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甜白釉瓷器有民窑的吗,明代玉璧底瓷器的断代?
瓷器鉴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别方式就是瓷器底部鉴定,是众多瓷器辨伪方式最有效的方式,断代也是要靠鉴别底足的,明清两朝瓷器底部工艺特征样式也是完全不同的,今样子收藏介绍一下明清瓷器玉璧底的区别和鉴别,可以通过瓷器的对比这样比较容易理解。
玉璧底起源于什么时期
瓷器底足有玉璧底开始于唐代,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都可以见到实物,唐代越窑瓷器玉璧底端面比较平而且宽大,玉璧底的小圆圈比较小。宋元时期都有玉璧底,玉璧形底碗在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烧造。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邢窑白釉碗玉璧形底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唐,高4.7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6.7厘米。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洁白,不用化妆土,施釉到足墙,光素无纹饰。釉质莹润。
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玉璧形底更为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
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厘米,口径14.4厘米,足径6.6厘米。 碗撇口,浅腹斜收,玉璧形底。里外满施青釉。从各方面特征看,此碗应属于唐代越窑产品。
到了明清两代出现玉璧底它有一个上限的时间就是在明代晚期,特别是明代万历、天启的时候才开始出现玉璧底的瓷器。瓷器玉璧底和玉环底在明清两代瓷器中都有,但是时期不同玉璧底和玉环底特征也不同,这是鉴别瓷器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玉璧底跟瓷器圈足是不同的。
首先是形制上面的不一样,而且数量上也没有圈足使用的多。明代晚期出现玉璧底瓷器主要在民窑,民窑瓷器比较流行玉璧底;玉璧底在明代流行起来的比较晚;清代的时候康雍乾一直到晚清的光绪时期都有玉璧底,流行的比较长,几乎贯穿清代整个朝代。
明清瓷器玉璧底的区别
明代瓷器玉璧底特点
明代瓷器玉璧底的端面比较宽;
二是明代玉璧底端面非常平;
第三明代玉璧底瓷器的足墙比较浅,相对于清代比较矮;
青花经文观音菩萨图碗,明万历,高7.6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7厘米。碗撇口,弧壁,玉璧形底。通体青花装饰。
清代瓷器玉璧底特点
清代瓷器玉璧底端面相对于明代的端面比明代玉璧底端面窄;
二是清代玉璧底端面是往内倾斜的;
第三是清代玉璧底瓷器足墙深,比明代的足墙深。
总结一下,明代瓷器玉璧底特点是端面宽、平,足墙浅;
清代瓷器玉璧底特点是端面窄,往内倾斜,足墙深这就是明代玉璧底和清代玉璧底瓷器的不同,通过样子收藏几点总结,让你以后遇到明清玉璧底瓷器很容易就鉴别出来了,当然前提是真正的明清时期到代的老瓷器。
康熙瓷器玉璧底
通过以上图片和文字的描述,可以很快的给明清瓷器断代,活学活用,比较轻松断代明清瓷器了,当然鉴定一件瓷器真假还需要其它因素,这只是有效辅助方法。
1299阅读
搜索
国宝级高古玉
清代瓷器断代
手机扫一扫识别古董
玉佩底瓷器鉴定
战国玉璧价格
有三样古玩不能收藏
卵白釉龙凤纹葫芦瓶为何如此珍贵?
谢邀!
元代枢府瓷应该是元中期的官府用瓷器,在元青花还没有成熟情况下,元代卵白釉瓷器也是当时的一个创举。
元代帝国靠武力征服过欧亚大陆,掠夺了西亚伊斯兰的大量财富和匠人,同时也引进了伊斯兰的文化,说起这段历史有很多故事和传说,有铲地皮的小贩去内蒙收古玩,曾经问过你们的“宝贝"都是那里来的,当地人回答很干脆:都是抢来的呗……。当然靠抢也是不会长久,为了满足元代皇朝的需求,元世祖忽必烈于至正年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掌管瓷业的官方机构~浮梁瓷局,至此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工艺更是有了更大的发展,逐步烧制出更魅力的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瓷、单色釉瓷等,因此说:景德镇陶瓷元代百年历史书写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荣耀。
对于元代瓷器的飞跃发展,有一些业内人士也是不解,元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创新瓷器品种?其实你要是认真分析一下当时景德镇陶瓷生产工艺技术情况,就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景德镇陶瓷生产早在宋以前就有量产,但是由于生产的制品是民窑,基本上没有重视起来,到了元代至正期间成立“浮梁瓷局"以后,瓷器生产纳入了官方的管理,这些前提也都是景德镇具有生产优质瓷器的必要条件:优质的胎料麻仓土,优质的燃料松柴,优秀的生产艺人,方便的水上运输条件等,据历史记载元代对陶瓷工人采取“工役制度",艺人被迫在官窑作坊做工,不得自由,元人的统治也是很铁血滴。有了这些优质的制瓷条件,元代瓷器生产取得的飞跃发展应该是有客观基础滴,
元代枢府卵白釉虽然是在此之前的创新,也还是离不开上面所述景德镇制瓷优质条件的基础,比如说关键的卵白釉就是使用了当时景德镇的一种可以制釉的“不子",这种属于石灰质的釉料烧成后,呈色为卵白色、失透、泛宝石光,成为元代乃至明代早期延续的优质瓷器。
发两件元代青花釉里红,卵白釉釉里红供大家鉴别。
兴盛于宋代的民窑繁昌窑?
繁昌窑坐落在皖南繁昌县城南山峦环抱的柯家村的山冲之间, 它也有着与“哥窑”相同的故事。
相传五代时由柯氏两兄弟创建,故此窑烧制的产品中也有“柯大、柯二”之说。因宋时繁昌曾隶属宣州,而史料中又有“宣州窑”的记载,所以学术界将其列为“古宣州窑址”。
近年来,随着芜湖、宣州、泾县、绩溪等古宣州辖区内大批古窑址被发现和考证,可能是怕因窑名而混淆产品,人们不得己又以地名来冠以“繁昌窑”之名,而当地的老百姓却仍习惯称之“柯家冲窑”。
繁昌窑遗址分布在安徽省繁昌县城南郊和西郊的山地丘陵地带,为宋代窑址。已发现窑址多处,其中以位于繁昌县南郊的柯家村窑址面积最大,是繁昌窑的主要生产区域,具有代表性。柯家村窑主要烧造青白釉瓷器,其次烧白釉瓷器。种类多为壶、碗、碟、杯等民间日常生活用器,造型工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青中显白,釉面莹润,制作工艺细。
繁昌窑创建于五代,兴盛于宋代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是一个以烧制青白瓷生活用品为主的民窑,并曾经为南唐宫廷烧制过贡瓷,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龙窑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龙窑。2001年,繁昌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资助下,于2002年9月上旬至11月中旬对该县柯家冲古瓷窑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2003年1月4日至5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黄景略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耿宝昌研究员,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吴加安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南京博物院张浦生研究员等一批著名专家应邀来繁,观看了发掘工地现场,参观了此次出土的瓷器标本和历年出土的繁昌窑瓷器精品展览,对繁昌窑发掘成果以及繁昌窑的时代、性质等作了论证。专家们认为,这次发掘发现了完整的龙窑窑炉、作坊遗址和原料产地,这种全面系统的发现在全国都是少见。目前发掘的龙窑应为北宋初期,但根据此次发掘出土的部分瓷器标本、遗址周围窑工墓出土的瓷器特点,繁昌窑的初始烧造年代当不晚于五代,并且很可能为南唐国宫廷生产过贡瓷,某些产品可能曾经外销。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出现的许多瓷器样式,即是繁昌窑产品。
在同时代的南方古瓷窑遗址,这座龙窑窑炉保存程度的完整、坡度之陡都是非常少见的。专家们指出,此次考古发掘对于研究我国南北方瓷器的交汇融合和我国南方地区早期白瓷与青白瓷的生产、外销等一系列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问题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繁昌县城的南郊和西郊丘陵山地分布着众多的古窑址。其中柯家冲窑址最大,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繁昌窑的这样集中地。繁昌柯家村古窑址,为我国宋代专烧影青瓷的窑口,对研究青白瓷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繁昌窑初步认为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宋,废烧于南宋。它是长江下游专烧影青瓷的重要窑厂。
繁昌窑是个民窑,以烧民间生活实用瓷为主,品种繁多。主要有碗、盏、杯、碟、盆、盘、盂、瓶、罐、盒、炉、壶、奁、佣、玩具、谷仓等。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繁昌窑的产品主要造型特点,胎质相对的普遍较厚,大都为矮圈足,足圈外直内撇,稳实而厚重,以素瓷为主,少量的瓷器有简单刻花、印花,朴素无华。
1.碗、盏、碟类繁昌窑的碗、碟有相当数量的是宽厚唇,外卷唇,斜浅腹或弧腹,大平底,矮圈足。喇叭形盏,内底脐圈圆凸或中心有一乳丁,具有地方风格。五瓣荷花盏,十瓣花口盏和十二瓣葵口碟、五瓣荷花口碟,造型优美,引人喜爱。
2.托盏,茶具也,又叫茶船或茶舟。唐宋时期,饮茶风盛,托盏是当时流行的用具。繁昌窑的托盏,从五代到北宋,其托柱是由矮向高逐渐演变的。繁昌窑生产的托盏形制很多,造型各异;有荷花形托盏、莲蓬形托盏、高托柱素面托盏、连托盏。托盏出现的上限是南朝青瓷;唐代越窑生产的托盏,托柱较矮,到五代北宋时期托柱逐渐增高。
3.盒类 盒是宋代常见的女士化装用器,繁昌窑目前发现的盒有镜盒和粉盒二种。镜盒有扁圆形和筒形二种,子母口,弧形盖。盖顶蒂形纽青白泛翠。小粉盒种类很多,大豆腹径在6厘米左右,形制有如瓜似果,有形桃类李,有花苞形的等,小巧玲珑。
4.执壶类繁昌窑的执壶分二种,大壶为盛酒器,小壶为饮食佐料壶。繁昌窑生产的二系盘口壶(由鸡首壶演变而来),盘口束颈,二系置于肩二侧,多见于五代至北宋初,北宋中、后期逐渐不见。这种样式的壶不见江南诸青白瓷窑,是繁昌窑的典型代表作品。长颈喇叭口壶、折肩壶、瓜棱壶等,是繁昌窑的一般产品,江南诸青白瓷窑皆有生产。
5.杯类繁昌窑的杯种类繁多,有高足饼底杯、平底杯、高足杯等。其中,最美观的是荷花形杯。繁昌窑青白釉高足饼底杯,又叫“净水杯”,为佛教用器。这种杯内腹无釉,内底中心都有一个小凹窝。
6谷仓 冥器。谷仓中放入五谷,以保佑亡者在阴间继续享用。
清代霁蓝釉底足特征?
康熙时期 多数是仿明宣德时期的品种,器型 款式均依照明代的样式,也有署康熙官窑款的作品。常见盘碗之类的作品,釉色深沉,胎骨致密,釉质不如宣德肥厚润泽,桔皮纹及釉泡过于密集 均匀 细小, 足内白釉过于匀净且均泛青色。薄胎下凹过甚,厚胎较宣德平整。
霁蓝釉小杯,清雍正故宫博物院藏雍正时期,釉色均匀润泽,釉面蓝中泛紫,款识外有双栏圈线的青花楷书以六字双行体式为主,小器皿多署有四字或六字篆书款,外围有方框,字体清秀公整青花色泽纯正深沉。霁蓝地描金粉彩诗句花卉纹大瓶,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霁蓝釉瓷器多采用描金地加彩绘的工艺,工艺复杂,烧制难度较大。设色华丽,纹饰繁缛。器身优美圆润,釉面不如雍正时期莹润有光泽。色调为纯净的蓝色,不如雍正时期艳丽。民窑中细砂底也不及雍正光滑细腻。北宋定窑的釉是哪里出的?
定窑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
定窑品种:1、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釉(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2、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