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鉴定鉴宝方法,钧窑真品鉴定全过程?

第一:从钧窑瓷器的胎质辨别

钧窑瓷器有粗胎、细胎、厚胎、薄胎、夹砂胎之分。粗胎瓷器一般不是官窑所制作,金元时期出现较多,宋代较少。

细胎瓷器主要是官窑所制作,以灰青色为主,多以高岭土为料,淘洗精炼,烧造温度高,宋代出现较多。

钧窑瓷器一般多是以厚胎著称,薄胎和夹砂胎也有出现,只是数量稀少。宋代夹砂胎很少出现,多以金元时期常见。

钧窑瓷器一般胎体规整,胎体均净者极少。胎体内有气孔现象,但是并不十分常见。

第二:从钧窑瓷器的釉色辨别

钧窑瓷器的釉色主要以天青色最为常见,有失透感,釉色稳定,浓淡变化有三个层次,美不胜收。

天蓝釉的钧窑瓷器出土数量较多,是钧窑瓷器的基本色调之一。朦朦胧胧、深浅不一,通过浓深、较浅、浅淡等几个层次的变化,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月白釉的钧窑瓷器较天青釉和天蓝釉出现数量较少,其中宋代较为多见。金元时期的月白釉瓷器数量明显增多,有些并不是纯月白釉的瓷器,而是天蓝釉和月白釉融合的色调,色彩较为浅淡。

柿红釉的钧窑瓷器很显然是钧红中最重要的色彩之一。它有着浓重的窑变气氛,以斑块状存在,也有融合式存在,色彩稳定,令人赏心悦目。

暗红釉的钧窑瓷器色彩斑斓,流光溢彩,色调较为浓深,有残阳如血的感觉。浓淡程度不断变幻,闪烁着非金属的淡雅色泽。

胭脂红釉的钧窑瓷器数量不是很多,这种色彩犹如胭脂一般美丽,色彩绚美,以宋代较为常见。形态无拘无束,大小不一,富有朦胧感,多为精品瓷器出现。

海棠红釉的钧窑瓷器以宋代最为常见,金元时期数量逐渐减少。这种色泽犹如海棠花一般,色彩鲜亮,光泽柔和淡雅,色彩浓淡变化多端。

葡萄紫釉的钧窑瓷器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多,宋元时期几乎都有见。光泽方面,油脂感较强,庄重典雅,色泽犹如成熟的葡萄。

玫瑰紫釉的钧窑瓷器最负盛名,它是钧红釉中最重要的色彩之一。宋代最多,金元时期数量有所减少。这样美丽的色泽犹如天空中的彩霞,美不胜收。宋代钧瓷玫瑰紫釉在斑块上面积较大,而金元时期逐渐变小。

第三:从钧窑瓷器的开片辨别

开片现象是钧窑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的一种缺陷。钧瓷开片并不普遍,只有少量的瓷器上有开片。钧瓷并不不提倡开片,这种开片的瓷器一般吃香在粗糙的瓷器上。

第四:从钧窑瓷器的纹饰辨别

钧窑瓷器的纹饰其实装饰很少,几乎是排斥的态度。即使出现纹饰,也多为一些花卉纹。纹饰布局合理,流畅自然,讲究对称之美,纹饰线条的色彩多为铁锈色。出现纹饰的瓷器在金元时期出现较多。

第五:从钧窑瓷器的流釉辨别

钧窑瓷器并不排斥流釉现象,反而认为是一种缺憾之美。大都数的钧窑瓷器流釉现象严重,轻微流釉的瓷器并不占据主流。

第六:从钧窑瓷器的蚯蚓走泥纹辨别

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瓷器的重要特征。蚯蚓走泥纹其实并不是一种纹饰,是人们对于这种釉质的窑变而形成的奇特景观的称谓。宋代的这种特征最为明显,金元时期数量减少。蚯蚓走泥纹多出现在精致的器物上,尤其是官窑器物最为常见。

宋代瓷器鉴定鉴宝方法(钧窑真品鉴定全过程)

宋代汝窑和钧瓷窑瓷器如何区分?

宋代汝窑和钧窑瓷器如何区分?

第一点,从胎体厚度和瓷器重量来区分。

宋代汝窑瓷器的胎体要比宋代钧窑瓷器的胎体薄很多,差不多大小的瓷器,汝窑瓷器的胎体厚度约略只相当于钧窑瓷器胎体厚度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整件瓷器的手感重量,汝窑只有钧窑的五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差别巨大,很容易区分开来。

第二点,从成型工艺和装饰风格来区分。

从成型工艺的角度来看,汝窑追求工艺极致,不但要长宽高厚等的黄金比例分割,而且各种环节和细节都要求丝毫不差、毫厘不爽、无可挑剔;而相比较而言,钧窑的成型工艺就要粗糙随意得多,对各个环节和细节的处理也有很多不尽人意、有待完善之处。

从装饰风格的角度来看,汝窑崇尚大道至简,主张返璞归真,追求那种型至简而功甚繁、寓繁于简以简御繁的最高工艺境界;而钧窑则崇尚中庸平和,主张稳重端庄,追求那种朴素自然、表里如一、自然天成。

第三点,从釉色来区分。

从釉色来看,汝窑是对釉色的要求和追求都极其苛刻的瓷器品种,为了实现釉色的饱满度、浓厚度和醇厚度的极限化,为了达到釉面“玉质感”、“玉石感”的协调、和谐、统一与纯粹,汝窑对“泥的艺术”、“火的艺术”以及“泥与火的综合艺术”的各个环节和细节都进行了丝丝入扣、精细入微、精准无误的调试、调整和调理,最终实现了釉色最纯粹、最纯净、最饱满、最醇厚的青瓷魁首之目标。

而钧窑则是对釉色的要求最宽泛、最包容、最纵容因而釉色也最丰富、最驳杂、最多样的瓷器品种,钧窑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浑然天成,所以,钧窑基本放弃了对“火的艺术”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人为精准控制,而是让处在阴阳向背各不相同炉窑位置的钧瓷“各安天命”、“本色出演”、“擅自发挥”,从而实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而且“钧瓷无对、钧瓷无双”的半天然壮举。

第四点,从釉质来区分。

汝窑为了釉色的醇厚完美,对釉质进行了精细调整和精准控制。“乳浊釉”是实现釉色、釉面观感最佳化的关键,汝窑通过一系列的摸索和探索,最终总结出来一整套精准控制“乳浊釉”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浊而不污”、“浊而不脏”、“浊而不混”和“浊而不浑”,实现了“乳浊浑厚”、“乳浊浓艳”、“乳浊厚重”和“乳浊醇厚”。

钧窑也用“乳浊釉”,但为了釉色的丰富性、多样性、复合性和复杂性,钧窑则彻底放弃了对“乳浊釉”釉料构成成分、比例以及温度氛围的精准控制,所以钧窑的“乳浊釉”跟汝窑的“乳浊釉”几乎没有任何可比性,往往看起来是“浊而且污”、“浊而且脏”、“浊而且混”和“浊而且浑”的,其纯粹性、纯净度不可同日而语。

第五点,从釉面来区分。

汝窑瓷器的釉面全部都是纯粹、纯净而统一一致的单一纯色,绝对不容忍、不容许、不容让任何其他色彩的掺杂与驳杂,纯净、纯粹而醇厚,宁静、恬淡而高雅,欺冰赛玉,静若处子,缈若天仙,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心生崇敬与憧憬。

钧窑瓷器的釉面则如“百变神君”和“万花筒”,通体一色者很少,即使是这种通体一色者跟汝窑也相差很远,釉色釉面差距明显,胎体形制差距更大,一眼可辨,一掂可分;钧窑一体双色、一体多色者最多,基本占了钧窑瓷器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因而从釉面色彩的“驳杂性”来区分宋代汝窑和钧窑也极其简单、直观、有效。

综上所述,宋代汝窑与宋代钧窑同列宋代“五大名窑”,两者也同属青瓷系列,但由于理念、宗旨、追求不同,因而差异巨大,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国瓷器史相关瓷器常识,要区分宋代汝窑与钧窑还是很简单的事情。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实践经历与经验,并已就相关问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下面上几件宋代汝窑和钧窑瓷器藏品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钧瓷有哪些特征?

如何鉴定钧瓷,其实应该跟如何鉴定所有瓷器一样,先用一把客观、公正、可靠而又简单直观的尺子丈量一下被鉴钧瓷以及所有被鉴瓷器的实际年龄,通过数据比对确认其实际年龄,究竟是唐钧、宋钧、金钧还是元钧、今钧,然后,再依据各朝各代钧瓷的特征、特点与特质判定其是非对错、真伪优劣,这样先纵向定位确认年代与年龄,进而横向比对确认真伪仿赝,就可以客观公正、证据充分、结论可靠、万无一失了。

而这也就是今后瓷器鉴定尤其是瓷器公共鉴定必然的趋势和必须的步骤、程序与路径,从而彻底改变现在以私藏私鉴的非理性、非本质、非客观、非科学的依据当做真理性标准、尺度来随意多重标准、多个尺度交叉乱用而导致鉴定结论不可靠、不统一、不可信的社会乱象了。

说到钧瓷的特征,不可以也没必要泛泛而谈,一定要结合其时代特征,唐钧有唐钧的特征(前两天我在咱们头条发了一篇《初步认识唐钧》,绝对属于原创首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宋钧有宋钧的特征,金钧有金钧的特征,元钧有元钧的特征 ,今钧有今钧的特征,清代卢钧有卢钧的特征。这样说来话题就未免太大了,可以形成一部专著了,是吧?

有人可能会说,直接用各朝各代钧瓷的特征去鉴定被鉴物不就行了吗?其实现在所有私藏私鉴都是这么干的,其最大的弊端就是特征不能成为鉴定依据,因为它不科学,不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本身就一定是偏颇与片面的,那么你拿这个偏颇片面的一个方面、一个特点当做衡量是非真假的依据、尺度与标准,是不是以偏概全?以偏概全的结果是不是会造成滥杀无辜、草菅宝命?这就跟你概括总结出来“中国人”长相方面的特征、特点与特质后,你以这些根本就不能作为判别是否“中国人”的特征等硬性当做判别“中国人”的标准、尺度和依据来甄别一下试试,真正结论精准的会非常之少,其滥杀无辜的严重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

这不是简单至极的“同理可证”的问题吗?所有坚持以“型、胎、釉、饰、工、款”这些表象特征就能判定瓷器真伪仿赝者,张嘴就是“一眼新、一眼假”者,动辄就举博物馆藏品为例证和标准者,干的是不是荒谬至极、罪该万死混蛋荒唐之事?

还是那句话:仅仅用于私藏私鉴的范畴和领域没人去理你、管你、说你,因为你犯错吃亏的也仅仅是你及信服你的人而已,不会对社会,对被鉴物及其持有人,对国家、对历史造成任何损害与伤害,愿意瞎玩儿你就瞎玩儿去呗,谁去管你!但是非要把只能用于私鉴私藏领域历代东西无限放大,生搬硬套到公鉴众藏范畴和领域而不知其毒害、损害与伤害且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愈演愈烈、变本加厉,那就绝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了,那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呢?思之甚恐,欢迎讨论!

下面上几件唐钧、宋钧图片,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