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青花瓷器底足鉴定,元清花瓷与明清花瓷的区别?

元清花瓷与明清花瓷的区别?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元清花瓷与明清花瓷的区别?

真的令人难以想象,在题目中居然可以出现错别字!“清花”是什么花?可以等同于“青花”?

所有企图用型、胎、釉、饰、彩、工、款等“宏观特征”去区分、甄别和鉴定瓷器的想法、说法和做法,都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而已,无数铁一样的事实早已充分证明,靠着型、胎、釉、饰、彩、工、款等“宏观特征”的主观经验主义去鉴定瓷器与“蒙猜估赌”无异,最终害人害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因为所有“宏观特征”都不具有不可逆、不可仿、不可复制和不可取代的本质属性,而都只不过是可逆、可仿、可复制和可取代的外在表征而已,以其为鉴定的依据、尺度、标准和规则,其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漏洞百出,其结论的可靠性与可考性为零甚或是负数!

另外,“宏观特征鉴定法”都是断代式、阶段式、静态式地研究、探讨和摸索瓷器鉴定的依据、尺度、标准和规则,导致鉴定的依据、尺度、标准和规则的短视、短板与混乱,一窑一尺度、多尺度,一物一标准、多标准的情形普遍存在,主观性、随意性、任意性太过明显。

凭借着“有罪推论”的邪恶思维逻辑,戴着“宏观特征”的丑陋有色眼镜,做着“嗜痂成癖”“坐井观天”和“按图索骥”与“削足适履”的罪恶勾当,却企图得到正大光明的鉴定结论,请问这不是“痴人说梦”是什么?

所以说,只有率先统一瓷器鉴定的依据、尺度、标准和规则,才能谈得上瓷器的“公鉴”,否则以“私鉴”做“公鉴”就必然会邪恶横行、罪恶滔天、千夫所指!以私尺量公道,永无公平与公道!以私心衡公道何谈正义与公道!以私为公何存公正与公道!

如果以“瓷器气泡微观衰变进度对比法”来鉴定瓷器的话,由于其所依据的“瓷器气泡微观衰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有不可逆、不可仿、不可复制和不可取代的本质属性,同时气泡和气泡的衰变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特征,因而以其为瓷器鉴定的依据、尺度、标准和规则,具有统一性、一致性、直观性、和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特性,其鉴定结论的可靠性和可考性可高达百分之百,何乐不为?

我真诚地希望,大家都能拿起“瓷器气泡微观衰变进度对比法”这一统一、一致、客观、公正而又直观、直接并且简便易学的瓷器鉴定的理论武器、思想武器和实战武器来武装自己,捍卫自己的既得利益,捍卫自己的收藏成果,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

在同一、统一、一致的瓷器鉴定的依据、尺度、标准和规则之下,所有瓷器的鉴定程序,鉴定依据,鉴定尺度,鉴定标准,鉴定规则都是同一、统一、一致和公开、透明、可视、可考的,可以绝对杜绝暗箱操作、信口开河与信口雌黄。

那么,用“瓷器气泡微观衰变进度对比法”来区分“元青花与明青花”就极其简单和容易了,因为元青花和明青花的气泡类型和其衰变的进度、程度、幅度、力度与梯度都有着极其明显的差异、差别和差距,想混淆都做不到,因为大家都可以有目共睹!

上几件元明青花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大明嘉靖年制”青花无框六字单行楷书款神圣之品青花婴戏纹大鱼缸。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无框六字单行神级臻品青花弦纹龙纹高足杯。

元青花鼎盛期神级臻品花卉龙纹高足杯。

乾隆青花瓷器底足鉴定(元清花瓷与明清花瓷的区别)

哥窑瓷器怎么鉴定?

哥窑瓷器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釉面为“酥光”,即现在人们常说的“酥油光”。可是酥油光到底是个什么样,恐怕多数人没有见过酥油。即便见过的人,也因酥油品质不同,用途不同,也无法说出怎样的才算酥油光。这个问题在羊脂玉辨认中也同样存在。

上图是一个现代仿品,釉面反光并不“贼”,也没有经过化学处理。有人认为这就是酥油光,就像脸上微微出汗一样。实际上,我认为这就是“橘皮釉面”,不算“酥光”。

上图是另一件仿品,做的比较好了。釉面的反光是不是“酥光”呢?我认为这是奶酪光,还不是酥光。不过这种光还是很能忽悠人的。

上图这件仿品可能是清代仿品。釉面反光强于上面两种,但仍不能说是酥光,倒像是施水后的水光。

上图这种我以为就是酥光了。猛一看好像釉面“酥”了,其反光形成了散射。这是放大5倍左右的照片。可以看到釉面上有无数像小线虫大小的沟沟壑壑,但又不是酸碱腐蚀形成的斑坑的形态。正是这种极细小的线沟,把光线折射形成了“酥光”。

再看下图,还是这件器物,只是照片放大了10倍。在光亮处的周边应该可以看到细小线沟的形状。我有一把15倍放大镜,观察表面的线沟非常清晰,而其他仿品则不存在这样的线沟。

如果还有人认为这是腐蚀出来的,请看下图这件真正被腐蚀了釉表面的盖盒。这是一件现代仿品,釉表面被生石灰烧过了。虽然釉表面起了摺,从开片缝和凸筋釉薄处可以明显感觉到碱烧的破坏力。

如果不用生石灰做旧,仿哥窑器的釉面应该是下图这样的,很平整光洁。

如果本文的体会是正确的。我们只需准备一把15倍左右的放大镜就可以了。对地摊上的哥窑器,先检查釉表面有没有细小的线沟。如果没有,立马走人就是了。如果有,还要看看其他方面再做决定。因为只凭这一条还不能确定是真品。

内容来自东家匠人青瓷匠人王艺的分享。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黄釉陶罐怎么辨别年代?

明代黄釉瓷整体风格较为素雅,以素面器物居多,间有部分刻划纹饰和加彩器物;康熙、雍正时期黄釉瓷的大体风格与明代一致,从乾隆一朝之后开始变得较为跳脱浓艳,各类繁复彩绘、刻划雕等创新的黄釉瓷开始大量出现。

明代黄釉瓷成化、弘治、正德几朝的呈色为个中翘楚,嘉靖之后开始变差,区别较为明显;清代的黄釉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仿弘治、正德的摹古之作,这类是断代时较难分辨,需要结合款识,胎釉、纹饰进行综合判断,另一类是别出机杼的创新之作,如加入锑的柠檬黄釉、淡黄釉,因为审美风格突出,不难断代。

在鉴别时,我们还可以识记一些讨巧的知识点,如黄釉金彩罐基本是只在弘治一朝有,而其他朝代不见;弘治黄釉盘一般底有凹陷而仿品没有;弘治底足稍矮而康熙一朝底足更高;清代黄釉瓷常有蛤蜊光而明代黄釉瓷基本不见此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