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瓷器,五代柴窖瓷器有款吗?
有款的。
据考证,所有五代柴瓷底下都有字款:有柴,牃,大周,柴器等字,有的外加园圈,有的没有加,都是模印凸字,不是刻划或手写的字。
真正的五代柴窑瓷器你见过吗?
柴窑是五代后周柴世宗的官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官窑。柴窑瓷器有着极其高贵的品质和极其高超的工艺,誉满陶瓷界,被公认为中国瓷皇,位居五大名窑之首。
由于柴世宗在位时间短,生产数量有限,加上历史上战火不断,经历上千多沧桑,能流传至今的柴窑瓷器,所剩无几,可谓凤毛麟角。然而,万事总有倒外,我不但见过五代柴瓷,而且还拥有不少的五代柴瓷真精品。当今世上,我是收藏五代柴瓷,北宋汝瓷数量最多的收藏家之一,尤其是五代柴瓷,很难找到一个比我收藏更多的人。因此,对于柴瓷,我最有发言权!本可以为大家彻底破解千年柴密神秘的迷底,只可惜我的头条号认证还未通过,我的文章,不能发表在今日头条正面,只能藏在悟空问答之中,绝大多数的人难以看见。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纵有一腔热血也枉然,白白浪费我的一番心机。若日后有机会,我一定竭力为大家详细揭开柴窑的神秘迷底。
当今古玩界,仿品泛滥成灾,柴瓷也不倒外,各种五颜六色的仿品柴窑瓷器,充满市场,纲络。如何确定是真品五代柴窑瓷器呢?这就各师有各法。我认为:用最简单快捷的微观鉴定法,完全可以鉴定出真品柴瓷!柴瓷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必然会在瓷器上畄下千年的变化痕迹,从釉面上的脱损,土斑,结晶,以及气泡的变化等等,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一目了然。一般射收藏人士,往往忽视就是这一点,以至招来损失。
真正的五代柴窑瓷器有如下特点:
1青如天:五代真品柴瓷,其釉色只有一种,色介由孔雀绿至孔雀蓝之间,其他颜色的瓷器未见有。
2薄如纸:一层薄胎,二层黑色脱模剂,二层面釉,总厚度不超过2毫米,底足除外。
3面如镜:釉面施透明的玻璃釉,比任何瓷器都光亮,如古镜一样。
4声如木:史上文人墨客都说柴窑瓷器声如"磐或馨",这是错误的,我要改写历史,还柴瓷一个真实一声如木。柴瓷内外都开很细的片纹,大家都知道,所有的开片瓷,都不会扣出响亮的金属声。
5所有的柴瓷,都是用模制出来的,大部分产品为镂空瓷,小部分为瓷塑瓷,没有光身的瓷器。
6所有柴瓷的装饰都为胎装饰,没有发现釉上装饰的产品。
7所有柴瓷底下都有字款:有柴,牃,大周,柴器等字,有的外加园圈,有的没有加,都是模印凸字,不是刻划或手写的字。
8柴瓷胎土为白色,底足土黄或红黄,应为火石红,並非胎土本色。
欲知更多的五代柴瓷信息,请多多关注岭南古宝轩!
大周陶瓷产地是哪里的?
大周陶瓷是佛山市格尔陶瓷有限公司旗下高端瓷砖品牌,以“绿色、健康、环保”为品牌理念。
大周瓷砖比较好,它的性价比挺高,而且质量也挺不错的呢,除此之外,它的外观比较漂亮,可以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
公司创建于2002年,占地1000余亩,现有员工2000多人,拥有多条现代化的高档陶瓷生产线,年产值多达10亿元,现已发展成为建陶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建陶行业标杆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公司产能进入全国20强,位列第18位。
你的姓氏古代历史上出过最有名气的人是谁?
何(hé)姓,是一个中国姓氏。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要说最有名的我认为就是她了😃。
中文名 何仙姑
别名 何惠娘,何琼,何秀姑,何香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永州零陵
何仙姑的传统定位
何仙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定位为八仙之一,即“八仙过海”神话中的“八仙”: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何仙姑是八仙中的唯一女仙。
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种说法,有“淮南八仙”、“蜀中八仙”、“文人学士八仙”等。我们今天所知的八仙,大约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同。到了明代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才把流传中的“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人物正式定型下来。也就是说,在元代之前,“八仙”不是指上述这八位神仙。我们今天知道的这八位神仙,是经过历代整理加工,最后到了明朝中期才定型的。
何仙姑道教八仙之一。
其身世有多种说法。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皀有本地之何仙姑。但一般都传为何氏女。途遇仙人,赐仙桃戒仙枣食之成仙,不知饥饿。能预知祸福,善轻身飞行。还有一种说法,她是吕洞宾的弟子。《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她:“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母亲吃。后逐渐不食五谷。武则天遣使召她去宫中,在入京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
传说中的何仙姑原型出自武平,江苏常州人。在《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神仙部》《福建通志》中都记载为:“仙姑,父大郎。世居武平南岩,货饼自给。吕纯阳(八仙中的吕洞宾)见其有仙质,日过索饼啖,辄与。吕感,赠以一桃,云食尽则成仙。仙姑遂辟谷南岩。”
清康熙《武平县志●方外志》载:“何仙姑,父大郎。世居南安岩。生而不茹荤,誓不适人,父母货饼自给。吕纯阳见其人仙质,日过索饼啖,辄与之。吕感,赠一桃,云食尽则成仙。仙姑遂辟谷南岩。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定光佛抵岩,欲开道场。一日,何仙姑出观洪水,遂摄衣入岩趺坐,大蟒猛虎皆盘伏。仙姑语大郎(何仙姑父亲何大郎),遂舍宅与岩为佛道场。乡人争构庵以祀佛,并构楼以祀仙姑。最显灵验,有病烦热者,扫像上尘而饵之辄愈。”同一县志《事文类》载:“大宋太祖祥符间,岳州玉真观灾,唯留一柱,有侧书‘谢仙火’三字。庆历中有以问何仙姑者,辄曰:谢仙如雷部中鬼,主行火。闻者果于道藏中验之,益信庆历之仙姑,实为大郎之女矣。”
据武平《何氏族谱》记载:“何仙姑生于后晋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仙姑幼性清净,不蚀酒、不茹荤,隐迹岩中,矢不适人。”宋哲宗元枯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何仙姑卒于武平县岩前镇宁洋村刘坑自然村何大郎公五世孙立六一郎家中,享寿150岁,为武平有史以来最长寿的人。《谱》载云:“仙姑寿终时,闻空中有鼓乐声,一朵祥云从卧榻直上宵汉,见者无不惊异,自是乡人敬慕,塑遗像于仙姑楼。”何仙姑真身葬在岩前宁洋乾湖塘。
何仙姑一生经历了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何仙姑之父何大郎公,宋淳化三年壬辰(公元993年)寿终正寝,享年101岁,其原配夫人黄一娘,卒于宋真宗咸平四年,卒年102岁。何仙姑与父母三人均享寿百岁以上,亦是世间少见.何仙姑父母之墓也在武平岩前,保存完好,碑记依稀可辨,可为佐证。
宋瓷在考古中没有底款?
是的,所有有底款的宋瓷都是臆造的。
有几种典型瓷器除外,分别是周世宗柴荣的柴窑,“显德初年,官,柴”等主要底款,建窑建盏的供御和进琖等两个主要底款,当然还有姓氏和数字底款,钧窑也有部分姓氏和数字底款,还有就是饱受争议汝窑底款。
柴窑
其实在宋朝初期还有大名鼎鼎的柴窑坐镇。毕竟柴窑遗址还没有定论,标准器几乎没有,烧制工艺还没有复原。我以讲故事形式论述柴窑等窑口,避免产生过多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柴窑创立于周世宗柴荣“显德初年”,显德这个年号开始不是柴荣的,而是他的义父郭威,但郭威意外去世,继位的柴荣就延续了义父的年号,柴荣是个明君,前后做了6年皇帝,史称周世宗。赵匡胤黄袍加身替代大周建立大宋,柴窑最少还存续了4-6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柴窑存续10-12年时间,而不是大家以为的柴世宗在位6年,柴窑延续到了北宋初期。
柴荣祖居邢州府,就是邢窑产地,没有发迹前他们家就是烧造瓷器的,他和弟弟柴贵一起,在郑州有瓷器铺,做瓷器生意,而他们家的窑厂可能就在郑州市新密县月台村(原名阳台子),这很有可能就是柴荣,柴贵的出生的地方,也是柴荣结识赵匡胤的地方。
邢窑兴盛于唐,是有底款的,其中最著名的白壁底底款就是“盈”,就是唐皇宫大盈库的专供款。
五代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圈足多粗黄土”。据明人曹昭写的《格古要论》记载。当时制瓷工匠向柴荣请示烧造款式和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时,柴荣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对,这句话是柴荣说的,被后人张冠李戴安到了宋徽宗头上,瓷器这个方面,宋徽宗充其量是个鉴赏家,而柴荣才是地道的瓷器专家。
柴窑作为后周的官窑瓷器开始烧造,柴窑瓷器为诸窑之冠,曾由资料记载描述:柴窑最贵,世不一见。柴窑烧制成本高、烧成率低,所以现存于世的柴窑次数量稀少。烧造一柴窑,需要近两千斤的松木,成本高,二来柴窑烧造工艺要求非常高,少有疏忽烧造的柴窑就会出现意外,经济损失巨大,此外柴窑烧造对温度非常考究,温度偏高偏低都会影响瓷器质量 ,因此成品率低。
相传赵匡胤在柴窑厂受过委屈,陈桥兵变后,当了皇帝,有次去登封嵩山祭祀,回来开封途中经过柴窑,夜宿月台村,登上月台看柴窑,月亮河延绵几里地都是柴窑窑厂,烧窑火光冲天,赵匡胤感慨,柴窑如此铺张浪费,恐后代子孙沾染奢靡之风,就下令遣散窑工,关闭柴窑,后周官窑柴窑就此落幕。这是对柴窑第一轮打击,经考证第一次南迁是在新郑之南,开窑时间不长再次被关停。遭受第二次打击后,窑址搬迁到了平顶山郏县,虽然没了之前的辉煌,但烧造技艺得以保留,拥有精湛烧窑技术的窑工分散开来,并逐步形成了汝窑文化圈,柴窑影响了张工巷,清凉寺,东沟窑,段店窑,钧窑等著名窑口,直到北宋灭亡。这是后话。
柴窑一般都是有款的,无款是因为柴窑瓷器太薄,无款底部都是凸起的,高温导致底款收缩塌底了,原先印好的款式就不见了。我非常认可洛阳王少天老师柴窑是模具制作的观点。
不过遗憾的是柴窑遗址至今仍未找到。
建盏
建窑建盏是宋代乃至当今社会黑瓷的巅峰,近几年有个油滴建盏拍出了7800万的高价,足以证明建盏的热度,更有收藏在日本博物馆的三件曜变国宝,还有在中国出土的半件曜变残器,统称3件半曜变。我个人爱好建盏,收藏建盏,使用建盏,研究建盏。
宋朝流行斗茶,从皇帝到官员到平头百姓都喜欢,在电视剧《东京梦华录》里有很传神的演绎,而建窑建盏作为黑瓷的代表,是斗茶茶具不二之选,并深深影响了来中国求学的日本僧人,他们主要聚居在天目山一带,并将斗茶和建盏传回日本,所以建盏也被日本人叫天目盏。建盏的兴盛可不像紫砂,靠康雍乾三代皇帝背书,建盏那是妥妥的人民喜欢,百姓喜欢。
如何识别宋盏?
首先看型宋代建盏极为古朴敦厚,大多一眼看就手工痕迹,大部分失圆,口沿处厚薄不匀。看到那种极为规整要十分戒备。
二看釉光及发毫,釉光莹润,不刺目,发毫连续性好,有层次,不是浮于表面。
三看胎釉结合处的窑火变化,一般有多个色阶如褐,蓝,黑等且有厚积釉和棕针小洞。
四看底足露胎,修是爽利而底心浅,胎呈铁黑,铁褐色,必须有粗砺的颗粒感,肉眼看上去油润之下有土黄沁附着分布。修足一般比较随意,部分有璇纹。
五,掂重,应有明显的压手感一般在220克到280克之间。点茶器更重。
六,口沿流釉后呈黄褐色干口,不太光滑且有干裂表现。出现花色对称,釉泪对称,流釉均匀齐平的要多加提放。
七,如有千年窑膜(一种黄白色的塑料薄膜状自然分布),必老无疑!
最后就是让很多人都十分头疼的供御和进琖两种底款了,看到这两个名称大体就知道这是专供了。
所以,宋朝民用盏一般圈足直径很少超过3.5CM,而供御和进琖的圈足一般很少低于3.8CM,大多在4.2-4.3CM。出现供御底款一般被认为要早于进琖底款,最重要的是供御是工匠用竹刀手工刻的,进琖是印章印的,当今仿品市场,真是惨不忍睹啊,很多人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至于出现姓氏和数字的底款,那是因为经济原因。现如今建窑建盏已经在1979年烧造工艺被恢复,现在直播开窑带火了建盏,福建南平几乎到处都有建盏生产,有柴烧和电烧,烧制建盏大多数还是在用柴烧百米龙窑,一窑烧下来要耗费大量木材,花费巨大。除了个别非遗大师, 现在釉水,拉胚,烧造几乎都是流水线,区别只能靠底款。所以有些烧窑师傅为了节省成本,会跟几个师傅一起拼窑烧制。那宋代的出现姓氏和数字的情况,跟现在也是一样的,经济原因,节省成本,烧造完成后好区分产品。
汝瓷
汝瓷的底款一直让人傻傻的分不清,有露胎落款,有方印落款,有刻划后烧,有刻划后施釉烧,还有落款宋徽宗的,还有用瘦金书落一片的,还有镶金戴玉搞宝石的,群魔乱舞,那些东西别提有多丑了,丢人现眼啊!
首先我们要理解宋徽宗这个尊崇道教的皇帝,他提倡简约啊!中国千年的极简风就是从他开始的,他是一个完美的极简主义者,之前的历朝历代官窑和皇帝对瓷器圈足露釉都没有什么异议,只有他不服啊!觉得定窑口沿露芒口不堪用,觉得柴窑圈足露粗黄土太丑,创造性的发明了支钉烧造汝窑的先例,让瓷器釉面内敛到了极致,一件瓷器上面只留下3-7个芝麻大小的白芝麻钉眼。太完美了啊!在宋徽宗认为什么文字和图案都没资格留在上边!这就是宋瓷无落款的主要原因。这就是宋徽宗对汝窑的理解,落款那都是画蛇添足之举。
所以你们都懂的,那些施釉前有落款的,还有烧造后露胎款的汝瓷就不香了。
为什么后面汝瓷会有奉华二字的落款呢?以故宫藏品为例。
“当日奉华陪德寿,可曾五国忆留停”。 乾隆这句诗记载了一段宋高宗和刘贵妃的爱情故事。
奉华殿是德寿宫的配殿,就是刘贵妃寝殿,宋高宗非常宠爱这个妃子,将很多字画文玩,珍宝瓷器都送给刘贵妃,她寝殿所有器物都冠以“奉华”二字,是宋高宗让玉工把字刻在了汝瓷底部,记住是宋高宗赵构,徽宗死于1135年,宋高宗去杭州定都是1138年,这时宋徽宗已去世多年,所以你们都懂的,那些落款徽宗皇帝还有瘦金书的就不香了。
当然还有我们落款大王乾隆帝,他一生痴迷于收集汝瓷,大家都知道乾隆喜欢在宝贝上刻字,写字,盖章,宋人崇尚简约风,而乾隆农家乐的审美就是糟践好东西,乾隆把宫里汝瓷按“甲、乙、丙”三等划分,命令玉工把对应的“甲、乙、丙”三字陀上,记住是玉工用砂轮陀字,不是雕刻也不是印上,是陀工,之所以很多“甲”字都出头,是陀工砂轮收不住,真品两头浅,中间深,偶尔“甲”字容易刻成了“申”字,“乙”字呈现蚯蚓或尺蠖的造型也是这个原因。至于乾隆题诗都是后面的事了,前期只分等级。
我给大家举个栗子:我有个“刻甲字支钉汝瓷小碗”,是仿北宋汝窑或南宋郊坛下官窑,记住是高仿的,高仿的,高仿的。
整体偏天青色,开片清晰可见,高4.5CM,加银包片4.7CM,口径10.3CM,圈足4.5CM,三个芝麻钉,圈足中间刻有甲字,一眼能看出来不对的也是圈足,没有外撇,硬伤。
但整体做工精细,品相不错,相对完整,非常精品,有残,先金缮,后来光包银口就花了300多。
小碗是郑州碧波园捡漏得来的,价格低到我都不好意思付钱,老板娘不想卖,觉得亏大了,只是太久了没人问,再拖下去损害更大。
怎么说呢?原本有人想拿它坑人的,不凑巧,口沿崩了一个小口,不大,也就3毫米,在那人手里它的艺术生命就结束了,所以原先计划全套做旧也就停了,反而成就了我的捡漏。
所以当初想做旧这个碗的人,是知道乾隆将汝瓷分等级的,但在陀工上露出了马脚,把中间那道竖陀成三段,就太刻意了,不过这人审美还不错,选品很上乘,最可笑是是在施釉前就刻上字的那伙人,还施层芝麻釉保护一下,还有甚者弄个底款,还阳刻纹,蠢的没边,气的宋徽宗和乾隆都想活过来抽死丫的。
我禹州神垕有个朋友,烧钧瓷的,我在他那里看了一只仿北方定窑的紫定斗笠盏,有点小激动,一看这么好的东西真好,但它是仿的,前后看几个小时,却一点破绽都没有,顿生无力感,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就是想提醒那些国宝帮的人,有空来大河南转转,早日迷途知返,逃离苦海,远离深渊,躲开骗局。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