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期螭龙灵芝纹瓷器,表现雅致生动极具文人色彩?
谢谢邀请!
宋代社会政治文化氛围宽松,商业繁荣,手工业高度发达。皇家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且嗜古成性,文人社会地位的提升,诸多因素影响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审美观念。但这种审美观改变表现在两个层次,也就是雅和俗两个方面,虽有雅俗共赏之器,也有大雅大俗之物,并非在所有情况下可以混为一谈。
宋代玉器可分为宫廷用玉,仿古玉器及民间玉器。由于战乱,两宋皇家用玉均遭浩劫而荡然无存。多层缕雕的大型玉件,玉山子等,已无实物,其工艺水准,可间接的从同期辽金玉精品窥得一斑。仅仿古礼器如璧、圭及器皿如玉簋、王匜、玉卣、玉卮等尚有留存。因此,宫廷玉器是否深受绘画风格的影响,不得而知。宋代上层社会追求的大雅至简,在宋瓷上达到了极致,但在玉器上并未见到。
宋代市俗化的倾向使玉业制作面向社会,民间用玉比较普及。佩件为主的圆雕人物、动物及镂雕花片,玉簪、玉钗等饰品均有大量存世。我们通常见到谈及的宋玉,多为此类。这些玉件中不乏精品,造型生动逼真,神态自然,深受宋代绘画及造型艺术风格的影响。但不可否认,与上层社会的雅致及文人色彩,还是有相当距离的。也就是说人文色彩不等于文人色彩,二者是有区别的。
宋玉断代常有争议,以下几件,可靠性较大。
历史上慈禧有什么爱好和僻好?
慈禧是一个很喜欢碧玺的女人,甚至因此将碧玺这种宝石带火,成为当时王公贵族最喜欢的宝石之一。
据说当时为了满足太后对碧玺的需求,政府与北美的蒂芙尼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外贸公司。北美有一个碧玺矿,每年源源不断地给大内供应几吨碧玺原料。所以在那个时期宫里的碧玺珠宝特别多。
戏剧性的是,这个公司在慈禧去世以后就倒闭了,这意味着她几乎是该公司唯一的客户。碧玺原石(图源mindat网站)据记载,慈禧尤其钟爱粉红色碧玺。她死后,陵墓官员曾奉懿旨向她陵墓的金井中投放大量宝物,光碧玺类宝物就记有红碧玺镶子母绿别子一件、红碧玺长寿佩一件、黄碧玺葡萄佩一件、红碧玺葫芦蝠佩一件、红碧玺双喜佩一件和红碧玺佛头塔一件。慈禧太后与蓝碧玺螭龙坠(图源网络)在慈禧太后的带货下,碧玺这种宝石迅速在京城的皇宫贵族中间火了起来。它甚至成为权力的象征,是一品和二品官员及王亲贵族顶戴花翎的材料之一。官员们佩戴的朝珠也是用碧玺制作而成。清朝宫廷大臣官帽及挂饰(图源网络)今天,我们已无法得见这些被清朝皇亲贵胄喜爱的碧玺珠宝的全貌,但是可以从博物馆的藏品中窥见一二。桃红碧玺瓜式佩
清 桃红碧玺瓜式佩(图源网络)在慈禧太后的陪葬品中,有一朵由整颗碧玺雕琢而成的莲花,重量为36两8钱,市价约为75万两白银。清朝末年的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200元左右,75万两白银就折合约1.5亿人民币。粉碧玺螭龙灵芝福瓜坠
清 粉碧玺螭龙灵芝福瓜坠(图源网络)整个坠子以粉碧玺雕琢而成,玲珑剔透,结晶匀称,呈椭圆瓜形,顶部雕盘龙为鋬(pàn)。两侧雕有折枝藤蔓,上穿蓝碧玺隔珠。整体精雕细磨,线条优美,配色清丽典雅。翡翠十八子手串
清 翡翠十八子手串(图源网络)手串以十八颗翡翠制作而成,翠质晶莹透彻,色泽华美,中间以两颗粉红碧玺隔成两段,粉红色碧玺娇艳耀目。碧玺朝珠
清 碧玺朝珠(图源网络)整个珠串周长153厘米,由一百零八颗粉碧玺珠穿成,用翡翠珠间隔、点缀。金累丝九凤钿口
清 金累丝九凤钿口(图源网络)整个饰品长14.5cm,重47.5g。钿口长形,稍有弯弧度。金累丝九凤,凤头顶珍珠各一颗,口衔流苏,流苏的构成有7颗珍珠,中间缀有碧玺、珊瑚、青金石等各色宝石。钿口是清代后妃戴用的冠帽——钿子口沿上的装饰物,其纹饰多样。后妃多用凤纹钿口,有九凤、七凤、五凤等。九凤钿口为皇太后、皇后所戴。双桃红碧玺手串
清 双桃红碧玺手串(图源网络)手串由十八颗双桃红色碧玺珠穿成,以翡翠、米珠点缀。碧玺的桃红色和翡翠的绿色相配,既炫目夺人,又温婉典雅。除以上这些碧玺珠宝,下面的碧玺藏品制作也很精致、养眼。清 翡翠碧玺手串(图源网络)清 铜鎏金碧玺带扣(图源网络)清 碧玺扳指(图源网络)清 金镶碧玺推胸(图源网络)清 "万寿无疆"碧玺带扣(图源网络)清 西瓜碧玺鼻烟壶(图源网络)清 绿碧玺浮雕螭龙纹鼻烟壶(图源网络)清 粉色碧玺朝珠(图源网络)看完这些清代碧玺藏品,你觉得慈禧太后的带货能力如何?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顶级南红玛瑙有哪些?
看什么时代的,历史上主要有下面这些比较著名的作品(部分),现代随着玉雕的蓬勃发展优秀的作品就太多了。 明南红玛瑙雕螭龙带钩,明南红玛瑙雕五福灵芝纹摆件,明南红玛瑙灵芝炉顶,明南红玛瑙巧雕鸳鸯挂坠,明晚期南红玛瑙高士像,清南红玛瑙“瓜蝶绵绵”摆件,清南红玛瑙雕螭龙纹小瓶,清南红玛瑙雕荷塘清趣笔舔,清南红玛瑙雕鹤鹿同春笔筒,清南红玛瑙雕节节高升摆件,清南红玛瑙雕灵猴献寿摆件(两件),清南红玛瑙雕年年有余童子坠,清南红玛瑙雕童子如意坠,清南红玛瑙雕五子戏弥勒摆件,清南红玛瑙巧雕螭凤纹车,清南红玛瑙凤首杯,清南红玛瑙俏雕鱼燕传递,南红玛瑙双耳瓶,民国南红玛瑙巧雕灵猴献寿坠,民国南红玛瑙雕三多摆件,民国南红玛瑙岁寒三友摆件,民国南红巧雕莲把件。
凤到底跟龙是一对还是跟凰一对?
龙凤配对,是寄托国人大富大贵的愿望,因为古代只有皇帝和皇后可以自诩真龙天子和百鸟之王。
凤和凰一对,是物种同源的公母配对,虽然也很尊贵,但县官不如现管,人间皇帝自诩为真龙,百姓觉得龙凤更威风更富贵,所以后世多延用龙凤配对的祝愿。
此“凤”非彼“凤”,别傻傻分不清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里有不同的意思。
最合理的解释是,汉语语境里,“龙凤配”里的“凤”和“凤凰”的“凤”不是一个意思。
“凤凰”的“凤”用于区分性别,譬如公母、男女,都是同物种不同性别。
而“龙凤”中的“凤”则用于区分物种,这里的“凤”是没有指定性别的,是凤凰这一物种的简称。可以是公龙配母凰,也可以是母龙配公凤。
因为人间帝王多为男性,且自诩真龙,所以一般认为男为龙女为凤。
宫里的嫔妃被誉为“凤”,表示地位尊贵;民间的女孩取名“小凤”,寄托父母对女儿的美好祝福。
为什么说“女为凤”而不是“女为凰”?因为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凤逐渐和凰融为一体,逐渐失去申明性别的意义,不再单独说凤,而是和凰形成固定偏正词语“凤凰”,侧重“凰”的女性身份。
这种语义的变迁,有政治原因、教化原因、文化创作原因,也和书写工具发展有关,有了毛笔纸张后,书写方便了,写作不再像甲骨文或金文那样抠字眼了。
还有个人觉得是“龙凰”的谐音太多,龙皇、龙王、龙黄……
因此,不存在凤是渣男或渣女的说法,民间有“一龙一凤,天长地久”的说法,龙凤配是美好的祝福,只要不出轨不家暴就是正常的夫妻关系。
不要因为有“凤凰”和“龙凤”组词就指责“凤”不守妇道水性杨花,别拿封建糟粕来反优秀的中华文化。
友情提示:对男龙男凤敏感的读者请忽略以下所有内容
凤凰一词中,凤是公的,凰是母的。但自从人间帝王以龙自称后,凤就被“娘化”了。
如果凤不“娘化”,继续延用凤为公凰为母的概念,“龙凤配”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龙凤配,是一个直男面对强权连性别都不能做主的悲伤的故事。从凤的角度看,这活脱脱是一部压迫史。“龙性至淫”,在中国民间故事中龙是很没有节操,而且是完全不受生殖隔阂影响的生物。最重要的是,龙和“非龙”生物结合后,生下的都是畸形儿,真是人间悲剧。
“龙生九子”中,龙连蛤蟆都不放过,真是只不幸的蛤蟆。
据说龙九子中的嘲风,是龙和凤结合生下的,也有说是龙和普通的鸟,至于那只鸟是不是凤不确定。假设凤的性别是公的,我们还是善良点,相信嘲风是龙和凡鸟的孩子吧。毕竟嘲风喜欢站在屋顶上,而凤凰非梧桐不栖。
“凤遇龙为雌,遇凰为雄。”更像是民间对凤的可怜遭遇的无奈解说虽然自然界确实存在雌雄同体或忽雄忽雌的生物,譬如黄鳝,小时候都是母的,长大了全变成公的,但无论公母,黄鳝都叫黄鳝,不像凤凰,明确区分:公为凤,母为凰。
所以如果按“凤凰”的词义严格区别,龙凤配里的“凤”,性别是公的无疑。凤凰作为至高至洁至正的生物,主动变幻性向的可能性不高,好好的凰妹子不能相守,偏被逼和公龙凑一起,真是惨绝人寰。
残酷:人间确实有“公龙”配“公凤”宫廷轶闻龙被政治化,一般认为是秦汉时期开始的,个人觉得是起源于刘邦,这货喜欢宣扬他是他老妈在野外睡觉时被蛟龙趴身上然后受孕生下的——刘太公还被安排了一个见证者身份。
汉朝除了刘邦出名,汉朝皇帝里盛产断袖也非常出名。历史真真实实记录了,汉朝25个皇帝里有10个是断袖,断袖之癖就是汉朝皇帝留下的特产。
汉文帝和邓通、汉武帝和韩嫣、汉哀帝和董贤……等等,而且汉朝皇帝断袖还不专情,喜新厌旧程度绝对配得上“龙性最淫”几个字。
公龙和公凤,从政治地位不对等这点来看,“凤”屈服于强权的因素绝对占极大的比例。
比如十六国时期的慕容冲和苻坚,慕容冲绝对是被逼的,所以哪怕亲手灭了苻坚,慕容冲也做不回正常人了,史书说他性情暴虐、狠毒、多疑,后期应该患上精神疾病了。而慕容冲的小名就叫“凤凰”。
在人间男凤配男龙都没有好下场,唯一提出让“男凤”韩子高为后的南北朝时期陈文帝,也没能实现诺言,不仅没立男后,还因为这段恋情而导致韩子高被赐死,年仅30岁。
总之,在中国文化中,龙凤和凤凰都能配对,而且都是美好的祝福。其他的端看读者喜欢怎么解读了。
淮安出土过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
战国嵌绿松石铜鹿
1965年2月出土于涟水县三里墩西汉墓。出土时已被压碎。鹿通高52厘米,身长26厘米,作卧伏状,头颈直立,竖耳瞪目,猗角槎桠,形毕肖,背、臀、胫、耳等部位镶有绿松石。
战国错金银卷云纹铜牺尊
1965年2月出土于三里墩西汉墓。铜牺尊为立兽形,昂首、竖耳、瞪眼、口微张、躯身肥胖、短肢、蹄足、尾细长。背有带纽盖,可以启合。通体饰以错金卷云纹等纹饰,并嵌有绿松石,颈部铸出项圈,项圈上饰鎏金鼓泡。
战国错金银嵌绿松石飞鸟壶
1965年2月出土于三里墩西汉墓。壶通高73厘米,敞口,敛颈,扁鼓腹,圈足,圈足下另有三鸟形足。鸟作展翅昂首张口状,头顶及翅端均托住圈足的边缘。壶肩有两耳垂环,环耳上附有兽面。有盖,盖边亦立三鸟。盖上有洞,另有浮盖盖其上。浮盖中心有一五瓣花形纽,纽上立一状若展翅飞翔的大雁。该壶通体饰以繁复的花纹,有错银的蝠纹、斜方和三角形云纹以及绿松石组成的粗大锯齿纹和斜方格纹等,并杂以鎏银的圆泡。
金带钩
1965年2月出土于三里墩西汉墓。金带钩含金量约80%,重56克。钩身扁圆,有繁复的浮雕和镂刻的花纹。钩端作兽头形,钩身分布四爪,反观钩身下部大兽面形,眼眶内嵌黑料珠,钩身两侧各盘绕一条夔龙。
鹰座玉琮
1965年2月出土于三里墩西汉墓。鹰座玉琮为白玉制成,通高8.4厘米。较为别致的是,上面扣有鎏金的银盖,盖面还嵌有水晶泡一粒;下面套有鎏金的银底座并连着圈足,另有四个展翅的银鹰托住圈足。鹰的造型精细逼真。
战国圆壶及纯金兽
1982年2月出土于盱眙县穆店南窑。为金银错铜壶,高26.6厘米,腹径20厘米;颈、腹、足部布满草叶纹和几何纹图案,壶身网络上盘结着96条小蛇,网纹结点为576朵梅花,壶腹饰4个兽面衔环和虎形銎耳。该器铭文已译出,口沿上的,标明它的序数是第25个,名叫“重金络壶”;圈足上的,表明它是齐国的战利品。
同时出土的:壶上一只重9千克纯金兽,壶内重11千克纯金的11块郢爰、15块马蹄金和9块半金饼。有两块郢爰为全国已发现之最大者。其一钤打54个方印,长12.7厘米,宽7.9厘米,厚0.4厘米,重612克。另一钤打45个方印,重466.3克。金饼为秦制。
春秋吴国铜匜
1985年出土于盱眙县旧铺王庄。该器通高19厘米,流至鋬长29厘米,腹宽23厘米,重1750克。器身呈椭圆形,平底,流为一奋力张嘴的兽头形,上饰高浮雕兽面纹。腹饰蟠螭纹和绳纹。鋬为一身体拱曲的螭龙形,龙嘴衔于匜,龙身为方形,龙尾上卷。内底有“工 季生乍其盥会盥”九字铭文,为春秋时吴国季札会盟的信物。
东汉神兽镜
1981年出土于盱眙县顺河朱楼村。镜为铜质,正面与背面边缘呈茶绿色,背面中间呈深绿色,光滑发亮,可照出影像。该器重250克,直径16.5厘米,边厚0.4厘米,边宽1.5厘米。镜面弧形、半球形纽;圆座,座径3厘米。座外内区以高浮雕的神兽作主纹,以浅浮雕的几何图案作底,中间夹有四孔。外区一周有凸起的“天王日月”铭文方印,其间配置凸起的半圆形云纹图案。接近缘处一周作锯齿纹,斜坡面高出镜边。边内区作浮雕的画文带,外区作菱形云纹饰带。这面神兽镜质地优良,纹饰缜密。镜上刻人25个,珍禽异兽28只,形象生动,线条流畅,为艺术珍品。其镜纽、纹饰及艺术风格,与“永康元年”纪年铭文的神兽镜相似。
东汉铜灯
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盱眙县高塘,形似耳杯,通高8.5厘米,上有一穹拱形盖。盖的前半部可以掀起,一端有流,内有烛签;盖的后半部铸于座上,并有两个带穿空的纽。座之一端也有一纽。下有圈足。盖底及耳有浅刻的龙虎纹饰。盖后部正中有“宜子孙吉”铭文。灯带耳宽8.3厘米,带纽长10厘米。
战国蟠螭纹铜鼎
涟水县原东风公社出土。通高23厘米,腹径21厘米。此鼎带盖,附双耳,三兽蹄型足,纹饰细密,铸造精良,盖及鼎身满饰蟠螭纹。
西周铜鼎
1978年出土于盱眙县马坝。该器通高32.5厘米,口径33.4厘米,立耳,腹部饰窃曲纹,柱形足内侧扁平。是目前全市发现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西汉木刻星象图
1974年8月出土于东阳古城遗址东南一座西汉古墓。该图计两块,纵向置棺盖上。一块长188厘米、宽45.3厘米、厚3.5厘米。左方刻有圆日与金乌,金乌的头尾在圆日的两边,上首和右首分布9个小日,左上一人捷奔,类似“羿射九日”。右方刻有圆月,月中有蟾蜍、白兔和半弧形线条,下有一人,如同“嫦娥奔月”。圆月后面分布七颗星辰,三颗连成直线,另四颗斜角排列。日月之间有三条鱼形图案。另一块,长188厘米、宽28.2厘米、厚3厘米。主体是两条带翼的飞龙。左方排列三颗三角形的星辰,以线条连接;右方亦有高低参差的三颗星辰。
元•青花双耳兽缠枝牡丹纹罐
口径16厘米,底径18.8厘米,通高43.5厘米,淮安市淮安区季桥乡出土。该器物口外侈,肩部饰一对兽面铺首,无衔环。砂底,有野火石红冶。青花用料为野苏尼勃青冶,发色浓艳,纹饰为元青花典型的多层装饰风格,多达12层,主体纹饰分别为缠枝菊尧莲花和牡丹纹,间以卷草和莲瓣纹分隔。画面构图严谨,布局繁而不乱,画工流畅。
元•无款•松屋读书图
1982年4月,淮安区考古人员在城区东郊闸口村,抢救性清理发掘了一座石灰浇浆墓,穴中两棺,为夫妇合葬墓。在墓主人两腋下,各置有一卷书画,出土时尽湿,左一卷为水晶轴头,计8件,右一卷为檀木轴头,计17件,两卷共集字画25件。
西汉银璧
出土于盱眙大云山西汉江都王墓,装饰于编钟和编罄鎏金龙纹铜架两段与中部,共出土6件。每件银璧直径13.3厘米,厚0.25厘米,原先均可在铜架中自由转动,正反两面均刻有纹饰,主体内容为云气纹与神兽纹。
大云山出土编钟、编罄
其中编钟包括钮钟14个、甬钟5个、鎏金龙纹铜虡业(架子)1套、鎏金铜虡兽座2件,编磬共22件,并出有鎏金铜瑟枘、龙纹玉瑟枘、玉瑟柱等乐器构件。编钟钮钟和甬钟的组合与南越王墓和洛庄汉墓乐器坑所出编钟组合相同,但鎏金龙纹铜虡业与鎏金铜虡兽座为首次发现。
大云山出土金缕玉衣
盱眙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二号墓的金缕玉衣较一号墓保存更为齐整。发掘表明,部分玉衣片上的金丝保存完好,甚至连金丝如何打结将玉片联在一起的细部都有保存,清理过程中,尚有部分2至3片金丝相连的玉衣片整体出土。
分格鼎
出土于盱眙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一号墓东回廊下层中部。鼎带盖,盖为圆顶,两者以子母口相合。腹下三蹄足,器口两侧有两个稍外撇之耳。汉代铜鼎中礼器功用逐渐下降,大多作为食器使用。本件分格鼎为国内首次出土,推测与文献中的“濡鼎”有关。
西汉鎏金铜象、鎏金铜犀牛与驯象奴、驯犀奴
大云山一号墓出土,鎏金铜象、鎏金铜犀牛与驯象奴、驯犀奴均为国内首次发现。
西汉鹿灯
出土于盱眙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一号墓回廊下层,共一组两件,大小形制相同,通体鎏金。灯通高45厘米,全器从上至下由灯盘、支架、鹿座三部分组成,鹿昂首,口中衔支架,上承盘。灯盘为环状凹槽,盘径22.2厘米,盘深2.1厘米,盘内置三只圆锥状烛钎。支架为灵芝造型,呈横S状,上有柿蒂纹花瓣和花苞。鹿座通高30厘米,长24.5厘米,鹿作向后蹲踞状,昂首向上,鹿角单独铸造,可自由拆卸,鹿尾贴地成为除足之外的另一支撑点,增加了整个灯的稳定性。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