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网络鉴定培训,复窑瓷器鉴定方法?

瓷器收藏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坑,其中,复窑瓷器,便是很多人口中的一个大坑。传闻中,复窑后的瓷器不仅瓷胎油腻,而且水准有失,在一部分人看来,这就可以作为一个瓷器鉴定的依据。但是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说法有依据吗?您认为它可以作为鉴定的依据吗?

瓷器网络鉴定培训(复窑瓷器鉴定方法)

元青花模印赶珠云龙纹高足杯,尺寸:11.5厘米,成交价: HKD 6,175,000

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复窑是什么。复窑这种情况,一般存在于需要修复的老瓷器上。在历史的尘埃中流转,瓷器难免会出现磕碰、品相不佳等情况,并且有的瓷器年代久远,色泽丧失,不利于流通,为了弥补,复窑也就应运而生。

明永乐龙泉处州官窑翠青釉六桃瓶,尺寸:高38.6厘米,成交价: RMB 5,980,000

所以,复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修复老瓷器的需要而非造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便不能把是否经历过复窑看作瓷器鉴定的依据。

元龙泉窑牡丹纹梅瓶,尺寸:高46厘米,成交价: RMB 5,750,000

但是有一点应该强调,那就是复窑多多少少会对瓷器原有的品质造成破坏。有些老瓷器,虽然原本的瓷胎与釉面条件都是极好的,但在复窑的过程中,为了修补之后更加好看,有一部分窑口会进行二次加工,但这十分考验窑口的能力和工匠的水准,何况与瓷器原本的风格品质不一定相符。

北宋定窑刻花执壶,尺寸:高18.4厘米,成交价: HKD 5,750,000

如果工艺水平有限,很容易造成“画猫不成反类犬”的尴尬,这对于瓷器价值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元龙泉粉青釉大贯耳弦纹壶,尺寸:高37.7厘米,成交价: RMB 5,520,000

综合来看,复窑对瓷器的影响主要在这些方面,一般来说,老瓷器的瓷胎都是比较干爽的,不会出现特别油腻的情况。个中缘由便是老瓷器在烧造的过程中氧气进入的程度不同,导致了瓷胎上下的光泽、干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瓷胎底胎附近,都是比较干的一部分,肉眼即可分辨,光泽度大大减少。

北宋耀州青釉刻牡丹花净水瓶,尺寸:21.9厘米,成交价: HKD 5,480,000

但复窑后的老瓷器,从瓷胎底部开始便有油润之光,本也无伤大雅。如果虽为复窑过的瓷器,但工艺水平过硬,釉面平滑剔透、器型圆润饱满,那么复窑带来的油润之气反而会更为瓷器增添光彩。

北宋龙泉青釉划牡丹纹梅瓶,尺寸:28.6厘米,成交价: HKD 5,140,000

所以,我们在看待瓷器是否经过复窑这个问题时,不应该一棍子打死,认为复窑过的瓷器都是不好的。但也的确需要谨慎,因为复窑后的瓷器价值如何与复窑过程中的工艺水平甚至天时地利息息相关。所以以复窑作为鉴赏依据是可以的,但要注意讲求方法。

请问明代法华彩如何鉴别?

鉴定法华瓷器首先要搞清楚法华瓷器的生产窑口、胎土、制做工艺、烧成温度等等。法华瓷器最早是一种陶胎彩器,也是琉璃的一种,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法华器创于元末,以明代制品最精也最多。

它的制作工艺、配方和琉璃的烧制存在不少共同之处。在古代法华器的制作方法采用了彩画-技艺中的沥粉方法

法华又称珐华,是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一带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的胎与琉璃器完全一样,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体相同,只是助熔剂有差异:硫璃以铅作助熔剂,而法华所用的助熔剂是牙硝。《南窑笔记》说:“法蓝、法翠……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这里的法蓝、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华的蓝色和孔雀绿色。在古代华和花是一个字。

为什么在色彩上要加一个法字,它的最早记载见于何时,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法华的装饰方法,是“采用彩绘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别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高寿田:《山西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华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炉、动物之类。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法华器,但它和山西法华不同。

首先是景德镇用瓷胎而山西法华用陶胎,因而烧成的温度就不一样。景德镇的器物有饰以花鸟、人物的瓶、罐、钵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黄、绿二色,但法华则以紫或孔雀绿为主,缀以黄、白、孔雀蓝的花纹,就更能突出艺术效果。珐花釉笔筒<康熙使用的十种笔筒之一>:珐花是指以硝酸钾为助溶剂的陶胎彩器,它分两次烧成,先在陶胎上以凸起的沥粉,勾勒出双线花纹图案后烧制成器,然后在花纹间填以釉彩,再以低温烘烧。其釉色主要有孔雀蓝、孔雀绿、茄皮紫、黄等几种色调。

法华的主要产地在山西一带,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场开始烧制瓷胎珐花器,其釉色称其为“珐花釉”。有珐翠、珐黄、珐蓝、珐紫、珐青等多种,色调较之陶胎珐花更加精美,艺术表现力更强。康熙时期瓷胎珐花器烧制得相当成功,以茄皮紫釉、孔雀绿釉为代表。一件珐花釉笔筒,通体施茄皮紫釉,其上以孔雀绿釉斑点作装饰。釉下刻画垂柳、山石、蜻蜓图。元代琉璃制品有香炉、宝灯、楼阁等,珐花是在琉璃基础上发展的一个新品种,是陶胎彩器。珐花器胎质白灰,釉色鲜亮,制作方法与琉璃不同。

瓷器怎么鉴定?

1:看彩

以釉下彩为例简单说一下彩对瓷器鉴定的重要性。青花和釉里红是两种釉下彩。青花瓷的颜彩料主要是用天然含氧化钴的矿石,釉里红就是用天然的氧化钴矿石作为颜料。这两种瓷器都是直接在瓷胎上绘画,画好后再上釉的。接着在温度1250-1300里的高温中烧造而成。说起青花料,就可以说到苏麻离青了,之前也有写过苏麻离青的鉴定文章,这里也就不加赘述。一件漂亮的瓷器上青花彩绘很美,但是所使用的青料根本在当朝都没使用过,那这种东西的真伪是不是就很值得商榷了呢?

2:看年代

想要确定瓷器的年代,那就要知道陶瓷的造型还有釉色特征。根据造型还有釉色是可以断定陶瓷的大概时期的,比如郎窑的红釉,只要一看到釉色就可以知道其是康熙早期的藏品。看造型,比如凤尾尊,最早不会早过清代初头;棒槌瓶也是清代创烧的。每个时期的造型和曲线都是不一样的,要把握住每个时期的标准器的器型,对于年代的判断就有了大概的蓝图。

第三:看胎釉

不同时期和窑口烧制出来的瓷器,因为胎釉成分和烧制条件的不一样,所以烧成的器物质地以及釉色也都是不一样的,这个也是成为了鉴定的重要依据。观察底足,是鉴别胎质的主要依据,这个是在任何时代还有任何器物,底足边缘或者说是露胎的和器身缩釉的地方施可以看出它的一个胎质的特色。比如说,宋代建窑生产出来的黑釉瓷,胎釉含铁的成分多,所以胎色呈现紫黑,胎质也坚硬。那如果是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虽然有的器型和釉色都和建窑相似,但是因为制胎使用的原料不一样,所以胎色的呈现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这是区分窑口的非常直观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