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制瓷器鉴定视频大全,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壮大于安徽安庆,这是目前多数人对黄梅戏的基本评价。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态度是传承与保护,而不是天天为了起源于什么地方争论。为了证明这种非物质文化是自己家的,就要改名字,实在是没有必要。

黄梅戏

关于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不尽相同的说法,湖北人也湖北人的观点,安徽人有安徽人的态度,甚至安庆下面不同的县都有自己的说法。毋庸置疑,黄梅戏是湖北、江西、安徽三省都非常热门的地方剧种,在其他的一些地方也非常受欢迎,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黄梅戏表演

尽管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是目前多数人都认可的客观事实,但是必须也要强调,最早形成于黄梅的是黄梅调,并非是现在传唱四海的黄梅戏。任何一种戏剧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音调,配上特色的方言(唱腔)才是完整的戏剧。如同京剧表演,不用演员上场演唱,大家一听旋律就知道这是京剧,黄梅戏也一样,也有自己特色鲜明的音调。

随处都能见到黄梅戏票友的安庆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关于它为什么叫黄梅调,历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因为它起源于今天的黄梅县,所以称之为黄梅调,这种说法目前被大多数人接受。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去黄梅时节,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梅雨较多,山区的村民们无法进行更多的农业生产,就在家里唱戏,久而久之就称之为黄梅调,同时,山区的村民在采茶的时候,喜欢在丘陵与梯田上哼上几曲黄梅调,因而又称采茶戏。

电影《女驸马》

究竟是什么原因,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早期黄梅戏的发展,基本上是在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山区中形成的。它应该起源于黄梅县,但是在周边的山区都很有影响力,吸收了各地方言的特色,逐渐发展为后来的黄梅戏。

黄梅戏表演

为何说黄梅戏壮大于怀宁(安庆地区),因为黄梅戏起源于唐代,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才形成了相对较大的影响力。据说清代时期,长江中下游水灾较多,每到灾年,就有大量的黄梅灾民被迫以卖艺乞讨为生,顺江而下,将黄梅调带到了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由于当时的怀宁(安庆府驻地)是安徽省的省会,经济相对发达,怀宁方言是安徽的官话,被称为“怀腔”、“府调”。黄梅调深受怀宁当地百姓的喜爱,结合怀宁的地方方言,很快就形成了规模,逐渐发展壮大。

电影《天仙配》——黄梅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关于黄梅戏的起源可能争议很多,但是不管怎么争论,有一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才是黄梅戏走向全国,成为著名剧种的开端。严凤英、王少舫等老艺术家的演绎,使得黄梅戏声名鹊起,蜚声海外,这一点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春晚上马兰演唱《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

春晚上韩再芬演唱《打猪草》

而早期在春晚上表演黄梅戏的演员,也基本是来自于安庆的演员。马兰与韩再芬等艺术家在春晚上的精彩表演,让黄梅戏在国内的热度不断提高。

黄梅戏《徽州女人》

新时代的黄梅戏作品《徽州女人》,不仅是一部很好的戏剧作品,更是把历史上徽州女人的贞洁与操守很好的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定期举办的黄梅戏艺术节

不难看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但是真正的壮大,确实是在安徽安庆。但是要问为什么黄梅戏不改为安庆戏,这个就完全没有必要了。起源于别人就是别人的,因为在我家流行就要改名字,那就是掩耳盗铃了。越剧起源于浙江省,壮大于上海市,但是还是叫越剧,没听说要改名为上海剧的。黄梅戏也一样,它不仅仅在安庆流行,在很多地方都很流行。黄梅戏并非是安徽的戏剧,更是湖北的戏剧,也是各地的流行戏剧。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最重要的是传承和发展,盲目的争夺什么起源地,完全是本末倒置。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加拿大演出

网上经常看到一些热爱家乡的网红,用安庆歌手演唱的《黄梅戏》录着抖音、火山等小视频,开口闭口就是黄梅戏是我家的,你们安庆人唱什么,一个个义愤填膺的,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也是对艺术的侮辱。

徽班进京

举一个例子,在国粹京剧的发展历史上,徽班进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京剧鼻祖程长庚融合各种戏剧的精髓,创出了全新的剧种,慢慢的发展为后来的京剧。安庆人虽然经常谈到这段历史,但是从没有谁自称京剧是在安庆起源的。

曾国藩

再如清代统治中国文坛200多年的桐城派,起源于安徽桐城,这是众所周知的,不过在桐城派的发展历史上,湖南人曾国藩是一位重要的推动者,被誉为是中兴桐城派之人。“桐城派”这个说法就是曾国藩提出的,实际上到了曾国藩所在的时代,桐城文派中已经有了大量的湖南籍文人,不过曾国藩依旧提出“桐城派”,而不是“湖南派”或“长沙派”,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湖南人自称桐城派是湖南的说法。

重视它就去传承它

所以说到底,黄梅戏起源于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它是深受多地百姓喜爱的剧种。当下,随着流行音乐热度的持续火爆,以及方言的逐渐退化和消失,还在坚持戏剧的年轻人日益减少,传统戏剧文化如何传承本身就面临着困境和挑战。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传承和保护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心保护和发展,你唱你的,我唱我的就可以了,大家一起将黄梅戏发扬光大。一味的争了面子,输了里子,那就完全本末倒置了。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乾隆年制瓷器鉴定视频大全(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

李宁服装设计事件怎么看?

不是我脆弱,一看见这个造型就想起了小本子,确实有些无法适应。以前没买过李宁,以后也不会买。

军绿色衣服+两扇耳贴,我想到的只能是小本子,因为每部抗战剧里都是这么拍的。

有网友说这个耳贴不是日军专属,很多国家的战斗帽都有耳贴设计。虽然不算是日军专属,但是作为中国品牌不从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装里寻找设计元素,要搞这种有争议的设计活该被骂。

李宁现在不单单是个运动品牌,他还挂着“中国李宁”的称号。我看着民族品牌进店选购,发现了几套小本子风格的衣服,你猜我是什么心情?

2008年以前李宁还和安踏一个价位,全是比较亲民的,08年奥运会李宁点燃圣火,然后李宁就开始走高端路线了,价格越来越离谱。后来又出现了“中国李宁”,价格拉到个耐克阿迪一个水平。

我还是比较支持国货的,鸿星尔克、361、安踏都买过,但是我一直没买过李宁,以后应该也不会买。

当时新疆棉事件出现后,李宁是吃爱国红利最多的,而且在不久后将篮球鞋抄到了十倍之多。但是河南捐款,李宁却不如濒临破产的鸿星尔克。

不知道李宁的设计师是无心之举,还是故意为之,总之李宁这次事件很败好感!

有人认为单色釉才是中国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

有人认为单色釉才是中国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您赞同吗?

我非常赞同“单色釉才是中国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这一观点和看法。

因为我们之所以要收藏中国瓷器尤其是收藏中国古代瓷器,就是要从瓷器本质的角度来理解瓷器、品味瓷器、鉴赏瓷器。

瓷器的本质是“泥与火的综合艺术”。

但自从元青花诞生以后,“绘画”等与瓷器本质本来无关的东西却迅速抢占了瓷器审美主角、主席、主流和主导的地位,使得瓷器的发展偏离了瓷器的初衷、初始与初义,走上了一条浅表化、世俗化、庸俗化的不归之路。

从纯艺术的角度来说,浅表化、庸俗化、大众化永远是艺术最直接、最残酷、最彻底的杀手,这是不争的事实。

明清两朝沿袭并进一步深化、发展和扩大了这种背离瓷器本质的路径、程度和渠道,虽然也偶有诸如宝石红、祭红、豇豆红、郎红、胭脂红、胭脂紫、胭脂水等单色釉瓷器诞生,但也早非主流、主体、主导,反若沉渣泛起般令人诟病与反感了!

收藏并不能改变历史,但收藏能还原历史,能够强化认知,可以以史为鉴,在收藏的领域中矫正历史偏差,回归瓷器艺术的本质,让我们的收藏没有遗憾与缺憾!

只有单色釉瓷器才能充分彰显与张扬瓷器作为“泥与火的综合艺术”的本质特征,所以“单色釉瓷器才是中国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一说成立并应坚决贯彻执行!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经验,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

上几件瓷器图片,以证上言,以饷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