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制民窑,青花瓷没有落款还值钱吗?
大家好,我是亿红园宝斋!这位宝主提的问题很好,许多瓷器标明官款和民窑款在现市场分别是很大的。比如:唐朝邢窑“盈”字款、宋代官窑“官”款、元代“枢府”及明朝和清朝标明确切的年代款识是本身文化、研究、经济价值是相对较高,且字体工整,制造工艺、器型和画工是严谨慎重(一般是御用或者官用,不敢不慎重)但民窑品的款识字体只对当时购买者负责,所以随意性及创意性高,但产品质量上还是有出入,结合市场看官款比民窑款更有价值,当然还有其方未标明款识官窑和不排除出自各家之手和留传有序的藏品。
唐朝邢窑“盈”款(图1)
宋朝官窑“官”(图2)
元朝“枢府”瓷(图3)
明朝无官款(图3、图4、图5)
比如:“明朝洪武、永乐款识和空白期时代较少见款识,但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它一些民窑精品相比来说还是比较高的经济价值。
以上仅为个人的解释与分析,仅为参考不足之处还望谅解。
黄釉真品特征?
黄釉,是以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锡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釉色,也称铁黄,最早出现在汉代釉陶上。商周原始青瓷、汉代越窑青瓷器上多见一些釉色偏黄的制品,严格地说,这不属于黄釉,仍属于青釉,或称为青釉中的青黄色釉。而在陕西等出土的釉陶器上,主要为绿釉陶器、褐釉陶器,偶见黄釉陶器。
汉代黄釉多有杂质,还不是一种纯正的黄釉,应该说可能仅仅是窑工们烧窑时因火候与配方的原因,偶尔出现的,属于一种偶然窑变的产物。就是因为这偶然窑变的原因,汉代黄釉陶,就颇有历史工艺价值。唐三彩、辽三彩上也有深浅不同的黄褐色釉,也属于窑变之产物。
黄釉还分低温黄釉和高温黄釉。瓷器上的高温黄釉,多为普通的民窑制品;而瓷器上的低温黄釉,多为官窑制品,非常珍贵。瓷器上纯正的低温黄釉,作为在烧成的瓷坯上两次入窑烧成的装饰釉,出现在明宣德年间。明成化、弘治黄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三代官窑黄釉精美,而乾隆后期黄釉则进入衰弱期。
明弘治黄釉颜色较浅,称为“娇黄”,其器壁较薄,器底施白釉,白釉肥厚微呈绿色;器型多见直口盘,盘的曲度不大,为官窑器,器底有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字款。
明正德、嘉靖黄釉变深,为“鹅黄”和“麦芽黄”。比“麦芽黄”深者,又称“蜜蜡黄”。除单色黄釉外,还出现以黄釉为地,在花纹上加施绿釉。这种绿彩图案花纹大多在器胎上刻为图案轮廓,再施绿彩,也有青花、礬红并列一器的制品,如黄地黄花和礬红地黄 彩釉图绘等制品,款识也为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书款。
清代康熙黄釉釉质细而晶莹,似鸡油,故又称“鸡油黄”。康熙黄釉器出现黄釉胎子上加刻各种图案花纹之工艺。图案花纹烧成后隐现于黄釉内。同时还出现堆塑纹饰。如官窑器中的黄釉龙耳杯和堆塑的杯碟,颇为精细。
清代雍正黄釉除承袭前朝有“鸡油黄”的单色釉和黄地绿彩制品外,还出现了黄釉地施加粉彩的图案。官窑典型器为黄地粉彩十六孩碗和加粉彩云鹤云彩盘、碗。清雍正还出现了“粉黄”,黄釉中含粉较重,色浅而失透。有的粉黄在浅黄色中微泛青色,犹如“鸡蛋黄”,故又称“蛋黄”。
明清黄釉仿品仿明代施釉不肥而稀薄,露胎处无氧化铁的黄褐色,有的则黄褐色呈微红状;仿清代康熙鸡油黄施釉不均,釉色呈浓淡,有的泛现微青色,仿清代雍正粉黄釉质过厚,且多烧成橘皮状,釉面出现细小点子凹入。
新世纪前后新仿品总体特征:仿清三代黄釉胎质过细如白粉状,釉色比较嫩。仿明弘治黄釉胎骨偏重,黄釉器以青花为工业氧化钴原料。渗入胎骨,仿民窑器,粗劣,仿官窑器,精细,但缺乏一种硬质之光泽
青花双圈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
双圈款的出现是在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所出现的。然后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有官窑和民窑都会有这种现象出现一般来说在康熙时期的民窑,这种特征非常的普遍和典型。
若深珍藏款瓷器的价格到底是多少?
若深珍藏款是康熙与光绪时期的民窑款识,所以他的价格相差就会很大,康熙时期的瓷器价格比光绪时期的瓷器价格要高的多,所以单说若深珍藏款,不说时代价格不好描述。谢谢
清代四耳将军罐的用途?
四耳将军罐,其盖颇似将军的头盔,故而得名。将军罐始见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顺治之气基本定型,盛行于康熙朝。其器形体高大,各朝其形略有不同。常见品种为青花、五彩器,此外还有黄釉、茄皮紫釉、三彩等。
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由于将军罐的造型受人喜爱,因此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地烧造,特别是民窑的制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深受广大百姓的认同。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