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下款官字是否仿造,宋代螭龙璧特点?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说文·虫部》有释:“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其形盘曲而伏者,称蟠螭。躯体比较粗壮,有的作双尾状。

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尾部同样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别。若就细部而言,头和爪已不大像龙,而吸取了走兽的形象,身躯亦不刻鳞甲,体态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悬殊。图案设计,比龙纹有更大的自由,用螭纹来装饰长边,充填方块,蜷转圆弧,皆可熨贴成章。正因如此它才成为最常见的花纹题材。

受复古风气的影响,宋代瓷器大量出现螭纹装饰纹样。宋定窑以印花、划花手法在瓷盘、瓷碗、瓷瓶等器物上装饰螭纹。元末景德镇窑有釉里红塑贴螭纹高足杯等名品。明清瓷器上的螭纹有蟠螭、团螭、双螭等多种形态,表现手法多为会画,偶有塑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白釉红螭瓶,以一条蟠螭盘绕白瓶颈肩处,红白辉映,神采耀目。定陵出土明万历黄釉紫彩三螭足炉,以三螭倒立成足,螭身成为炉腹上的堆塑装饰,构思精巧,风格古朴,令人赞绝。晚明民窑青花瓷器上螭纹大量涌现,逸笔草草却颇有神采。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上则是以细线刻划团螭纹,尽显盛世之时刻意追求精益求精的审美情趣

编辑本段玉器上的螭

断代,是研究古玉首先遇到的问题,即使那些经科学发掘的出土玉器,也有一个重新断代的问题,因为有很多玉器的制做年代并不是与墓葬的年代相条款,可能要早得多;更何况那些非科学发掘品和传世品了。宋代以降,仿制和伪造古玉成风,使古玉在难解的断代困境中,更加扑朔迷离

宋代瓷器下款官字是否仿造

宋代的瓷碗如何辨别?

宋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古瓷器,在烧纸上达到了顶峰,形成了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以及磁州窑、耀州窑、登封窑、介休窑、淄博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建窑、同安窑、泉州窑等窑厂。瓷碗为人们生活当中必备的日常用具,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官窑的建立和民窑的大发展,我们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官窑与民窑这两种不同发展体系,在品种,、造型、釉质、胎体等诸多方面谱写了一曲鼎盛的赞歌。也正因为如此,宋代汝碗被历代作伪者不断的仿造,可谓是真伪难辨,鉴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本文总结了一些收藏单位的馆藏资料,在实物观测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得出一些鉴定要点,现整理如下:

一 数量 宋代古瓷碗在数量上达到了新高,墓葬当中基本都随葬有瓷碗,遗址中发现的瓷碗,数量更大,有的可达数万件,由此可见,宋代瓷碗担当着人民日常生活中进食器的功能,其数量占到宋代出土器物的一半以上。

二 品类 宋代瓷碗品类异常繁复,常见品类主要有青釉、粉青釉、青绿釉、天青釉、淡青釉、青白釉、白釉、、淡天青釉、淡青釉、深绿色釉、黑釉、酱色釉、褐釉、豆青釉、窑变红釉、梅子青釉、兔豪釉等等。不过我们仔细分析这些色彩,不难看出其色调是以青、黑、白等色彩演变而来,如粉青釉、青绿釉、天青釉有、淡青釉、青白釉、淡天青釉等是青色的衍生色,而兔豪釉、油滴釉等色彩,应该属于黑釉,只不过加入了窑变的元素,同样钧瓷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以及“钧红”,实质上都是青瓷在色彩上窑变的结果。

三造型 宋代瓷碗造型以简洁和实用为主,这与宋代瓷碗主要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进食器有关,宋代瓷碗在细部造型上的变化十分丰富。如口、唇、沿、腹、底、足等部位的变化十分丰富,有的仅衍生生造型就可以达到数十种,但这些造型上的变化极其微小,另外,大多数宋代瓷碗在造型上秉承了实用的原则,这应该与其民间窑场生存第一的需要有关。民窑在造型上使用的原则,对官窑瓷碗的造型有很大影响,如著名的汝窑瓷碗在造型上也是朴实无华,未有娇柔造作之气。

四纹饰 宋代瓷碗在纹饰上迎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从种类上几乎囊括了以往所见的纹饰种类,常见的有弘弦纹、荷花纹、水波纹、铁锈斑纹、兔毫斑纹、油滴纹、弧弦纹、印纹、水藻纹、条线纹、弧线勾纹、牡丹花纹,、连续组合图案纹、雷纹、附加堆纹、齿状附加堆纹、冰裂纹、莲瓣纹、细开片纹等。宋代瓷碗在纹饰上的繁盛显然是相对的,从数量上看,宋代瓷碗无纹者依然占据主流地位。从品类上看青瓷和白瓷碗之上常见有纹者瓷等色釉则很少见。从装饰方法上看以刻划为主,由窑变形成的纹饰如兔毫斑纹、油滴纹、窑变钧红釉、以及绞胎纹等还属于少数。

五 釉质 宋代瓷碗十分注重釉质,瓷碗上基本都施化妆土,胎釉结合紧密,手感细腻润泽玉质感较强,施釉均匀流釉现象不常见。由此可见宋代瓷碗对待釉质的态度是精益求精。宋代瓷碗在釉质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典型的如开片釉它本身是一种窑内烧造的缺陷,但在宋代人们却奇迹般地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缺陷美。哥窑的开片纹犹如“金丝铁线片片相联”即是说此种现象。从厚薄上看宋代瓷碗釉质总体变得稀薄.这与宋代窑场生存压力大有关,如著名的定窑白瓷碗有时釉质薄得都可以隐约看到胎色。

六 胎质 宋代瓷碗在胎体上多数瓷器选料考究,淘洗精炼,细致紧密,厚薄均匀,瓷化程度较高,胎质结合良好,夹砂胎的数量急剧减少,从杂质上看多数宋代瓷碗杂质都非常少,星星点点几乎不为视觉所觉察,只有少数的粗瓷会严重一些。宋代瓷碗在胎色上具有两个方面的明显特征,一是胎色的衍生性进一步扩大.除了正常的白胎、橙色胎、褐胎、黑胎红胎、黄胎、灰胎、青胎等基本色调夕卜还衍生出了诸多色彩,如灰胎又可以分为灰白、灰褐、灰黑、灰黄、浅灰、深灰、铁灰、香灰等色.这些色彩显然已经固定化了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独立的色彩。二是出现了固有胎色.典型的如许多名窑瓷器不仅重视外表,而且注重胎体如汝窑的“香灰胎”已成为其象征,人们一提到汝窑.可能就会想到“香灰胎‘’。另外从厚薄上看,宋代瓷碗在胎体上有向薄发展的倾向.如定窑白瓷碗在器壁上多数较薄。

七 口部。宋代瓷碗在 口部特征十分丰富.常见的有直口、口微侈、侈口、近直口、小敞口、敛口、口微敛、撇口、口微外撇、圆口、葵瓣口等。宋代瓷碗在口部造型上的变化十分丰富但多由直口、敞口、敛口等造型演变而来,有的只是对这些基本造型的略微改变,且改变已形成了定式。

八 唇部。宋代瓷碗在唇部特征上较为繁复常见的唇部造型主要有圆唇、尖圆唇、尖唇、方唇、厚圆唇、唇沿外撇、唇沿外敞、唇沿微内卷、唇沿弧卷、唇沿外移、唇沿外敞等由上可见宋代瓷碗的唇部造型十分丰富但特征也是异常鲜明,主要应该是以尖圆唇为主.圆唇次之,这主要与宋代瓷碗的实用功能有关。鉴定时应注意分辨。

九 腹部.宋代瓷碗腹部特征十分丰富,常见的有浅腹、斜腹微弧、斜弧腹、深腹、弧腹、上腹微鼓、腹较深、斜直腹、弧腹、深直腹、下腹斜直、圆鼓腹、弧腹微鼓、腹壁较斜直等,由此可见。宋代瓷碗在腹部上更加注重细节上的变化宋代瓷碗腹部造型依然是浅腹、折腹、弧腹、鼓腹、深腹等这些变化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造型而已。宋代瓷碗深腹和浅腹在数量上奇迹般的对等发展,不过从绝对数量上看,深腹的造型依然占据优势。

十 足部 宋代瓷碗常见的足部造型有圈足、饼足、小圈足、玉壁足、高圈足、矮圈足、玉壁足胶较矮、圈足露胎、圈足较矮、圈足斜直、有切削痕、深圈足、浅圈足、玉壁足外撇等。由此可见,宋代瓷碗在足部造型上达到了新高,几乎囊括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碗足造型,有由以上分析可见宋代瓷碗在足部造型基本上可以分为圈足,、饼足、玉壁足三种,其他多是这三种足部造型的衍生造型,如高圈足、矮圈足、圈足较矮等,实际上都是圈足的衍生造型,。从数量上看,以圈足为主,饼足和玉壁足不过是一种陪衬,非常之少,可以说在宋代并不多见。

十一 底部 宋代瓷碗底部特征十分明显,主要以平底为主,。宋代瓷碗底部造型比较复杂,如,平底、大平底、圆底、小平底、底心微弧、底心内凹、底平坦、底较平等。从实物观测来看,底部特征在大小上趋于中性,大平底和小平底的概念似乎在淡化,很少像其他时代看到的有明显的小平底,或者是平底的现象。

以上11点基本上囊括了宋代瓷碗的主流特征,在鉴定时要注意分辨,。但任何鉴定要点都不是万能的,他所能解决的问题总是十分有限,所起到的作用只能是参考,如果大家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显然鉴定也就不再是纷繁复杂和漫无边际。

唐黑釉斑点花瓷拍鼓是用来干嘛的?

唐黑釉斑点花斑拍鼓属于唐代鲁山段店窑,以窑变为主,宋代钧窑的前身,拍鼓是仿制木鼓而做,陈设观赏使用

宋代古玉的收藏价值高不高?

古玉为古代美石之泛称,具有质地细腻、色泽湿润、莹和光洁、冬不冰手、夏无激感等优点,遂为世人所喜爱并逐步成为封建礼制的重要表征。一般汉代以前的玉器为"古玉"。

1972年调入故宫博物院,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特别是古代玉器的研究、鉴定和陈列展览工作,曾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等卷条目的撰写;先后参加《中国美术史》(王朝闻主编)部分章节、《中国美术全集》玉器卷等国家组织出版的重点图书的撰写与编著。

曾在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文物总店、故宫博物院、陕西省文物总店、山西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广东省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民族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地质大学、新加坡收藏家协会、台湾古玉文化研究会、香港珠宝学院等文博单位和院校授课、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先后应邀赴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古玉学术交流、讲座、授课和鉴定等活动。主持故宫《中国古代玉器馆》等大型展览十余次。

现任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常委,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暨学术委员会、评估委员会委员和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珠宝玉器鉴定组组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新加坡。

为收藏家协会、中国古玉香港学会顾问。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主办的“首届民间古玉展”上,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作了发言,其发言内容整理一下,供参考。

古玉的收藏总的来说比较混乱,真假难辨,玉器鉴定群龙无首,没有一个人能说了算,而对于一件高古玉,要么就是否认,要么就是不敢认,问题一大堆。由于高古玉不能上拍卖会,因此禁锢了市场,高古玉在市场上的地位甚至不如料器。收藏市场各方要理清很多讹误,对古玉形成正确认识。

中华民族爱玉敬玉崇玉的历史悠久,从上古先民直至近代,人们对玉均情有独钟,中国在各个时期都遗存有一批极富时代特征及历史研究价值的代表性器物,大体上有夏朝古陶器、商周青铜器、战汉漆器、隋唐金银器、宋明清瓷器,这些器物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各领风骚,却没有一种能像玉器那样经久不衰,长期受到民众如此的宠爱,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一、对古玉器历史价值再认识

由于玉器材质的特殊,不损坏,不怕水,不拍摔,就是坏了,大件也可以改小件,在历史上很多材质都不能够留存下来的时候,玉器却完好地留给了我们,很多时候,也只有玉器才能够把历史搞清楚,比如说龙的产生,比如说古代人的头饰、衣服、宗教信仰,很多人只注意高古玉的材质与珍稀性,忽视了高古玉的历史价值,因此对于高古玉的价值认知也就出现了偏差。

二、对古玉是特殊艺术品的再认识

都说黄金有价玉无价,什么意思?因为在古代,玉器曾经是被古代政治、帝王放在第一位,老百姓根本不能用,其价值当然也就无法估量。而这样的东西,眼力好的收藏者花几千块钱就可能在如今的市场上买到很好的东西。在文化上,整个玉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会把最好的东西献给神、祭祀天地,也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孙,现在我们也用玉来雕观音等用来佩戴。在道德上,玉器所代表的文化同样深厚。如今,玉器又具备了经济属性。所以,玉器是一种很特殊的艺术品,它的很多方面值得收藏者深入探讨。

三、玉器唐朝以前都是“官窑”

从原始社会开始,玉器为部落首领所使用,此后直至唐代以前,玉器都是帝王才能使用,没有民间的东西。古代玉器为什么那么漂亮?就是因为不惜工本来做。唐代以前的玉器如果套用瓷器的说法,都是“官窑”。宋代以后,民间也可制作收藏玉器,但也主要还是用于宫廷。

四、古玉器究竟有多少

有人认为,红山文化有300件,我个人的观点是红山古玉至少10000件。当时大型地活动与重要人物都要使用玉器,这些都是很精细地来制作玉器,1000年时间能做多少?一年做1件就是1000件。现在大部分的红山玉别人不敢认,我觉得各种好东西数以万计,我无法否认是假的。古玉不怕火,不怕水,也不像金属会被改铸,古代人对古玉还要加以保护,因此历史上大部分的古玉都会留存下来,数量肯定会很多,决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没有多少。很多人说古玉不多的原因是他脑子里想得不对,认为不多。我认为不能随意下鉴定结论“枪毙”不认识的古玉,说“不对”的结果只能使大部分古玉流失海外。

五、鉴定要放在第一位

作为藏家,不能收藏假的,经济损失还在其次,关键是收藏变得无意义了。所以只有鉴定问题解决了,收藏才可以做,才有意义。

现在的鉴定专家,要么是从民间收藏实践中练出来的,要么是从国家博物馆和考古界出来的。但是玉器鉴定不像其他收藏门类那么好鉴定,除了乾隆玉器有的有款以外,其他玉器无年代款,全*掌握规律。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科研部门可以进入到古玉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说,以玉质来说,现在很多仿古玉都是用青海玉和俄罗斯玉来做,青海玉、俄罗斯玉与和田玉是有区别的,这用肉眼就可以看得出来。既然肉眼都可以看出来,那么科学仪器为什么就检测不出来?如果科学仪器把材料搞清楚了,使用不到30年的俄罗斯玉与青海玉就会被识别出来,很多争议也就不存在了。

再以沁色来说,500年以上古玉就有沁色,现在市场上的玉有自然形成的,有用人工的,比如火烤、用硫酸等方式来做,用科学仪器分析解决这个问题,鉴定问题不就很清楚了吗?仪器解决不了,就只有*人眼,这就会有误差,就会看不准。

从工艺来说,制作玉器的各种工具留下的痕迹是不同的,如青铜、铁器、机器等的不同痕迹,完全可以用科学的方式下功夫搞清楚。

最近几十年间,古墓被盗掘,古玉大量出土,东西已经流出来了,怎么办?还是要民间收藏。现在是古玉收藏最低潮的时候,民间的收藏也要经历一个过程,古玉决不会是现在这个价格,最终国内古玉市场价格应该是世界上价格最贵的地方。因此收藏者在鉴定第一位的基础上,看准了就可以收藏,毕竟现在古玉收藏起步资金不需要太大。

六、鉴定专家几种

第一种,冒充专家。主要是一些民间藏家,主要特点是说自己的东西好,然后卖给别人。

第二种,很权威的专家。这些专家往往有“官方”背景,但对民间藏玉不敢认,都说是假的,这样一种态度存在潜在的危害性。

第三种,不懂装懂的专家。这些专家往往是玉是石可以分得清楚,但对于古玉了解多少就难说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专家自己不出面,请学生出面鉴定。鉴定本身是很严肃的事,走眼在所难免,但不能随意下结论,肯定或者否定。

几千年来,作为中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重要载体的中华玉器,当今被越来越多的百姓喜爱,玉器收藏升温迅速,市场越来越热,古玉作假也愈演愈凶。为了让广大玉器爱好者增长鉴赏知识,提高鉴别能力,少交“学费”,少走弯路,艺术市场读者俱乐部与“文博艺苑”特邀著名玉器专家、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副秘书长、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古方教授,举办了“古玉鉴赏收藏知识普及讲座”,针对玉器收藏遇到的常见问题给与详细地分析、讲解,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实际、有效的帮助。

古方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规范,此次来锡讲课,他采取讲课与实物标本相结合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听者会有茅塞顿开、得益匪浅的收益。古方先生鉴定玉器严肃认真,规范仔细,他本着对中华传统艺术负责,对藏家负责的精神,辨伪求真,实事求是,多年来。他为全国许多博物馆、文物商店,民间收藏者沙里淘金鉴别拣选出不少珍贵的玉器精品,这些精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问题一:如何判断一件古玉的价格?

古方:玉器自身有六大优势:

1.文化内涵最丰富;

2.时代悠久;

3.坚固耐久,易于保存;

4.便于展示;

5.保值性能良好;

6.群众基础好,市场广阔;所以“黄金有价玉无价”。

直接判断一件古玉的价格是非常不容易的,目前市场上玉器价格一般都是由玉料、工艺、断代、品相和交易方式五部分决定的。直接决定价格的是交易方式,从发现玉器到料质、工艺、断代、品相等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但却对玉器价值影响较大。古玉从出土到收藏家手中,每交易一次,价格就会翻倍,到终端收藏家基本就是最高价格。

问题二:现代的仿古玉都有哪些特点?

古方:如果有条件,大家最好结合典型器进行对比观看。仿古玉的识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最常见的如玉璧,仿品的特点有:

1、仿品的玉质为俄罗斯玉料,俄罗斯玉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开发出来;

2、工艺痕迹,即使在古今都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但仍会存在机器工艺与手工操作工艺的差别。现代仿品多为机器制作,砣具走线非常均衡,深浅度完全一样,而旧时做工并不是每条线都会走线匀衡,完全一致的

3、新作器握在手中时有一种刺痛感,是新做器物未经任何打磨的感觉。

按照古玉器照片或印刷品如式仿制,这一方式自古有之。故宫现还存有一些清代仿古玉,仿制品与原件存于同一匣内,尺寸、样式、工艺非常接近,老仿又经做旧处理,很难区别。由于现代制玉者手中无真玉可仿,因而变换方式,照图册仿制。市场上能见到很多仿图录玉件,如仿红山文化玉龙、玉鸟,仿汉代玉马、玉兽,仿战国璧、璜、佩等。

(二)、重色。仿古玉做旧时,一般都进行人工染色。许多作品带有重色,最常见的为黑漆古、枣皮红及石灰沁。黑漆古整体为黑褐色;枣皮红整体为红褐色,色厚重而不见玉材本色;石灰沁为白色,作伪者或将器物表面烧成斑驳状,斑坑中施色,或于器物表面烧出一层,白而微透,或于玉上制出一块—块若石灰膏状,或呈斑片状。

(三)、披纹。即在一般的器物上加作古代纹饰,如在方形印色盒上加上战国勾云纹、蟠螭纹等。因而在识别古玉时不仅要看纹饰,还要看造型,纹饰及造型应协调统一。

(四)、局部照古器仿制,略微带有变化。这些做法亦自古有之。尤其是清代的一些玉器,往往在局部采用古器造型,但多数不做旧。现代的仿古玉者,为了掩饰仿古的意图,使自己的作品不被别人识破,在仿古时加以变化,这类作品给人一种看不明白的感觉。

(五)、模糊。这是古玉做旧的一种方法,把玉器表面纹饰做得模模糊糊,细部纹饰似有似无,很像古玉受蚀的样子。这类作品上往往出现不该模糊的纹饰反而模糊不清的情况。尤其是一些仿古璧、璜,上面的谷纹模糊,是人为而致。事实上,古玉器中纹饰模糊的作品是有的,但数量很少,模糊纹分布得又很合理,鉴别时需注意。

(六)、拼接。拼接是各类仿古器物中都采用的方法。把不同器物的局部凑到一起,组成新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细看时,看到哪一个局部,都使人觉得对,但整体风格不伦不类,有时还会出现将不同时代风格的作品拼到一起的现象。

(七)、凭想象臆造。这类作品略有一点古器的意味,但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造型奇特,工艺颇为古朴,使人感到不知为何物,不知为何用。而出售者又能编造出很多故事。鉴玉者遇到这类作品时往往尤需注意。

(八)、特型。也属臆造范围,常见为构图复杂、体积超大,有很强的特殊感。另外,作品样式若同已知图录上玉器相同,或某些铜器、陶瓷作品局部相似时,就要认真分析这件作品是否采用了移植方式进行造型设计。

问题三:常见的仿古玉玉料有哪些?又如何来分辨呢?

古方:现代仿古玉所使用的玉料多为青海玉和俄罗斯玉,这两种玉料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发出来的,在市场上多充和田玉料销售,但温润程度不如和田玉。

青海玉产于青海格尔木市南面的阿尔金山,矿物成分为透闪石,颜色有白、灰白、灰色等,还有藕色带绿、白中夹黑色等混合色。多数玉料总体感觉发灰粉色,往往夹带有条状透明筋线(俗称“水线”)。青海玉储量大,开采容易,价格便宜,已成为目前仿古玉料的主流。特别是仿制清代大件炉、瓶、人物等,非它莫属。

俄罗斯玉料产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的东、西萨彦岭,矿物成分为透闪石,颜色有白、青白和青色,多杂有墨点和糖色。俄罗斯玉料储量和产量都较大,质量高于青海玉,价格也较高。一些体形较小的明清玉件,如手把件、子刚牌等,就是用俄罗斯玉料制作的。

染色籽料

另外,近年来市场上出现很多人造的和田籽玉。这种人造籽玉是用小块山料在滚筒里磨滚后,再用染料染出籽玉红皮。(如染色籽料)

问题四、现代仿古玉作旧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古方:

(1)、酸性作旧。作旧会产生白灰皮,并可加色,经打磨表现光泽,更加更具“汉代古玉”的感觉。

(2)、火烧作旧。火烧作旧一般无玻璃光,显得较硬,所仿器物至多像宋或明清件,还有直接放在火上烧或放在氧氟酸内浸泡后打磨的,效果一般较差,容易识别。

(3)、碱性作旧(又称高压作旧)。此种做法主要是仿新石器时代到战国的器物,做成后器物的色及所谓皮壳能浸到较深的地方,不易鉴别。

问题五:专家对玉器收藏者和爱好者的建议

古方:面对种种诱惑,不少的收藏爱好者过于心急,盲目的追求器物的大和美,贪图便宜并与港台或欧美的价格来比较,如此一来收藏者不仅走进了收藏误区且还费工伤财,而港台欧美对玉器价格的定位则是针对其具有的历史意义而定的。

另外中国玉器拥有万年历史,一般人的财力和精力都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收藏各个朝代的每一类玉器,在此提议大家应该有针对性地收藏。从目前海外古玉收藏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种专题类型:

1、从造型和纹饰方面来收藏,有动物、人物造型和几何形等;

2、从工艺方面来收藏,有圆雕、平雕、透雕等;

3、从断代方面来收藏,可分为史前、商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明清等;

4、如果财力允许,有朝一日收藏齐了各历史时期的典型玉器,那就是一部中国玉器史了。

瓷器开片什么原因?

造成瓷器开片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开片,一种是自然的开片。

1、人为的开片,多属浆胎瓷器。所谓“浆胎” ,是在制胚时,撷取浸泡过的精细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浆,制成胚胎。人为的开片,在这些浆胎制作过程中,就配好了药料。人窑烧时,必使之开片,开大片或者开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来实现。这样烧制出窑的瓷器,开片形似龟裂,开坼都在胚胎里面。

2、自然的开片,则是瓷器历年既久,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无论何种纹形,开坼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 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瓷胎上豁然显露。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拓展资料;

1、人为开片始于宋代哥窑,此后有仿制。哥窑是宋代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县人章氏兄弟中哥哥章生一开设的窑厂。哥窑瓷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纹。 古瓷器上牛毛纹微带黄色鱼子纹的开片,既属自然的开片。自然开片的瓷器,据传见于北周柴世宗所创柴窑瓷器中,有一种豆绿色,釉中有细纹开片。

2、北宋定窑瓷器乃古瓷中精丽之品,其中开片者,都是柳纹。南宋景德镇粉定,则有的开片,有的不开片。宋代平阳窑又称土定,其瓷多有蛇纹开片。宋代西安耀窑有一种细胎细釉带暗花者,釉极细而带有开片。不识者往往误认为定窑。这种耀窑瓷暗花开片与定窑瓷微有不同,非鉴定行家是辨识不出来的。宋代福建建窑瓷有一种白色颇似定窑,但无开片,是二者区别之处。清代郎窑产瓷有先后之分。凡瓷器里外都有开片,底足有灯草旋纹,其色深红如凝牛血者,是先制之品。

3、另一种绿郎窑瓷器,色深绿可爱,满身细碎纹片。其实这是一种明代仿弟窑之品。至于郎窑这个瓷器,既受近世人重视,但却又被人误解。一般瓷器商人通称的郎窑瓷,其实乃是明代祭红之宝石釉,并非都是郎窑所制。而且还有瓷商误会郎窑是雍正乾隆时代供奉内廷的外国人郎世宁所督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