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什么叫开片,钧瓷和汝瓷开片的区别?
钧窑
钧瓷产品有的刚一出窑就开始开片,可以听见开片声“丁玲”作响,此起彼伏,就像在弹奏一曲美妙的音乐。伴随着声响,开片纹路不断出现,并向四下延伸布满釉面。开片早的,出窑时即大量开片,片纹小而密;开片晚的几天后才见片纹。
钧瓷开片的纹路纵横交织,极富韵味。其片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深有浅,有曲有直,不一而足。常见的开片纹路有:冰裂纹、百极碎、蟹爪纹、鱼子纹、牛毛纹、蜘蛛网纹、叶脉纹等。
钧瓷釉面产生开片的基本原因是胎与釉不相匹配而造成的,即钧瓷釉的膨胀系数大于钧瓷胎的膨胀系数所致。 钧瓷在烧成过程中都不会产生纹片,因为在低温阶段釉层一般不会开裂,即使偶尔产生开裂,也会在烧成后期被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釉所填平。
汝窑
汝瓷的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最开始是由于陶瓷在高温烧制中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
瓷釉开片,原为陶瓷烧造的缺陷,而汝瓷的开片是化腐朽为神奇,堪称一绝。汝瓷釉的开片是器物在窑内高温烧制并在自然冷却下产生的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人为难以控制,是上天对汝瓷的厚爱。
汝窑是高温釉,而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
汝窑的开片有直开片、斜开片、大开片、小开片等几种。蟹爪纹、牛毛纹、网状纹、鱼子纹属于直开片, 冰裂纹和鱼鳞纹属于斜开片。皆是汝窑非常重要的外观特征
钧瓷怎么鉴别好坏?
第一:从钧窑瓷器的胎质辨别钧窑瓷器有粗胎、细胎、厚胎、薄胎、夹砂胎之分。粗胎瓷器一般不是官窑所制作,金元时期出现较多,宋代较少。
细胎瓷器主要是官窑所制作,以灰青色为主,多以高岭土为料,淘洗精炼,烧造温度高,宋代出现较多。
钧窑瓷器一般多是以厚胎著称,薄胎和夹砂胎也有出现,只是数量稀少。宋代夹砂胎很少出现,多以金元时期常见。
钧窑瓷器一般胎体规整,胎体均净者极少。胎体内有气孔现象,但是并不十分常见。
第二:从钧窑瓷器的釉色辨别
钧窑瓷器的釉色主要以天青色最为常见,有失透感,釉色稳定,浓淡变化有三个层次,美不胜收。
天蓝釉的钧窑瓷器出土数量较多,是钧窑瓷器的基本色调之一。朦朦胧胧、深浅不一,通过浓深、较浅、浅淡等几个层次的变化,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月白釉的钧窑瓷器较天青釉和天蓝釉出现数量较少,其中宋代较为多见。金元时期的月白釉瓷器数量明显增多,有些并不是纯月白釉的瓷器,而是天蓝釉和月白釉融合的色调,色彩较为浅淡。
柿红釉的钧窑瓷器很显然是钧红中最重要的色彩之一。它有着浓重的窑变气氛,以斑块状存在,也有融合式存在,色彩稳定,令人赏心悦目。
暗红釉的钧窑瓷器色彩斑斓,流光溢彩,色调较为浓深,有残阳如血的感觉。浓淡程度不断变幻,闪烁着非金属的淡雅色泽。
胭脂红釉的钧窑瓷器数量不是很多,这种色彩犹如胭脂一般美丽,色彩绚美,以宋代较为常见。形态无拘无束,大小不一,富有朦胧感,多为精品瓷器出现。
海棠红釉的钧窑瓷器以宋代最为常见,金元时期数量逐渐减少。这种色泽犹如海棠花一般,色彩鲜亮,光泽柔和淡雅,色彩浓淡变化多端。
葡萄紫釉的钧窑瓷器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多,宋元时期几乎都有见。光泽方面,油脂感较强,庄重典雅,色泽犹如成熟的葡萄。
玫瑰紫釉的钧窑瓷器最负盛名,它是钧红釉中最重要的色彩之一。宋代最多,金元时期数量有所减少。这样美丽的色泽犹如天空中的彩霞,美不胜收。宋代钧瓷玫瑰紫釉在斑块上面积较大,而金元时期逐渐变小。
第三:从钧窑瓷器的开片辨别
开片现象是钧窑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的一种缺陷。钧瓷开片并不普遍,只有少量的瓷器上有开片。钧瓷并不不提倡开片,这种开片的瓷器一般吃香在粗糙的瓷器上。
第四:从钧窑瓷器的纹饰辨别
钧窑瓷器的纹饰其实装饰很少,几乎是排斥的态度。即使出现纹饰,也多为一些花卉纹。纹饰布局合理,流畅自然,讲究对称之美,纹饰线条的色彩多为铁锈色。出现纹饰的瓷器在金元时期出现较多。
第五:从钧窑瓷器的流釉辨别
钧窑瓷器并不排斥流釉现象,反而认为是一种缺憾之美。大都数的钧窑瓷器流釉现象严重,轻微流釉的瓷器并不占据主流。
第六:从钧窑瓷器的蚯蚓走泥纹辨别
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瓷器的重要特征。蚯蚓走泥纹其实并不是一种纹饰,是人们对于这种釉质的窑变而形成的奇特景观的称谓。宋代的这种特征最为明显,金元时期数量减少。蚯蚓走泥纹多出现在精致的器物上,尤其是官窑器物最为常见。
唐青花是怎么制作的?
中国的青花瓷是烧成的。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初唐青花的造型与黄冶窑场的唐白瓷、唐三彩的器物类型相同,器型有罐、碗、球形执壶、三足炉、水注、盂、樽、盒、珠等等。罐、碗、执壶、水注多为饼形足。胎质一部分为陶质,烧成温度在800—1000℃;另一部分为瓷质胎,烧成温度在1100℃以上。由于瓷质胎铁、钛含量较高,胎色灰暗,故多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用蘸釉的方法在器表罩一层钙碱釉,多为大半截施釉,底足露胎。用钴料装饰器物,主要采取洒彩或点彩技法,形成简单、不规则的釉上或釉下点斑纹或条斑纹。因胎釉结合度差,器表常出现脱釉现象。
大致在盛唐初期至中唐晚期。这一阶段是唐青花形成独立品系的关键时期
民国红釉瓷器底足特征?
红釉瓷的表面施釉更厚一些,均超过了以往。有些小件器物如观其断面可发现釉的厚度几乎接近于胎骨的厚度。釉面上普遍分布有极其细碎的开片纹,并且“崩茬”现象极为严重。除光绪、宣统朝外,其余官窑器表釉色暗淡,光泽感较差,釉色普遍不及以往艳丽,稍有灰暗。民窑器物釉质粗糙,还常见有气泡。这时期垂釉现象依然严重,也要进行后修胎,出现缺胎少釉现象。
汝窑瓷器为什么会开片?
瓷器的开片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烧造后瓷器釉面的应力释放与胎体不同步,造成开片;在一个就是瓷器烧成以后,瓷器的应力慢慢的释放也可以造成开片,这就是后天开片的。汝瓷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所有开片瓷器都是这样。最根本的原因是釉质的问题,后来人们了解到这这个原因,就可以制成开片釉,有意识的造成瓷器的开片,以增加美感。谢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