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青花民窑瓷器特征,你了解哪些清代瓷器的发展历史与工艺特色?
清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不管是工艺、釉色,还是器型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话不多说,下面一起欣赏一下吧~
清雍正 青花山水纹天字罐
天字罐是明成化年间出现的一种小型盖罐,因罐底有无边栏的青花“天”字而得名。天字罐为罐类瓷器中一种专有名称,成化斗彩天字罐是此类罐中最著名的品种,其罐底下均写有天字底款,在清档中都写成“成窑天字罐”。在过去编排文件的方式,是按照《千字文》的顺序,开篇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原因即是如此。
此件藏品为雍正时期的天字罐,器物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部内敛,内挖圈足,大底,釉底中心以钴料书写“天”字款。器身绘通景山水纹饰。胎质洁白细腻,釉面泛青,莹润肥厚,造型优美,修胎爽利,是雍正时期民窑青花器中一件佳器。
清雍正 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此件藏品为小唇口,短颈,丰肩,内收至胫部,瘦底,圈足,瓶身口部及底部饰青花弦纹,肩部呈带状绘青花缠枝莲纹一周,近足处绘有一圆一方印章。胎质洁白,釉面肥润,形制规整,小巧秀气,是一件适于文案之间把玩的妙器。
梅瓶也被称之为“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在宋辽时期较为流行。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至于梅瓶的用途,在许多传世的梅瓶器腹有各种关于酒的诗句。因其器型优美,既可以作为酒器,又可以作为观赏品。
清雍正 墨彩山水纹斗杯
斗杯,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因此多形制不甚规整。
这件墨彩山水纹方斗杯,造型极为古朴,杯身为方斗形,敞口敛腹,线条干净利落。杯身外壁以墨彩绘山水纹饰,画意以山村野舍为题,立意高远,图案赏心悦目。构图采取山水画远景视角描绘,远山近景,峰峦叠翠,小溪曲折。山坡跌宕,树木葱郁,几间茅舍坐落其中,山中小径蜿蜒,一派宁静清寂意趣。此件藏品形制考究、意趣隽永、画工精湛,可谓是雍正墨彩作品中之传世佳作。
清乾隆 黄地青花九桃纹盘
盘撇口,浅弧腹,圈足。通体以黄釉为地,盘心及腹壁内外以青花满饰九桃纹。圈足内满施黄釉,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篆书款。整器青花色泽浓艳,黄釉色调鲜亮,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器物韵味。
黄地青花这种装饰技法极具特色,此工艺首创于宣德时期。在清代《南窑笔记》中记述的“宣德有青花填黄地者”,便指的就是这种工艺。其制作过程为先在瓷胎上绘画以钴作着色剂的青花纹饰,施白釉经高温烧造后,再在白釉处加填低温铅黄彩,复入炉经低温焙烧而成。所以这类工艺又有“青花填黄彩”之称。明代成化、弘治时期烧造此类黄地青花器物较多。清代康熙、雍正时沿袭明制烧制黄地青花,器型较之明代更加丰富,此类黄地青花器物在清代官窑中较为名贵。
清乾隆 青釉鼓钉罐
乾隆本朝官窑。罐口内敛,整体似鼓形,器形圆润丰满。器身上下各饰一周凸起的鼓钉,肩部对应位置贴塑铺首衔环装饰,玉璧形底无釉露胎处可见胎质细腻。器物内外壁满施豆青釉,施釉均匀,釉色淡雅,釉质肥润,如玉般质感。器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青花篆书款。此造型是清代官窑的传统品种,流行于雍正至道光时期,其中以乾隆作品最具代表性。
清乾隆 黄地青花万寿无疆盘
乾隆本朝官窑器。撇口,曲壁,弧腹,圈足。器物胎质细腻,修胎规整。盘内壁施白釉,并以青花绘花卉纹,环绕于盘心的花卉,排列整齐,寓意富贵连绵。外壁以黄釉为地,青花绘缠枝花卉纹,间以圆形开光白地“万”“寿”“无”“疆”四字,圈足内白釉,底心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矾红篆书款。色彩黄蓝呼应,装饰雍容华贵,纹饰寓意吉祥,为乾隆晚期60大寿专门定制的器物。
古玩藏品该不该以藏养藏?
如果不会以藏养藏,就没有意义和乐趣,更没有存在的价值。一山更比一山高,面对历史人的一辈子太短暂,没有谁能轻易地找准位置。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了解市场,也只有跟人打交道才能明白怎么去玩收藏。流通才是活,死守只有倒计时,什么叫穷艺术家?非要等到人不在了让别人享受这份价值?能流通,才能越玩越精,圈子才越玩越活,自然慢慢在行业里顺风顺水。要不哪里来的钱去玩?随便一个藏品就算一年一块钱,你去买买试试,面对古玩谁的钱也不够。不断的更新,才有新的血液注入,才能有新的路子和意义。不要当穷艺术家,那是跟自己过不去。能玩的转,才是本事。人跟动物的区别不就是这?把自己放到这个大杂会的环境磨练自己吧,磨练出来的都是精英。
6
什么是寄托款?
寄托款最早出现在明武宗正德年间(一五零六至一五二一),仿造明成化瓷,此后寄托款日益增多。明清瓷器中,有一些不题写本朝年款或堂名款,而题写前朝的年号款识,以表达对前朝曾达到工艺水平的一种崇敬和缅怀,称之为寄托年号款,简称寄托款。
寄托款有两种:
一种为完全模仿,一般用在仿古瓷上,字体、写法乃至用料完全模仿古代器物,也称后仿款;
另一种则为古瓷新款,即后人在未署名的古瓷器上题款,书写随意,不拘字体。
明代寄托款以熹宗天启年间(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七)为最,大多为寄托宣德款。清康熙帝认为,瓷器上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由此康熙朝早期瓷器很少写款。但康熙官、民窑瓷器大量寄托大明宣德、大明成化、大明嘉靖等年号款识。从光绪至民国时期,青花、五彩、斗彩等瓷类仿康熙款最为普遍,仿款种类较多,但从字体的题写、款识的颜色上与真品都有差异。道光及以后各朝,也仿造雍正款识。
底部款识据说都由一个叫刘福的人书写?
我是黄员外
我来回答:
清代是中国制瓷历史上的集大成时代,清代制瓷的水平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受到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的传统影响,清朝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而题主所说的清代官窑落款款识都是由刘福这个人所写,显然是不现实的,清代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起,历十二帝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国祚276年,试问一个人可以活个将近300年吗?显然不能啊!所以首先题主所提这个问题就根本不存在咯!
接下来我们还是来说说清代的官窑吧!
到了清代时,新开创的墨彩金彩珐琅彩等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吉语款花押款也更为多样。
清代康雍乾三朝因清代官窑瓷为官搭民烧,非官办官烧或专烧,故清代官窑瓷的称谓也就和明代以帝王年号冠名于官窑瓷的做法不同,采用以督窑官的姓氏称窑!
臧窑:代表清代康熙前期景德镇瓷器的制作。
郎窑:代表康熙四十四年以后的瓷器。
年窑:代表雍正朝的瓷器。
唐窑:代表乾隆朝的瓷器。
终上所述:题主所提的问题更没有成立的可能性了!
嘉庆道光咸丰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已没有像清前期以督窑官的姓氏称窑的做法,一概由地方长官监管,同治在景德镇珠山原御器厂旧址上重建御器厂。光绪元年,清末宣统,景德镇御器厂陆续为宫廷和清东陵和清西陵烧制了数量多质量高的御用瓷和祭祀瓷,这就是清代官窑大致情况!
大神给看看这是什么时候的物件?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个人观点你这件瓷器,是清末民国时期民窑产的豆青釉盘子,款识属于当时匠人绘画上去的图案标记,画款内容具体意义大都无法考证,也有人说大都是为了好看,或者区分品次或者生产批次的等等。看到你的盘子没有画工,应该是实用器。
下面是我借着你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同类器物以供参考,这里与你分享看法,希望能在瓷器收藏知识方面共勉。
上面这是件豆青釉麒粉彩麟送子盘子,早年在欧洲这边卖的,应该同你问题中的盘子同一时期的,都属于清末民国时期的。
清末民国时期这类盘子出口欧洲不少,在当时也都是欧洲环境比较好的家庭才能用上。
早年欧洲这边这类盘子很多,一般的跳蚤市场都能看得到,近些年随着国内出来海淘的人增多,这类东西也不太多了,但是仍然市场上有时还是能看的到。随着咱们中国不断的崛起,来欧洲旅游的中国人在欧洲人眼里那就是一叠移动的欧元!所以这类东西只要品相好的反而比国内要贵一些。
这类豆青釉盘子如果画片好看些的话,欧洲人不做实用器的,大都会用做摆设器物,或者用金属做框架之后挂起来。比如像下面这张图片这样。
上面这个是嘉庆或者道光年间的青花大盘子,它是青花盘子,不是豆青釉的,它的上面有着原装的欧洲人用金属丝做的挂架,所以我这里只是做个示范。好让读者能看到欧洲人当时是怎样珍视我们华夏文明的,在当时的欧洲有中国的好看瓷器那是家里比较贵重的陈设器。
上面是我对你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助到你。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