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瓷器真品图片,一件瓷器上的几个字?
全国能认识西夏文字的人,不超过7人。西夏文字是在形体上内似汉字的笔画,如点、横、竖、撇、捺、拐、提等。并将他们组合成的“字素”,再把这些字素拼合成结构功能、形体特征都和汉字类似的方块文字,并且借用了汉字的造字方法“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西夏文字的偏旁、部件,虽然从外表看起来和汉字是形状相似,但意思千差万别,现存六千多个西夏字没有一个是和汉字相同的。
中国历代汉族政权你们觉得最强的是哪个?
首先这个问题有三个重点:汉族,政权,最强。
综合这三点考虑,我觉得非唐朝莫属。原因呢?
唐朝是领土最广阔的汉族大一统王朝唐朝时期将中国的疆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中国不仅控制传统了汉地,还牢牢控制了西域地区。唐朝击败突厥后还拿下了北方领土。而东北地区经过多年战争,终于击败了高句丽,东北地区领土也重新回到中原王朝控制下。
唐朝军事实力在亚洲绝对首屈一指唐朝初期就开始常年对高句丽用兵,并最终拿下高句丽且将大批高句丽人迁往内地。唐朝不仅步兵厉害,骑兵也是一绝。唐朝唐朝名将高仙芝在西域纵横驰骋,同吐蕃和大食(阿拉伯)争夺西域控制权,并在怛罗斯之战前一直处于优势状态。可以说,唐朝的武功在亚洲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荣膺亚洲第一梯队虎狼之师绝对毫无压力。这里别说成吉思汗的军队,中原王朝的征战其实都是为了保卫战略利益,而蒙古征战就是为了抢杀以及满足征服欲。
唐朝文化艳羡世界唐朝时期,文化鼎盛,唐人广阔的胸怀和气势征服了东亚的每一个民族。这一时期,从朝鲜到安南,日本,留学生和各国使臣络绎不绝,只为了能够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想想哪个朝代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狂气,哪个朝代还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能在文化上征服一个国家才是真正的征服。
日本的“洛阳城”:
总感觉,汉朝少了点文化意味以及诗歌的浪漫,宋朝少了点英雄骨气;明朝虽强,却少了汉唐的开阔胸襟。只有唐朝,兼有众家之长,是当之无愧的汉族最强大一统王朝。你印象中的宋朝是什么样子的?
在谈论宋朝之前,我们先建立一个基本的认知:宋跟其他朝代一样,只是一段历史时期,是我华夏民族历史包含的一段,与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无论是唐宋元明清还是民国抑或现在共和国,同属一个国家民族,是一脉相承的历史。
宋朝外战战绩低迷是不假,靖康两位皇帝被掳也确实奇耻大辱。但我要在合理澄清一个比较常见的误解:宋朝的军事实力本来不差,建国之初和辽的军事较量之所以打成平手而不能达到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目标,其本身是因辽国本身发展已与中原文明处于同一水准,而且这个发展趋势始于唐中期。
北宋军队在与辽军作战中犯下很多军事错误,但并不是大家口传的将兵分离,以图谋战。恰恰相反是分兵部队不听中枢指挥,贪功冒进导致战败。这样的现象也是由于晚唐五代以来,中原地区军队悍勇好斗,求战心切的军事风气的延续。绝非所谓的贫弱宋朝,武力不振!
宋朝有钱,军队也不弱,但错就错在顶层决策机构的愚蠢, 至于顶层昏聩的根源,还要追溯到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为了集权对政治体制进行破坏。改革之前,北宋初期、中期,文官集团对君权的约束还是很有效的,很多事情必须文官集团集体审议通过,这样的决策过程虽然在效率上有损,但能保证政局稳定和决策的无大错。
神宗时期,进一步推行变法,削弱相权,削弱文官集团对皇帝御批的审议与反驳权利,甚至间接鼓励党争和文字狱。决意强化君权,削弱限制。再到徽宗时期,神宗朝的政治改革影响至今,却被徽宗朝的权臣蔡京加以利用,进一步强化徽宗御批的效力,使得大小决策均决于皇帝一人。
至此,北宋的各种集体决策机制名存实亡,权臣把控朝政,利用御批权利进一步搞党争清洗,人才选拔成为假象,上层集聚一群无才无能,玩弄权术的政治毒瘤。
中后期对政治制度的改动太过轻率,把本来趋向于集体决策的决策机制又扭回了君主独断的路子上;又被有手腕无公心的蔡京等权臣利用,最终导致整个政治体系的顶端都烂掉了
徽宗朝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好大喜功,前中期对外对内事功都不少,对角厮罗和西夏的作战也是屡屡大胜,当然这是之前几代皇帝攒下的家底而并非徽宗朝君臣一手缔造的战果。
但一旦有了真正的危机,面对金军南下,顶层领导者的判断稍有差池,整个体系就会像雪崩一样瞬间崩溃。
不是钱不够,不是兵不够多不能战,也不是没有人才,甚至不是没有组织动员能力和凝聚力,靖康年间北宋京师被围,勤王军中除了官军还有很多是自发应诏勤王的民兵,而且很多是从江西、湖南甚至福建赶到东京的。是体制和体制顶端的领导集团出了问题。
如果觉得但中肯,后面再说南宋时期的军事问题
北宋到底算不算大一统的王朝?
不算。
“静Yes”在先前的文章中曾做过阐释,现补充如下:
北宋为何不是大一统王朝呢?那么什么样的王朝才能称得上是“大一统”呢?“静Yes”认为有以下几点:
1、疆域≥秦朝版图
“大一统”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最直观的,就是所占据的疆域的广阔程度。一个政权能否强势地开疆拓土,最直接因素是军队战斗力是否强悍。
从秦始皇时代开始,皇帝掌握了至高无上的大权,有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客观条件。若此时的皇帝恰好雄心勃勃,那么帝国就会拥有更加可怕的力量,王朝的疆域就会成倍地向周边拓展。
正是因为完成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轮”的中央集权的改革,秦始皇得以举全国之力“却匈奴七百余里”,“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而在汉朝消灭了大量的分封制异姓王后,汉朝开始大规模开疆拓土!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的集合。在长期的征伐中,中华民族生存空间逐渐稳定在长城以南,河西走廊、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相对封闭区域,这一区域在清朝时期被定型为“汉地十八省”。这其中包括了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等多个地形区。
由于这一范围长期稳定,因此完全占据这一地区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先决条件。自秦朝以来,除三国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及两宋,其他王朝皆可归为大一统。
北宋之所以被排除,在于北宋始终没有光复燕云十六州、河西走廊以及云贵地区。
2、周边不能出现并驾齐驱的政权
就像春秋五霸在同时空只能存在一个霸主一样,大一统时代,在中华文化圈内,不可以有第二个和自己不相上下的政权。
但是北宋北部有辽,南宋北部有金。
我们看秦汉隋唐元明清这些大一统政权,在中华文化圈内,只要中原王朝一个一家独大的政权。北部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古等,虽然都是实力强悍,常常欺负中原王朝,但是他们始终是部落形式的汗国,和完成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中原王朝天差地别,虽然他们能够嚣张一段时间,但是一旦中原王朝完成技能冷却,马上就可以深入漠北,吊打他们。
因为没有完成封建化改革的汗国,终究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也就不存在争夺中华正朔的可能性了。
但是两宋面对的情况完全不同。
首先,辽国不仅建立时间早,而且还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在北宋建立后,辽国已经是一个立国半个多世纪的封建大国了。虽然统治者是契丹人,但是他们实行的,是和中原王朝一样的封建制度。
1005年,经过澶州之战,奈何双方不得的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这意味着北宋承认了辽国的合法性,也就意味着北宋放弃了大一统王朝的目标。
南宋更过分,不仅承认金国合法性,连正朔地位都不要了,在宋金对峙中,金国是中华正朔,南宋是蛮夷。
所以,因为辽国的存在,所以北宋不是大一统王朝。
3、疯狂输出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中原地区地形相对封闭,因此在没外来威胁的条件下,内部更容易发展出统一的政权。而一旦政权统一,那么势必会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这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原王朝可以不断向外输出文明的先决条件。
文明输出,是在中原王朝对外征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的。比如汉帝国还不断向西域扩张。前60年在轮台设西域都护,将西域并入汉朝版图。唐朝延续了汉朝的扩张步伐;640年,唐太宗派侯君集征服高昌,在高昌故地仿内地编民造册,设州县置,完全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进行治理。通过对征服地不断输入汉文明,在被征服地区建立起文化认同,使之不断被同化。
除了强硬的领土征服,在软实力上,中原文明不断辐射东亚文明圈,比如唐朝时期的遣唐使,这是中华文明向日本输出的典型案例,除了日本,还有新罗。唐朝时期,大量朝鲜人选择到唐朝求职,很多人还进入唐朝政府高层,唐玄宗时期的名将高仙芝就是朝鲜人的优秀代表。
汉朝、唐朝、元明清都是文明对外输出的狂热爱好者,他们的文明输出不仅为本朝打下万里疆土,巩固了核心文明区的统治。而北宋虽然也有对外贸易,但是文明的输出相对微弱。特别是在对周边政权上,北宋军事上不占优势,文明程度上又和辽金等不相上下,因此北宋被排除在大一统王朝序列之外。
除了对外的疯狂输出,在国内,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文明“教化”也一直在推进,特别是对西南地区。这一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民族成分复杂,而且地形崎岖难以彻底臣服,因此历朝历代都倾向于推行羁縻统治,只要部落首领认我这个老大,定时交纳土特产表示忠心就行。而从明朝中期开始,中央对西南地区开始推行“改土归流”,通过废土司置州县,中央政府将汉文明推广到整个西南地区。清朝时期,西南地区完成改土归流,至此西南地区成为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必须有万邦来朝
万邦来朝是每个帝王的梦想,也是每个大一统王朝的基本特征。
首先,大一统的王朝一定是强盛的,强盛就会有征服周边蛮夷的实力,而一旦对周边小邦形成巨大威胁,那么这些小邦就会面临两个选择,是抵抗到底还是主动归附?抵抗到底是可行的,如果有两把刷子,像高句丽,实力相对强悍,隋朝也是无可奈何的。而如果搞个“联合国军”,合力对抗中原王朝,貌似也可行,例如汉朝时期匈奴就不断煽动西域各国反抗汉朝统治。
但是在中原王朝实力恢复或者真的动了怒,那么任周围撮尔小国如何折腾,也是无济于事的。匈奴很强悍,最后被汉朝推平;高句丽很难缠,最后还是被唐朝搞定。而听大哥的话的小弟,则普遍活出了新高度,例如新罗。
其实说白了,万邦来朝就是中原王朝最大的面子工程,厚往薄来。最著名的例子当属明朝自1405年开始的郑和下西洋,前后耗费钱财数以万计,最后充实国库,繁荣民间经济的作用却微乎其微。看样子是万国来朝了,而为了这个所谓脸面倾家荡产在所不惜。何必呢?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首先它让皇帝大人体会到了被人追捧的感觉,当然,自己同胞不算。这就好比父母亲人等夸奖自己,你欣喜之余总感觉他们在安慰自己,而一旦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也对你报以赞许时,不管是真是假,你的内心的都会心花怒放。
被万国追捧,对于皇帝本人来说,这是自己政绩的一大证明,在自己的治理下,江山一统,海内承平,实力强大,所以大家都来认我这个大哥,这是封建时代皇帝最大的荣耀。
要实现万邦来朝并不容易,首先是自身实力一定要强,是异常强大,谁不服灭谁那种。
这样的情况下,北宋想要万邦来朝,简直是痴人说梦,首先北宋就始终无法打败辽国,中原地区出现两个皇帝这个事,就让北宋十分之尴尬。事实上,辽国在对外扩张上要比北宋更积极,因此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力也远远大于北宋。如果说当时存在万邦来朝的情况,那也是辽国皇帝享有。当然,没有搞定北宋辽国也不是大一统。而北宋,虽是传统意义上的正朔,但是实力不济,没有盛世荣光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说:不是所有的王朝,都叫大一统!北宋更不是大一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北宋经济约占世界的1?
【宋朝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序言】根据《世界人口地图》推测,公元1000年时,世界人口是2.8亿-----3.2亿;公元1100年,世界人口是3.6亿-----4亿,这个数据不包括当时的南北美洲。公元1100年时,当时的中国人口1.2亿,包括北宋、辽国、西夏。北宋、辽、西夏的版图,和今天中国的版图很接近,没有将吐蕃统计在内。冷清先生查找资料估算,公元1100年时,北宋人口9000万-----9200万之间;辽国人口1700万-----2000万之间;西夏人口900万以上。考证的依据是什么呢?主要参考元代脱脱等编纂的《宋史》《辽史》,元代没有给西夏立传。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的人口】
《宋史•地理志》记载:“崇寧元年,戶二千二十六萬四千三百七,口四千五百三十二萬四千一百五十四。”崇宁元年是公元1102年,北宋的户籍达到2026万,人口却只有4532万,平均每户人口只有2.25人,问题出来了,怎么才这么点人口呢?原来,宋朝的税赋很重,成年人还要缴纳“人头税”,户部统计人口时只统计成年男女,未成年人和60岁以上老人不统计。《宋史•食货志》:“諸州歲奏戶帳,具載其丁口,男夫二十為丁,六十為老。”
宋朝是中国税赋很重的一个时期,尽管宋朝的工商业比较发达,但是宋朝依然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农业人口占据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农业税、人头税是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宋朝的百姓在沉重的税赋重压下,普遍没有能力多养孩子,一对夫妻只养育二男一女。古代夫妻没有有效的避孕措施,第四个孩子出生立即溺死,如果第三个生的是女孩都不养。因此,宋朝民间男多女少,家庭以四五口人的小家庭为主流。
苏轼《与朱鄂州书》:“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以故民间少女,多男子。初生,辄以冷水浸杀,其父母不忍,率常闭目背面,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嘤良久乃死。”
宋朝户部及州县户籍,每年变更登记一次,登记在册的都是成年男女,20岁下未成年人和60岁老人均不登记。平均每户养育三个孩子,三户养育两个老人,孩子有成年的,也有未成年的。成年的孩子,只要娶妻或者出嫁,就得分门立户,娶不上老婆的光棍只好留在家里。冷清先生假设,平均每户4—5口人,就算平均每户4.5口人吧!2026万户人家,折算下来就是9000万至9200万人口。
【辽国鼎盛时期的人口】
辽国的人口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辽史》对人口记载也不太详细,辽国对契丹、女真、室韦等民族没有详细记载,对汉族户口记载又不完善。冷清先生对契丹等族人口推测,主要依靠辽国的常备军精锐骑兵的数量,对汉族人口的推测主要依靠民兵预备役的数量和大致的户籍。辽国对游牧和农耕实行分开管理,相对于宋朝来说,辽国和西夏的税赋比较轻,辽国的税赋只有宋朝三分之二不到,所以在辽国人很少有杀婴现象,辽国的家庭规模比宋朝的家庭规模大。辽国的家庭人口平均是7—8人。
根据《辽史》记载:“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契丹人15岁至50岁,是要服兵役的,每名正式的骑兵,配置马3匹,打谷草养马的和看家护院的家丁各一人。辽国有精锐骑兵50万,大帐皮室军30万,番汉属珊军20万。说白了,就是契丹、女真等游牧人口,挑选出年轻力壮的男子,做常备骑兵外,另外的两个男人还得搞牧业生产,但是只要这个岁数的男子都算是服兵役的。
测算下来,契丹人、女真人等族的可服役男子在160万左右,15岁以下、50岁以上的男子总数至少有200万,男性总数大约360万。男人另一半是女人,那么女人的数量大约也是360万。辽国统治的契丹、女真、室韦等族的总人口720万左右。辽国还有很多附属国,这些附属国的人口是没有统计在内的。《辽史》:“大帐皮室军;太宗置,凡三十万骑。属珊军:地皇后属,二十万骑。”
辽国拥有燕云十六州,还有辽东一带农耕地区,辽国统治下的汉人有多少呢?辽史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是辽史给出了一个个数据,辽国有民兵预备役部队(乡兵)110万7千3百。冷清先生假定,每户农民出一个男丁为乡兵,也就是说辽国的汉人有110多万户。辽国的汉人没有杀婴的习惯,大多数家庭都有五六个孩子,汉人家庭祖孙三代,平均每家在七八口人,也就是说辽国管辖的汉人数量,在800万—1000万之间。那么,辽国鼎盛时期的总人口就是1700万—2000万。
【西夏鼎盛时期的人口估算】
元朝没有给西夏作传,但是西夏的情况,在《宋史》《辽史》还是有一些记载的。西夏在宋辽两个大国中转圜,多次战败宋辽,除了党项人勇猛,也和西夏的人口经济是分不开的。西夏建国初期,党项人仅有100多万,西夏境内的汉人至少有300万。西夏强盛时期,党项人、吐蕃人等达到300万,汉人超过600万,西夏总人口在900万至1000万之间。西夏拥有党项精锐骑兵30万,还有汉人乡兵60多万,据辽史记载,西夏兵力最多时,有95万兵。
公元1100年的时候,中国的总人口确实达到1.2亿以上,但是这个数量是北宋、辽国、西夏的总和,并不是北宋一家的人口数量,北宋人口9000万左右。当时,全世界的人口在3.6亿—4亿之间,中国(北宋、辽、西夏)人口1.2亿,占据世界人口的30%。
【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统计数据】
安格斯·麦迪森 (1926--2010)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早年在剑桥大学、麦吉尔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先后求学,之后曾短暂执教于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大学。其创建的“麦迪森数据库” 惠及很多研究者。其代表作有《世界经济千年史》、《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等。安格森的《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中,公元1000年时,CHINA(中国)的JDP占当时世界的22.7%。CHINA一词指的是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中国包括北宋和辽国,后来又从北宋分裂出西夏。
在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辽国的影响力远远的超过了北宋。至今,斯拉夫人及其东欧人的语言里契丹khitiy,是专指中国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耶律阿保机于907年建立契丹,契丹逐渐强大雄霸在中国的北方200多年,1123年,宋金灭辽后,耶律大石在西域建立西辽又存在了100年。辽和西辽存在的300年间,丝绸之路东段一直是契丹人把持着,中国的丝绸贸易基本垄断在契丹人的手里,所以契丹辽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远大于两宋。
公元1000年是宋真宗时代,北宋尚未对外进贡,财政压力不太大,尚未开始对百姓的残酷压榨,老百姓还没有因为养不起孩子而杀婴的恶习,北宋人口处于自然增长中,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五六个孩子,那时候的户籍都是七八口人的大家庭。当时的北宋有户籍741万户,人口大约5000多万。而这时候的辽国人口也就1000多万,CHINA(中国)的总人口是7000万人左右。当时世界人口总数3亿左右,中国人占据四分之一。
根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估算,中国(CHINA)的JDP总量占据世界的22.7%,印度的JDP总量占世界28%。当时的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当时印度的概念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等等。中国(北宋、辽国)还没有完全脱离战乱,社会经济尚处在恢复发展阶段。占据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22.7%,具体分析来看还是合理的。
【宋朝为防止武将篡位,以文制武严重削弱国防力量】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赵匡胤得国不正的政治问题,从而影响到了宋朝的国防建设。赵匡胤为了严防武将篡国,对带兵将领“杯酒释兵权”,文官凌驾在武将之上,领兵权和练兵权分离,指挥权和领兵权分离,这些政治军事举措,都大大地降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宋朝初期,北宋在和辽国的大规模军事对抗中,始终处在失利和失败的境地,只有在小规模的边境冲突中,还能占到一点便宜。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平灭北汉,对辽国发动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曾经一度攻占了易州和涿州,在攻打幽州时的高粱河战役中,宋太宗赵光义中箭受伤,北伐战争以最后失败而告终。
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发动第二次北伐,派潘美、杨业、曹彬、田重、崔彦进率领三路大军北伐。曹彬指挥的东路军在岐沟关,被辽国名将耶律休哥打败,三路大军不得不撤退。西路军在后撤时,潘美指挥失误,杨令公陷入重围被浮,绝食而死。雍熙北伐失败,宋朝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北宋两次北伐失败,加上北宋对党项人定难军处置不当,导致的结果是李继迁反叛。
北宋走向缓慢衰败的拐点是《澶渊之盟》,1004年,辽国30万大军进攻北宋,辽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辽国人口少,养兵却很多,经济压力非常大,攻打北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来源。战争开始后,辽国很快的攻占了河北、山西,进军到澶州城下。寇准鼓动宋真宗到澶州前线,宋军用牛弩射杀了辽军元帅萧挞凌,取得了一个小小的胜利,但是宋军没有能力击退辽军,宋辽双方展开了和平谈判。
辽国提出来的撤军要求是,宋朝每年给辽国300万两银子。宋朝的谈判代表曹利用出发前,宋真宗给出的底线是100万两银子,寇准给曹利用的底线是30万两银子。宋辽两家和谈,宋朝30万两的底线和辽国300万两的要求相差太远。辽国和曹利用互相配合玩了一个猫腻,宋朝每年进贡岁币10万两,岁绢(丝绸)20万匹,当时辽国把持着丝绸之路的贸易,他们对丝绸的价格非常清楚,一匹中上等的丝绸(绢),在边境贸易中可以交换一匹马,价值10两银子左右,而宋真宗并不知道丝绸的真实价格。
曹利用不但欺骗了宋真宗,还欺骗后来的历史学家们。后来的历史学家们,都误以为一匹丝绸仅值一两银子。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曾经做客央视百家讲坛,她说《澶渊之盟》,北宋用30万两银子获得百年和平,这个买卖很划算很值得,而30万两银子对于年财政收入一亿五千万缗的北宋,那简直就是毛毛雨洒洒水。事情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20万匹绢(丝绸)价值200万两银子,而北宋最好时期的财政收入才1400万两石。每年送给辽国20万匹绢、10万两白银,实在是北宋的一个沉重负担。
【宋朝对党项人战争屡屡失败,西夏从北宋分割走80万土地】
1004年初,党项人李继迁去世,李德明继承夏王,辽国为拉拢李德明,七月,封李德明为“西平王”,随后发动对宋朝的战争,9月,辽宋达成《澶渊之盟》。1006年,李德明派牙将刘仁勖上表宋朝,愿意归附宋朝。宋真宗封李德明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处置使,加封李德明为“西平王”。 而且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两万贯、茶两万斤,并允许在保安军设立榷场。
李德明确定“西进战略”,首先攻灭西凉吐蕃部,杀死吐蕃大首领潘罗支,夺取了西凉府(武威)。1028年,李德明派儿子李元昊帅兵西进,攻取了甘州回鹘,两年后,又夺取了瓜州和沙州(敦煌),西夏的势力直抵玉门关,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1032年七月,西州回鹘攻取了凉州,李德明很愤怒派儿子李元昊攻打西州回鹘,9月夺回了凉州。10月,准备称帝的李德明突然去世,李元昊即位“大夏王”。
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银川)正式称帝,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宋朝和西夏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战争,1040年在延州的三川口战役,1041年在宁夏隆德的好水川战役,1041年的麟府丰之战,1042年在宁夏固原的定川寨之战,四大战役均以北宋战败告终,北宋损失数十万人。宋朝军事上失败,西夏连年作战损耗过大,西夏国内经济凋敝物价暴涨,西夏急需输血休养,李元昊向宋朝索要巨额的财物。
双方经过一年多的谈判讨价还价,1044年,达成了《庆历合议》,宋朝每年进贡西夏绢15万匹、银10万两、茶叶3万斤。双方各自释放对方的俘虏,掠夺的人口等等。而宋朝每年价值160万两白银的岁贡,使得宋朝再一次的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澶渊之盟》和《庆历合议》两项岁贡,总价值接近400万两白银,而宋朝最好年份的财政收入才价值1400万两银子,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宋朝不得不转嫁给宋朝的百姓,宋朝变成了“世界的血汗工厂”,宋朝表面繁荣之下,是宋朝人民的困苦和水深火热。
【宋朝的缗钱就是纸币,宋朝的年财政收入到底是多少?】
宋朝的税赋一共有五大类:公田之赋、民田之赋、城郭之赋(宅税、地税)、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工商税)。岁赋之物有四类:第一是粮食、第二是丝绸布匹、第三是金银铜铁、第四是物产。粮食有七大类:粟、稻、麦、黍、稷、菽、杂粮。丝绸布匹有十大类:罗、绫、绢、纱、絁、绸、杂折、丝线、绵、布葛。金、银、铅锡、铜铁钱。物产有六种:一类六畜,二类动物牙齿、皮革、翎毛,三类茶、盐,四类动物饲料,五类果、药、油、纸、薪、碳、漆、蜡,六类杂物。
宋朝的税赋八成以上都是用粮食、丝绸、布匹、各种物产、杂货缴纳的,仅有两成是用铜钱和银子缴纳的,主要是工商税和关税。宋朝从事工商业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手工业毕竟不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工商业的产值是有限的。《宋史》没有记载工商业提供税赋的具体数据,宋朝把杂变之赋(工商税)列在五大税赋的最后,说明工商税不是宋朝税赋的主要来源,只占有财政税收的十分之一,也就是140万贯左右。
宋朝的关税占据税赋总额的一成,宋朝的关税来自两个部分,陆路榷场和海路市舶司。北宋每年对外进贡绢35万匹,南宋对外进贡绢25万匹,丝绸之路的丝绸贸易量基本饱和了,没有大宗丝绸贸易的陆路榷场,除了少量出口茶叶和瓷器,榷场贸易基本上是进口贸易。边境榷场贸易的交易量萎缩,榷场收取的关税至多50万贯。宋朝初期在沿海设置市舶司,市舶司的税收占据关税的大半,宋仁宗时期市舶司年入50万贯,到宋高宗时期,市舶司年入110万贯。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高宗对大臣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宋朝八成的税赋是粮食等物产,财政统计会计结算,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粮食物产的统计结算必然以货币来计量。《宋史•食货志》分别用会计、钱币、会子三个独立章节,宋朝的会计制度不甚严谨,会计结算中,有时候用银钱粮食布帛的单位贯、石、匹、两定规制,多的时候用缗钱定规制,那么这个缗钱到底是指铜钱、铁钱还是指纸币呢?宋朝的会计制度,对金银用两、铜钱、铁钱用贯,那么这个缗钱就不是指金银铜铁钱,而是指会子、交子等纸币。
北宋真宗初年997年,《宋史•食货志•会子》:“會子、交子之法,蓋有取於唐之飛錢。真宗時,張詠鎮蜀,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設質劑之法,一交一緡,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六十五年為二十二界,謂之交子,富民十六戶主之。後富民貲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不息。轉運使薛田、張若谷請置益州交子務,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從其議。界以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緡為額。”
由于发行会子、交子缺乏足够的金属货币做本金抵押,导致的结果就是纸币泛滥贬值,正常年份的时候,一缗纸币的价值仅值七八十个铜钱,宋徽宗大观年间,由于根本没有金属货币做本钱抵押,一缗的纸币仅值十几个铜钱。《宋史•食货志•会子》:“大觀中,不蓄本錢而增造無藝,至引一緡當錢十數。”宋史记载,宋神宗天禧末年既1021年,岁入缗钱一亿五千万,以一缗纸币价值80个铜钱计算,宋神宗天禧五年的财政收入仅有1300万两左右。
《宋史•食货志•会计》:“天禧末,上供惟錢帛增多,餘以移用頗減舊數,而天下總入一萬五千八十五萬一百,出一萬二千六百七十七萬五千二百,而贏數不預焉。”
根据宋史记载,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宋朝的户部记载了这一年宋朝的财政收支情况,而户部的会计结算方式,是以银、铜钱、粮食、丝帛的单位:贯、石、匹、两核算的。熙宁六年,户部支出了1103万,收入了1396万。这就是宋朝真实的年财政收入,宋朝最好的年份财政收入1400万两。北宋九千万人口,年财政收入仅1400万两,和汉唐相差甚远,更不要和后来的明清相比,你还会认为宋朝是中国最富裕的朝代吗?
《宋史•食货志》户部言:「準詔諸路常平可酌三年斂散中數,取一年為格,歲終較其增虧。今以錢銀穀帛貫、石、匹、兩定年額:散一千一百三萬七千七百七十二,斂一千三百九十六萬五千四百五十九。比元豐三年散增二百一十四萬八千三百四十二,斂增一百三萬四千九百六十三;四年散增二百七十九萬九千九百六十四,斂虧一百九十八萬六千五百一十五。」詔三年四年散多斂少及散斂俱少之處,戶部下提舉司具析以聞。
【宋朝对外进贡的丝绸,是怎么榨取来的呢?】
丝绸在古代统一称呼为绢,丝绸也分三六九等,丝绸分为蜀锦、绫、罗、绸、缎、绡等等品种,蜀锦、绫罗属于中上等丝绸。宋朝的丝绸有两种规制,用于外贸的丝绸一匹长100尺,重24两以上;用于内销的丝绸一匹长50尺,重12两。一匹上等的丝绸,可以交换一匹良马;一匹中等的绢,可以交换一匹中马,一匹下等绢,可以交换一匹劣马。当中国的丝绸被运送到中亚时,一匹丝绸的价格就成了10两金子,波斯阿拉伯人再把丝绸卖到欧洲,一两丝绸的价格就值一两金子。
我们来看一下,四川等地生产一匹蜀锦,需要花费多少成本呢?根据《宋史•食货志》的记载,生产一匹蜀锦征收300个铁钱的工商税,10围(捆)桑叶征收20个铁钱的税,一围(捆)桑叶价值150个铁钱,150围(捆)桑叶养殖的蚕吐得丝才能织造一匹蜀锦,征收300个铁钱的桑叶税。生产一匹蜀锦的成本需要23000个铁钱,4000个铁钱折合一贯铜钱或一两银子,折算的结果生产一匹蜀锦,不算人工的成本需要5.75两银子。而宋朝政府收购一匹绢,只给农民两石大米,价值二两银子,不用几年植桑养蚕的、缫丝织锦的,全都破产了。
《宋史•食货志》:“大观三年(宋徽宗年号1109年),言者論西蜀折科之弊,其略謂:「西蜀初稅錢三百折絹一疋,草十圍計錢二十。今本路絹不用本色,疋折草百五十圍,圍估錢百五十,稅錢三百輸至二十三千。東蜀如之。仍支移新邊,謂之遠倉,民破產者衆。」
绍兴六年八月(宋高宗年号1136年),預借江、浙來年夏稅紬絹之半,盡令折米:兩浙紬絹各折七千,江南六千有半,每疋折米二石。”
宋朝是一个非常奇葩的朝代,对外战争屡屡失败,对外巨额进贡,对内残酷掠夺和剥削,破产的农民只能造反起义。北宋初期993年,四川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规模达到数十万人,还建立了大蜀政权。两宋在274年当中,总计爆发了434次农民起义,占据自秦朝至清朝2000年间,1000多次农民起义的四成。宋朝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胜枚举,宋江、方腊、钟相、杨幺等等。两宋319年时间,对外巨额进贡了220年,农民起义了274年。
1127年北宋灭亡了,宋朝有15年时间没有对外进贡,而这一时期也是两宋军事最强的时候,产生了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矢志北伐的岳飞被赵构和秦桧给杀掉了。宋高宗们只要保住赵宋朝廷,对外巨额进贡在所不惜。南宋100多年间,爆发了205次农民起义,1234年南宋爆发了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张魔王被杀、陈三枪被浮,同年,宋蒙联合灭金,南宋对外进贡停止了,从此南宋直到灭亡的45年间,再也没有爆发农民起义。尽管如此,对外进贡220年的宋朝,已经非常的虚弱了,45年后的1279年,南宋终于灭亡了。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