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古代青花瓷器窑口,北宋钧瓷的发展状况和典型的釉色有哪些?

北宋钧窑的发展状况

钩窑为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河南禹县为中心,密址遍及县内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100余处窑址,为北方地区比较发达的重要产瓷区之一。钩窑瓷器由于釉中含有微量的氧化铜,创造性的烧出了紫红色釉,这是宋代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与突破。钩窑以这种青中带红,灿如红霞的釉色而驰名于当时,自它一出现,很快的博得了人们的赞赏,钩窑由此进入了宋代名窑的行列。

广东古代青花瓷器窑口

在已发现的100余处窑址之中,其烧瓷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下限则晚到元代。唐代窑址有下白峪及赵家阳两处。下白峪窑烧黑釉、茶叶末釉及褐黄釉三种,有的饰以月白釉斑点。器形以碗为主,还有缽、罐和拍鼓。胎一般较厚重,碗多里部满釉,外部只施半釉,平底滑口与器壁等厚,口缘圆,无釉;罐多平底,有的有双系,系下端为一兽面;拍鼓标本出土稍多,外部饰以几条凸弦纹及斑点,特征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拍鼓相同,是继鲁山段店之后发现的另一处烧拍鼓的窑场。宋代窑址以刘家门窑及钩台窑质量最好,刘家门属民窑,而钧台则属官窑,所烧瓷器专供北宋后期宫廷使用。钩台窑址发现于1965年,1974~1975年河南省博物馆对窑址进行了局部发据清理出窑基,作坊遗跡及1000余件瓷器标本,包括各式花盆、盆托、洗、尊等器皿,釉色有天蓝、月白、紫红等多种色调,器物的底部多数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此外还出土有用瓷土

制做的“宣和元宝”钱范,与宫廷用瓷为同时期产物,表明宫廷用瓷为北宋晚期,并提示人们北宋后期是钩窑的鼎盛时期。钩台窑除烧钩瓷,也烧制具有耀州窑风格的印花青瓷,金元时期烧白地黑花、黑釉等民用粗器。

钩窑虽属北方青瓷系统,但它的釉色却变化多端,美不胜收,是因为钩窑的制瓷工匠破天荒的第一次在釉料之中掺用了少量的铜,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了多变的釉色,氧化铜的使用与烧制成紫红釉,为陶瓷高温釉开辟了一个新境界,这在800多年前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这一成就为以后红色高温色釉的烧制成功与美化瓷器奠定了技术基础。

禹县钩窑遗址数量很多,但进行科学发掘的只有钩台一处大量民间钩窑遗址则尚待进行细致勘查与试掘。宋、金墓葬出土钓瓷也为数甚少,尤其缺少确切纪年墓葬,因此宋金时期钩窑的断代与分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还有待对窑址进行发掘清理,搞清地层叠压关系找出断代分期的确切依据。

钩窑系形成时间比耀州窑、定窑、磁州系为晚,而沿续时间却比耀州窑、定窑长。钩窑系以河南禹县钩窑为中心,影响面较广,邻近的临汝、郏县、宝丰,豫西的新安、宜阳,豫北的辉县、淇县、鹤壁、林县、安阳;河北省磁县;山西省浑源;内蒙自治区包头以及渐江省金华也发现了烧钧窑瓷器窑址。以豫西新安县发现遗址最多,超过了100处,其余各地少则则一二处,多则七八处,出土器皿均以各种碗、盘、洗、碟为主,瓶罐等器器皿仅占很少比例。

钩窑系瓷窑的产品未见在长江以南出土,表明它们主要流通于北方地区,在较长的时间里,一般认为凡钩瓷均属河南地区产品。各地钩窑系瓷窑陆续被发现之后,开扩了人们的眼界;一些

窑址发现后,为辨别葬或遗址出土瓷器的窑口归属提供了依据。山西浑源窑发现后,解决了大同元代冯道真墓出士11件钩窑瓷器的口归属,包头窑窑址发现的元钓窑带座瓶残器标本,为内蒙出土的非常精致的元代钩瓷带座大瓶找到了产地,值得注意的是,在江南地区发现的仿钩钩窑的窑址,浙江金华铁店窑是近年发现的一处重要的钩窑系窑址。以往只知在明代江苏宜兴有仿钩窑,称为宜钩,广东石湾也仿钩,称广钩,而浙江地地区向以烧制铁釉还原焰青瓷为主,而且有两千多年历史传统,金华仿钩窑的发现是出人意外的。金华铁店容的发现,使我们得知铁店窑烧制仿钧还早于江苏宜兴和广东石湾,这个发现也为韩国新安沉船打捞的一批元代钩釉器物找到了窑口归属。铁店窑附近还有一些窑址。有计划的调查发掘将为进一步研究浙江仿钓瓷窑与北方钩窑的关系以及对外传播等问题,提供更多实物资料。

钧窑的釉色

北宋窑变釉钧窑盘,河南博物院

北宋窑变釉钧窑碗,河南博物院

北宋天蓝釉折沿盘,许昌博物馆

北宋窑变釉钧窑盖罐,国家博物馆

北宋青釉钧窑盘,河南禹县钧官窑遗址博物馆

北宋月白釉钧窑鼓钉洗,故宫博物院

北宋玫瑰紫釉四方花盆,故宫博物院

元青绿釉钧窑碗

现在的汝窑瓷器是由哪个地方烧的?

现代汝窑主要产地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台湾艺人、陶瓷工作室烧制,因为当地胎土含铁较高的原因,常见铁骨胎质,类似于哥窑的“紫口铁足”。

这些汝瓷,器形较精美,釉面多为亚光,温润程度各有不同。一类为内地仿制的,该类仿汝窑品质不一,各色均有。常见的有广东恒福旗下的东道汝窑,“璡”字款等私人窑口,以及河南汝州出产的仿汝瓷。另一类为介于哥窑和汝窑之间的青瓷仿汝,常见的有青瓷兰庭、御赏青瓷,该类瓷质介于哥窑和汝窑之间,釉面不玻化,同时又没有釉面的气泡。谢谢

入市不久的投资收藏者如何辨别青花瓷?

【文藏来答】大家好,我是文藏的艺术小编Kiki~如果各位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给我一个赞或者是一个关注吧!一辨真伪

青花瓷的收藏最重要的是要会辨别青花瓷的真假。首先看钴料,青花瓷的钴料分为平等青、石子青、苏泥麻青、回青等,它们多属高锰类,尤以进口青花钴料烧制的瓷器最具收藏价值;其次看款识,历代青花瓷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要摸清这些款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古瓷的时代、窑口。

明崇祯 青花水浒传人物故事图筒瓶 中国嘉德

明嘉靖 青花十六子婴戏大罐 北京保利

第三,青花瓷的收藏还要看发色与艺术水平,对于青花瓷来说,釉下的颜色越艳丽,则越有收藏价值,所谓青花见五色的青花瓷品种,尤为珍贵,艺术水平如构图有无立体感、器型是否优雅、层次是否分明等都是青花瓷有无更高收藏价值的要点;最后,古代青花瓷款识中的书法、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比如说,顺治时期的青花瓷总体来说较为粗糙,构图比较随意,器型、图画种类还不是很多;而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工艺精细,修胎讲究,纹饰内容也较顺治时多样,但总体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明宣德 黄地青花菊花海浪折枝花果盘 北京保利

总的来说,如果对于青花瓷的年代背景等知识有足够的了解,那么结合当时的青花瓷制作工艺特点,辨出真假并非难事。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内壁光滑无纹者;内壁有修坯刀痕者;具有均匀细密线状刀痕者;釉色过白者;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质稀薄者;青花色泽过于灰暗或鲜艳者等。

二断年代

青花瓷发展历史贯穿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每个朝代的青花瓷都有代表作,各类瓷器,精品绝艳,此起彼伏,争才斗艳,给传承的历史也留下了厚重的色彩。青花的年代不同,材质不同,器形不同,纹饰不同,造成了鉴定方法的不一样。

清康熙 青花十二花神杯一套 北京匡时

唐代的青花瓷目前根本收藏不到,关于此类青花,一笔带过。宋代青花瓷,纹饰多样,但是构图紧密,多而不乱,非常有层次感,青花的发色颜色不一样,前面浓,后面淡,瓷器釉面的透明釉极薄。明代时青花瓷器铸造工艺十分兴盛,尤其是永乐、宣德年间所铸造的青花瓷,制作工艺极为精美,最出名的就是当时的五彩青花瓷,更是将青花瓷推上了历史的巅峰位置,就算在现代也是赫赫有名,享誉国内外。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香炉、烛台三供 北京匡时

这个时候的青花瓷色泽艳丽,纹饰丰富。清代的青花瓷种类繁多,康熙年间的五彩青花瓷十分兴盛,但是到了乾隆年以后因为粉彩瓷器的诞生和发展逐渐被替代和衰退,这个时期的青花瓷渐渐从多元化发展到了单一化,用料和纹饰虽然得到了延伸,但是后继无人,逐渐衰退。如今,青花瓷作为国宝之一,已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瑰宝。

三定窑口

明正德 青花凤穿缠枝莲纹盖罐 河北博物馆藏

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中国古代瓷窑在元代以前基本是南、北方较为均衡,窑址遍及全国,名窑星罗棋布。中国古代青花瓷烧制以江西景德镇为主要生产地。唐代河南巩县有原始的青花瓷产品,宋代浙江也有零星的青花的烧制,元代以来景德镇一直是青花生产的基地。此外云南、浙江、福建、广东、湖南等地均生产青花瓷。在明、清青花瓷生产中,仍以景德镇为中心,景德镇不仅在产量上占了绝大部分,而且产品的工艺特征、装饰风格都是主流,居于领先的地位。

明嘉靖 青花鱼藻纹笔插 河北博物馆藏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在众多的青花品种中,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的代表产品。它由数十件乃至一百几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异的瓷器配套组成,器型轻巧大方,轮廓秀丽匀称,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和谐诱人。1979年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4年又荣获法国莱比锡、捷克布尔法、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

清康熙 青花刀马人物图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四评价值

评估青花瓷的艺术价值,分为造型、装饰、图案三个方面。在造型中,用于审美的陈设器价值最高。陈设器又分许多种,价值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一瓶二罐三盘四碗”。除了陈设器,就是有实用性的器物了,这里面价值高低依次是文房用具、明器、寝具、日用器。再来说装饰,分为彩装饰、釉装饰、胎装饰。

清康熙 青花云龙纹炉 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青花云龙纹炉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而从图案的角度来说,价值高低依次是人物图、动物图、植物文字,尤其以讲述历史故事的人物图最好,越著名的故事越好。而且古代人物画很难模仿,头大、上身长、腿短,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动物图案以龙为最贵,植物以牡丹等富贵图案最佳。

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

青花装饰艺术,不论花鸟、人物、山水都只能用同一种色彩的浓淡变化来表现,使鲜明而单纯的色彩来源于自然又超乎自然。《陶雅》说:“青花也者,系以深浅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而不杂以他采,亦犹画山水者之专用墨色也。”正因为这一特点,显示了青花装饰用色上的强烈个性,形成了青花装饰艺术独特的风格。

原文作者:李转丽 原文来源:《收藏投资导刊》2016年11月刊总144期《“青花”妙彩 青花瓷的品鉴与收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唐代哪些瓷器最少见?

【文藏来答】看到这个问题就大概知道大部分回答围绕“南青北白”展开。邢窑其他答案说的挺多。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寿州黄釉(可能价值没有那么高,但是没有那么出名,比较小众了)。

“南青北白”是古陶瓷界常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唐代中期以后,北方邢窑白瓷的大量烧造,形成了与南方越窑青瓷分庭抗礼的瓷业格局,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一南一北,故有“南青北白”之称。而大致在同一时期,地处南北之间的寿州窑(今属安徽省淮南市)主烧黄釉瓷器,其中的精品釉面光润,色黄如蜡,闻名天下。寿州窑酱黄釉折沿大碗 安徽博物院藏 口径36.6厘米,是目前已发现的唐代寿州窑形制最大

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

寿州窑黄釉碗 安徽博物院藏

这段记载列举了当时各著名窑场所生产的茶碗,这些瓷碗的主要差别在于釉色不同:越窑、岳州窑为青釉瓷,邢窑为白釉瓷,寿州窑是黄釉瓷,洪州窑是褐釉瓷。又因釉色的不同,引起茶色的差异。这是出自唐代文献记载,因此对于研究唐代瓷业格局意义颇高,由此也可看出,唐代寿州窑黄釉瓷是紧随“南青北白”之后的第三类瓷釉品种。

寿州窑黄釉玉璧形足碗 淮南市博物馆藏

唐代寿州窑的产品主要有执壶、枕、罐、碗、钵、水盂等,以日常生活器具为主。它们的胎体一般比较厚重,为了提高釉色效果,施釉前会在胎体上先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再用蘸釉、刷釉、荡釉等方法,对器物内外进行施釉。如前文所言,唐代寿州窑以铁为着色元素的釉料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黄釉瓷器,但在釉色的把控上有较高难度。

更多瓷器相关的精彩内容!欢迎来【文藏APP】!

大多数寿州窑黄釉瓷并不美观,釉色要么浅淡泛青,要么有深褐色斑点、斑块。若想烧成釉色美观纯正的黄釉瓷,窑工们还需要使用一种窑具,那就是匣钵。匣钵的使用,一方面避免了窑灰对瓷器釉面的污染,另一方面保证了匣钵内温度和烧成气氛的相对稳定。使用匣钵烧造的这类黄釉瓷器属于寿州窑中的高端产品。

寿州窑黄釉执壶 安徽博物院藏

黄釉执壶也是唐代寿州窑的大宗商品,执壶又名注子,是唐代以后流行的酒具、茶具。这类改横柄为系(曲柄)的执壶大概出现于太和九年之后,是唐代中后期流行的器具。以纯正的蜡黄釉者为精品,较少采用装饰纹样,不过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黄釉葡萄纹执壶,以剪纸贴花的方法在执壶肩部装饰两组葡萄和葡萄叶纹样,非常精美。

寿州窑黄釉葡萄纹执壶 淮南市博物馆藏

寿州窑黄釉枕 安徽博物院藏

唐代寿州窑还有一类重要产品是黄釉瓷枕,它们造型多样,有箱式、委角式、腰圆形、船形(元宝形)、动物形(如象形、兔形)等,而瓷枕的装饰多采用剪纸贴花装饰于枕面或枕侧,剪纸贴花的纹样有花卉纹、蝴蝶纹、松针纹等。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黄釉贴花枕,釉面匀净,造型典雅,枕面中央饰剪纸贴花花卉纹样,图案秀丽,纹饰清晰,是寿州窑瓷枕中的珍品。

寿州窑黄釉贴花枕 安徽博物院藏

寿州窑黄釉瓷器的产量在当时应该是非常大的,运销范围也是很广的,不仅在安徽省内各地区出土过数量众多的寿州窑黄釉瓷器,在省外的江苏扬州、南京,甚至远至广东省都曾出土过寿州窑黄釉瓷,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酱黄釉腰圆形枕,就是晚唐、五代时期的寿州窑产品。

寿州窑酱黄釉腰圆形枕 广东省博物馆藏

综观唐代寿州窑瓷器,与越窑、邢窑产品相比,总体上工艺显得较为粗糙。但寿州窑蜡黄釉瓷的创烧以及剪纸贴花装饰方法的运用,不仅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而且也为中国陶瓷工艺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不失为唐代重要窑场之一。

原文作者:刘东文章来源:《收藏家》2017年7月刊《南青北白 寿州瓷黄 ——安徽寿州窑黄釉瓷器鉴赏》

中国有哪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

壹|河南省博物院 | 【象牙萝卜、象牙白菜】

逆天之处:雕刻技艺 / 上色技巧

『雕刻技艺』:

萝卜白菜上都趴着一只大肚蝈蝈,其腿上的绒毛清晰可见。白菜的叶脉也是脉络分明,白菜叶上还点缀着漂亮的小野花、和一只红色小瓢虫。

『上色技巧』:

由于象牙的密度比较大,想要着色十分困难,这两件“清朝”时雕刻的萝卜和白菜如真的一样,并且直至今日光鲜依旧,丝毫没有褪色,令人难以想象。现今即使有人勉强给象牙着上色,可过了三五年之后也会慢慢褪去,如今手艺人和制作工艺已成失传。

象牙萝卜

象牙白菜

象牙白菜

贰|台北故宫博物院 | 清【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

逆天之处:雕刻技艺 / 层数技艺

『雕刻技艺』:

这件十九世纪由广东地区牙匠所刻制的象牙套球,表面以高浮雕刻九龙穿梭于祥云间,内部则雕刻各种镂空精致的锦地几何纹样,每层皆可灵活转动,共24层。中间则有一颗雕有9层的云龙纹套球,再上则雕以山水人物。层层相套,玲珑剔透且制作繁复的象牙球,可说是清代晚期牙雕工艺之代表。

『层数技艺』:

清代因商贸的需求,广州牙雕艺人借鉴石狮口中含珠的镂雕形式,创作出了象牙球。因施工空间的限制,象牙球的工艺制作相当繁复,工艺要求极高。象牙球从开始的1层,至清乾隆时期发展到14层,再到清末已达到25或28层,目前最多能刻至60层(2008年首届全国象牙“百日展”开幕时,60层象牙球亮相北京,估值近2000万元)。

小故事:1915年,由翁昭、梁雄创作的25层象牙球曾在“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战胜过日本,详情可点击:翁昭

【清 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共24层

【清 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高54.8CM、球体直径11.7CM

叁|故宫博物院 | 清 【编织象牙席】

逆天之处:编织技艺 / 原料利用率低

『编织技艺』:

象牙的特点是既硬又脆,用它来织席很难想象。当时广州的象牙艺师们利用象牙细致的纹理与韧性,将用药水浸泡过的象牙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再将象牙片磨制出洁白的光泽,再劈成丝,最后才是编织。(由于象牙席耗时耗资过巨,雍正曾下旨停止制作,如今传统象牙劈丝技术已失传。)

『原料利用率低』:

加工象牙料的方法非常费料,以制作象牙筷子为例,因要将象牙料锯成板片状,再锯成长条、找规矩、磨平,象牙料的利用率只有40%一60%。如将象牙料劈成篾状,再劈成丝状,象牙材料的利用率不足10%。这也是象牙席名贵的原因。

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宫中的象牙席共有5张,至今只剩3张,剩下2张下落不明。由于编织象牙席传世者稀少,故这件象牙席在中国象牙工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张象牙席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一张象牙席现藏于烟台市博物馆)

【清编织象牙席】长216cm,宽139cm,由宽仅0.2cm的扁平象牙条编织。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象牙席】长205厘米,宽125厘米,厚0.1厘米,重2.2公斤,现收藏于烟台市博物馆

综上所述:

牙雕是指在象牙上进行的一系列的雕刻。牙雕发展至今,制作工艺大抵分“雕刻、镶嵌和编织”三大类。分别对应象牙萝卜青菜、象牙球(鬼工球)和象牙席。其中的“编织类”须将象牙泡软,劈成细丝后再行编缀,堪称惊艳。

我写关于象牙的制品,本质在于给大家欣赏老祖宗的技艺为主。在买卖上,请杜绝此行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序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6〕103号)要求,2018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全面禁止象牙交易。

肆|广东省博物馆 | 清【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

逆天之处:胎毛技法

『胎毛技法』:

素胎金丝猫最绝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工艺,作者黄炳自创了一种叫做“胎毛技法”的工艺,做法是在陶胎八成干的情况下,在器物表面用刻刀、木、竹等工具一丝丝一缕缕地雕琢出动物的羽翎、皮毛、猫咪的胡须和鼻子两侧的毛孔,把猫擒老鼠前的瞬间神态雕塑得活灵活现。

清 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

清 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

伍|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逆天之处:薄如轻纱 / 切割工艺/金箔用途

『薄如轻纱』:

经测量该金箔重20克,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2毫米(那是3000多年前锤揲出0.2毫米厚度的金箔);其含金量高达94.2%,为金沙遗址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

『切割工艺』:

从“太阳神鸟”金箔残留的痕迹分析,至少采用了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多种工艺。由于当时切割工具不锋利,要实现纹饰图案的镂空,必须进行反复刻划,而且每次的刻划不可能与上次刻划的线条完全重合,以至于在太阳的光芒、鸟的四周都留下了大量的多次刻划的痕迹与细小的褶皱。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陆|湖南省博物馆 |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逆天之处:薄如蝉翼 / 纺织工艺 / 使用途径

『薄如轻纱』: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两件距今约两千年的素纱襌衣,一件48克,一件49克。因为博物馆失窃的原因(感谢知友指出),其中48克的素纱襌衣被毁,49克的素纱襌衣严重损毁。此件是49克素纱襌衣,它有多薄呢?当时出土的两件素纱襌衣,叠起来可放进一个火柴盒;而这件素纱襌衣叠起十层仍可看报纸。所以,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

『纺织工艺』:

素纱襌衣轻薄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款式是单衣,没有衬里;二是织物种类是平纹纱,本身就是较为稀疏的织物类型;三是古代蚕偏瘦弱,所吐的丝较细。在仿制的过程中,从最初的80余克到49.5克,专家们花了13年的时间;而从49.5跨越到49克,时间又耗去两年。(现放置在湘博的为复制品,真品因长时间暴露需收藏保护)

『使用途径』:

《诗经·郑风·丰》:“衣锦衣,裳锦裳。”按史书记载或常识推理,应该是套在色彩艳丽的丝绵袍外,使丝绵袍上华丽的花纹多一分欲露又掩的朦胧之美,不仅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这倒也符合中国人不事张扬、含蓄、内敛的传统审美情趣。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柒|杭州古越会馆 | 杭州出土的【南宋曜变天目茶盏】

逆天之处:古代曜变 / 存世量少

『古代曜变』:

“曜变”的发生机率非常低,被视为偶然,几乎是十万中取一才有可能发现的罕见现象。在烧制过程中,窑里发生特殊的变化,导致釉面出现气泡爆裂产生一点一点的多彩釉斑,非常奇异罕见。考古学家发现,在宋代建窑遗址附近找到数以十万计的瓷器残片,疑似都是烧制曜变时留下的失败品。

『存世量少』:

古代的耀变天目世上仅存三件半,国内仅有半件,另外三件在日本。

很多小伙伴说看到过耀变天目,但实际上现代的耀变天目和古代的耀变天目在制作工艺手法上根本不同!现在大家在很多古玩行看到的曜变(比如福州),仅仅属于形似的工艺品,现待工匠也尽量去接近,但本质还是很大区别的,曜变的研究还没搞清楚,仍属于可遇不可求。

曜变天目都有反光膜,古代的是做出一层反光膜是铁结晶膜,是铁、锰等釉料,而当代的是用重金属做的,属于金属成色,铅锡之类的,这是最大的差异。

其次古代窑洞采用的是柴烧,无法精确控制温度;现代基本以电烧为主,温度好控制。

国内现存的半只南宋曜变天目茶盏;口径12.5厘米,高6.8厘米,底径4.2厘米;

世上仅存的三件半【耀变天目】

捌|台北故宫博物院 | 清【肉形石、翠玉白菜】

逆天之处:雕刻技艺 / 天然材质(此二件和萝卜白菜,区别在于原料)

『雕刻技艺』:

这块清代的肉形石,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底座为纯金,经人的鬼斧神工,竟然就雕成了一块玉东坡肉。全世界共有67块肉形石,这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块。为台北故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此件翠玉白菜,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为100%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翠玉白菜上有两只虫,一只蝗虫,一只螽斯虫。而且蝗虫与螽斯的每一根触角都清晰可见,每一处都张显其制作者的精湛技艺。为台北故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天然材质』:

这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其原理是在生长过程中混有杂质的玛瑙,在不同的时间点受到杂质的影响,形成了一层一层不同的色泽。

翠玉白菜的原料来自缅甸,翠色晶润淡雅,通透无暇(非常感谢知友指出不是老坑玻璃种)。由于原料的珍贵,且琢磨玉料成为器物相当的费工、费时,顺应玉料自然天成的外形或色泽,设计玉器形制,其创意构思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玖|苏州博物馆 |【五代 秘色瓷莲花碗】

逆天之处:填补历史空缺 / 火候把握

『填补历史空缺』:

早在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秘色瓷之美。但随着五代十国的战乱,这种工艺就失传了,整整一千多年里,留下的只有对秘色瓷的文学歌颂。直到1987年,秘色瓷莲花碗以一碗之力,填补了我国唐宋交接之际秘色瓷的空白。

『火候把握』: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以相去很远。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高难技术一定是秘不示人的。

【五代 秘色瓷莲花碗】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秘色·奇景】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在光线照射下,碗底折射出莹莹白光,似水似云。

拾 | 故宫博物院 | 【刊谬补缺切韵】

逆天之处:装帧方式 / 现存孤品

『装帧方式』:

刊谬补缺切韵采用的是中国独有的书籍装帧方式——龙鳞装。最早现于唐代中叶,北宋广为流行。龙鳞装从外表看上去,和卷轴装一模一样,但内藏玄机。它的形式是将页纸鳞次相错地粘贴在底纸之上,收起为卷轴,展开之后逐页翻飞,形似龙鳞。

『现存孤品』:

由于历史的原因,龙鳞装书籍制作技术早已失传,用龙鳞装装帧的,传世的实物也只《刊谬补缺切韵》一件,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不轻易对外开放。

《刊谬补缺切韵》

古代技艺已失传,但有今人借助仅存的图像资料重现龙鳞装,复原了这项古代装帧技艺

拾壹 | 故宫博物院 | 瓷母

逆天之处:001号孤品/ 烧制工艺

『001号孤品』:

瓷母全称为: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作为故宫001号瓷器藏品全球仅一件,有着“中华瓷王”的美称。器身自上而下的釉彩装饰多达十五层,十二个长方形开光内六幅为写实图画。

『烧制工艺』:

“瓷母”包含了自宋至清,从单色釉到颜色釉、高温釉到低温釉等十几种工艺。融合了千余年来出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十余种釉彩与制瓷技术,其烧制过程极其复杂,共需要72道官窑制瓷工序,堪称是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的“活化石”。

假设每种釉层的烧制成功率平均是70%,那么想要将一尊拥有十七种不同釉彩的大瓶烧造出来,成功率就是70%的17次方——0.23%。(70%还是往高了说的理想概率)

拾贰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清乾隆 粉彩黄釉缠枝纹镂空花卉纹双象耳转心瓶

逆天之处:吻合程度

“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再组装、烧黏起来的。转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比例也必须很精准,烧制要得宜,才能合得上、转得动,比例尺寸稍有差池都将无法组装或无法转动。然而转心瓶每一个部件尺寸都要经过多次计算,重复烧制,不断的尝试与实验,才能得出实际样品。

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据乾隆十八年《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十八年五月十二日……传旨……江西烧造门龙舟、灯触人旋转瓶一件……十九年初四日送到。”烧造一件转心瓶耗费半年多时间,难度之大由此可见。

虽说“上之所好,下必甚焉”,但是繁复的工艺背后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连“土豪”乾隆皇帝都觉其工艺复杂,耗费的财力过多,在唐英的奏者上批复“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叮嘱逢年过节烧几个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