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各朝民窑款识对照图,空号青花瓷是啥意思?
它特指的是明瓷中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的青花瓷,
至于为什么称其为“空白”,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三朝青花瓷无官窑款识,所见的几乎都是民窑所出,几乎没有可以佐证其官窑身份的内容在瓷器底部出现,甚至民窑瓷器也难以对其进行断代。
雍正瓷器真品特征?
一:釉面
雍正瓷器釉面特征:雍正本朝的瓷器釉质莹润光洁,釉面色调多数为纯白。青花器的釉面,有的为追求永宣青花的效果,会呈现桔皮纹,且有积釉较厚呈云雾状,称为朦釉也有称唾沫釉。
二:胎体
雍正瓷器胎体特征:雍正瓷器的胎土淘炼精细,胎体坚硬细腻洁白,但没有康熙时的胎紧密。器物底部处理十分讲究,特别是官窑器的圈足部位,抚之有细腻柔润感,呈滚圆的泥鳅背。其工艺要求严格,烧结火候适度,因胎体坚白细润成型规整胎薄体轻,可和永乐成化白瓷釉媲美。大器胎体均匀一致不显厚重。小件更是轻巧玲珑。仿古代名窑器的胎体,和宋器那种黑灰色颇为相似,称为铁骨大观。仿汝器胎体为香灰色或微泛红褐色,称之为铜骨之汝。无款的民窑器,胎体均细无釉砂底也都光滑细润。
三:纹饰
雍正瓷器纹饰特征:雍正瓷器的装饰以绘画为主,兼用刻印堆塑和镂雕工艺。绘画上承康熙晚期的清秀典雅风貌,书笔更加精细轻柔。纹饰中花卉内容最为丰富,常见有牡丹桃花海棠菊、三秋九秋落花流水等。多色阶施彩画面细腻富丽构图疏朗,图案简洁清晰明了。
四:造型
雍正瓷器造型特征:雍正时期瓷器的造型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其器型之美可与以精细秀丽著称的永乐成化瓷器相提并论,各部分之间比例协调,恰到好处。外形上素有线条美之誉。确实增之一分则拙,减之一分则陋,给人以高雅之感觉。
五:款识
雍正瓷器款识特征:雍正款识多且杂有本朝官窑款有民窑款还有仿款,每一类款识又有许多种写法。常见的官窑款是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等三种题款。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楷书款笔法挺拔峻峭,结构方正均匀。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与篆书款皆有。字体明显不如官窑工整,笔力欠佳。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与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阁制敬恩堂椒声馆庆宜堂等等。
清朝最盛世的一朝可以可以说是雍正时期,其在瓷器制造在清算是最顶尖的,在历史上更是达到了巅峰水平,其制作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来说是轻巧俊秀精雅圆莹。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且大肆盛行,从而才会取代了前朝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霸主。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的彩绘。雍正一朝的瓷器造型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以轻巧俊秀典雅精致闻名世界。
请问这样的底款到底吗?
首先可以确定这是件当代低级仿品,圈足底不规,釉色暗淡且还粗糙,款式模糊无章,但凡篆书官款都有浓厚的金石味,这件仿品称“嘉庆款锦地开窗粉彩瓶”,嘉庆官款青花、粉彩皆有篆书“大清嘉庆年制”,但官窑器并没有双框款,嘉庆民窑器物多没款识,偶见有“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及“嘉庆年制”双行四字楷书款,但民窑款书写草率,不够精致。
下4图为嘉庆官款供参考。
陶碗底部写字是什么意思?
我曾在头条专栏写作一篇类似的文章,就是说的这个问题:
这上面的款识叫做清代民窑【草記款】。
【草記款】瓷器大多数产自清代中晚期的民窑:有六字篆字方款,亦有“嘉庆年制”四字款,大多十分草率,有的仅写半边字,还省减笔划,因为十分难认,故称为【草记款】。
「民窑」不但意味这工艺水平与官窑有差别,而且制作瓷器的工匠的文化、艺术水平也都不是很高,并没有籀篆等古文字这方面的训练和修养,所以,他们写款文的古文字就不是很地道,结体、笔法、章法显然是很外行的,而且因为民窑的产量非常巨大,「物勒工名」的落款显然要追求速度,在书写的时候,就省去了一半部件,求简求速的「草记款」就应运而生了。
这是这两点原因,导致又潦草、又粗糙的「草记款」非常难认,术业有专攻,如果不是对瓷器有过专门研究的人,根本不可能认识。
大概是去年,也是有位网友叫我帮他认的一款瓷器,我个人当时判断是【大清道光年制】,如下图:
认定的理据如下:
这是非常典型的清代「减篆文六字方款」,也就是【草記款】。
左右两边的「屮」字形符号确与篆文「朱」字非常相似,但不是篆文「朱」。四个「屮」字形从左至右分别为:「年制」、「大清」的减篆文。
中间两个字不敢下严格确定的判断,我个人倾向「道光」:也就是「道」字省去篆文的「辵」部,留下「首」部。篆文「光」字省去上面的三点,留下「兀」部。
如下图所示:
下图是「大清道光年制」的完整篆文,我将篆文「道」省「辵」为「首」,「光」省为「兀」,与网友盘子下的字很像,基于这个我判断应该是「道光」:
「大清道光年製」的其他「篆文款」:
经确认的「大清道光年製」的「草記款」(编号1),与网友盘子底下的「草記款」字(编号2)已经非常接近了:
另外一些清代年号的「篆文款」和「草記款」——
「大清乾隆年製」的「篆文款」:
大清乾隆年製的「草記款」
「大清嘉慶年製」的「篆文款」:
「大清嘉慶年製」的「草記款」
-----------------------我是分割线--------------------------------------------------------------------------
那么,可以肯定的是:
你的盘子上也是【草記款】款识,从款识上可以判定,这个是清代中晚期的民窑盘子。
(注意:这仅仅是从款识上判断,判定文物需要多种证据下综合判断,我没有看到实物,也没有专业瓷器的判定知识,我只对古文字有些研究)
这种草記款瓷器,传世量非常庞大,大多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与上面的写有年号几款草記款比对,我认为最有可能是【大清嘉庆年制】的「减篆文六字方款」:
因为只有【嘉】字才有可能写那么多【横笔】
与另一款经确认是大清嘉庆年制的草記款比较:
图中1,是题主你的瓷器上的款识。
图中2,是截图自《中国历代陶瓷款识》一书中的【大清嘉庆年制】草記款
大图比较:
参考资料:
1、草千里. (2004). 中国历代陶瓷款识 (Vol. 2). 浙江大学出版社.页437
2、叶佩兰. (1983). 明清瓷器款识浅说. 故宫博物院院刊, (2), 62-69.
3、松屏. (1984). 如何辨别陶瓷的款识——答读者来信. 北方文物, (1), 99-101.
4、铁源(2004),清代民窑瓷器,中华工商社联合出版社,(乾隆----道光)
底是红字款的乾隆年间瓷器是官窑吗?
瓶底红字有很多款识。关键是写什么字。大清XX年制。“某某皇帝”年制(如:乾隆年制)一般都是官窑。乾隆时期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瓷器,产量巨大。官窑瓷器大部分都有款识,总的是以“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用得最多。
民窑器物上也多用六字篆款,通常情况下,以款字书写的规整程度来辨别官、民窑产品,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依据。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