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民窑青花龙纹特征,许昌的特产是啥?

1、钧瓷

钧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钧瓷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钧瓷是中国四大名瓷之一,产于许昌之禹州市神后镇。禹州古称夏禹国,启大诸侯于“钧台”,以“钧台”命名,窑曰“钧窑”。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所产钧瓷观之如景,叩之如馥磬,瑰丽夺目,浓艳晶莹,加之烧制难度,“十窑九不成”,钧瓷成为连城之宝,人们将它和玉器、金银并列、荣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黄金有价,钧无价”,被誉为国人瑰宝。新中国建立之后,经反复研究和科学实验,在古钧瓷工艺基础上创造出了众多的钧瓷产品,“进窑一色,出窑万彩”。品色最出色悦目的有朱砂红、梅子青、鸡雪红、胭脂红、丁香紫、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葱翠青、天青、月白等,且红里有紫,紫中有兰,兰中泛清,青中透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更使人叫绝者,钧瓷经过“窑变”,铀面上自然出现一幅幅神奇画卷,有的高峡飞瀑,翠竹生烟,仙台琼阁;有的如晨星满天,烟火怒放,龙凤飞翔等。产品中“云林层出,高山瀑布,河山相映,老者过桥”窑变色彩图案的双龙瓶、双龙虎头瓶等世谓珍品。所产名贵钧瓷出口美国、日本、法国、英国 .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鄢陵腊梅

鄢陵腊梅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鄢陵腊梅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梅开腊月一杯酒,鄢陵蜡梅冠天下”是清代诗人王士祯赞美鄢陵蜡梅的诗句,明清之际诗人韩程愈也曾在《叙花》一文中写道:“蜡梅一种,唯鄢陵著名。”古时,鄢陵蜡梅因名贵而被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室贵族,成为“天下第一花”。今日,有着悠久蜡梅栽培历史的许昌市鄢陵县凭借“鄢陵蜡梅冠天下”的美誉扬名大江南北。

“街街有蜡梅,家家飘花香”是“花都”鄢陵的真实写照。每当在白雪皑皑的冬季畅游千亩蜡梅园时,人们便会产生“冬寒料峭枝头笑,黄白相间一径天,香沁神醉不知处,鄢陵蜡梅天下传”的感觉,诗意盎然。

鄢陵蜡梅不仅历史悠久、品种优良,而且造型各异、价值不菲。据说,名贵的蜡梅盆艺从嫁接到成活要历经5年时间,并且要精选型材,通过嫁接、控型、动刀等多个流程来加工造型。经过一代代花艺工匠的不懈努力,如今的鄢陵蜡梅已经备受世人瞩目。

3、许昌腐竹

许昌腐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许昌腐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淳朴之美——许昌腐竹

腐竹是集环保、营养为一体的绿色食品,被人们称为“素中之荤”。腐竹因其油亮的色泽、细腻的质地和香醇的口感,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许昌县河街乡是腐竹的起源地。据考证,唐代《中岳颍川志》、元代《许州志》、明代《许州稗史》、清代《许昌县志》等许昌地区的史志中均有对腐竹原料选材、制作工艺等内容的详细记载。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昌市的腐竹产业在经营管理上由分散走向规范,并且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融合,步入了黄金发展时期。

2012年3月,许昌腐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在品牌的推动下,许昌腐竹产业发展迅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产品远销北京、山东、陕西、上海等省市和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

4、襄城红薯

襄城红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一.产品介绍

襄城红薯薯皮光滑,色泽鲜亮,有红、黄等颜色,呈椭圆形或纺锤形,外形匀称,平均单果重300克左右。襄城红薯粗纤维少,鲜食味甘,熟食味浓,质地细腻,口感绵软甘甜。

5、禹南星

禹南星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禹南星,又称会南星、禹州天南星,为产于河南、集散于禹州者,品质最优,销往全国,并供出口。天南星:为各地天南星的统称。以个大、匀整、无外皮、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6、长葛蜂胶

长葛蜂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长葛蜂胶呈不透明的团块,断面结构紧密、呈大理石花纹状,红黄色,有光泽,有杨树树脂芳香气味;燃烧时有树脂乳香味,口尝微苦,略带辛辣味;提纯后的蜂胶呈棕褐色固体,有明显的芳香气味,燃烧树脂乳香味更加明显,口尝微苦,略带辛辣味。

营养丰富,含有多种黄酮类物质,阿魏酸、当归酸等十多种芳香酸、脂肪酸、萜类化合物、多种氨基酸、丰富的维生素、还含铁、锌、硒、钙等20余种常量和微量元素、胰蛋白酶等多种活性酶和多醣类物质,医学博士山本伦大夫在第56届国际蜂产品学术大会上描述蜂胶为“天上众神通过蜜蜂带给人类至高无上的治疗仙丹”。蜂胶又称“纯天然广谱抗菌素”,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皮肤病、溃疡病等。蜂胶还有显著的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作用,可抑制癌细胞、减轻放、化疗引起的副作用、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

7、襄城烤烟

襄城烤烟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襄城烤烟,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5000年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烟草传入中国后不久,河南便开始种植,1626年,也就是明朝的天启6年,中牟县最早引入烟草,几乎在同时期,许昌襄城县和平顶山郏县也开始了烟草的种植。

300年前,襄城县的烟草已经是远近闻名。到清朝晚期,襄城县每年的烟草面积在15万亩左右,其中以孙祠堂乡(今天的紫云镇)一带的浅山区所生产的里川叶子,品质最好,当地有俗语:河南烟叶看襄县,里川叶子甲天下。

8、长葛枣花蜜

长葛枣花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长葛枣花蜜香味馥郁温馨,清纯优雅,爽口醇香。呈琥珀色,红中透黄,光泽油亮,透明,浓度高,甜度大而不腻,口味重,香气正,入口先甜、再苦(中草药味或杏仁香味)、后香,且久藏不坏,不易结晶,如结晶,呈粗粒(或雪花)状,微现黄色。

9、禹白附

禹白附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中药禹白附,也叫独角莲,疔毒豆。

禹白附味辛、甘,性温,有毒。归胃、肝经。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止痛。

禹白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河南省禹州市的古城镇、郭连乡、山货乡、褚河乡、火龙镇、顺店镇、花石乡、粱北镇、范坡乡、小吕乡、张得乡、方岗乡、鸿畅镇、朱阁乡、无粱镇、颍川办事处、韩城办事处、钧台办事处、夏都办事处等19个乡镇办现辖行政区域。

10、陈化店矿泉水

陈化店矿泉水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陈化店矿泉水”系指河南省鄢陵县陈化店镇采用天然矿泉水生产的饮用水。

.陈化店矿泉水甘甜爽口,富含人体所需的锶、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且水质属低钠盐、重碳酸钙镁型,以之泡茶,汤水浓稠,香气浓郁,享有“中原第一水”之美誉。.

天启民窑青花龙纹特征

瓷器底足有个树叶是什么款式?

瓷器的底部款识是一片树叶,这是花押款,花押款始于明代天启年间,民窑瓷器底面刻绘一种纹样标识,形同元代人的“画押”,因此得名“花押款”。

清代中晚期的民窑产瓷器也有花押款标识。明清时期,花押款纹样题材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佛教图案、道教图案、动植物图案、博古图案、豆腐干图案及四朵花图案。佛教图案有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

道教图案则有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动植物图案有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博古图案有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

豆腐干图案指的是在双重方框内绘制横竖相间的线条。四朵花图案指的是在双重圆圈内绘制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朵花朵。

这件瓷器是真是假?

瓷器的鉴定一般有4个步骤,分别是:

第一:看胎质。不同朝代的胎质是不同的,比如元青花瓷胎体较为厚重,大器烧成后底部常有开裂,而胎质细白坚致,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色火石红形成。

第二:看釉面。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施釉较薄,有流淌,还易剥落。

第三:看彩料。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矿物料,而现代仿品则常用化工料来替代,因此,凡见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鉴识时加以剔除。

第四:要看真正的老气。传世品上应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迹,出土器上应有土气侵入的痕迹。这些痕迹,表现在器物上,一个就是因为空气的氧化和长期存放在空间而形成的包浆。有包浆的器物上面,就会有一层类似涂了薄油一样的温润的油光。年代越久,油光就越强。如果是青花器,那么,包浆下的青花,应是下沉的,犹如上面有一层水一样,俗称“水头”。

我这个碗底款哪个朝代的?

回答前笔者说一句明了的话:此碗底款是明朝天启——崇祯年间民窑窑记"四"字款。题主显示出的这个碗底图片,根据其釉色、做工、胎、颜色和款的書写方式,并结合史料及有关"片瓷"认证为明朝帝王"天启"1621——至帝王"崇祯″1628——1644年期间,它是明朝末年民窑陶瓷器的标记、仿印章款。这是"四"字款,同时自″天启"年开始陆续发现仅有的"三″、"四"、″七"之单数款。在明朝1368——1644年中的民窑陶瓷器的款式書写分为九大类型(永乐前期无款):(一),纪年款(干支、随意年款与寄托款。),(二),科举铭款,(三),堂斋款,(四),雅制佳器款,(五),吉语款,(六),诗文款,(七),图案款,(八),花押款,(九),仿印章款。题主所提碗的底款图片为笫九大款仿印章款类型。

明清之际的云南社会是怎么样的?

明清之际云南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沐王府时代,二是吴三桂时代,三是改土归流深化时代

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鹿鼎记》中存在着众多反清复明的势力,如天地会、台湾郑氏等,其中有一股势力较为特别,这就是云南的沐王府。

沐王府的来源简单介绍一下——沐王府是朱元璋平定云南段氏政权后派自己的干儿子去帮忙自己看守云南:洪武十六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回南京,朱元璋义子西平侯沐英留镇云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筑昆明砖城,遂建西平侯府,后沐家一直世袭到明朝结束甚至南明小朝廷也灭亡以后。

其实整个明朝时期,云南地区都不是太稳定,云南地区设有三司(都指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司)后来又设置了巡抚,同时还有土司存在,整个明代几百年云南地区一直都是三股势力角力的故事:以沐府为代表的世袭勋贵、朝廷派驻的地方官员和地方土司。

在明末的时候云南其实也蛮乱的:一方面听闻大明内乱外敌并行以后,云南各地的土司叛乱严重,沐王府不得不想办法去平定各地土司的叛乱,由于沐府对云南控制力量薄弱,在镇压叛乱的时候他甚至不得不使用土司去镇压土司这种以夷制夷的办法,后在沙定洲之乱后,沐天波本人仓皇逃出昆明,实际上这时候沐天波已经不再是云南的政治首脑。

另一方面黔国公沐天波本人对南明的流亡朝廷曾经采取观望态度,但后面由于利益和观望等问题随着清军的不断南下和西进,云贵地区逐渐成为残明势力最后的大本营之一,永历帝的驻地就在云南,沐天波成为永历帝身边的近臣。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沐天波追随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瓦城。沐天波在缅甸王叛乱后夺取卫士的刀奋起反抗,杀缅兵九人,最终寡不敌众,被缅人杀死。

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南明势力走向末路,清朝完成对大陆的基本统一。吴三桂率麾下人马,在朝廷授意下,镇守云南,开藩设府,接手当地军政大权。这是吴三桂在云南扩充势力的开端。

吴三桂借朝廷的力量,打压云贵地区土司。康熙四年、五年,吴三桂又先后上奏,让朝廷继续推行“归土改流”的政策,设立州府官员。康熙皇帝和大臣商议后,觉得“归土改流”有利于朝廷管辖和云贵地区的战后恢复,于是同意吴三桂的意见。可是,人事任免权力在吴三桂手中。所以,这些土司被铲除后的势力空白,就由吴三桂占领。

吴三桂在败亡后,清朝为了深化云贵地区的统治,在云贵地区深化了明朝的改土归流政策:

在雍正帝信赖支持下,自雍正四年至雍正九年(1726~1731年),鄂尔泰以雷厉风行之势在云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土归流,主要表现为:

其一,“为惩一儆百之计”,鄂尔泰改流并严惩了镇沅土知府刀瀚、沾益土知州安于蕃。

其二,在事先调研、征求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行政区划、归并事权的建议,将东川府由四川划归云南管辖,为进一步推动乌蒙、镇雄两土司改土归流做好了铺垫。

其三,鄂尔泰对车里宣慰使所辖之澜沧江以东版纳部分地区的改土归流及普洱府的设立,大大深化了清王朝对云南边疆地区的治理,为汉文化在云南边地的传播和边防的巩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其四,总体上看,鄂尔泰对改土归流的复杂性也有充分的认识,在改土归流前已制定了成熟的方案、缜密的计策,在改土归流中对土司的安置和处理也都作了因地、因时、因势、因俗的变通。对改流地区流官的任用更高度重视,认为“新定地方,流官最关紧要”,流官素质的高低事关“夷务”治理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