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窑梵文寿字碗,你了解哪些清代瓷器的发展历史与工艺特色?

清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不管是工艺、釉色,还是器型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话不多说,下面一起欣赏一下吧~

清雍正 青花山水纹天字罐

天字罐是明成化年间出现的一种小型盖罐,因罐底有无边栏的青花“天”字而得名。天字罐为罐类瓷器中一种专有名称,成化斗彩天字罐是此类罐中最著名的品种,其罐底下均写有天字底款,在清档中都写成“成窑天字罐”。在过去编排文件的方式,是按照《千字文》的顺序,开篇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原因即是如此。

此件藏品为雍正时期的天字罐,器物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部内敛,内挖圈足,大底,釉底中心以钴料书写“天”字款。器身绘通景山水纹饰。胎质洁白细腻,釉面泛青,莹润肥厚,造型优美,修胎爽利,是雍正时期民窑青花器中一件佳器。

清雍正 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此件藏品为小唇口,短颈,丰肩,内收至胫部,瘦底,圈足,瓶身口部及底部饰青花弦纹,肩部呈带状绘青花缠枝莲纹一周,近足处绘有一圆一方印章。胎质洁白,釉面肥润,形制规整,小巧秀气,是一件适于文案之间把玩的妙器。

梅瓶也被称之为“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在宋辽时期较为流行。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至于梅瓶的用途,在许多传世的梅瓶器腹有各种关于酒的诗句。因其器型优美,既可以作为酒器,又可以作为观赏品。

清雍正 墨彩山水纹斗杯

斗杯,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因此多形制不甚规整。

这件墨彩山水纹方斗杯,造型极为古朴,杯身为方斗形,敞口敛腹,线条干净利落。杯身外壁以墨彩绘山水纹饰,画意以山村野舍为题,立意高远,图案赏心悦目。构图采取山水画远景视角描绘,远山近景,峰峦叠翠,小溪曲折。山坡跌宕,树木葱郁,几间茅舍坐落其中,山中小径蜿蜒,一派宁静清寂意趣。此件藏品形制考究、意趣隽永、画工精湛,可谓是雍正墨彩作品中之传世佳作。

清乾隆 黄地青花九桃纹盘

盘撇口,浅弧腹,圈足。通体以黄釉为地,盘心及腹壁内外以青花满饰九桃纹。圈足内满施黄釉,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篆书款。整器青花色泽浓艳,黄釉色调鲜亮,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器物韵味。

黄地青花这种装饰技法极具特色,此工艺首创于宣德时期。在清代《南窑笔记》中记述的“宣德有青花填黄地者”,便指的就是这种工艺。其制作过程为先在瓷胎上绘画以钴作着色剂的青花纹饰,施白釉经高温烧造后,再在白釉处加填低温铅黄彩,复入炉经低温焙烧而成。所以这类工艺又有“青花填黄彩”之称。明代成化、弘治时期烧造此类黄地青花器物较多。清代康熙、雍正时沿袭明制烧制黄地青花,器型较之明代更加丰富,此类黄地青花器物在清代官窑中较为名贵。

清乾隆 青釉鼓钉罐

乾隆本朝官窑。罐口内敛,整体似鼓形,器形圆润丰满。器身上下各饰一周凸起的鼓钉,肩部对应位置贴塑铺首衔环装饰,玉璧形底无釉露胎处可见胎质细腻。器物内外壁满施豆青釉,施釉均匀,釉色淡雅,釉质肥润,如玉般质感。器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青花篆书款。此造型是清代官窑的传统品种,流行于雍正至道光时期,其中以乾隆作品最具代表性。

清乾隆 黄地青花万寿无疆盘

乾隆本朝官窑器。撇口,曲壁,弧腹,圈足。器物胎质细腻,修胎规整。盘内壁施白釉,并以青花绘花卉纹,环绕于盘心的花卉,排列整齐,寓意富贵连绵。外壁以黄釉为地,青花绘缠枝花卉纹,间以圆形开光白地“万”“寿”“无”“疆”四字,圈足内白釉,底心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矾红篆书款。色彩黄蓝呼应,装饰雍容华贵,纹饰寓意吉祥,为乾隆晚期60大寿专门定制的器物。

民窑梵文寿字碗

青花瓷瓶上绘画有什么讲究?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以含氧化钴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釉下的钴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虽由于淘洗不精,色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水墨画的韵味。清代的德化窑所绘纹饰有云龙纹、缠枝纹、花卉纹等。题材涉及人物、动物、花卉等,内容丰富多彩。绘画层次遍布器物全身,繁缛美丽,但各层次纹饰往往用弦纹分隔,同时以弦纹分隔突出纹饰。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主次分明,构图严谨,布局合理有致,线条流畅,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

绘画装饰是德化青花瓷艺术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它通过民间匠师灵巧的手笔,在白瓷素坯上描绘多姿多彩的图案,上釉烧成后溶合于釉质中,使光润的瓷面透出明快的花纹,表达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展示了一种永恒的艺术魅力。其装饰技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直接在瓷坯上绘画,俗称“绘青花”;一种是采用刻有图案的印章在瓷坯上印制,俗称“印青花”;一种是绘画与模印相结合。第一种用法较普遍,第二、三种用法较少见。

德化窑借鉴和学习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因此它的内容带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主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动物、人物、文字、辅助纹饰等,适应当时人们追求吉祥寓意的审美风尚。

植物题材主要有石榴、花木、水草、菊花、兰花、梅花、牡丹、葵花、芭蕉、葡萄、牵牛花、缠枝花、灵芝草、松枝竹、缠枝藤草、杨柳、佛手等。

动物纹饰主要有团凤、展翅团凤、云中飞凤、林中飞凤、火龙、戏龙、云中飞龙、林中飞雀、梅中鸣雀、雄狮飞云、麒麟回头、团凤祝寿、松鹤图、草中蝴蝶、云中蝙蝠、草中游鱼、水中追鱼等。

点线图案:有点圈纹、卷浪纹、点纹、斜线交叉纹、网格纹、水波纹、竖线纹、曲线纹、飘带纹等。

山水人物图有山水风光、风景附名诗句、婴戏图、城楼图、湖中垂钓、水乡人家、异石花草、神话传说、仙游图、高士图、三星图、晨读图、对弈图等。文字装饰有吉祥语和寿字纹、有单字“寿”“喜”“丰”“福”“多”或诗句“志在书中”“晨兴半炷香”“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此中有真意”“心在书中”等。

辅助纹饰有竹叶、蕉叶、莲纹、雷云纹、树叶纹、缠枝纹、回纹、卷草纹、船纹等。

纹饰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纹饰遍布器身。其构图严谨,繁而不乱,采用弦纹将图案分隔成多层,层次丰富,主次分明,即主题纹饰突出在显眼的位置,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碗、盘类的主题纹饰主要在内底心,有的也在外壁,主要是花卉纹,而辅助纹饰则主要在口沿内外侧、内壁等,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

植物纹饰主要有牡丹纹、菊花纹、莲花纹和灵芝纹。

牡丹纹是德化窑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寓意幸福美满,富贵昌盛,被喻为富贵花。主要用于碗、盘的内心,表现的是正面开放的牡丹。花蕊简化为圆圈内加一圆点,众多花瓣围住花蕊,象征富贵吉祥。

动物纹饰主要有龙纹和仙鹤纹。龙纹是德化窑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分布在碗、盘等器全身,有的延伸到器外壁,叫过墙龙。龙纹图案生动,极富动态,体现了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仙鹤纹在德化窑中发现较少,画的是一只仙鹤昂首站在美丽的花丛中,精神抖擞,线条流畅,神形兼备,意境旷远,主要用在盘心作为主题纹饰。

德化窑中的文字装饰主要有元利、永盛、福、寿、贞兴、全盛、和兴、兴胜、瑞珍、合兴、顺兴、和盛、大兴、合兴、玉兴、宝合、日成、心在书中、羊、兴胜、成金、美胜等字样,其中福、寿等字,采用青花书写在盘心,推测是一种吉祥语,表达一种美好的祝福。而其他文字主要是书写在碗、盘等的圈足底部,有的是墨书,有的压印上去,书写简率,随意,估计是为当时的产品所作的记号,可能是窑工或窑主的记号,也可能是定烧瓷器货主的记号。多以堂号款、商号款为主。但外销产品大多不用款识。这些款识有的在器内,有的在器底圈足内。

德化窑民间青花装饰善于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寥寥数笔,出神入化,把形神、情景、意趣这三个艺术的基本要素融为一体,表现了民间青花重生活、重情趣、简练朴实、处理大胆的作风。德化民窑的瓷工们对来自生活的题材,不是自然主义的描写,而是以现实为依据,在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选择自然形象中最真实、简洁、精美、生动的部分,把握住各种题材的特征,加以概括、提炼、变化和夸张,突出其各自的个性,使纹样比自然形象更美、更典型。

请问中国的图腾龙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龙图腾是怎么来的?

尽管远古和上古时期,中国的不同“族裔”曾还有不同的的“图腾”,比如,殷人即以“玄鸟”作为自己的“图腾”,但不可否认,龙是诸多地域的“族裔”所共有的“图腾”,殷人亦崇拜“龙”。

“龙”,能够成为各“族裔”共同信仰的“图腾”,第一,一定是历史久远;第二,一定是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图腾”,最早是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氏族的方言,用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话说——“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

中国著名宗教学家吕大吉说:“图腾崇拜本质上是氏族制度在宗教上的表现,它既是宗教体制,又是社会制度。”

这个话,至少有两个意思——一是,“图腾”的产生很早,早到氏族制度存在的原始社会;二是。“图腾”是一种信仰,属于原始宗教范畴。

由此还可以推导出至少两点——第一,“图腾”应该具有某种“神秘性”,远古或上古的人们因为觉得“神秘”,不了解,才产生各种想象;第二,“图腾”的这种“神秘性”,一般都会带来“图腾”的“神性”,古人们之所以崇拜,因为觉得“图腾”是“神”或具有“神力”。

(陶寺龙陶器)

“开场白”说的有点多,只不过是为方便下面讲述龙这种“图腾”的起源。

长时期里,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被很多人所接受。

他说,原始的龙,是一种蛇,其作为图腾,兼并了许多旁的图腾,而形成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生物。这综合式的龙图腾团族所包括的,大概就是古代所谓“诸夏”,和至少与他们同姓的若干夷狄。他们起初都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即古代中原的西部。后来,一部分向北迁徒,即后来的匈奴;一部分向南迁移,即周初南方荆楚吴越各蛮族;留在中原一部分,虽一度被殷商征服而暂时衰落,但其文化势力还继续屹立,且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

闻一多认为,龙是由一种蛇发展而来的。

(红山玉龙)

他的这篇大作,发表于1940年前后。当时,中国开始于20年代末的田野考古,因抗日战争爆发又戛然而止。闻一多的观点,无法获得考古学的证实,而只能从古文献考证入手。

近四五十年来,众多的考古发现成果累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社龙”,的确很类似于蛇。

再往年代更早的文化遗址看,内蒙古三星塔拉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极似马;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时代宗教遗址的“蚌龙”,又像鳄鱼。

这些考古成果,似乎印证了闻一多先生的观点——龙,是一种蛇,它兼并了许多其他“图腾”——如马、鳄鱼等等。

这里插上一句,关于说红山文化出土的是“猪龙”,好像诸多学者并不很赞成。

(商代龙形青铜器)

那么,龙的起源还可不可以前推,或者,龙,还有没有作为“图腾”更具“神秘性”和“神性”的解读?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辽宁阜新沙拉镇查海遗址进行了7次正式挖掘。出土文物证明,这是一个距今约9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存。

1995年,《中国文物报》以《查海遗址发掘再获重大成果》做了综述,其中谈到,查海遗址发掘证明,中国的龙崇拜,至少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

(1-9为甲骨文龙字,10-12为龙星宿)

进而,有学者提出,甲骨文和商周金文的“龙”字,提供了一个破解最初“龙”之含义的钥匙。

甲骨卜辞中,提到“龙”,首先是能呼风唤雨的“神祇”——“龙”是“神祇”之名;其次,“龙”,具有“神性”,能保佑人之平安,武丁曾占卜,乞求“龙”保佑生病的妇好,还乞望能有“龙甲”作为妇好的“护身符”;再一个含义,“龙”是方国之名,很可能是以龙为图腾的方国。

学者称,甲骨文和商周金文的“龙”字,呈“角、首、颈、身、尾”几部分俱全的形象。这一形象,与上古时期“苍龙星宿”位置及“宿名”古义高度吻合。

“苍龙星宿”,作为苍龙之体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其名皆于龙体有关。角,为龙角;亢为龙咽;氐为龙首;房,指龙腹;心,为龙心;尾,为龙尾。

(曾侯乙墓漆箱二十八宿图画)

“角、亢、氐、房、心、尾”六宿的“宿名”古义,皆可从汉以前的古文献中找到根据。

如“角”,《国语.周语中》云:“夫辰角见而雨毕。”韦昭《注》:“辰角,大辰苍龙之角。角,星名。这也是所谓“辰龙”之来源。

如“亢”,《尔雅.释鸟》郭璞《注》:“亢即咽。”

等等,限于篇幅,不多赘引。

由此可知,甲骨文及以后汉字中的“龙”,所摹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某一种动物,而是古人夜观天象,根据星宿,想象出来的“神兽”。

东汉末年,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曰:“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西首而东尾。”

(汉瓦拓四象)

在距今6500年左右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以蚌壳塑列的形象图。居中的是“北斗”,左右为龙、虎,即后来所说的“青龙”“白虎”。此时,南“朱雀”北“玄武”大概还没被当时的人们所“认识”、总结。

中国的先民,认识世界的重要对象是日月星辰。这既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观象授时”所需要。

居于地球北半球的中国先民,很自然地望向了天空的北方。于是,首先注意到了“北极”,即北部中央天域的“北斗”。然后,又认识了日月升落的东西方的“龙”“虎”。

(北斗)

在公元前四千纪的时候,“龙”“虎”二星官,恰好处于“二分”,即“秋分”“春分” 点上。

这“二点”,是春耕秋收的时令,远比后来的“二至”即夏至、东至更为重要。这是“青龙”“白虎”比“朱雀”“玄武”更早被认知的重要原因。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二十八宿系统,是中国上古天文观测的重大成果,标志着“二分二至”时空统一体系的准确建立。

但此时,这一成果也走下天空,与地上和人间的许多区域、地理、人文、生产、政治,甚至谶纬结合在了一起。

(汉画黄龙)

其中,关于“龙”的各种说法,不仅日益增多,而且与王权结合在了一起——帝王成了真龙天子,从黄帝开始就能够驭龙升天;祝融、夏后启、蓐收、句芒皆“乘雨龙”;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等等。这也恰好证明,龙本生活于天上。

这些,从先秦古籍开始,即不绝于书。汉代,则到达顶峰。

有人说,龙的形象定型于宋代,这大约不对。

汉之前,已将龙分为四种——有鳞称蛟龙;有翼称应龙;有角称虬龙;无角称螭龙。

汉代王符《潜夫论》说,龙“头似蛇、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其背有八十一鳞、口旁有胡须、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

自此,龙的基本特征——巨口、有角、鳞身、四足、有爪,就形成了。后世虽有变化,但均未脱出以上诸特色。

(汉画应龙)

尽管帝王们死劲想垄断“龙”,但实际上“龙”已经深入民众人心,因为“星宿”和气象不可能被王侯将相垄断。

后来,“龙”的图腾意义逐渐淡化了,但文化和信念却长久流传了下来。

汉代,即已有“四灵”之说,“龙”居其中。

“龙”,在文化传承中,不只归于帝王所有了,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信仰符号。

青花纹有什么特征?

青花瓷器的纹饰特征有:

1、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多呈螺丝状,而元代则为葫芦形。花瓣为麦粒形,花蕊有石榴形或圆形,叶为葫芦状,花蕊呈网状或螺旋状。

2、缠枝菊大多使用扁菊纹。

3、牡丹纹,在勾勒轮廓线后,不全部涂染,线内边沿有露白,而元代是小串球露白。这就是洪武著名的“花卉留白边”即“缺刻”现象。

4、莲瓣纹互借边线,瓣内画宝相团花或如意云头纹,是时代特征。

5、焦叶纹,中茎拔白;出现双层焦叶纹,双勾描绘的白描边框。

6、回纹,为正反二个一组,不同于元青花的同向回纹。

7、海涛纹的画法为“海水姜芽”。

8、五爪龙纹开始多见,龙身细长,爪为轮形,配之以“飘带如意云”和“品”字形云。

9、有摸印凸花的装饰。

10、民窑器心多书“福”“寿”。

11、外足壁上肯定没有弦纹。

青花喜字罐价格青花寿字罐值多少钱民窑瓷器值多少钱?

您的问题,清代青花寿字罐真品值钱的;真品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