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汴京官窖瓷器,为什么宋瓷十分珍贵呢?

现在讲极简,宋朝就是最早的极简。

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要求绝对单纯,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宋朝人用墨画画、烧单色釉瓷器。

宋朝汴京官窖瓷器

宋代审美延续着晚唐的内容。与盛唐审美相比,表现出了另一种对美的追求。如果说盛唐是雄壮豪迈、气象万千的景象,那么宋代则是返璞归真、格物致知的质朴姿态。

盛唐的整个审美就像朝气蓬勃,恣意汪洋的青春青年形象,而宋代就像一位历经沧桑,闲庭信步的中年成熟人士。

如果是在明清,想在瓷器上表现山水通常会把山水画上去。而在宋代则是以诗歌的比兴的意趣来做瓷。“雨过天青云破处 ,这般颜色做将来。”简,并非有意而为之,实在是万物的本来面目。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中国古代瓷器中,宋瓷以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诸如斗笠碗这样造型线条简练却张力十足。

同时宋代瓷器虽是单色瓷居多,但它有一很大的特点是其它朝代所产瓷器比不上的,那就是:七分人工三分天成。

哥窑与弟窑,各占江山传说宋朝时,在浙江龙泉有两个烧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不过,哥哥的技术要比弟弟好,于是弟弟嫉妒了,就偷偷往哥哥的釉料里加了很多草木灰,结果哥哥烧出来的瓷器带着各式各样的裂痕,

像冰裂,像鱼仔纹,却另有一番天然情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也被推到一个极高的地位,这就是哥窑。

但其实弟弟烧的瓷器也不差,是历史上著名的龙泉窑。两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瓷器之所以会显青色,是因为釉里含有铁元素。

龙泉青瓷因地制宜,采用了当地独有的紫金土原料,含有石英、长石、含铁云母和其他含铁杂质矿物,所以龙泉窑的颜色特别青翠润泽。

南宋时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梅子青釉色,更是将青瓷推向顶峰。

青釉和梅子青釉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

梅子青,釉层厚而透明,釉色莹润如玉,温润泽和,远看如树枝上挂着的梅子,“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故得此名。

青色的梅子很快就会变软发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情谊可能被岁月冲淡,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青春易逝,龙泉青瓷却将这份青翠剔透定格下来,想来也是件极浪漫的事。

不过按马未都的说法,梅子青与青梅并不同,“它重嫩不重青”,它在青色调里渐渐揉进蓝色调,可是,“让蓝欲言又止,一副羞羞答答的模样”。

有人评价“景德镇瓷器是穿着华丽的美女,龙泉青瓷是裸体美女”。

因为景德镇瓷器偏于绘画,而龙泉青瓷偏于器形。先要品造型,其次看釉色,最后看做工。

龙兴之地,产铁矿玛瑙,朝廷赐名,级别不断提升,殊荣不断,说明宋代朝廷对这个地方格外重视,也说明这个地方在宋代必然不同凡响,而获得朝廷垂青的因素中,

传说中那价值连城的“汝窑”,必定是最重要的砝码。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

这些仍在流传的俗语还是提醒着当地人这里 当年多么与众不同。

2000年6月,经过搬迁村民和大规模挖掘,汝窑的烧造区终于拨开泥土见世人,

共发掘窑炉15座、作坊2座、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探定面积为15万平方米,几乎囊括了整个清凉寺村,发掘出来的瓷片,无论釉色、器形和烧造方式均能和馆藏汝窑相对应。

这个让世人魂牵梦萦了七百年的汝窑窑址,终于完完整整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些文献记载中未见的烧造技术问题,也逐渐得到破解,汝窑的仿制慢慢变成可能。

堪比商彝周鼎的汝窑,不再高不可攀,慢慢走向寻常人家的客厅和茶室。

内容来自东家陶瓷手艺人观颐斋的分享。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在古代的官窑中?

无邀请作答!

古代陶瓷或以色美、或以形秀、或以工精、或以材绝承载中国的古代文化、文明、科技………………。现发余的部分藏品给大家鉴赏对比………………

这只玫瑰红钧瓷灯,宋代。可称为瓷中仙品:

这只八卦龙耳双环盘香汝瓷香炉,宋代。可称为雅品:高:38cm。定窑瓷,北宋,紫定印花盘,包银边,缠枝牡丹纹,精美绝伦。见图: 这只兰罐,汉代。釉面毫毛纹,工艺精堪可称为臻品:

这是汉代聚寶盆,琉璃瓷(后来称钧瓷),盆口做成白菜葉状,意寓百财,盆内、外施狮毛纹釉,外壁各浮贴三只狮子头,三枚钱币意寓生籽。 这只甜白大碗,大明永乐御品,簿意(浅浮)九龙纹,拿

到手中如无物,飲流斋说瓷,称其为瓷中神品!瓷中皇品,成化御画琺琅彩大罐:成化皇帝把几种花画到一支支干上,开創了世界抽象画的先河,可谓世界抽象的鼻祖。

待发……

却被美国高校教材誉为中国最伟大的朝代?

任何一个对中国古代历史有过了解的人,都会认为宋朝的军事是一个笑话。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如果以传统的中国疆域来看宋朝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割据政权,而不能算是一个大一统王朝,这实际上从根本上否定了宋朝作为一个王朝的地位。

但是在美国高校历史教材中我们却可以发现完全相反的评价,欧美教材对于宋朝的历史地位评价极高,甚至部分日本学者认为宋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在这一时期已经步入了近代史的范畴。

对于宋朝评价的两极分化实际上是由于中外历史研究传统和观点的不一样所导致的,中国对于历史的评价传统上来说是以疆域的扩张或者是保持为标准的,中国历史传统评价上的有为之君都是积极拓展疆土或者能够有效地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侵略的,这种评价方式深刻的影响到了中国的历史评价标准。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历史核心是政治史,中国历史人物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哪一个方面进行评价其核心都是本人在中国政治上的影响,当然这种历史评价方式随着我们与西方交流的越发密切,也开始逐渐成为一种评价方式,而不再占历史评价主导地位。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宋朝并没有完全的保持唐朝甚至是汉朝的疆域,在政治上缺乏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大有为,而在军事上面处于长期被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压制的状态,这些都沉重的打击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民族——汉族民族自信与情感,再加上由于汉唐时期军事政治的大辉煌距离当时的文人墨客还并不遥远,这样的反差更是严重的刺痛了当时希望有作为的知识分子与爱国军人的内心,结果就导致了宋朝在中国传统历史评价上一直被作为一个笑话的存在。

同时随着少数民族问题对中国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影响越来越大,其达到顶峰的标志就是元王朝成为了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政权,而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即便是现在也有人认为自唐朝以后愈演愈烈的北方少数民族问题归根到底来源于宋朝在军事与政治上的软弱无能。因此从传统的政治军事史观来说,宋朝并没有那么的出色,甚至可以说是表现差劲。

但是在欧美高校教材之中,宋朝往往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进行研究,并且享有很高的评价。其原因在于欧美教材之中的史观与我们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史观不同,在西方政治军事史研究虽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经济史、国际交往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交史)、文化史也是重要的研究方面,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欧美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研究。

归根结底是因为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传统上我们认为源于工商业,也就是家庭手工业与对外贸易,繁荣的家庭手工业要求更多的贵金属货币以及更广阔的市场,而另一方面通过新航路开辟获得的贵金属货币进一步自己家庭手工业向下一阶段发展,形态不断成熟,开始从分散的家庭形式的手工业逐渐的演变成为早期的手工工场,在这时虽然并没有引入机器生产仍旧是以手工生产为主,偶尔还会以风车等手段辅助生产,但是其基本生产组织形式与后来的工业化生产组织形式别无二致,已经基本奠定了工业化生产的大体框架和方式。随着手工工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市民阶层的范围由原先的城市居民逐渐开始扩大,这些市民阶层后来构成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由此早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开始不断发展。

许多学者在研究世界史的时候都通过这个逻辑进行推导看一个文明在某一阶段是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有的地区课本中认为宋朝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而有的地区课本则认为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实际上都是因为这些课本的作者是通过对比这个逻辑链中的出现的成分与实际是否有吻合?如果有,那就可以将其视为是中国早期资本主义或者是近代化的发展。

换言之,一旦中国的经济中出现了与这条逻辑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相似的地方,像是雇佣劳动或者是面向市场进行商品化生产,都可以将其视为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所以许多欧美教材对于中国宋朝的评价极高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于地理大发现的海外贸易拓展高潮,而这种高潮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同时在宋朝,中国文化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点,文化不再是知识阶层所独有的而已经普及向了全国人民。由于在宋朝手工业面向市场生产的情况司空见惯,同时国内外商业贸易繁荣,这就导致了中国城市作用的一个转变。在宋朝以前,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而存在,是一种当地组织农村的政治活动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维持该地区政治安定的军事要塞。但是在宋朝以后,城市的经济作用开始上升,成为了组织该地区经济活动的商业中心,同时城市的数量开始大规模增加,新设的城市往往是作为商业活动的市镇而存在。

这种城市作用的变化就导致了城市之中的居民也就是市民阶层壮大,再加上印刷术的发明,更加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市民阶层本身就属于能够通过不从事农业劳动就可以获得生活必需品的阶层,本身相较于农业阶层有更多的富余时间也生活的更为集中,这些促使市民阶层创造一种更为广泛的平民文化,而非是原先停留于上层知识分子之中的贵族文化。这种市民阶层的壮大与平民文化的出现在西方是先进思想出现并传播的基础,因此从文化史方面宋朝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他开创了中国平民文化与市民阶层的一个发展高潮。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欧美教材中占据很大篇幅的经济文化史方面,宋朝都有着独特而杰出的创造,因此宋朝在欧美教材中自然会具有独特的地位,并享有很高的评价。

五大名窑中哪个是民间瓷窑?

五大名窑中汝窑是民间瓷窑

瓷器,在宋代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它继承历朝制瓷的优良传统,不管是青瓷、白瓷、黑釉瓷还是釉上彩、釉下彩的制作技法,都有所提高。

同时,在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也有很多创新。

除五大名窑--“定、钧、汝、官、哥”之外,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建阳窑、吉州窑和景德镇窑等,瓷器生产规模空前,其技术之新,工艺之巧更是表现出色。

五大名窑,产品各具特色。

一、定窑。为五大名窑之一,更是宋代官窑之首,不管是装饰图案还是制瓷技艺,都是源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表现一种真、善、美的美好追求,以及和谐的愿望。

其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因宋代曲阳县划归定州管辖,故称“定窑”。自唐代起开始烧白瓷,北宋时期进行工艺改革,创造出覆烧工艺,产量迅速巨增。

这里烧制的白瓷名扬天下,除胎薄质细,釉色洁白,造型优美以外,还常以印花、刻花、剔花、划花等技法进行装饰。

特别以印花装饰最为出色,其图案清晰,布局严谨,题材广泛,居宋代各窑瓷器印花装饰之冠,艺术水平很高,社会影响较大。

定窑曾一度烧造宫廷和官府用瓷,底款多为刻画的“官”“新官”“五王府”“尚食局”“尚药局”等,都是宫廷、官府用瓷的标记。

二、钧窑。钧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原禹县城北门的钧台和八卦洞附

近,因钧台而得名钧窑,也叫钧台窑。

钧瓷对中国制瓷工艺最大的突破--铜红釉的成功烧制,这也是它以瑰丽异常的铜红窑变釉而闻名天下的最根本原因。

钧瓷铜红釉的烧制成功,改变了之前我国陶瓷生产中只有高温青釉和黑釉的单色釉的局面。

这种釉系在青釉上施铜红釉料,因铜红釉料中还混杂其他着色金属氧化物,故烧成后釉色变化丰富,红、蓝、月白、灰紫等色交相辉映,如梦如幻,形成其独特的窑变釉特色。

传世官钧窑瓷器的造型,一般有出戟尊、各式花盆、花盆托等,其轮廓线条流畅、造型端庄;做工精细、形象优美;华而不俗、耐人寻味,可谓我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

其器物外底均刻有汉字数字,从“一”到“十”都有,其数目字越大,器物尺寸越小。

三、汝窑。汝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县在宋代划归汝州管辖,故称“汝窑”。汝窑又因为曾经为宫廷烧造过用瓷,故也称“汝官窑”。

汝窑传世瓷器数量很少,据粗略统计,全世界仅存70余件。种类有碗、盘、洗、碟、樽、瓶、盖托和盆等。

碗类,有莲花碗、撇口碗、直口碗。

盘类,有浅腹盘、花口盘、深腹盘。

洗类,有平底洗、圈足洗、三足洗、椭圆形洗。

碟类,有平底碟、圈足碟。

樽类,有奉华樽、三足樽、弦纹樽。

瓶类,有胆式瓶、纸槌瓶、玉壶春瓶。

盖托类,有圆口盏托、花口盏托。

盆类,有水仙盆等。

其胎质坚硬呈香灰色,釉色以天青色为最上品,还有粉青、天蓝、虾青、葱绿等,釉色十分润泽,釉面多开有细小的片纹。

釉色随造型线条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对比,韵味无穷,审美价值很高。因多采用“裹足支烧”,致使器物外底多留有细小的支钉痕,俗称“芝麻挣钉”。

其装饰一般是印、刻或者划的云山禽鸟、海水游鱼,以及各种树枝、花卉等图案。汝瓷器皿,多采用外裹足满釉支烧,工艺十分精湛。

汝窑分为官窑、民窑两个系统。其中,汝官窑遗址经考古发掘证实,一般指的是宝丰清凉寺汝窑。

而民窑,则以汝州为中心,向豫西、豫南与豫北地区辐射。如豫西--宜阳锦屏山窑、新安城关窑等;豫南--内乡大窑店窑;豫北--焦作窑、鹤壁集窑以及安阳善应窑等。而官窑遗址,经考古发掘证实,一般认为是宝丰清凉寺汝窑。

四、官窑。宋朝王廷曾在都城附近设立过三个官窑,即北宋朝廷在汴京(河南开封)设立“北宋官窑”(也称“大观窑”)、南宋朝廷在杭州郊区先设立“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后设立“郊坛下官窑”。

目前,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已被发现于杭州乌龟山,挖掘出土大量瓷片标本。

明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到:“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这些描述对宋代官窑瓷器的外观特征进行了概括。

如河南开封官窑烧的御用器物,品质尤其以翠青而带有冰纹的为上品。由于在制器时,器口上仰,釉水流下,口上呈现紫色,下部颜色似铁,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实际上,从传世品以及窑址出土瓷片标本看,宋代官窑瓷器胎体呈黑灰或黑褐色,胎体较薄。釉面质感似玉,大多数器物口沿釉薄,露出一定的胎色,呈现“紫口”现象。造型多为壶、碗、瓶、洗、盘、杯等。

五、哥窑。哥窑遗址至今尚未被发现,但故宫中的确藏有哥窑瓷器。其烧制技术一般认为是源于南宋郊坛下官窑,而哥窑之名则源于哥哥洞窑。

元人孔齐在《静斋至正直记》中云:“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据考古认证,杭州凤凰山烧制黑胎乳浊釉青瓷的元代窑场就是孔齐记载的哥哥洞窑。

哥窑瓷器,釉面润泽如酥,颜色多为炒米黄、青灰等。《格古要论》曰:“哥窑,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者,土脉粗燥,色亦不好。”

因此,其釉层较厚,釉面开有大小不同的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原来釉的膨胀系数要大于胎的膨胀系数,于是釉面开裂。这原本属工艺缺陷,却被聪明的陶工巧妙利用起来,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纹片釉装饰。

同一时期,江西景德镇也烧出了釉色明澈湿润、白中泛青的影青瓷(又称青白瓷),誉满全球。

宋代最有艺术才华的皇帝是谁?

首先答案毫无疑问的,就是宋徽宗赵佶。

在艺术上中国历代皇帝中宋徽宗的艺术修养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在绘画、书法以及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中他开创了院体绘画的先河。

北宋 赵佶 五色鹦鹉图 纵53.3厘米,横125.1cm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书法成就

宋徽宗书法自成一派,他的书写体,被成为“瘦金体”。其笔法瘦硬,侧锋如兰竹,最初学习黄庭坚,后又学习褚遂良等诸位大家,杂糅各家所长。

▲宋徽宗《秾芳诗帖》,楷书, 绢本,卷,后期风格,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瘦金体特征:结字至瘦而有筋力。运笔刚劲有力,洒脱飘逸。笔力细瘦而又挺劲犀利,无滞涩现象。其每个笔画末端锋利如刀尖。每个笔划之间有若即若离、藕断丝连、呈现游丝。

▲赵佶《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楷书,纸本,早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题李白上阳台帖》,楷书,纸本,早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绘画成就

宋徽宗的绘画画,工写皆能,但尤其擅工笔花鸟,自成“院体”。

北宋 宋徽宗 瑞鹤图(画心局部) 纵51厘米,横138.2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宋徽宗平生不仅勤于写生,且善于创作。他画鸟用生漆点睛,富有立体感。他的传世作品如《腊梅山禽图》《芙蓉锦鸡图》《瑞鹤图》《五色鹦鹉图》都是当世国宝载入艺术史册。

北宋 赵佶 芙蓉锦鸡图 纵81.5厘米,横53.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芙蓉锦鸡图》是一幅工笔花鸟画,这一幅在色彩追求富贵高雅,一只红腹锦鸡落在秋天的芙蓉花枝上,将花枝都压弯了,似乎还在在微微颤动。而红腹锦鸡却在昂首翘望那对翩翩起舞的彩蝶。

《芙蓉锦鸡图》在画面的经营位置也是恰到好处,起承转合,疏密有致,是对赵佶高超的画技和超群的艺术审美的最好阐释。在色彩上更是精妙入微的。芙蓉花设色淡雅,与颜色鲜艳的锦鸡形成强烈对比,整幅画面一派富贵祥和。

北宋 宋徽宗 祥龙石图(局部) 绢本 纵53.8厘米,横127.5厘米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成立宣和画院

赵佶在位期间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宣和画院,并亲自领导画院工作,指导绘画创作,培养了如王希孟、张择端等一批杰出的画家。他还组织编撰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等书画图书,辑录了大量的名家书画,为我国宋代之前重要书画文献的收集整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徽宗工笔花鸟作品欣赏

北宋 宋徽宗 竹禽图 绢本设色 纵33.8厘米、横55.5厘米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北宋 赵佶 腊梅山禽图轴

北宋 赵佶 梅花绣眼图 纵24.5厘米 横2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