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专家史树青,现在收藏品市场还有人在守着看破而不说破?

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老规矩,老规矩很多是好规矩,但不一定都是好规矩。收藏圈里的看破不说破,有时候是一种修养,一种宽容,一种成熟,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不应当赞同。

大家都知道,前些年我们国家发生过伪造金缕玉衣骗取巨额贷款的案子。在这个案子中,几个所谓的专家明明看出甚至本身就知道金缕玉衣是假冒伪劣,却为了一己私利,出具鉴定书,最终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严重损害了收藏行业的声誉。

收藏圈很多所谓看破不说破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实际上就是对假冒伪劣藏品的容忍,对欺骗行为的容忍。

现在还有不少人在遵守这种所谓的规矩,守这种规矩,就守不了正义和良知,就会失去应有的职业道德,失去做人的底线,同时,助长歪风邪气。这不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美德。

现在收藏行业遭受冷遇,除了客观上的一些因素外,主要就是不少人奉行这个所谓的规矩,造成了一种不好的环境。少数人因此得利,但也得不到大利,整体上,失去了信任,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所以,这绝对不是一种睿智。

我们国家一些顶级的收藏家,他们从来不奉行这个所谓的规矩,却因此成为大家。马未都近年来所做的主要事情,就是在对全国人民说他看破的猫腻,说得透彻,说得痛快,说出了一派风清气正,所以无数人都愿意跟着他搞收藏。

大小优劣,有此可见。

因此,我还是呼吁大家多一些正气,共同维护好我们的收藏环境和声誉。

青海老李是否说得有理,敬请大家点评。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若侵权即删。

瓷器鉴定专家史树青(现在收藏品市场还有人在守着看破而不说破)

古玩的入门书籍有哪些?

不知道你要看的是哪方面的~~那志良的《中国古玉图释》 他是台北故宫的~~~这本书我只买到个盗版。。。。介绍的很全~~书画的,看看杨仁恺的 他编了个《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呵呵我们的课本~这个有一系列,包括中国青铜、中国建筑、中国陶瓷等当然只是辅助性的书籍,真正鉴定还是需要实际的东西~~~《金石索》也不错~~~古籍出版社出的期刊啦你也可以查查资料 像吴湖帆 徐邦达 傅喜年 薛永年 启功 谢稚柳都是鉴定大家~~~都写些东西的~~~像某些大家的书画集子啦 有些,最好别买现在出版的,买早点出版的,现在出版的很多里面都有假的,有的人为把东西卖了,出个书,给你证明他东西是真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国历代书画鉴别文集》《真赝书画对比对比图录》挺好 故宫还出了一套集子,名字一是想不起来了,很好,就是很贵!!!这是别人的帖子 也给你发下 毕竟我个人能力有限哈~~很多我也没有看过,自己选择书画:《中国绘画赏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5.1 《故宫珍藏书画精粹》北京出版社,2005.5.1 《中国书画鉴定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6.1 《中国书画》杨仁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陶瓷:《中国陶瓷》冯先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中国古陶瓷鉴赏与收藏》,张宁、杨俊艳,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1.1 《中华青花瓷》人民出版社,2003.4.1 《中国古陶瓷珍赏》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9.1 《元代瓷器》:叶佩兰著,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出版。 《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出版。 《青花瓷器鉴定》:张浦生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陈德富著,华龄出版社,2006.1.1 《古代民窑陶瓷》华龄出版社,2005.4.1 玉器:〈中国玉器〉方泽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10.1 《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杨伯达。 《玉器鉴赏与评估》 主编,赵永魁。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最近出的一套玉器全集,售价4980元~ 可以去图书馆看看有没有。 《中国玉器全集》,杨伯达 其他:《茶壶珍藏》辽宁画报出版社,2007.7.1 《古玩鉴定与辩伪》学苑出版社,2001.7.1 《古玩收藏基础知识100问》主编:史树青,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1.1 《中国近现代书画真伪鉴别》大象出版社去年出的一套书,杨新的主编,好书~! 《商周青铜器》北京文物鉴赏委员会编,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4.1 《明清彩瓷》北京文物鉴赏委员会编,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4.1 《中国历代钱币丛书:中国古钱大集》华光普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8.1 〈中国青铜器真伪识别〉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1.1 〈中国漆器精华〉福建美术出版社,2003.7.1 〈中国紫砂壶鉴赏〉蓝天出版社,2003.1.1 〈鉴识鼻烟壶〉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6.1 〈竹牙木雕:中国民间收藏精编丛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4.1 〈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李松,贺西林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1

圆明园当初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

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大型皇家御苑园林,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占地约5200亩,总面积达350公倾。“圆明园”,由康熙皇帝亲自命名,雍正皇帝将“圆明”二字解释为:“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那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也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圆明园复原图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古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复原图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 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那么,遭到英法联军洗劫的圆明园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呢?根据档案记载,清漪园(颐和园旧称)留有详细的“陈设清册”,册中详细记载了勤政殿(现仁寿殿)、佛香阁等不同建筑的各种摆设,精确到了每一层楼、甚至每一张桌子和桌子上的器具摆设。可惜的是,圆明园的陈设清册没有副本,仅存的一份也没有留存下来,很可能是在英法联军洗劫的战火中被毁掉或者丢失了,因而也就失去了后人精确排查计算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主要依据。 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遗址据史料记载,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火烧圆明园之后,在圆明园所拥有的40景中仍剩余了13处景观,而且园中的山形水系也并未完全破坏掉。在遭遇英法联军洗劫后的100多年历史岁月里,遭难的圆明园又陆续地遭到了大大小小的破坏和劫难,从而才使“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彻底地变成了一片废墟的。1860年,英法联军在大肆劫掠圆明园文物之后放了一把大火,将园中的建筑、家具、陈设等等焚毁。据说,在那场灭顶之灾的大火中,园中绝大多数建筑被彻底烧毁,名贵的花草树木也遭到严重损害。同治12年,清廷调查后发现圆明园尚存13处景观。比如,方壶胜景、蓬岛瑶台等等,由于都是建在水中的,英国人当时没有船,因而侥幸没有被放火烧掉,有些建筑还保存得相当完整,圆明园的中国园林部分并未成为一片废墟。然而,这场由英法联军一手造成的劫掠和焚烧,确实是圆明园这座世界名园蒙难的开始。 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遗址 随后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目前虽然没有史料证明八国联军曾进入圆明园劫掠,但那些清朝驻守北京西郊的败兵游勇和地痞流氓,却趁慈禧以及清廷撤出北京的混乱之机,进入圆明园景区大量砍伐古树盗卖,有的甚至烧成木炭拿到市场上去卖。与此同时,圆明园残余的家具、陈设等也被大量洗劫,那些幸存的园中建筑物也开始被陆续拆毁。清王朝覆灭后,一些军阀、官僚、政客乘机对圆明园景区内的精美建筑石料巧取豪夺,民间也有人肆意取用圆明园的石料。据载,当时的军阀王怀庆曾把圆明园中的一些石料拉走,用于修建自己的达园。位于辽宁抚顺的张作霖陵墓也用了不少圆明园内的东西。在今天的北京大学西门内矗立着一对造型精美的华表,据说也是当年从圆明园私拆走的,等等,不胜枚举,不一而足。 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遗址据中外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文物专家研究分析,圆明园文物流失最多一次的就是发生在1860年英法联军的大肆劫掠。著名文物专家史树青在《圆明园——历史·现状·论争》一书中提到:1973年5月,他随中国出土文物展览代表团赴法国时,前往巴黎东南70公里的枫丹白露的一座行宫参观,法国人称为“枫丹古堡”。1863年,拿破仑三世在此另建中国馆,这里所收藏的都是法国侵略军当年从圆明园抢劫去的大量中国珍贵文物。《圆明园——历史·现状·论争》一书记载,中国馆门前有俩座石狮,馆中收藏文物1000余件,展出了320件,全部是1860年从圆明园劫夺去的。中国馆室内金漆桌案及多宝格上,陈设有商周青铜器,明清官窑瓷器,明景泰蓝熏炉(宫熏)、樽、觚、吊灯,各种玉雕,各种如意、盔甲和丝绣等物,还有成对大象牙、成对大犀角。此外,还有翡翠、玛瑙、珊瑚、水晶、文竹、黄杨木、象牙器、雕漆等工艺品。宫廷肩舆(辇)一抬。据说,此肩舆被劫运到法国后,拿破仑三世的王后也曾乘坐过。1890年(光绪16年),薛福成出使法国时,在巴黎东方博物馆的中国室见有圆明园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一曰“圆明园印”(白玉方印)。1904年(光绪30年),康有为出游巴黎,在奇规昧博物馆曾见过中国内府珍物及玉玺等,并认为是圆明园文物。

众多文物流失海外实在是国家之痛,民族之痛。唯有强国富民,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