷器。
第八就是唐代乌金釉瓷器、剪纸贴花瓷器。
第九就是宋代宗式瓷瓶。
第十就是宋代霁蓝釉瓷器。(哥窑都不上名次)
茶叶末釉烧造于什么年代?
在瓷器的发展历史中,以铁元素作为釉色的发色剂,应起源于两晋时期的浙江地区,器物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黑釉鸡头壶。随着制瓷业的发展,到唐、宋、元、辽、金各个时期,全国众多省份均相继开始进行烧造,在福建、江西、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都有这类器物发现。其中著名的品种有:油滴盏、兔毫盏、黑釉贴花碗、花釉腰鼓、黑定、酱定等。北方各省还大量烧制黑褐釉色的大缸及大罐,作为储藏器使用。
吉州窑剪纸贴画花以铁原素作为瓷器釉色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遍及全国的瓷器产地,多是以含铁量高的瓷土矿(烧成瓷为香灰色)作为瓷胎原料,将含铁量高的矿料经加工提纯研磨后制成釉料,做为装饰物涂抹在坯胎上;另一个原因是,自商代以来,南方的江、浙地区就用龙窑烧造瓷器,到战国时期北方使用馒头窑烧制瓷器,以上两种窑型非常适合烧制以铁原素为釉料的瓷器。烧窑时达到的最高温度与铁的还原温度基本相符,因此以铁原素为釉料的瓷器得到广泛的发展。
吉州窑玳瑁斑如今我们所说的茶叶末釉、紫金釉品种,也是铁原素成色的瓷器品种,业内一般认为是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窑首创。其实茶叶末釉早在辽金时期就已经开始烧制,而紫金釉品种则更早。茶叶末釉这个名称,主要来自北方且主要是在北京地区。在北方一般老百姓所喝的茶叶品种,是以各种散碎茉莉花茶拼配而成,沏泡出来的效果是茶叶零散的飘落在茶汤内。到了清代,古玩行见到有瓷器釉色与其相类似,则直接称这类品种为“茶叶末釉”。而“紫金釉”瓷器也是到了明清时期才有的名称,之前对此类品种一般称为酱釉或者芝麻酱釉,就如同我们食用的酱色一样。
清 茶叶末荸荠扁瓶明、清两朝的景德镇窑在以铁元素为致色瓷器的品种中,主要是紫金釉,茶叶末釉两种,少见黑釉。紫金釉的还原温度虽高于茶叶末釉,但是整体的还原温度还是偏低,因此基于这一特点,器物也多是盘、碗类胎体相对较薄的小件器物为主,施釉薄且光泽度差,器物底部多施透明釉,但不清爽。官窑器以青花写款,青花发色黑蓝。这一现象的形成是烧制瓷器过程中产生的,青花款发色时窑火温度低于钴料正常的发色温度时,钴料中的铁分子没有完全被挥发掉而形成黑蓝色,为了保紫金釉就要舍弃青花。
茶叶末釉水呈三百担镇窑,是景德镇烧制瓷器的主要窑型,它的特点是火膛在窑头处,将火膛、窑室、烟囱相连形成一个整体。烧窑的火是从窑门处设计的投柴口,投入松木在火膛内部进行燃烧。窑温的抬升,主要是靠窑尾部的烟囱将火焰往窑室内部拉动,燃烧匣钵焙烧坯胎。这样一来,烧制过程中在窑室内部必然会产生前部和上部温度高,而后部下部温度低的温差。当地制瓷人在掌握温区的不同后,利用不同温度区的特点调配不同的釉料的瓷器,使釉料与温区相对应,这样可以降低烧瓷的成本,还能提高产量及品种。
茶叶末釉状罐盖子其中,窑室的底部温度最低,不适合需要烧制较高温度的瓷器品种,如青花、紫金釉等,在没有配制出茶叶末釉之前,一般情况下是放空或烧窑砖,以及不施釉的反瓷品种。到了乾隆时期,配釉师们为了生产出稳定的发色品种,则在紫金釉的基础上进行调配,研究出了我们如今熟悉的茶叶末釉。茶叶末釉还是以铁原素为原料,只是调整含铁量使它的熔点低于紫金釉这样窑室底部(重一)的三百多个位置便可充分利用,茶叶末釉便大规模的烧成了。
茶叶末釉的制作
为了保证茶叶末釉能够烧制成功,首先按镇窑同一位置前后存在温差的特点,选不同类型的坯胎,小件器型如文房用品的印盒、水呈、水洗、香炉等,中型器物有花盆、钵缸、状罐等,大件类型主要是荸荠扁瓶,也有少量特殊类型如三羊尊等。以上这些器型胎坯的厚度为常规厚度,同时可用于绘制青花以及祭红等品种。
清 茶叶末釉葫芦绶带瓶在选好坯胎品种后,将配好的茶叶末釉放在釉缸内,此时釉水颜色呈现淡粉红色。施釉的程序是先施器物的里面,小件器物一个人即可操作,左手将器物托在手心,右手拿水舀盛上釉水倒入器物里面,然后左手转动几下,使内壁挂满釉。器物里部施釉,只要挂匀即可,薄厚没有硬性要求。然后将多余的釉水再倒回釉缸内。
茶叶末釉水呈底款大件器物如荸荠扁瓶则需两人共同操作:一个人左手抱住瓶肚右手按住瓶颈,另一个人将釉水倒在瓶口内,抱瓶者快速转动器物,使内部挂釉,然后按住瓶口将余釉倒回釉缸,此时若不按住瓶口,在转动时瓶口有可能会脱落,就成了废品。内釉施完后要在太阳下晾晒,晾干后再施外釉和底釉。施底釉时候要将器物倒放,将釉倒在圈足内,停留一定的时间让坯胎充分吸收釉料,保证有一定的厚度,然后将多余的釉料倒回。施外釉时要用木板架在釉缸上面,形成一个平台,将器物放在上面,双手各拿一个碗同时将釉料往器壁上泼洒,等施釉厚度达标后再次晾晒。
施釉后修圈足。将器物倒置在辘轳车上,并让它转动,用铁制工具将圈足边沿的釉料刮干净,露出白色胎体,再修成泥鳅背状。用毛笔蘸上钴料涂抹在白色露胎处,烧制后圈足成为黑褐色;如果是官窑器物,还需刻款识,首先确定款识的位置大小,用工具将釉刮干净,呈方块状,一般小件刻四字阴文款,中大件刻六字阴文款如“乾隆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然后再用毛笔蘸上釉料薄薄的涂抹一层。待一切就绪后,就可以装匣备烧。
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茶叶末釉瓷器的圈足露胎处为黑褐色,人们多将它称为“铁骨泥”,很像是使用了含铁高的黑色瓷泥做胎,有一种圈足与器身完美搭配的古朴之美。其实制作茶叶末釉的瓷器胎体,还是使用含铁量低的胎泥,烧成后表现为白色,但由于茶叶末釉颜色重,白色的脚线与黄褐色釉配合起来,有头重脚轻之感,不雅质也不稳重,所以工匠们就利用钴料的特点,用钴料在不罩任何釉料的情况下,使其呈现无光的黑褐色,用它做伪装,使之显得协调美观。
茶叶末釉刻云龙纹双耳瓶茶叶末官窑器物为刻款,刻在器物底部的中心,轮廓为正方形和长方形。字体有篆书、楷书两种,小件器物刻四字篆书款,如“乾隆年制”原因可能是六字排不下。而一般多为六字款,如“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楷书。特点是字迹不清楚,方框不齐。原因是刻阴文款后,为了整体协调,要再施一层深色的薄釉,茶叶末釉施釉要厚于紫金釉,在高温的作用下边框的釉及盖款的釉会流动,所以就造成了边界模糊的现象。
茶叶末釉刻云龙纹双耳瓶底款茶叶末釉瓷器施釉要比一般的颜色釉瓷器厚,施釉方法采用浇釉法。茶叶末釉瓷器带有纹饰的器物少,若有纹饰也是在器物的中下部雕刻简单的纹饰,而且刻画的也会略深一些,目的是防止釉层将纹饰盖往,失去纹饰的意义。全身刻龙纹的少见。若生产周身带纹饰的茶叶末瓷器,在生产时就要有特殊要求,除了雕刻纹饰较深外,还要改变施釉方法,采用吹釉法。将器物放在辘轳车车上用左手不停的匀速转动,右手拿着装满釉的喷壶用嘴吹,釉水会像雾一样落在器物上。吹的要均匀,薄厚可随时掌握,吹釉费时费工,工艺要求高。由于成本的增加,在码窑时尽量挑选好的窑位,出窑后釉薄纹饰清爽,釉色要比无雕刻的器物颜色浅,而且无黑色斑点,雕刻的茶叶末瓷器从原来的釉色取胜,转为雕刻精彩生动的云龙纹取胜,另有洞天。
有些北宋汝窑专家说汝窑完整器现在不到五十件了?
基本没有人提到汝窑完整器不到五十件的说法,较早的文博系统统计的汝窑馆藏品是六十七件半,这个说法误导了大量初涉收藏的爱好者。
台北故宫藏
六十七件半的大体统计:21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16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15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8件藏于上海博物馆,两件藏于瑞典哥德堡勒斯卡设计与装饰艺术博物馆。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香港艺术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美术馆、费城美术馆、圣路易斯美术馆,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及牛津Ashmolean博物馆各藏一件。
天津博物馆藏汝窑盘
大英博物馆藏汝窑
除早期已统计这些馆藏六十七件半,这些年随着新发现馆藏数量在不断增加,只是很多“专家”还在外讲六十七件半说法,实在滞后和无知。
近些年发现和出土大量汝窑,其型、色、纹、款都在不断的更新已知的认知:
龙纹瓶
鸳鸯形器盖莲瓣纹熏炉
汝窑釉色也非只有天青色
汝窑瓷器极少装饰,除花口盏托盘面有凸棱、三足尊腹部饰弦纹外,仅见椭圆洗内底部刻以双鱼纹。与传世品不同的是,在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的不少器物表面还饰以花纹。汝官窑瓷装饰手法有刻、划、堆塑、镂空和模印,纹样题材有莲花纹、龙纹、菊花纹、弦纹、祥云纹、鱼纹、镂孔和仿青铜器的兽面纹等,造型装饰有龙、鸳鸯、鸭、狮、麒麟。
汝窑有大器
在宝丰清凉寺官窑未被发掘之前,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收藏中所见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凡超过一市尺,均视为民窑。
从汝窑址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瓶、尊、炉、罐、套盒及荷口瓜棱瓶尊,均超过30厘米;有的高达近40厘米。由此“汝窑无大器”之说亦不攻自破。
重新定义汝窑窑口
汝窑是宋代汝州烧造青瓷窑口的统称。它既有被垄断为官窑之前的鲁山段店窑,临汝窑的生产,又有被垄断为官窑的宝丰清凉寺汝窑的烧制,更有因战乱致清凉寺汝窑停烧后的汝州文庙窑,张公巷窑以及东沟窑的延续。这些窑口所烧造的青瓷在烧造技术和工艺上相互借鉴与影响,共同充实和丰富了汝窑的艺术内涵。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发现,汝窑的数量说,早已到了没法统计的数量。
敬请关注 头条号:古瓷精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