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民窑纹饰,清康熙冰梅绞瓷器怎么鉴定真伪?

如果掌握了特点就不难坚定了。冰梅纹又称“冰裂梅花纹”,创制于清康熙朝,以仿宋官窑冰裂片纹为地,并于其上画朵梅或枝梅的装饰纹样。特点:以不规则的短线组合,表现冰裂纹。 景德镇窑冰梅纹多以青花或五彩作画,尤以青花作画者最见格调,多饰于瓶、罐、盘等器物上。康熙冰梅纹盖罐为最典型的冰梅纹作品,其通体以青花浓料画冰裂片纹,以青花淡料略加晕染,其间勾画白色梅花,蓝白相映,寒梅吐艳尤显芬芳,颇具文人画风韵。晚清、民国窑瓷上,亦多有摹绘。 冰梅纹为康熙时期创烧的一种装饰纹样,其时代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康熙民窑梅纹较为写实,花形饱满,高雅别致,冰梅勾画细腻,富有变化,艺术成就最高。二、雍正民窑梅纹构图疏朗,画风豪放,层次分感较好。三、乾隆民窑冰梅冰裂纹复线勾描,走向规矩,缺乏自然变化,画工艺术成就不高。四、清嘉、道民窑的构图饱满色彩艳丽,疏朗者淡雅精致。五、咸丰民窑梅纹图案化倾向较严重,绘工不精,色彩缺乏变化。六、同治民窑的冰梅器物不多,但画工好于同时期的其他花卉纹饰,梅花色彩淡雅。七、光绪民窑梅纹线条生硬,缺乏变化,虽有层次,但不流畅。谢谢

永乐民窑纹饰

鉴别康熙五彩真伪应掌握几点特征?

康熙五彩为一代名作,从清嘉庆至民国多有仿品上市,鉴别真伪应掌握以下主要特征:

(1)康熙盘、碗、瓶、罐类陶瓷日用品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

(2)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缺的现象。

(3)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坚硬感,周围有闪烁的“蛤蜊光”,纹饰周边有光晕。尤以蓝彩为甚。

(4)由于人物模仿陈老莲画法,山水多仿王恽等,其绘画风格应大体相近。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只勾轮廓不填色,否则为后仿。

(5)瓶、罐类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圆浑者为后仿。

(6)器物底足内题“大明成化年制”或画秋叶、钟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后期产品~

青花瓷底部有这种字样是哪个年代的?

底款字体:官窑内造。清晚期民国早期的器物,民窑器。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如何从纹饰上鉴定明正统景泰天顺朝青花瓷?

明代瓷器发展史上的空白期,也称 “黑暗期”,指的是明代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年)三朝烧制的瓷器。这三朝,历时不足三十年,政治背景十分特殊:正统帝(明英宗朱祁镇),即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宣宗死后继位,他两次登基,在位共22年。英宗在年方二十三岁时听信谗言,御驾亲征,无任何作战经验的他,最终被瓦剌部俘虏,历时一年的北狩生活,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随后,明代宗朱祁钰(宣宗朱瞻基次子、英宗之弟),在英宗被瓦剌兵俘去之后继位,是为“景泰”,在位八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三十岁。嗣后英宗再次登基,为“天顺”,在位八年,(1464年)正月崩。这段时期是外患内乱的多事之秋,景德镇制瓷业十分萧条,此时的官窑基本停烧,但民窑尚在烧制。从目前所看到的数据和相关器物可以了解到,正统时期的一部分作品还是保持着宣德晚期的制作风格以及画风面貌,延续了宣德一朝的制瓷风貌,而天顺时期的瓷器更相似于成化一朝。在青花原料上,一部分器物依然使用了浓艳的进口料(苏麻离青),而大部分则为国产青料。

空白期的作品中有一类尤为瞩目,为收藏者所喜好,即人物纹大罐。这类人物纹颇有特点:角色多为文人、仕女、吏员以及与其相对应的仆从、童子、丫鬟、随从等,主题纹饰多为琴棋书画、楼台庭阁、携琴访友、渔樵探路等图。其画面特征通常是楼台庭阁往往在云雾幻境中,所画云层常迷漫天际,或从地上涌起,缭绕于亭阁之间,造成一种亦仙亦幻的气氛。

这一时期的人物面部鼻尖突出,在人物的衣饰上,飘带及发带多作飘逸状,似逆风或顺风而行,柳条如断续的雨点,再配上呈灵芝或如意云头状的云气纹,构成这一时期的独特而完美的图案。从勾勒人物的线条来看,使用的是一笔点染的技法,人物的神态各异,神情欢畅,笑容可掬,云雾绕撩,一副逍遥自在、不食人间烟火的景象,其乐陶陶,其情悠悠,与永宣时期所见的器物纹饰完全不同,注重写意,无前朝官窑瓷器所呈现的那份拘谨,与后朝相比,青花发色,以及绘画风格也有独特的风格面貌。

穿墙兽来源于那个年代?

来源于清朝。

过墙龙是指一种技法,清雍正时期民窑的花卉类纹饰非常丰富,有不少花卉图案喜用"过枝"技法绘画。即所绘的花卉由内盘碗的里部,越过器口延续到外壁上的纹饰,这种画法通常称为"过枝花"或"过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