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皮釉瓷器,如何自己在家做好煲仔饭?
在饭店里吃煲仔饭,总是要多加一份酱汁,那微甜的广式酱汁和脆香的锅巴总是让人停不了口。
其实煲仔饭做法并不难,现在就来教大家哈尔滨红肠煲仔饭,做出来逼格满满,过年期间在亲友面前露一手呗!
哈尔冰红肠很好吃,当然如果你家里的是腊肠、香肠、火腿肠,这些都是可以的,你要做的是把它切了!
哈尔冰红肠本身是熟的,可以直接吃,所以,你不用担心它不会熟,切厚一点,吃起来过瘾!
有时间的话,米最好是提前泡一两个小时。水淹没米一节手指的高度。里面加一点植物油,然后就可以煮米饭了。
煮到快收干水的时候,用筷子将底部拌一下,火关小。
这个时候就是拼手速的时候啦!你需要快速的把红肠摆进去,放上青红椒丝、姜丝,敲个蛋,这动作要快,一气呵成,因为太慢的话,底下的米饭有可能会煮糊。盖上盖子煮5分钟,关火。然后焖15分钟。
接下来我们做酱汁,一勺极味鲜,一勺生抽,一勺蒸鱼豉油,少量糖,烧热一大勺油,倒入碗中,调匀。
揭开盖子,淋上酱汁,摆上烫好的青菜,一份颇有卖相的哈尔滨红肠煲仔饭就完成啦!味道是很不错的哟~你也可以在家试试,我买的砂锅煲菜18元,用来煲粥也不错!
铁锅里面有一层釉?
可以用,用洗洁精热水钢丝球清洗,高温加热,可以消失。
1、新买回来的生铁锅不能立即用作煮食,有铁锈味。可以把新的生铁锅烧一会,然后用猪皮反复擦拭,锅便可以了。
2、新的生铁锅,一定要用洗洁精洗涮一遍,再用慢火烘干,利用炸过东西的废油倒入锅里加热一阵子,倒掉油拭净,便可使用。
能说说山西有哪些美食吗?
舌尖上的山西,这才是最强美食攻略山西有很多美食,我是地道的山西人,特别汇总了这份每个地方的代表美食,希望您来山西有吃到地道的山西美食。
太原吃不上郝刚刚可以去吃郝强强;串串叔叔排不上队可以去牛王庙;王萍面皮等不到位可以转战志勇片汤;南肖墙的丸子汤人多伤不起,那就来碗打卤面;天气凉,喝点头脑吃点烧麦,那就去清和园吧!老太原打卤面在太原,开始新的一天有很多种方式,鲜香四溢的打卤面就是其中一种。卤一般用肉片、鸡蛋、黄花、木耳、腐竹等食材勾芡制成,味道鲜、咸。吃饭时只要端着煮好的面条,让大师傅往面条里舀入卤汤汁,加入一点山西老陈醋,就可以敞开腮帮子享用了。面条吸入嘴里发出呼呼的声音,连汤带面让人吃的酣畅淋漓!头脑头脑,又名“八珍汤”,是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晨起食用效果更好。它是太原特有的风味早点,是清代学者、医学家傅山为孝敬其母所发明,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吃头脑,也叫“赶头脑”,所以经营头脑的饭店门前都挂一盏纸灯笼作标志。品尝时可以感到酒、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头脑有益气调元、活血健胃和滋补的功效。大同去帅府街吃兔头,去广灵吃豆腐干,去浑源吃凉粉,去灵丘吃熏鸡,去阳高吃杏脯,当然还有随处可见的刀削面、羊杂、涮羊肉、黄糕……大同刀削面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刀削面,可称“面食王中王”。它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大同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莱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浑源凉粉浑源人爱吃凉粉,不分春夏秋冬,街头上,一年四季都有那么几十家摆凉粉摊的。吃过浑源凉粉的人都忘不了它那独特的味道。浑源凉粉不仅好在凉粉的质量上,更主要是好在调料上。地道的浑源凉粉的辣椒油是按照独特的配方、加工、研制而成,清而不腻、辣而不涩、朴而奇香、香而纯正!晋中去榆次吃“三宝”(元宵、灌肠、豆腐脑),去平遥吃牛肉,去太谷吃太谷饼,去祁县吃乔家八碗八碟,去灵石吃谷垒,去左权吃炒面,去寿阳喝珍珠粥,去介休吃贯馅糖…平遥牛肉平遥牛肉久负盛名,起源年代无考,清代时已誉满三晋。史载清末,慈禧太后途经平遥,享用平遥牛肉后,闻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故将其定为皇宫贡品。它软硬均匀,食之绵软可口,咸淡适中,香味醇厚,回味悠长。太谷饼太谷饼因产于太谷县得名。始于清代,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这首歌让太谷饼名誉天下,成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忻州去忻州吃瓦酥,去原平吃锅魁,去神池吃月饼,去五台吃台蘑,去定襄吃蒸肉,去河曲喝酸粥,去五寨喝羊杂……原平锅魁因在历史上夺得当地炉食之魁而得名。原平锅魁是一种烤制的面食,面饼呈黄色,香、甜、酥、脆。根据包馅与不包馅可以分成空心锅魁和实心锅魁两种。原平锅魁制作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余年。神池月饼神池月饼以其“皮酥馅香、口味浓郁、松软不腻、久存不变”的特色赢得人们喜爱。据传康熙帝第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行经神池义井屯,恰逢集日,康熙乘兴御游,发现赶集的商贾以香味诱人的月饼为干粮,问:二月缘何有月饼?奏曰:中秋时节,当地百姓用麦粉和神池胡油、水配以食糖、芝麻仁等制作月饼。贮存于瓷瓮以备时节之需,可存放数年不变味。朔州羊拐弯吃起来好豪放,右玉的熏鸡味道香,应州牛腰不是牛腰!怀仁的糖干炉还叫闪塌嘴……去朔州,边吃边听故事喽!羊拐弯羊拐弯是朔州的一道特色风味,其实就是羊腿关节的那一段。"羊拐弯"的做法很多,有的用高汤熬,也有烤,但通常是先炸后炖,吃起来有一种蒙古烤全羊的味道,由于是羊腿的关节处,骨头很长,虽然吃起来不太方便,但不妨碍吃货们。只要是美味,就不要在乎吃的形象了!应州牛腰应州牛腰其实是一种面食,起源于清代中期,其色如咖啡,松软甜润。相传在清代中期,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把白面和糖稀和起来,捏成小饼,放入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象煮熟的牛腰,应州牛腰因此得名。1900年农历8月,应州知府得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怀仁城里,特地把牛腰贡给他们品尝,受到好评。慈禧还真以为是牛腰呢!阳泉阳泉的漂抿曲特有名,平定的黄瓜干脆生生,酸菜抿圪斗名字好逗,盂县卤土豆味道棒……漂抿曲漂抿曲亦称小河捞,大约从明朝开始风行于阳泉。它是以绿豆掺少量精白面粉和面,经特制抿曲床压制而成。煮熟后捞入各种调料配制成的汤汁中即可飘起。它长如挂面,细如毛粉,清香利口,鲜味扑鼻,富有营养,风味别致,还具有消火消暑之功效。傅山先生曾在《小河捞记》中赞美它的美味。平定黄瓜干平定黄瓜干主要产于平定县后沟、河头两村。以清脆、爽口、香醇味厚、食用方便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清朝被定为进贡皇室的物品,享有“龙筋”之誉。黄瓜干系选用优质无剌无籽幼瓜制成,富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钾盐、氨基酸、糖类等多种营养成分,能促进肠胃蠕动,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吕梁去柳林吃碗托,去临县吃红枣,去中阳吃柏籽羊肉,去岚县吃榆皮面饸饹,去汾阳喝汾酒,去孝义吃火烧……汾酒还记得杜牧那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么?山西汾酒,产于汾阳,是中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它有着4000年左右的历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廿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杏花村汾酒是中国古老的历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纯正,味美无穷,畅销国内外。柳林碗脱说到碗脱,还数柳林碗脱最正宗。柳林碗脱一般置于阔口浅底碗里,吃时用钢锯条磨成的小刀,把碗里那浅浅的一层面食割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拌以辣椒油、老陈醋等佐料,入口咬嚼,柔韧、滑腻、筋道、香辣,霎时间酸甜咸辣味溢满口腔。也可油炒热吃,利滑爽口、味美异常。长治到长治要记住这些美食:上党驴肉、驴肉甩饼,三和面、襄垣荤汤素饺,壶关羊汤,长子炒饼,武乡枣糕,沁县干馍……上党腊驴肉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上党腊驴肉因制作创始于腊月而得名,在清嘉庆年间已闻名四方,并成为皇室贡品。其与当地的凉粉、酥火烧被称为潞安府(长治古称)三宝。上党腊驴肉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对于脾胃虚弱和贫血症患者有极好的滋补保养作用。三和面三和面是长治民间的一种古老的面食。它用白面粉、黄豆面粉、小粉面粉按比例拌和而制成。这种面条柔韧光滑,久煮不溶,浇卤滴醋食之,口味鲜美,豆香气浓。临汾临汾的牛肉丸子面少不了,曲沃的羊汤真是香,安泽的火腿美名扬,霍州的年馍真漂亮,洪洞的饽糕不得不吃,襄汾的蒸盆、油粉饭据说不错……矮马,这么多美食,叫俺吃哪个?牛肉丸子面牛肉丸子面是临汾的独有特产,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由临汾回民白荣祥先生首创,丸子面由地道的牛肉,回民风味的特质丸子以及特质面条为剂,混和特有的香料和中草药,配以独特秘制的牛大骨熬成的高汤,吃的时候香辣中透着麻麻的感觉,口味独特香醇,回味无穷。安泽火腿安泽火腿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据《安泽县志》载:“金华火腿而外,以安泽火腿为最,亦土产中之绝佳者。”“宦游他处者,每购以馈亲友焉。” 据传,明末清初一岳阳县令带了一位做金华火腿的厨子到岳阳做火腿,聊解思乡。614年,岳阳县改称为安泽县,从此该美食也成了安泽火腿。晋城去晋城要牢记一条美食顺口溜:烧豆腐、烧猪肝、烧大葱,油糊角、肉罐肉、炒凉粉,饸烙、馔面、过油肉大米、馋酥、十大碗,甜柿、党参、泽州红……高平十大碗十大碗是高平人待人的一碗碗独特的菜,共10道菜:水白肉、铬桃肉、碗子肉、川汤肉、肠子汤、豆腐汤、鸡蛋汤、天河丹、软米饭、扁豆汤。一碗一个味道,犹如南北大菜系列,但餐具不用盘而用碗,碗中之菜也可称“汤”,素有“碗汤菜”之说。阳城烧肝到了阳城就一定要尝尝特色名吃"烧肝"。相传宋、金交战时,留守太行山的岳家军得知岳飞被秦桧所陷害非常气愤,军士们割下猪头,写上秦桧的名字,又将猪的心、肝、肺掏出烧煎,供在灵前祭奠岳飞。祭奠结束,厨师将烧肝切片,用红油一煎,让将士们蘸醋吃,鲜美的味道让这道菜传遍整个阳城。运城去运城见识一下无碱馍,去稷山吃麻花,去闻喜吃煮饼,去永济吃饺子,去万荣吃羊肉大刀面,去解州听听羊肉泡馍的故事,去北相镇尝尝羊肉胡卜……稷山麻花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稷山,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具有酥、脆、香、甜的特点。永济牛肉饺子永济牛肉饺子是距今约100多年历史的民间小吃,因其独特的用料和调馅秘笈,鲜美的口感,有独到的"四大怪"之称。第一怪:撖面轱辘一猛通;第二怪:饺子皮儿对对出;第三怪:大碗不用手来端;第四怪:永济饺子泡着吃。该饺子皮薄馅嫩,久煮不烂,味道奇绝,食之香而不腻,既可当主食,又可做下酒菜,因而民间有“吃饺子喝酒,越喝越有”的说法。山西美食地图欢迎大家来山西玩,品尝地道美食。
广东为什么有煲仔饭?
煲仔饭,中国大陆叫锅饭,日本叫釜饭,天气较冷时,很多人喜欢吃。广东地区、中国大陆各地、日本都有地道的特色煲仔饭。
煲仔饭源自广东,是以砂锅作为作为器皿煮米饭,而广东称砂锅为煲仔,所以故称煲仔饭,煲仔饭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礼记注疏》等书记载。广式煲仔饭的风味多达20余种,如腊味、冬菇滑鸡、豆豉排骨、猪肝、烧鸭、白切鸡等。煲仔饭也称瓦煲饭,瓦煲除了指一种盛器,还指一种烹饪方法,就是把淘好的米放入煲中,量好水量,加盖,把米饭煲至七成熟时加入配料,再转用慢火煲熟。用瓦做成的“煲”,在火候控制方面比较灵活,煲出来的饭也较为香口。好吃的煲仔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特征,一是跟煲上桌的调味汁,另一处是晶莹剔透的丝苗米被光滑的煲底烧出的一层金黄的锅巴。
煲仔饭是一种陶器用具。其特点是传热性能慢,故保温性能强,以较好地保存食物养分,特别馨香,故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广泛用它。一人一煲,减少盛饭环节和污染的机会,比较符合卫生条件,故人人喜爱。
米:用米十分讲究,一般选用丝苗米,因为这种米油润晶莹、米身修长、柔韧适中,米味浓郁。煮煲仔饭选米是关键环节,最好选择晚稻的瘦身米,由于瘦身米吸水性好,还可以吸收馅料和油的香味,让煮出来的煲仔饭散发出独特的饭香。
火:火力控制十分重要,师傅一眼观七,不时要调校火力及搅煮,放米后煮一煲饭要二十分钟。但如何将米饭煮熟透,主要靠经验判断。
料:煲仔饭的用料灵活多样,可因时、因地而异,要把煲仔饭制作得好,要讲究火候,因为米的产地不同,新旧程度不一样,吸水量也有别。各种肉类的受热预热程度不一样。要把这些材料放在同一锅里煮,熟而不生不焦,达到最大限度保存营养成分和原味,就要识别各种用料的质地,严格掌握火候,做到火候恰到好处。吃煲仔饭时,记得尝尝饭焦的味道,又香又脆,怕热气的倒在汤里泡一会儿再吃一样可口,包你一吃难忘。
煲仔饭的传统品种主要有豆豉排骨饭、腊味饭、滑鸡饭、黄鳝饭、田鸡饭、咸鱼香肉饭等,正宗的要用丝苗香米,取其坚实细密晶莹,口感好、滋味浓又易被汤汁浸烂。一般而言,生米生菜一锅煮就,以豆豉排骨饭为例,洗米上锅,煮六七成熟时揭开盖子,加入调好味汁的生排骨,沿煲边淋入酱汁香油,微火焖至饭收水,起锅巴。起盖后加入香葱,铺上青绿油菜,如果是黄鳝或田鸡时间可短一些,若是牛肉还要再长一点,要注意的是饭菜要兼顾,这就是火候了。
好吃的煲仔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特征,一是跟煲上桌的调味汁,揭开盖子浇在饭上,有嗞嗞的响声,此为画龙点睛之笔,看上去黑又亮,全看调汁师傅的手艺了;另一处是晶莹剔透的丝苗米被光滑的煲底烧出的一层金黄的锅巴,与普通锅巴不同的是不但脆而且滋味深长,实为一煲之精华,这不但取决于火候,还视乎煲仔本身的品质,好的煲仔里面是有一层光亮的釉底,如果布满砂眼则万万不行――还有,洗碗工也不能马虎,要用钢丝刷把上一锅的残留刷得一干二净才成。
广东各地特色
在饥肠漉漉的早上谈煲仔饭,对消化系统的刺激无异于一株虚幻的青梅树之于冒火的口腔,望梅止渴,然后更渴。不过,大街上有无数的港式茶餐厅,太阳明晃晃的中午,怀着半个早晨的期许,坐在冷气清凉的玻璃后面吃火热的煲仔饭也是件美事。
广州
煲仔饭,顾名思义,就是用小煲仔煮的饭,大概是广东特有的吧。广州有许多卖煲仔饭的小店,一般是开在路边,一排灶头上摆满冒着热气的煲仔,一个师傅手持竹筷来回巡视,好象围棋中的车轮战。这样的排档一般都是专卖,另外还会送例汤。广州街上最多的“粥粉面”店,其次是甜品店,再有可能是煲仔饭小店了。虽然独沽一味,但品种也可以有几十种之多,好吃而且不贵。
东莞
另一个崇尚煲仔饭的地方是东莞。由于特产的腊味正是烹制煲仔饭的好材料,板鸭腊肠腊肉,简直就是为煲仔饭而生的,配合当地的丝苗米真是珠联璧合。不过,东莞专卖煲仔饭的好象不多,虽然店门口也有不少摆开一溜灶头煮煲仔,但多数同时经营其它,比如原盅蒸饭,所用材料差不多,只是容器不同。东莞与广州的煲仔饭略有不同,比如腊肉杂,有鸭肠鸭珍之类,还习惯加橄角咸梅之类的东西,味道更特别一点,比起来广州的略显普通。
深圳
深圳以前专卖煲仔饭的似乎没有,倒是潮州煲仔粥如雨后春笋。其实做为宵夜,煲仔饭更为适合,有菜有饭还可以喝点啤酒。我曾在中式快餐厅里吃过一二回煲仔饭,不敢恭维,那种地方似乎样样东西都有,又样样不精。后来偶然到港式茶餐厅吃过一碗粥,比想象得要地道,相比经常吃的潮式剩饭煮粥,那米花均匀得简直成了精品。再来一客腊味煲仔饭试试,相当的清爽,材料实在,火候有分寸。从此对“港式”开始有了好感。
外地人来广东前,是不是都听说过广东人什么都吃?作为地地道道的广东人,每次听到这种问题,真想上去就一巴掌,这不是废话吗?
“吃人”?这是最普遍的现象啦,各式各样的吃法都有!
除了人之外,“交通工具”也能吃一下。
不嫌弃的,“屎”也可以尝一尝。
如果你是无神论者,快快把“鬼”也吞进肚子里吧!
广东人“吃人”成了家常便饭,原来“煲仔饭”!
可外地对“煲仔饭”不了解的人总会大吃一惊:天啊!难道之前说广东人吃婴儿是真的?别傻啦,那是谣言。原来所谓“煲仔饭”,顾名思义,就是用小煲仔煮的饭,煲仔饭是广东的传统美食。
有一种饼,叫“老婆饼”
相传,元末明初期间,全国各地的起义络绎不绝,因为当时战火纷纷,粮食常常不够用,军队还须东跑西走地打仗,为了方便军士携带干粮,于是朱元璋的妻子马氏想出了用小麦、冬瓜等可以吃的的东西和在一起,磨成粉,做成了饼,分发给军士,不但方便携带,而且还可以随时随地吃,对行军打仗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由于这样乱七八糟加在一起的东西做出来的饼比较难吃,于是聪明的人们就在这种饼的基础上更新方法,最后人们发现用糖冬瓜、小麦粉、糕粉、饴糖、芝麻等原料做馅做出来的饼非常好吃,甘香可口,这就是老婆饼的始祖了。
还有一种饼,叫“盲公饼”
盲公饼是广东省佛山市汉族传统名点之一。由于它是由一盲人创制于清嘉庆年代后期(1796一l820年),因而得名盲公饼。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年之久。盲公饼全用糯米配以食糖、花生、芝麻、猪肉、生油等上乘原料巧制而成。饼内所夹的猪肉,其制法更为美妙精巧,用幼细白糖腌藏数月(最少数天)才取出配制,吃起来甘美酥脆,美味可口,享誉中外!
人多要填饱肚子,就叫个“人头饭”
大家去吃粤菜,应该都有吃过“人头饭”吧。所谓“人头饭”,就是按人头上的饭一人一碗哦,哈哈哈。
广东人对“交通工具”也情有独钟不是飞机、汽车,偏偏就是“艇仔粥”
旧时广州西郊,河道两旁遍植荔枝树,叫做荔枝湾,古羊城八景之一的"荔湾晚唱"便指这里。每逢夏日黄昏,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游客来此游玩,游河小艇穿梭往来。
其中有艇(广州话俗称"艇仔")专门供应"艇仔粥",故称"荔湾艇仔粥"。如果岸上或另一艇上游客需要,粥艇上主人便一碗一碗地把粥品递卖过去,很受欢迎。渐渐地,连陆上的小食店也出售这种叫做荔湾艇仔粥的粥品了。艇仔粥以粥滑软绵、芳香鲜味闻名,吃前当即煮粥滚制,芳香扑鼻,热气腾腾,十分鲜甜。
除了“艇仔粥”,还有个“车仔面”
车仔面,又叫嗱喳面,是香港人对一种廉价面食的称呼,出现在市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的年代。贩卖熟食的小档挤满街道,经常可以见到贩卖车仔面的木头车,车中放置了用金属做成的“煮食格”,分别放有面条和“配料”,包括有:鱼蛋、牛丸、猪皮、猪红、萝卜等平价菜色。顾客可为面条自由选择“配料”。未试过嘅话,求其系广州街头稳间7-11试下先,当然,香港档仔嘅出品先系最地道嘅。
广东人的“屎”也是美食清远不只吃鸡闻名,还吃“鸡屎藤饼”
鸡屎藤饼,又称乌芹藤饼。汉族传统节日食俗,味道清香可口。每次提到鸡屎藤饼,人们都会好奇地问"鸡屎"都可以吃?会不会像臭豆腐那么臭?”
其实正好相反,其清香不“臭”,鸡屎藤叶被揉碎后会有股如鸡屎的臭味,《纲目拾遗》云:“搓其叶嗅之,有臭气,未知其正名何物,人因其臭,故名臭藤。”它也因此而得名,但久闻有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也许这名称有点不雅,后来有人将其写成“鸡矢藤”。除了味美,鸡屎藤还能治病,农家人还会用它来辟邪挡灾。
广东人什么都吃,连“鬼”也不放过不白灼、不红烧,就爱“油炸鬼“!
怎样烧菜不粘锅啊啊?
粘锅,是炒菜时最让人烦恼头疼的一件事情,相信常下厨的人都遇到过。粘锅多在炒各种肉、鱼、各种豆制品这种含有大量蛋白质的食材,或者像土豆、山药这类含有大量淀粉的食材时发生。本来怀着美好的心情想做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来犒劳自己、喂饱家人,结果食材一下锅粘在锅底上,原本新鲜的食材变得残缺丑陋,锅底粘着黑糊糊的一层,越炒越焦,渐渐散发出一股难闻的焦糊味,那做菜的好兴致瞬间就没了。
并不是家家都有不粘锅,也不是人人都爱用不粘锅,我家用的就是十年前妈妈从市场上花20块钱给买的一口普通的铁锅,十来年我就用为家人做各种菜肴。其实普通的铁锅只要开好锅,注意保养,并掌握炒菜时的几个小技巧,也能做到不粘锅。
一、开好锅,勤保养,普通铁锅也能变“不粘锅”家里常年炒菜做饭,一口好锅非常重要。不过好不等于贵,其实普通的锅,尤其是铁锅,只要开好了锅并注意保养,也能变成不粘锅,还不用担心涂层脱落的问题,几十块钱一口锅用个十年二十年的完全没问题,越用越好用,健康又实惠。
那么普通铁锅如何开锅?
准备一块猪板油。锅买回来之后,先用洗洁精洗去表面的工业油膜,用软布擦干。灶开小火,将锅放在炉灶上将锅通体烧透,然后将猪油在锅壁上用力擦拭,随着加热,猪板油会渐渐融化成猪油,锅壁上变得油润,持续加热并用猪板油擦拭10分钟左右。关火,让猪油在锅里浸润一夜,锅就开好了。之后每次用完了及时将锅洗净,并用软布擦干,或者在灶上烤干,这样就可以保持炒菜时不粘锅了。
如果没有猪板油,也可以用植物油代替。将锅洗净擦干后倒入适量植物油,转动锅子,使锅子内壁上上下下都被油浸润到,保持小火慢烧5分钟以上。然后将油倒出,再次用水将锅洗净,用软布擦干,再次重复上面的步骤2-3次即可。
不论新锅还是使用中的锅,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开锅、保养。不过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开好锅之后就一劳永逸了,在之后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保养,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在日常使用中如何养锅:
①铁锅用完之后一定要及时用清水或温水清洗干净,然后放在炉灶上开火烧干,或者用毛巾擦干。千万不要遗留水分在锅里,否则铁锅会生锈、粘锅。
②炒完菜之后不要立马用凉水洗锅,最好等锅的温度降下来再洗,或者直接倒入温热的水来洗。
③不要用钢丝球来刷锅,尤其是铁锅。
④铁锅最好不要用来炖菜、煲汤等,避免长时间熬煮。若做了长时间炖煮的菜,比如炖了红烧肉之后,最好重新做一遍开锅的操作,能避免铁锅变得粘锅。
⑤铁锅长期不用,彻底刷干净、在炉灶上里里外外烘干后倒扣着放,锅不容易生锈变涩。
实际上,铁锅在用一段时间后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粘锅的问题,这个时候只要再简单地开一下锅即可。
二、烹饪易粘锅的食材时,善用“热锅冷油”热锅冷油就是行业内厨师们说的滑锅。在炒鸡肉、猪肉等肉类,以及煎鱼、豆腐等易粘锅的食材时,热锅冷油是非常有效的防粘锅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将锅在灶上烧热,要烧到那种锅内微微冒青烟的状态,然后倒入少许植物油,转动锅子,使油润满锅壁,将油烧热到冒烟的状态,然后将热油倒出,重新倒入适量植物油,烧热后(或者冷油)即可下入食材了。
热锅冷油实际上用的是“热胀冷缩”的原理。锅充分烧热后膨胀气孔会打开,油会渗透到气孔中。重新倒入冷油后锅里温度下降,气孔收缩,那些油脂就填充在了气孔中,当锅再次受热后这些油脂又重新渗出,在食材与锅壁之间形成一层油膜,从而起到了类似不粘涂层的效果。
热锅冷油,并不是一定要在滑锅之后将食材冷油下锅,实际上一般来说油还是要烧热后再下入食材的,不过要注意不能烧得太热,如果再次把油烧冒烟了效果就差了。
三、尽量擦干食材表面水分,或者表面沾一层面粉或裹上蛋液比如煎鱼、煎豆腐等食材时这个方法就非常简单又实用。比如煎鱼时,先热锅冷油滑一下锅,然后用厨房纸巾擦干鱼表面的水分后将鱼下锅,一般就不会粘锅,煎出来的鱼皮非常完整漂亮。也可以将鱼表面薄薄地拍上一层淀粉后再下锅,也不会粘锅。裹蛋液也同样能起到防粘锅的效果,因为蛋液下锅后瞬间就会凝固,在鱼、肉等食材与锅底之间形成一层隔离屏障,自然就不会粘锅了。
四、其它几个防粘锅的小技巧除了上面说的几点之外,在烹饪一些易粘锅的食材时还有其它几个小技巧,也非常有效。
①倒入比平时炒菜稍多的油。油在锅和食材之间起到一个屏障作用,另外,油稍多一些能让食材底面尽量多的面积浸泡在油中,这样食材表面的蛋白质会尽快凝固,从而不会粘锅。
②油热之后,食材下锅之前,先在锅底均匀地撒一层食盐,再下入食材,能有效防粘锅。盐是不溶于油脂的,食材下锅之前锅里没有水分,所以盐在热油中是以颗粒状存在的,这样就在食材和锅底之间形成了一层隔离,食材不会大面积的直接接触锅底,自然也就不会粘锅了。
③食材下锅之后一定要等底面定型之后再翻动。这种情况多适用于像煎鱼、煎豆腐等煎炸操作。比如煎鱼,有的朋友怕鱼粘锅,所以鱼一下锅就急着去翻动,殊不知这样反而会让食材表面一层粘连在锅底上。正确的做法是,鱼下锅后用中小火(防止食材被煎糊)煎,一二十秒之后尝试着晃动一下锅子,若鱼能在锅里滑动,则说明底面已经定型,这个时候就要常晃动一下锅子使之受热均匀,也可以翻面了。这样煎出来的鱼就不会粘锅,表面非常完整。
不过像炒肉丝时则做法要相反,肉丝下锅后就要立即翻炒,使肉丝表面均匀地裹上油脂,这样就不会粘锅了。
综上所说,在炒菜时防粘锅既有锅具方面的技巧,也有食材处理方面的技巧,又有烹饪过程中的一些小技巧,每一项都非常有效,但实际上在日常烹饪过程中,这些技巧都是一两种或者多种搭配着使用的,这样效果更好。比如,平日做好锅具的开锅和保养,一些易粘锅的食材在下锅前先热锅凉油进行滑锅,锅里倒入稍多一些的油,然后再放入食材,待食材底面定型后再翻动,这样一整套的流程做下来,一般是不会发生粘锅现象的。
所以在日常的烹饪过程中,只要注意了锅具的保养、食材的处理以及食材入锅初期的烹饪技巧,即使是用一口普通的锅具,也能做到烧菜时不粘锅。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