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窑瓷圈足特征,康熙时期到底有没有生产赏瓶?

谢悟空邀请。

清朝的瓷器烧铸水平已经进入一个很高的程度了,早在康熙十七年就派内务府官员至景德镇驻厂督造,特别是康熙三十年后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瓷器又很得皇室重视,因此成就也就非常卓越了。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皇帝的重视,在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发展到各地民窑都昌盛兴隆起来。在康熙三十五年后,陶瓷外销,西风渐进,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使得陶瓷业更加丰富多彩。康熙朝的瓷器从青花,五彩,三彩,郎窑红,豇豆红到珐琅彩等等发展极快。

康熙朝瓷器品种繁多,造型古朴,胎体较厚重。同样大小的器皿,要比后期的同样器皿重量上稍重些。康熙五彩的主要颜色是红、黄、绿、紫、蓝、黑等,少用青花,图案精致。康熙后期瓷器有一大特征,人物面部只用勾出轮廓而不填彩。康熙四十四年,朗廷极任江西巡抚兼管窑务,大力开展瓷器烧铸技术革新,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花色品种都是当时创造出来的。

赏瓶的意思是皇帝赏给有功大臣的,而且这种赏瓶瓷胎是青花,瓶身上的绘画是缠枝莲,有表示为官清廉的意思。赏瓶是雍正朝才开现出现的,是雍正皇帝用于赏赐朝臣,暗喻要朝臣清廉。赏瓶本来有名字叫玉堂春瓶,太监传诣"赏玉堂春瓶一对"往往简化成"赏瓶一对",因而赏瓶渐渐得名。

所以康熙朝虽然瓷器业发展很快,技术也很高,却没有出现赏瓶,因为康熙朝的瓷器少用青化的。至少是没有出现专门用于赏赐朝臣的赏瓶,仅仅只是有作为观赏玩赏的"赏瓶"。

明清民窑瓷圈足特征

古代装粥的东西叫什么?

古代装粥的东西叫粥罐。

粥罐是专门盛粥用的罐,从流传的实物考证明代崇祯时候就有,清顺治之后大量生产,官民窑皆有。

崇祯顺治时期粥罐的底部基本上皆涩胎无釉,康熙时圈足为双层台阶,乾隆以后的圈足就开始滚圆的泥鳅背,乾隆以前的双肩上有四孔可穿金属环,乾隆以后出现了四系可穿绳子。 粥罐的出现,因明末清初政局动荡,人们对于稳定生活的渴望,向往着粥(做)罐(官)高升来改变世道。所以因这个使命,同时这类产品基本都制作精良,通常不去使用而作为观赏摆件,康熙以后逐步作为实用件了。

所谓粥罐就是专门盛粥用的罐,特点是直口圆体,与食物罐不同的是口直径一般比较大,这是为了便于使用。有的有盖,有的一边各有两个小孔,便于摆动。从流传实物看明代崇祯时期已经有之,清初顺治朝生产已具规模,现在大量流传民间的是清民窑粥罐,以青花为主,上面装饰花纹有人物、山水、花卉等。

康熙青花瓷的总体特色是什么样的?

康熙青花瓷极具朝代特征:1,外型多端庄挺拔,器型种类很多,盘,碗,碟,罐,尊,觚,炉,瓶,等应有尽有!2,釉紧皮亮釉,厚而紧贴胎体,多粉白,浆白色,由于技术原因,底部釉面多缩釉点,小而深,如针眼一般。3,青料,早期国产浙料,呈蓝灰色,到中晚期,国力鼎胜,多用珠明料,蓝艳,明亮,随可精细呈现浓淡色阶!4,文饰,多戏曲人物,刀马旦故事,亦也花草,鸟类,龙纹等,人物多挺拨威武,仕女多苗条秀美,发吉高耸。龙形凶猛,宽硕。最大的特点是:墨分五色,多采用各釜劈村,披麻村等绘画手法来表现山,林,云,水等远近及层次感,多蓝艳,明亮,浓淡分明极具朝代特点!5,胎质细糯,密度大因而无论大小器都有压手感,藏友也常象比喻为糯米状,象蒸熟的糯米一样,细糯,莹润,油质,泛出宝光!

如何鉴别古玩交易瓷器的品质?

古董瓷器的好坏怎么鉴别?

鉴别古董瓷器的好坏已经超脱落了瓷器鉴定的范畴,应该属于瓷器鉴赏范畴之事了。既然是鉴赏瓷器,那就要有鉴赏的起点与氛围:

第一点,就是瓷器的完整性与完美度的问题。

瓷器的完整性是瓷器鉴赏与收藏的第一要素,残、破、损、片永远与收藏无缘,所有玩儿残、破、损、片之徒,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收藏家,更成不了收藏大家,这一点很重要。

瓷器的完美度问题是瓷器收藏的第二要素,并不是只要是完整器就可以入藏,真正入藏的都应该是完美无缺、完美无憾、完美绝伦之精品、绝品、圣品、仙品和神品。

第二点,就是瓷器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问题。

完美无缺只是瓷器收藏的外在感官要求,瓷器收藏价值的高低最突出提现其价值高低的还是在于瓷器本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高低。

瓷器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瓷器的成型工艺的艺术价值、瓷器釉色釉质釉面的艺术价值和瓷器所运用的各种装饰纹饰、图案及其寓意的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而审美价值则是所有艺术价值的综合感官印象、感官体验与感官感受的总和。

瓷器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收藏的品位、品质与品格,事关收藏的兴衰与成败,不可不审慎、不可不仔细、不可不认真。

第三点,就是瓷器的历史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问题。

瓷器的历史价值就是指瓷器最真实的历史地位、历史品级及其历史评价,比如,同样是宋瓷,五大名窑瓷器跟费五大名窑瓷器的历史价值就相去甚远,贡窑瓷器与非贡窑瓷器的历史价值也相去甚远,甚至不可同日而语。

经济价值则是上述瓷器完整性、完美度和瓷器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完美综合后应有的经济价值预估与预判,而经济价值的高低与预期价格的高低,则又势必直接影响收藏的成败。

总而言之,要鉴别古董瓷器的好坏,就必须从瓷器的外在特征、内在特征和历史特征等几个大的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仔细甄别与考察,最后做出切合实际的综合判断,从而决断是否入藏此件藏品以及为此最高付出多大代价的综合心理预期。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

上几件古董瓷器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我有一个青花将军罐鹿尊底款?

【将军罐】的器型出现于明末,明末的将军罐,器型较为矮、拙。

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造型,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由于将军罐的造型受人喜爱,因此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地烧造,特别是民窑的制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深受广大百姓的认同。此罐高35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13.5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