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时期的民窑用什么料,古代放大镜看瓷里气泡亮少用寥若晨星来形容?
古代说汝瓷无气泡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当时的科技没有现在发达放大镜倍数低看不到气泡,由于看不到就会说没有气泡。现在普通放大镜显微镜从几十倍到上千倍都有,就会看到的更多证实汝瓷气泡的存在。
永乐霁红釉的橘皮纹特征?
橘皮纹是指永乐宣德的瓷器釉面特征,是刷釉工法形成的,正是刷釉工法导致釉面不均匀,才形成了釉面上的微小缩釉,有一种如橘皮般的凹凸感,并不是你说的黄色物。那个叫黄溢,也叫火石红,这种痕迹大都是窑里带的,特别民窑由于工艺不成熟,常会出现,官窑主要出现在器底,民窑则器身上也有。是判断明代瓷器的重要依据,现在很多放弃故意为之以证明其真,所以完全没必要去除。
玉壶春瓶的明代春瓶?
孔雀绿釉玉壶春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难得一见、极为名贵的珍稀品种。目前珍藏于我国各大博物馆的实物标本资料也极为有限稀少,因而确实弥足珍贵。
孔雀绿釉,又称“法翠”。它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因唐宋时期开始在北方民窑中陆续制作。至元代,景德镇浮梁瓷局建立后,也生产过一些孔雀绿釉瓷器。景德镇御窑厂旧址曾出土宣德时低温铅绿釉和孔雀绿釉的制品,其中的铅绿釉产品还锥刻花纹装饰。
孔雀绿釉的产品见有三足炉、高足碗盘、玉壶春瓶等多种器型标本出土传世。至康熙时极盛。需要说明的是,在明代宣德孔雀绿釉烧制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完美的孔雀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而“孔雀绿”之名称,系明宣德时期的产品因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而得名。 闽北私人收藏有一件“明代孔雀绿釉玉壶春瓶”。该瓶高9厘米,口径3.6厘米,腹径5.5厘米,足径3.5厘米。瓶的腹部和颈部可见两道接痕,为三段坯胎制作。该瓶具有元瓷的某些特征,圈足外撇,足内露胎,足端平切,内见旋削痕和中心突起。瓶内口沿及外壁施满孔雀绿釉,因年久风化和土壤侵蚀,瓶体部分成片剥釉,内见光滑素烧涩胎,可见文献所言为二次入窑烧成,所言不虚。
瓶外孔雀绿釉釉层中可见密集细小开片;转折积釉处为深绿色,釉表有严重的土沁包裹,应系出土物。从该瓶的器型、胎釉、制作工艺、出土地点等综合分析鉴别,应为明代早期景德镇窑的孔雀绿釉制品。该瓶因器型较小,剥釉严重,又为土沁所包裹,瓶腹部还见一横向窑裂痕为明早期瓷器特征。经笔者多方考证,实为难得一见、不可多得的孔雀绿釉瓷断代标准型器物。
天启青花人物特征?
天启青花瓷中的人物纹饰比较具有时代特点,历史人物图纹饰较常见,这一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使得社会更加动荡,大明王朝正在风雨中飘摇,陷入内忧外患、穷途末路的境地。官窑的几乎停顿使得大部分制瓷技工涌向民窑,民窑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使得青花瓷工匠可以自由发挥自己所擅长的绘画内容,更易吸取当时文人绘画的影响,对于青花瓷人物纹饰题材的选择便是这种自由性开放现状的产物。
人物纹饰的内容有婴戏图、历史人物画、戏曲小说人物画、神话传说人物类、人物山水画等几类。
婴戏图是贯穿明末清初瓷器的主要纹饰之一。描述天启时期婴戏纹的内容特点,需要与宣德时期婴戏纹对比分析:宣德的婴戏纹多为所谓“庭院婴戏”,画面多定格为孩子们在庭院内活动,人物写实,绘画工整,孩童面部圆润,表情丰富,线条流畅。宣德后,婴戏题材逐渐转移到郊外婴戏,即孩子们嬉戏在户外,婴孩的形象变化也尤为分明,人物画面抽象化,面部几乎无描述,近乎简笔绘画。婴孩形象多身材单薄,有时穿起厚大长袍显得头重脚轻,头很大,稍显瘦弱,长脚不对称,后脑突出,形体抽象,奇形怪状,绘画内容较多用的图案是加官进爵图、百子图等。
神话传说人物类纹饰里有代表典型道教色彩的八仙纹,表现八位道教神仙,即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等人的形象。也有暗八仙纹,即以其各自手持之物代表各位神仙。也有故事型的神话传说纹饰,如天启时期独创的梦幻人物纹饰、天宫麋鹿图以及关于神人仙道修炼图的纹饰。分析这些神话传说人物故事,多包含了弘扬正气、鞭打腐恶、惩恶扬善、迁善改过、勇猛精进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中华民族善良本质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此时盛行的以人物山水为题材的纹饰多是与文人相关的画面,其写意大于写实。如竹林七贤图、郊游图等。
此外还出现大量戏曲小说人物画等类型的纹饰,《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传》《西厢记》《汉宫秋》《破窑记》《还魂记》《金线池》《浣溪沙》《文姬归汉》,以及“三言”“两拍”等戏曲、小说中的人物经常出现。
明朝民窑古瓷器值得收藏吗?
明代瓷器品种丰富,创新迭出。民窑产品造型富有变化,装饰自然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值得爱好者收藏。
洪武二十六年《大明会典》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城乡地主、商人和城市居民一般器皿用瓷、漆、木……,瓷器消费大量增长。
明代瓷业最为兴旺的是景德镇窑和龙泉窑。此时景德镇(云南玉溪、建水也有生产)的青花瓷己成为大宗产品,永乐、宣德和成化时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即便是民窑也有许多精美的产品。其间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被称为"空白期"的器物,现在也不多见。明中后期,产量大增,外销产品(包括福建一些窑口)成为青花销售的一个重要方向。明代早期继元代的釉里红也是盛行一时,并进一步发展出高温铜红釉。景德镇的除少量刻划(如甜白等)外,彩装饰品种非常丰富,各种色釉地子,斗彩、五彩、红绿彩等等。创烧于元山西蒲州地区的珐华陶明代仍有烧造,明代在景德镇为瓷胎珐华一度亦甚流行,还有正德及其后的素三彩等。
另外,明代晚期到清代早期(约1620~1643年)一段在陶瓷史上被称为"过渡期"的器物也是收藏者关注的重点。这段时间没有生产御用瓷,而民窑产品则依然有它的精彩。
明代初期的龙泉窑,一度成为供御窑场,生产量也非常大,尤其是民窑,花色品种丰富,同样值得收藏。
《大明会典》中有朝廷命钧州烧造瓷器的记载:“凡河南及真定府烧造,宣德间题准,光禄寺每年缸、坛、瓶,共该五万一千八百五十只,分派河南布政司。钧、磁二州酒缸二百三十三只……”。其时,钧州民窑瓷器也有生产,考古发现闵庄窑在一些重要的工艺技术上与钧官窑不相上下,生产的钧窑产品大致在明代中期以前,后面生产的主要是白地黑花(也有加褐彩)的大件瓶罐类产品。
明代德化生产的"象牙白″、"猪油白",被法国人誉为"鹅绒白"。其色光润如脂,透光可见粉红或乳白之色。产品以瓷塑人物盛名,其余如佛前供器等,明末清初青花瓷、白瓷等大量产品出口海外,成为一个以外销为主的窑口。
石湾窑明代晚期己比较兴旺,它的仿钧瓷产品被称为"广钧",以蓝色基调取胜,亦可列入关注。
磁州窑是一个大的窑系,除了河北磁州窑外,还有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北方民间的窑场。宋元磁州窑刻划、剔花装饰很丰富,彩绘、文字装饰接地气、达民意,也为青花瓷装饰提供了借鉴。磁州窑明代的产品也应纳入收藏范围。
创烧于唐代的耀州窑是早期北方青瓷的著名窑口,耀州系影响很大,尤其是剔刻工艺为世所重,亦曾为御用器物。对定窑、汝窑有相当的影响。耀州窑到了明代,产品己经有了很大变化,但陈炉镇的窑火依然在燃烧,有兴趣也可留意。
其实明代值得收藏的民窑古瓷还有很多,这里也只是一小点提示,每个人都可以在寻觅中获得快乐!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