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明朝永乐年间瓷器,明代特殊釉面的瓷器怎么鉴定?
明代特殊釉面的瓷器比较多,明代景德镇官窑瓷器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单色釉及杂色釉。釉下彩主要是青花,釉里红瓷器。即以钴蓝料及铜红料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纹饰,再着透明釉一次高温烧成从永乐年间开始,进口钴料与国产料的并行使用,加之烧成技术的提高,青花器逐渐以其胎釉洁润,色彩鲜艳而成为中国瓷器生产主流。釉里红瓷器也是釉下彩品种,宣德时期的釉里红烧制非常成功,呈鲜红色。宣德时的蓝地白花瓷器非常珍贵,蓝釉深厚匀淨,呈色似宝石,留白处多用刻,堆等方法,更加突出了白花的立体感。明代景德镇的釉上彩,是在瓷器高温烧成后在其釉面彩绘然后以七百度至九百度低温烘烧,使其色彩不致褪脱。如白地红彩,黄地红彩黄地紫彩等。皇室的大量需求进一步促进了釉上单彩器的烧造。如红绿彩,金彩等。金彩与清代不同之处是明代贴金箔,清代描金粉。釉上多彩主要是指斗彩和五彩,宣德,成化时的斗彩极負盛名。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多彩相结合的工艺,成就突出。单色釉在明代种类繁多主要是御窑厂的官窑制品。洪武朝的铜红釉,蓝釉都有极高成就。永乐朝的甜白釉又是明代单色釉的佼佼者。永乐宣德两朝增加了多种仿哥窑,龙泉窑的产品。永乐,宣德朝的蓝釉以天然钴料为着色剂,蓝色纯正,釉面滋润,呈色艳丽,故有宝石蓝之称。洒蓝釉又称雪花蓝釉,因蓝釉中自然分布白色斑如同雪花故而称。施釉方法是,用竹制管状工具把包好的纱布并沾有青釉的一端对准已烧成的白釉器上,口吹竹管的另一端使釉附着在瓷器表面。这种工艺始于宣德,传世品只有数件,景德镇出土数件黄釉自永乐年开始,以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成,因釉色娇嫩光亮如鸡油,故有鸡油黄之称。嘉靖以后成为皇室宗庙的祭器颜色用器。甜白釉是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半脱胎白釉瓷因其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故名。朝廷对白釉瓷器的这种特殊爱好和需求,使白釉瓷工艺的发展突飞猛进。明代景德镇的制瓷匠师,已能熟练的运用各种着色剂烧制出品类繁多的绚丽灿烂的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大放异彩。仅供参考。謝编辑!!
老窑瓷器底子有砂眼是不是肯定假的?
这个砂眼叫做棕眼。棕眼在明代永乐和宣德瓷器上比较常见,在宋代五大名窑中除了定窑没有发现过,其他都有过发现,这个跟釉层厚度和洁净度有关.只能作为一些瓷器的参考特征,不能作为断代和辨别真伪的依据。
制作过程中消除棕眼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主要原因是陶瓷面釉的熔融温度过低了一点,一方面是适当降低烧成温度,另外就是要将面釉的始熔温度调高一点,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永乐青花瓷碗底足特征?
明永乐朝,历时21年,是明代国力强盛时期。据明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无疑,进口的苏麻离青开创了永乐青花瓷烧造艺术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青花瓷器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被称为青花瓷器的"辉煌时期"。
永乐时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砂底细白,抚摸极为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由于胎土中含微量杂质,偶见褐色星点。
底足采用平削的手法,足墙较宽。圈足露胎处泛橙色火石红,足迹露胎处可见护胎釉。除盘碗类小件器物,由于当时工具所限,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永乐时期工艺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显。
永乐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和宣德青花瓷器并称为“宣青”,在我国文物艺术史上极为出名,属于杰出珍贵文物一类。永乐青花瓷,采用麻仓御土为胎,苏麻离青为饰,异国情调浓厚,属于那种一见倾心的宝物。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