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窑粉彩观音瓶,请大家帮我看一下?
康熙时期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质朴。此时,尽管胎土精细,瓷质坚密,但在明末器型敦厚的遗习影响下,早期的胎体,仍未能摆脱前朝胎体厚重的特徵,这在康熙前期尤为突出。至中、晚期,胎体才逐渐变薄,但又有别于雍正时期的轻薄隽秀。从现有传世的官、民窑器物中可以看出,康熙瓷器大部分都烧裂得很精致,这首先应归功于胎体的精良和裂坯成型技术的纯熟。
此时瓷器造型之众,规格品种之多,难以数计,与明代宣德、嘉靖、万曆三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开清一代造型的先河。琢器中的大件,如樽、觚、鱼缸等,式样之多,尺寸之大,制作之规范,更胜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常见的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三彩、郎窑红釉等品种,均烧契出许多新颖器型,并多有模仿古铜器的型制。顺治以来出现的新型将军罐、花觚、香炉、笔筒等,此时更为普遍。在清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史中佔重要地位的康熙外销瓷,造型新颖,千姿百态,至今仍广见于西欧各团。
乾隆官窑瓷器底部和胎是什么样的?
款识:乾隆粉彩的官窑器大多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少数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民窑器亦有书六字及四字篆款的,但款字极不工整。乾隆粉彩器的内面及底足常施绿釉,其中内面为淡绿釉,底面为绿釉。谢谢
听说是清末明初的帽筒?
你的这件民国都有些牵强 ,看感觉和绘画,应属于解放后期至八十年代时期的产物,绘画虽灵动,施色厚重,瓶身胎质细白,略显粗松。
帽筒”又称“官帽筒”,最早为清代官员用于放置顶戴花翎的器具,通常为瓷制。清代官员的帽子有两个后摆,不能叠压,最好悬垂,以保持帽子的形状。官帽平时至于专门的器具上正契合了古人“冠不落地,鞋不上桌”的说法,也能表现出对官帽的尊重和炫耀。在清初,康、雍、乾三代,官帽多是用球形帽架承托的。
筒状帽筒大约出现在嘉庆时期。帽筒初期多为圆柱中空形状,璧形底、平底或圈足。随着工艺的发展,形制逐渐增加,有圆筒、四方、六方形的柱状等,装饰工艺除釉彩外还有镂孔、堆塑等手法。镂孔帽筒筒壁饰六个等距、上下相交错的海棠式镂孔,是为了便于散去帽里的汗气,帽筒里面也可以放置香料。帽筒因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被广泛接受,在同治、光绪年间普及到寻常百姓家,用途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些成为搁置鸡毛掸、小画轴的器物,也用作女子出嫁时的必备陪嫁品和家庭中的陈设瓷。
帽筒作为传统瓷器形制之一,从清嘉庆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有烧制,广为流传,传世品非常多。目前传世所见民窑帽筒数量占绝大多数,只有少量官窑精品帽筒。清嘉庆、道光时期的粉彩地龙纹帽筒、青花釉里红花鸟纹帽筒、黄釉仿竹帽筒为帽筒中的佳品。但极为少见。
清代帽筒各种彩釉俱全,如青花、粉彩、矾红彩、浅绛彩、墨彩、哥瓷釉、珊瑚釉、各色地釉描金等。常见纹饰主要有人物故事、山水、动物、花鸟鱼虫等。其中人物故事纹饰如:三国故事、红楼人物、竹林七贤、麒麟送子、孟母择邻、东方朔偷桃、庭院树下、仕女婴戏图等
动物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的如:鹿鹤同春、马上封侯、龙凤、太师少师等。山水纹饰以自然风光为题材,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垂柳树木、渡船垂钓、远山近水、溪流、土坡、小径等。花鸟纹有喜上眉梢,一路莲生,竹报平安,富贵白头等。部分精品有仿前朝款识和本朝官窑款。传世的帽筒以光绪、民国时期为多,其他各朝较少见。现以文物公司所藏和部分博物馆及拍卖公司所见帽筒,按釉色分类做赏析介绍。
我有一只底款为大清乾隆年制粉彩瓷瓶?
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的瓷器,如果是真品的话。
。那价值是挺大的呢。。有可能是乾隆时期的官窑的瓷器,,也有可能是乾隆时期的民窑的细路的精品。而且还是粉彩的,,也是乾隆时期的好的品质的品种。你的还是人物的描写的图片。。而且瓶子高达到17公分。。要是真品的话。确实是好东西。。不过现在的收藏市场上太多的仿制品。。仿制的也很到位啊。一定要小心啊,,尤其是粉彩的 ,从清中期到现在都在仿制。。要是清后期仿制的也有一定的价值,要是新的 就不好说啦。。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一定的帮助。。。请藏友行家鉴定是否到代?
“彩秀堂制”是乾隆和嘉庆时期的一个著名的堂口,应该是属于官窑的堂口,在乾隆时期官搭民烧时比较盛行的,所以这些民窑的瓷器品质非常高,但是比起真正的官窑还是有点逊色。
这是一件喜字纹饰斗彩瓷碗,做工非常好,釉色和釉质纯正,艺术性很高,彩色浓淡层次明显,缠枝莲纹饰的画工很好,喜字纹饰,底足是沙石底足,款识是“彩秀堂制”,这应该是一件真品,有收藏价值。谢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