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民窑青花戟战耳瓶,古代香炉的种类与名称?

香炉除了作为敬佛或是祭祖的礼器外,

洪武民窑青花戟战耳瓶

还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

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

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

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

灵性的香炉赋予人们更多的生命灵性,

它穿越时光隧道,

追逐并领略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

香炉是“香道”必备的器具,也是中国古代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他的用途有很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形状上常见为方形或圆形,方形的香炉一般有四足;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放置。

历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炉、香斗、手炉、卧炉、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炉,以及熏球、香盒、香夹、香插、香盘、香匙、香铲、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

中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清朝光绪的御用香炉是由玉来做,非常薄,用手电筒打在里面,外面可以看到光源。

大明宣德炉为炉中翘楚

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明清时期,大明宣德炉成为香具中的翘楚,也奠定了中式铜香炉在后世的地位。据史料记载,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责成宫廷御匠参照皇府内藏的定、汝、官、哥、钧等名窑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错银云龙纹铜炉 明宣德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黄铜铸成铜器,具有40多种色泽,集造型形式之大成,从而将铜香炉艺术推向历史巅峰,也掀起了后朝后代的仿制高潮。

香炉使用的质料主要包括铜、陶瓷、竹木器、金银、珐琅及玉石等。

铜器香炉

明清以来流行铜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富于变化。

乳钉纹豆形嵌铜琉璃香炉 唐代 铜器

此炉造型规矩精巧,亮丽有光,铜质与琉璃的搭配,质朴蕴敛,非常精致,应属精致入微品位极高之品。铜质底柱,琉璃炉身,两侧双耳,各坠一环,两圈铜质镶边将炉身分隔成上下两部,炉身器表浮着数圈突起的小点,炉盖近顶部镂有错落有致的小孔,古色古香的韵味,令人仿佛看到缕缕熏香随之四散开来。

鎏金浮雕花卉纹三足铜炉 明代 铜器

此炉直筒形,口部宽边内折,三底足呈如意云头状,整器端庄规整,为明朝香炉中较为典型的器型。近口部及底部各有一圈回纹。腹中部铸荷花、梅花、牡丹等图案。口部底部边缘、腹中部荷花等图案以及三足均鎏金,底部有“胡文明制”四字篆书铸款。

错银梅花纹三足铜炉 明代 铜器

此香炉口部呈宽带状,直腹,三底足呈如意云头状,平底。铜色黑中带红,底部有错银“石叟”篆书款。主要运用错银工艺装饰,口部宽边上一圈回纹,腹部为傲雪寒梅,近底部饰一圈弦纹,三足勾勒出如意的轮廓。

红木座错金银螭纹夔身铜熏香炉 明代 铜器

此香炉的炉式出自宣德炉谱,款式经典,源于青铜彝器中的簋,端穆冷峻中透出典雅隽永之质,乃传世铜质香炉中的上乘精品之作。工艺纹饰以粗细不等的银丝在器身、器足、双耳上镶出螭纹等不同花纹,以金片点饰其间,更添观赏之美。炉座和炉盖均为完好无损的原配红木,雕镂玲珑剔透,古香古色,与沉稳古朴的炉体相得益彰。

鎏金饕餮纹三足铜香炉 清乾隆 铜器

此炉为铜,黑漆为地,浮雕的图案鎏金。板沿口,方唇。深圆腹。壮硕的三龙首足。器口沿,曲耳上皆为浮雕云垒纹。颈为大颗的乳钉纹。腹为浮雕的饕餮纹,器表突起的纹饰皆鎏金。整器雄浑宏阔,庄严大器,古朴凝重。

鎏金开光錾花双耳三足铜香炉 清代 铜器

此香炉为桥式双耳,直口,鼓腹成碟形,三乳钉足。周身未见铸纹及焊缝,应为失蜡法制造,器身打磨得较为平滑,年代应为清中期。腹部有四个海棠形开框,框内铸有浅浮雕梅花、牡丹、松树等。

狮子踩绣球鎏金錾花铜熏香炉 清代 铜器

此香炉为三柱足,器盖、口部、颈部、铺首、开框纹饰、三柱足表面作过鎏金处理。腹部则为漆古色。盖面铸成镂空的花草纹,盖钮为一端坐的狮子,左脚踩一绣球。口部侧面錾刻一圈回纹,直束颈。肩部铸有两层凸起的莲瓣纹,两侧各有一个海棠形开框,框内为喜鹊登枝等浮雕图案。

翡翠盖钮八出戟锦鸡纹蹄足铜炉 清代 铜器

器壁较薄,唇口外撇,束颈,鼓腹,寰底,三蹄足。腹部有八条出戟,其间以回纹为锦地,上铸锦鸡纹。器盖、器座均为原配,器盖上有翡翠盖钮,表面镂雕三处花草纹,器座与三蹄足正好凹凸相合,形如三支牛角相接,中间连以莲蓬。

金螭耳猴足香炉 清代 铜器

整器呈长方形,分为盖、身两部分。器身中间外壁为长方形,短壁有龙首衔环耳,四隅为圆柱形,略长於四壁,下为四足。口沿下有连续的点纹、孤纹;长壁装饰上下两组纹饰,上为两两相对的变形鸟纹,下为简略的双龙纹;圆形柱上为璎珞纹,下为如意纹。

鎏金浮雕火焰纹蹄足铜香炉 清代 铜器

簋式鎏金双龙戏珠铜香炉 清代 铜器

鼓腹束颈扁圆三足铜炉 清代 铜器

浮雕荷花纹鎏金铜香炉 清代 铜器

白玉礼帽兽耳三足炉 清代 铜器

瓷器香炉

青釉莲花形香炉 北宋 瓷器

此香炉方唇,直口,矮领,平折肩,曲腹,束腰,喇叭状台形高圈足。浅灰胎,质细密。釉色青绿略泛灰,釉面匀净光洁,无开片,玻璃质感强,施釉近底。腹外壁塑贴莲瓣,花瓣肥厚,瓣头出肩。喇叭形足面上凸起两道缓棱。

钧釉贴花鼎式炉 元代 瓷器

此香炉口沿平折,直颈,鼓腹,圜底,下承三象鼻形足。口至颈部附对称的两长方形冲耳,冲耳中部至肩部有动物形耳相连接,颈部饰有六枚花朵形鼓钉,腹中部对称贴附有两组兽面衔环铺首装饰。香炉造型典雅,釉色柔和温润,较为精美。河南钧窑烧造。

钧窑大香炉 元代 瓷器

该香炉通体呈天青色,颈部浮雕三只麒麟,正面中央有一方形题记,为楷书铭文,标出的制作时间为己酉年(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香炉造型浑厚硕大,表面堆积着厚厚的釉料,闪耀着珠光宝气,彰显出不凡气派,实为元代钧瓷中的稀世珍品。

孔雀蓝釉香炉 明中晚期 瓷器

炉为直口,宽唇,直颈内束,扁鼓腹,三袋足;颈上附一对绶带形耳。施孔雀蓝釉,部分剥落,狮钮及底露胎。

斗彩云龙纹三足香炉 明万历 瓷器

此香炉为三足瓜棱腹高耳炉,菱花圆台形盖,盖上蹲一兽。器表用青、红、赭、黄、绿、紫黑色绘出龙、云气图案,色彩斑烂鲜丽,布局致密紧凑,颈上有“大明万历年制”青花款识,两旁有青花和红、绿等色构成的回纹。

青花人物故事图香炉 清康熙 瓷器

此香炉为圆唇,敞口,矮颈内束,鼓腹,平底,外二层台矮圈足、足底露胎。颈部上为双圈、下为单圈青花弦纹,内为卷云杂宝纹;腹部为青花“竹林七贤”图;足肩一青花单圈弦纹。胎质坚硬、致密,胎色洁白、纯净。釉色透明、莹润。青花呈色明艳。康熙中期江西景德镇民窑烧造。

漆金粉彩开光花卉纹香炉 清乾隆 瓷器

此香炉为方口,双耳,四足,盖上塑瑞兽,珍珠地开光内绘粉彩花卉,口沿双耳瑞兽底足漆金,造型规整,富丽堂皇。

钧釉香炉 元代 瓷器

卵白釉一炉二瓶三供 元代 瓷器

白地绿彩灵芝纹三足香炉 明成化 瓷器

玉器香炉

瑞兽钮象耳三足玉香炉 清代 玉器

此件玉香炉,象耳双环,盖饰龙纹,盖顶立一瑞兽。炉的中腹位置有两象耳,挂双环。上方有方折的两长护耳。身饰神兽纹,三足饰瑞兽纹,雕琢精湛。

凤耳活环寿命纹玉香炉 清代 玉器

此香炉为碧玉质地,盖呈盔形,雕饰卷云纹及兽面纹,顶镂雕盘龙钮。板延方口,上饰回纹,炉体浅浮雕兽面纹、如意卷云纹。侧面雕凤首,带活环。圆底,底部有五条环形。

菊花纹圆珠钮三足玉炉 清代 玉器

此香炉为白玉采用圆雕、透雕手法,晶莹剔透,炉身遍饰宝相纹。炉盖饰宝相纹、素纹、圆珠钮。菊花纹双耳双环。三足饰兽纹。炉内掏膛平整干净,双耳处有色沁。

金莲花钮雕勾莲纹碧玉香炉 清代 玉器

此器为碧玉材质,圆口圈足,镂雕折枝芙蓉为双耳,炉钮装饰金色盛开莲花,盖面为凸雕和浅雕莲花纹,鼓腹上雕浅地勾莲纹,花足外撇,此器造型端庄典雅,琢磨精细,为清代玉器佳品。

镂雕龙凤纹三足香炉 清代 玉器

此器为碧玉质地。盖钮为镂空雕龙钮,盖身为八面,每面均镂雕龙凤纹。高浮雕双龙耳,板沿外伸,板沿饰活环数个。器腹雕花卉如意纹,浮雕三兽首足。整器造型奇特,雕工精细繁复,古朴凝重。

玉香炉 清代 玉器

珐琅香炉

珐琅花卉纹海棠形三足双耳香炉 清代 珐琅

此为海棠形炉身,绘缠枝花卉,肩饰莲瓣纹;板沿上,上竖两环耳,耳饰小朵花卉;下承三足,圆拱状炉盖开四个云形孔透香,花形顶钮,纹饰均绘在蓝色地子上。

铜胎掐丝珐琅彩螭龙耳香炉 清乾隆 珐琅

此器铜胎,形体壮硕,为铜鎏金双螭龙耳鋬,炉口及炉底为铜鎏金镂空莲瓣纹和缠枝花卉夔龙纹造型。下承四铜鎏金兽面足,腹部以蓝釉为地,运用铜掐丝工艺饰红,白,绿等花鸟蝴蝶纹图案,纹饰生动流畅,掐丝细腻,铜胎厚重。

掐丝珐瑯伊斯兰文乳足香炉 清代 珐琅

宽边鎏金口沿,束颈,鼓腹,三乳足。香炉内部为淡蓝色。颈部为海水纹及连珠纹,海水纹以下为一圈双线勾勒的如意云头,双线内填深蓝色,如意云头内填黑色,并有红色联珠。腹部三个开框,框线内填红色,框内底色为白色,内有黑彩阿拉伯文字。三个开框之间用莲花纹相隔,花内分别填以粉红、白、绿等色。框外及乳足部分均以淡蓝色为底。三乳足各有一朵牡丹纹,以白色及粉经红色相接,过渡自然。

掐丝珐瑯缠枝莲纹直耳蹄足香炉 清代 珐琅

两直耳较高,接于口沿上,微向内倾斜。口部宽厚,束颈,球腹,三蹄足。耳部、口部、底足及内壁鎏金,部分已经剥落。香炉表面采取珐瑯掐丝工艺装饰,但釉料气泡较多,色泽不均匀。整个器表底色为淡蓝色,颈部和三足纹花卉,腹部为缠枝缠莲纹。缠枝花卉的枝条是判定掐丝珐瑯器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元明时期为单线掐丝,而至清朝康熙以后采用双线勾勒,中间填彩。

鎏金蓝地珐琅花卉三足香炉 清代 瓷器

其他材质香炉

剔红三足两耳带盖香炉 清代 漆器

此香炉周身以剔红工艺,剔刻如意纹,三足两耳,精雕细刻,工事精巧。清代的漆制品以繁缛、精巧为主,通常在一件器物上综合了多种髹漆手法,及尽能工之事。

雕花石香炉 清代 石器

此石香炉的制作,由一整块石料雕成,分上下部分组成。上部分是石香炉,下部底座桌案形式,香炉盖顶雕刻莲花八卦图案,炉身雕有龙和寿字。底座腿部制作是常见于家具供桌形式。卷草纹装饰香炉在家具制作中地位很高,各时代权贵文人、高士极为重视。用石料作成更为难见。

浅灰陶龟驮四猴香炉 辽 陶器

此器为浅灰陶,底平,底座成龟形,龟体俯伏,龟首微伸出体外,双目圆睁,五官清晰,前后足缩在壳缘,每足有五爪。龟首后侧有尾,龟背上驮香炉一个,香炉内凹成圆缽状,香炉顶部,依龟首方向,前,后,左,右有三角形突起,各塑猴子一双。

伏狮钮双龙耳三足薰香陶炉 明代 陶器

此薰香炉造型古雅。采用贴花装饰工艺,炉盖上有圆雕伏狮,盖的两边镂空雕简洁的花瓣形成透气孔,以使香烟溢出;双耳作两条龙状,龙嘴咬着炉边口,龙上各系一小环;炉身中一边一条龙,前后相接;三足以怪兽饰之。

莲花形银香炉 辽 银器

此香炉造型新颖独特,如一束莲花。

怎么看瓷器的年代?

区分瓷器年代的价值主要是各地瓷器烧造窑口的价值,因为各朝各代建都地址不同,窑口选址不同,各窑口的窑土 ,制作工艺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年代价值也不尽相同。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各个省份各地窑口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制作工艺的差异。

浙江省:

瓯窑:在今浙江温州一带,汉代已烧造原始瓷器,至唐宋时期成为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青瓷 瓷窑。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瓷胎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白。三国西晋时胎质较粗,坯体没有完全烧结,到了东晋,胎质细腻,有很大提高。唐至宋瓷胎呈灰白或淡灰白。(2)三国两晋时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亦有少量青黄色和青绿色。南朝时釉色普遍泛黄,开冰裂纹,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唐代早、中期釉色呈现黄或淡黄色。晚唐至宋出现纯粹的青色或青黄色,胎釉结合紧密,少有剥釉现象。(3)产品品种和造型大多与越窑相同,但也有特色产品,例如,东晋时期的牛形灯、褐彩盖罐和五联罐等,而三足洗、槅 、狮形烛台、蛙形水盂及随葬的明器极少生产。唐代撇品璧形底碗,腹壁作45度倾斜,较越窑为高。五代北宋的印盒,造型趋于宽和扁。(4)装饰比较简单,常见的有弦纹、莲瓣纹和褐彩,其中褐彩颇有特色,普遍使用于东晋至南朝的瓷器上,特别是那种绘长条形的纹饰,起笔细,收笔粗,为其它瓷窑所不见。唐宋时期纹饰简朴,不见繁缛的刻划花,这与北宋时的越窑不同。

余杭窑:在今浙江余杭,故名。是继德清窑之后发现的又一处早期黑瓷产地。 窑址共发现两处,所烧器皿与德清窑近似;黑釉鸡头壶地面遗留较多, 有大中小三种形式,当时产量较大。

婺州窑:在今浙江金华地区,唐属婺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三国,唐宋时窑场扩大,成为著名的青瓷生产地区。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三国时期的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西晋以后,一部分产品改用含铁量较高的红色粘土作坯,胎色较深,多呈深灰或紫色。唐至宋胎色呈深灰或紫色。(2)三国时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釉层厚薄不匀,常凝聚成芝麻点状,釉面开冰裂纹,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面开裂处,往往有奶白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现象。西晋晚期釉色青灰或青黄中泛一点褐色,釉面开裂和晶体析出更多。南朝时釉色普遍呈青黄色,易剥落。唐至宋釉色青黄,带灰或泛紫,釉面开裂处仍可见星星点点的奶白色晶体析出。宋代的精致产品中,也出现过色泽青翠的色调,并具有较强光泽感。(3)婺州窑的历代制品均属一般民间用瓷,品种比越窑少,主要生产盘口壶、罐、碗、盆、碟、水盂、盏托、瓶等日用器皿。三国西晋时曾生产猪圈、鸡笼、谷仓、水井等明器。产品的种类和造型多数与越窑、瓯窑类似,独特的造型有三国时的人形五联罐、三圆柱形足水盂,西晋时堆贴龙纹盘口瓶,唐代的蟠龙瓶、多角瓶,五代至宋的堆纹盖瓶、粮罌瓶等。其中多角瓶为直口圆腹,腹部一般呈三级葫芦形,上小下大,每级装圆锥形角个,至宋代演变成堆纹瓶,肩腹部堆塑人物、飞鸟及禽兽等,均为明器。

德清窑:因地在浙江德清县,故名。窑址在德清县境内已发现几十处之多,是以黑瓷与青瓷兼烧,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黑瓷产地之一。烧造历史较长,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影响很大。朝初100多年间。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黑瓷胎中铁、钛含量较高,普遍呈砖红、紫色或浅褐色。青瓷胎一般呈深浅不一的灰色或紫红色。 (2) 黑瓷釉层较厚,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佳者釉面滋润,色黑如漆。青瓷普遍在胎外上化妆土,釉色一般呈豆青、青绿或青黄色、釉色比较深,具有较好的光泽. (3) 所烧黑瓷和青瓷,造型大体相同。产品有碗、碟、盘、耳杯、盘口壶、鸡头壶、唾壶、虎子、香炉、罐、盒、灯和盏托等,造型风格与婺州窑、越窑相似。特色产品有直筒形小盖罐、扁圆形盖盒和茶盏、浅盘形盏托配套的新型茶具等。为其它同期瓷窑少见。(4) 装饰十分简单,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几道弦纹,或在青瓷上饰几点褐色点彩。

鄞县窑:在今浙江鄞县,故名。已发现小白市、沙叶河及郭家峙三处, 以小白市窑历史为早,烧瓷在东晋、南朝时期;另两处均为五代、 北宋时期。造型、纹饰及支烧方法与余姚上林湖越窑极其近似, 所烧瓷器多供吴越王钱氏进贡之用。

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进入鼎盛阶段,到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以烧青瓷闻名于世。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盆、罐等少见。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2)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鼎式炉、八卦炉、奁式炉、渣斗、盆、塑象、胆式瓶,龙虎纹瓶、五管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 ,瓣中脉线突起。(3) 南宋晚期产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 、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形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4) 元代器物特点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 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 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节装饰,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 ,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凸起。(5) 明代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胎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 透明,光泽较强,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6)从装烧方法认识各时期器底特点: 1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3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4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官窑:宋室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官窑,先置修内司官窑,后立郊坛下官窑,修内司窑址迄今尚未发现,现已确认的只有杭州乌龟山郊坛下官窑一处,专烧青瓷。其特征和坚定要领是:(1) 产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两种,胎质较松,呈紫灰色。(2)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外底留有 3至4个或更多支钉痕。(3)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垫饼垫烧,釉多开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淡黄和青灰色,纹饰少见,有紫口铁足现象。(4) 器形有碗、盘、洗和各式瓶、炉等,仿古铜、玉器造型较多见。

武义窑:在今浙江武义,故名。文献未见记载,近年经调查在境内发现 青瓷窑址数十处,绝大部分均属宋代,烧瓷以碗较多,碗里多刻 花蓖点纹装饰,外部刻复线纹,这类碗盛行于宋元时期,在浙闽 瓷窑发现最多。元代遗址多烧龙泉釉盘碗,器里中心多印阴纹花 卉,偶有带八思巴文者,为数不多。

西山窑:在浙江温州西山,故名。烧造时代五代、 北宋、青瓷。胎色灰或淡青白色,质较细腻。釉层肥厚,以淡青为主,少数开片。装饰以刻划莲瓣纹为主。

吴兴窑:在浙江吴兴,故名。为东晋唐宋瓷窑,胎色呈灰白,器物以平底居多。青釉釉色内呈黄色,有的在釉上加褐色,釉有开片。

象山窑:在今浙江象山,故名。据明清著录谓烧白瓷,似定窑瓷器而粗; 经查,判明唐已烧青瓷。遗址面积不大,遗留标本不多,所烧以盘 碗为主,直口平底碗的造型与浙江丽水、吴兴、余姚等窑相同,属唐代前期流行式样。

绍兴富盛窑:因窑址在浙江省绍兴县富盛而名。是战国时 期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同窑合烧的窑场,这类窑 场分布在绍兴市、肖山市一带。印纹硬陶和原始 青瓷虽同烧一窑,但产品迥然不同。陶器质地粗 糙,一般都烧制容量较大的罐、坛一类贮盛器; 原始青瓷则胎质细腻,白中泛黄,器形多为碗、 盘、钵等饮食器。器物造型有自己独特风格,如碗、钵洒盅等大宗产品。给人以轻巧的感觉;鼎 多取铜器形式。器形规整,器壁厚薄均匀,器内 底有细密的螺旋纹,器外底有切割线痕,说明系 用陶车位坯成形。纹饰多为吴越地区盛行的S纹。

黄岩窑:在浙江省黄岩市而名。时代从东汉 到唐宋都有发现,以青瓷为主。

绍兴窑:在今浙江绍兴,故名。已发现窑址两处:一在富盛区长竹园一带, 时代属春秋战国,遗物有原始瓷碗钵等器,器里有螺旋纹,是浙江早 期窑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带,出土罐壶等遗物多印有带状网纹及铺首装饰,具有吴、西晋时期特征。

萧山窑:地在浙江省萧山市,故名。烧造时代上至春秋战国下到东晋。东晋窑址于1954年发现,以烧造青瓷为主。胎色灰,碗盘为平底足有支烧痕。器物以盆、碗、盂等大口器为多。此外有天鸡壶、四耳双铺百衔环壶、灯和盏等。盆、盂、碗的口沿上,有排列整齐的褐色斑点,是其特征。

丽水窑:在今浙江省丽水市而名。属龙泉窑系统,已发现窑址堆积二十余处。主要烧造年代为元代。瓷质较粗。釉有青釉、灰青釉、黑釉。灰青釉的釉色接近影青。从出土的龙泉釉盘,碗一类器物中,有的器心印有蒙古官书“八思巴”文。元瓷带"八思巴"文字的目前共发现四处,即龙泉县二处,广东南海窑一处,丽水窑一处。龙泉县出土的为阴文小字,多印于花卉纹饰之中;丽水窑的则在碗的中心印阴文大字;而南海窑的则是图章款,有长方形、方形、银锭形三种,文字有"八思巴"三字的,也有三个中的一字或二字的。

泰顺窑:在今浙江泰顺,故名。烧青白瓷,复烧窑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体,装坯时先装小器,依大小可装九件,上面一件口径最大。所烧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简练的刻花纹饰。

慈溪窑: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滨湖地带,故名。为新发现的一处青瓷产地, 与余姚毗邻。产品以壶灰较多,壶有多种式样,腹部多有刻花与划 花装饰,肩部多带双系,系面也有多种纹饰;釉色多呈青灰,色调特殊,但瓷质松脆易破。

东阳窑:在今浙江东阳,故名。六十年代发现窑址九处,七十年代后期又续有发现。始烧于唐而终于宋,其地属婺州,所烧瓷器属婺州窑系。

宁波窑:在今浙江宁波,故名。已发现郭堂岙、云湖及小洞岙三处窑址, 以郭堂岙窑烧瓷历史最早,东汉后期即烧青窑、黑瓷,与上虞、小仙坛窑近似。云湖与郭堂岙隔岭相望,烧瓷始于东晋终于南朝,以 青瓷为主,有少量褐釉。小洞岙窑标本具唐代特征,以碗为主,光 素无纹者多,少数印有双鱼纹;有于碗口里外饰以半圆形褐色斑点 者,与金华地区唐婺州窑有相同处。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各主一窑,史所烧者曰“哥窑”, 弟者曰“弟窑”。两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 “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 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此后有关两窑的著录渐多,均源于此。 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呈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 之称。传世品较多,多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龙泉窑经多次调查与发掘,迄未 发现传世哥窑标本,哥窑是否属于龙泉窑系统的问题还有待于证实。

江山窑:在辽宁辽阳市江窑屯,因名。为辽金时期民窑。创烧于辽晚期,盛于金。以烧白釉粗瓷为主,兼烧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黄,黑釉色纯黑。所烧器物,以碟、碗、杯、盘、瓶等生活器皿为多。均旋化妆土,黑釉产品多粗糙大器。

上虞窑:在今浙江上虞,故名。已发现窑址达三百处以上,是国内发 现窑址最多的县。烧瓷自东汉迄于宋。东汉小仙坛窑址出土标 本,已具备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当时除烧青瓷外,还烧黑瓷。 三国、两晋、南朝窑址也发现很多,江苏墓葬出土有上虞窑带 纪年铭文的瓷器。五代到宋代窑址最多,所烧瓷器与邻近地区 余姚、宁波、鄞县等窑关系密切,造型、纹饰有共同点,同属以余姚上林湖越窑为主的越州窑系;吴越王钱氏用以供奉的瓷 器,绝大部分都取给于这些瓷窑。

临海窑:在今浙江临海,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均烧青瓷,一在五孔岙,烧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间,所烧瓷器以碗为主;一在许市,烧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间,器物胎薄,釉 色青绿,有雕镂极精的香薰,属越窑系。

秘色窑:即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的浙江余桃上林湖越窑。秘色之名始见 于晚唐徐寅的《贡余秘色茶盏诗》,唐人对此未加注释;南宋赵德麟 《侯鲭录》释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河南省:

扒村窑:在今河南禹县扒村,故名。创烧于唐,终于元,属磁州窑系,以烧白地黑花瓷为主。其产品特征是: (1) 胎色深灰或米黄,白釉呈乳黄色。 (2) 白地黑花与磁州窑风格相似,不同处是纹饰笔调粗放凝炼,黑彩浓厚,也有在白釉上画红、绿、黄等彩色花卉的。 (3) 器形主要有瓶、盆、罐、盘、碗、枕等,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盆内用黑彩绘莲花、荷叶、水波等纹饰,纹饰布局层次繁多,为扒村窑装饰一大特色。

汝窑:在今河南宝丰县,宋属汝州,故名。以烧青瓷为主,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质细洁而呈香灰色. (2) 釉色以纯正的天青色为主,有淡和深两种.此外还有卵青和粉青等色.釉面较为光亮,一般都是细密开片,无纹片者较少见. (3) 器形有盘、碟、洗、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三足洗、撇口碗、十瓣葵花口碗、葵瓣盏托、椭圆形水仙盘等。盘的圈足较大,圈足外卷呈八字状。 (4) 烧造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支钉支烧,一种是垫圈或垫饼垫烧。采用支钉支烧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支钉痕,支钉细小如芝麻状,且多靠近圈足内墙,支钉断面处一般呈白色;支钉数为3、5、6个,以5个为多,椭圆形水仙盆则采用6个支钉。采用垫圈或垫饼垫烧的器物圈足足端无釉,但少见。 (5) 少数器物有铭款。见有两种,器底刻"奉华"和"蔡"字款。

钧窑: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因钧台或钧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宋代产品 <1> 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

当阳峪窑:在今河南修武县当阳峪,故名。烧瓷于宋代,烧制白瓷、黑瓷、酱色釉瓷、白釉剔花及绞胎等品种。其特征是:当阳峪窑(1) 胎色以赭灰居多,故多施用白化妆土。(2) 以白釉剔花最富有代表性,纹饰流利洒脱,尤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瓶罐一类器物上除主题纹饰外,剔刻方块形组成的几何图案作辅助纹饰,为其它瓷窑所不见。(3) 绞胎器的特征是用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组成对称整齐与羽毛相似的纹理。

临汝窑:在今河南临汝县,故名。烧瓷于宋、金,以烧制青瓷为主。其青瓷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胎较厚,胎色有灰白和浅褐两种。(2) 釉色多青中闪绿,釉层较厚。(3) 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以印花为主。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但比耀州窑逊色,题材多见缠枝、折枝的菊花或牡丹花,团菊花常见。海水纹具有独特风格,布局多为圆圈形式,一般8-10圈,形成多层波浪式水纹,中心常为一朵花或田螺纹。(4) 宋代碗、盘圈足较宽,足端一般无釉露胎,足内有釉。金代产品则挖足较深,足内一般无釉,器内底刮釉一圈,有"涩圈"痕。

鹤壁窑:在今河南鹤壁市,故名。始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唐代烧白、黄、黑瓷;宋金时期以烧白地黑花瓷为主,属磁州窑系。其产品特征是:(1) 胎色灰白。(2) 唐代器物有短流壶、花口钵等。(3) 宋金时期除烧白地黑花瓷外,还有白釉划花、褐黄釉刻花及钧窑系青瓷。白地黑花彩色乌黑;褐黄釉刻花最富代表性,有鹅、莲花与兔吃草等纹饰,在纹内敷一层薄薄的白化妆土,然后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托出褐黄色纹样,具有特殊风格。(4) 白釉划花大碗与磁州窑风格相同,碗心有5个长条状支烧痕。盆口径一般都在40厘米以上。

密县窑:在今河南密县,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金,品种较多,有白瓷、黑瓷、黄瓷、 青瓷及珍珠地划花。其特征是: (1) 唐、五代以烧白瓷为主,胎较粗糙,普遍使用白化妆土,以增加釉层白度 。器物以碗、盘、壶等生活用具为主,碗多唇口外侈,圈足平面宽、浅,足外侧 边棱用刀削去;壶颈较宽,柄与口沿齐平,均具有唐代特征。 (2) 晚唐、五代创用珍珠地划花装饰,至宋代流行,纹饰具有仿唐金银器錾花 工艺特征。 (3) 还烧制白地黑花瓷,瓶、壶等器物上多画简洁的花草纹,画花纹的较别致 ,是此窑独创。 (4)采用三岔形支具垫烧,有的器底留有3个支烧痕。

登封窑:在今河南登封县,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为其繁盛时期,终于元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及三彩陶器,白釉珍珠地划花最具特色.其特征是: (1) 胎色灰白. (2) 以白瓷为主,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及白地黑花等品种,珍珠地划花受密县窑影响,产量在同类瓷器中最大。 (3) 器型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较多。瓶有两种形式,一种形似橄榄;一种为小口,长身,瓶高在40厘米以上。 (4) 装饰以珍珠地划花为代表,如瓶的下部常划不规则莲瓣纹,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珍珠地划花卉纹腰圆形枕最为多见。 (5) 柳斗杯剔花也有一定特色,有两种不同,一为白瓷,先剔刻后上化妆土及釉;一为淡赭色,先上化妆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取得不同的装饰效果。

鲁山窑:在今河南鲁山县,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烧制花釉瓷。

郏县窑:在今河南郏县,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烧制花釉瓷、黄瓷及白瓷等。其特征是:(1) 胎色灰白。(2) 唐代花釉瓷器与鲁山窑不同,就釉色与彩斑特色来看,有黑色、月白和钧蓝釉,饰以天蓝色细条纹彩斑,器物有壶罐。(3) 唐代黄釉瓷器物主要是碗、罐和壶等,以碗为多,碗内只施半釉,碗底有五角形或六角形露胎,这种施釉方法是为了叠烧的需要。罐的造型为口唇微外撇,短颈,平底,口部都不施釉,有一层白化妆土,一般高度在20厘米以下。壶流呈短小的圆柱形,多有双系,壶身印有席纹装饰,较为特殊。(4) 唐代黑瓷碗的施釉方法与黄瓷碗相同,有的还在五角或六角形的中心部位绘一朵花蕊。金代则采用中心刮去一圈釉叠烧(即涩圈)。

巩县窑:在今河南巩县,故名。烧瓷于隋、唐,隋代烧青瓷,唐代以烧白瓷为主,此外还烧三彩陶器,黑瓷、绞胎与茶叶末釉也有一定比例。其唐代产品特征是: (1) 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腻,质量较好,黑瓷胎白釉黑。 (2) 器形有碗、盘、壶、瓶、罐、枕等,以盘碗为最多。白瓷碗的特点是侈口,有的口缘作四花瓣形,碗里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条直棱,地足有浅圈足、圆饼状实足和玉璧形足数种造型。盘类以直口、平底浅盘多见,装饰与碗相同,口缘四花瓣形,缺口处凸起成四条直棱。 (3) 黑瓷态体较厚重,碗以平底大碗为多,里施白釉,外施黑釉。盘的造型与白瓷盘相同,施釉亦是里白外黑,但口沿不施釉露胎,为巩县窑的独特制法。瓶类器物修坯精细,制作规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少见。 (4) 所制绞胎特征多模仿漆器纹理。 (5) 器物装烧垫具有三岔支具和长方形或圆珠形托珠,碗盘器内或足端一般留有3-4个垫具痕。

宜阳窑:在河南宜阳三里庙等处,故名。为宋代瓷窑。以烧青釉为主,兼烧白釉,白釉黑花及黑釉等品种。青釉施釉较厚、色多样。装饰有印花、刻花等。青瓷刻花先刻出花叶轮廓线、花筋叶脉以蓖状工具划刻,风格与耀州窑完全相同,碗内满刻菊瓣纹,罐的盖面刻百折纹,也与耀州窑风格相近。

宝丰窑:在河南省宝丰县,故名。为宋代陶瓷窑。 产品有白瓷、青瓷,低温三彩陶器等。青瓷 装饰有印花、刻花、印花缠枝菊花为多,纹 饰清晰,线条细而圆润,与耀州窑风格雷同 。刻花花纹轮廓用刻花法,花叶筋脉用蓖划, 与耀州窑风格相同。近年在宝丰清凉寺一带 发现了烧瓷类似汝官窑产品的窑址,被认为 是汝窑的所在地。

安阳窑:在今河南安阳北郊安阳桥附近,故名。 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窑址。 据此,可确定安阳地区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 窑所产。五十年代在善应、天僖二镇还发现宋 元时期窑址,前者专烧钧釉瓷器,后者烧白瓷; 二镇距磁州较近,但未发现有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汴京官窑:北宋后期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由官府直接经营的瓷窑,故名。 官窑专为宫廷服务,有南北之分,宋代顾文荐《负宣杂录》有“宣政间 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记载,明代《事物绀珠》、《留留青》因 袭此说。此窑继汝窑之后为宫廷烧制瓷器,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 器多仿古,胎骨深灰或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釉质晶莹润泽,有纹 片,有紫口铁口特征,底有支钉烧痕。具体窑址至今尚未发现。

东窑: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专烧砖瓦。《宋会要》窑务条文载: “京东西窑务掌陶工为砖瓦器给营缮之用,旧有东西二务景德四年废止, 大中祥符二年复置东窑务。”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董窑条,调其特 征与官窑相似,而且又不及,今亦少见。明清两代谈瓷笔记多引用之。 但董窑实物未见传世,窑址亦无明确地址,或为东窑之误会。

福建省:

建窑:在今福建建阳县,故名.晚唐、五代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和青瓷。建窑以宋代盛产的黑釉瓷器最为闻名,所制供饮茶用的"兔毫盏"最受人欢迎,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元以后黑釉器停烧。其黑釉茶盏的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2)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黄色或褐黄色的细毛状花纹,俗称“兔毫盏”。(3)产品多为碗盏类,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弇口二种,以弇为多。(4)底足为浅圈足,可见旋坯纹。(5)有的器物底足内有“进琖”、“供御”等字,是朝廷贡品。

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2) 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 猪油白”、“象牙白”。(3) 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4) 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5) 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 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2) 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 猪油白”、“象牙白”。(3) 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4) 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5) 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

同安窑:在今福建同安县,故名。创烧与唐代,宋元时期鼎盛,以烧青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同安青瓷,日本人称为"珠光青瓷"。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体较厚重,胎色有灰黄、灰白、粉黄多种。 (2)釉色青黄或灰黄,尤其宋代,釉色偏黄。 (3)产品以盘、碗为主,还有瓶、罐、炉等。唐代青瓷以厚胎平底碗为主,无纹饰。宋代青瓷在盘、碗等器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划纹饰,器外刻复线装饰,碗心多有凹入的圆窝,有的在圆窝内划花卉一朵。炉分两式,其一敞口,下部浮雕莲瓣纹,下承以撇足座;其二直筒形,圈足,炉身刻划莲瓣纹。瓶口多下折,瓶身划复线纹。元代青瓷盘心印阴纹双鱼。 (4)青白瓷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碗心多有一个小圆窝,瓶罐的外壁多刻划由细线 条复线交叉的斜十字形纹。

泉州窑:在今福建泉州市,故名。共发现碗窑乡、磁灶、童子山等窑址十一处,主要烧青白瓷、青瓷和黑瓷,时代均在宋元时期。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青白瓷产品以碗、盘、洗为主。碗外壁多刻莲瓣纹。盘类以折沿大盘居多,盘心留有叠烧粘结的条形支具痕。洗类器皿胎薄釉润,采用覆烧法,口边无釉,与景德镇同类器物相比,口缘较厚;器内心印有花卉纹饰。(2)青瓷产品中的壶胎较薄,器形很小,与其它地区不同。(3)黑瓷产品以碗为主,兼烧长流曲柄壶。另有黑釉、绿釉军持,主要外销菲律宾等国。(4)童子山窑专烧青黄釉褐色彩绘大盆,有直口与折沿两种造型,器内多画折枝花卉纹,有写寿山福海或其它诗句的。日本福冈曾出土该窑所烧制的彩绘盆。

安溪窑:在今福建安溪县,故名。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明清烧青花和红绿彩瓷。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青白瓷产品有各式盘、碗、瓶、壶、盒子、军持等。碗的造型有模印成菊瓣状的,也有外印重叠菊瓣纹,内刻缠枝花卉的。盒子有大小各种式样,盒外多模印纹样,有的在盒外底印有花卉纹,印纹线条比德化窑同类产品粗。军持胎较厚,腹部比较饱满,有的在器身堆贴乌龟并施酱褐彩,是其特色。(2)明代青花产品,有在盘心写"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诗句的;青花盘的圈足多有粘砂。明末清初有红绿彩绘花卉纹碗产品。

南安窑:在福建南安县,因名。为宋代窑场,有窑址近五十处。主要烧造青瓷和青白瓷。器形以盘、碗等日用器皿居多。青白瓷碗多由碗里刻花或蓖划纹饰。胎质细洁,致密。

崇安窑: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发现窑址十一处,属宋代者八处。 因距建阳较近,发现有专烧黑瓷的窑址,造型与建窑相似;烧 青白瓷者发现两处,出土器物有盘、碗、杯、碟、洗及盒,质 量以苑埂窑所烧者为精。因地邻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镇、南丰 两窑一定影响。

福清窑: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闽东沿涨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 五十年代在县东门外东张区发现宋代窑址五处,均烧青釉刻花 筐点纹及黑瓷两类器物,风格与福建各地宋代同类窑址出土遗 物基本属于同一类型。

光泽窑:在今福建光泽,故名。五十年代在茅店发现宋代窑址一处, 遗物有青白瓷及黑瓷两类,青白瓷数量多胎洁白,造型多种多 样,装饰仅印花一种,纹饰题材有双凤、飞鹤、蝴蝶、双鱼、 水藻及花卉,釉色有的偏灰,有的偏黄;黑瓷多为各式茶盏, 有兔毫与酱斑,但为数不多。

连江窑:在今福建连江,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 建国初在浦口、魁岐发现宋元时期窑址群。浦口镇所属井头里、 锦上窑及西山顶三处遗址钧烧青白瓷,有精粗之分,精者为白 胎,数量较少,粗者釉偏灰。三处遗址也烧少量青瓷碗,碗里 饰以刻花篦划纹,碗外刻龙泉窑浮雕莲瓣纹碗的,胎釉纹饰均很相似。

闽清窑:在今福建闽清,故名。烧瓷于宋元两代,共发现遗址四处, 专烧青白瓷,胎质坚细,造型多样,纹饰较丰富,釉呈浅灰色, 青的色调少,有福建地区特色。

莆田窑:在今福建莆田,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

浦城窑: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烧瓷约在南宋到元代前期。 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碗窑背,烧青瓷,遗物以碗最 多,瓶、罐等器少量发现,有双耳活环扁瓶,瓶身两 面印福寿字,这种瓶在距浦城较近的浙江龙泉窑有大 量烧制,可见受龙泉窑一定影响;一在大口村,以青 白瓷为主,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

仙游窑: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窑址于1953年发现,遗留有青瓷、 青白瓷及黑瓷标本,属宋代瓷窑。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 《兴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县万善里潭边有青瓷窑, 烧造成器皿颇佳;……北洋澄林有瓷窑烧粗碗碟”

江西省:

景德镇:在今江西景德镇,故名.据文献记载始烧于唐玄德年间,但目前考古发现瓷窑遗址,最早为五代,烧青瓷和白瓷。宋代烧制青白瓷。元代青白瓷继续烧制,并创烧青花、釉里红及卵白釉瓷。明代一跃成为全国瓷器生产中心,明清两代烧制青花、彩瓷及单色釉瓷,成就卓著,名闻暇耳。

洪州窑:在今江西丰城县,唐代属洪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东晋,终于晚唐。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骨坚硬,胎色灰白;胎体厚但匀称,旋削规整,多数器壁下端有一道规整的旋削面。(2)以青瓷为主,釉色有青绿、黄褐等色。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烧成后釉面光亮,青中泛白。多数器物有开片现象。(3)器形常见碗、盘、杯、豆、盏、碟和钵等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朴实,但富于变化,并具有仿金银器的特点。(4)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剔花、镂空、堆塑和模印等;纹样线条清晰,刻划纹样有莲瓣、蓖纹和水波纹;模印纹样常见重圈、梅花和宝相花纹。(5)在装烧技术上,除支烧、垫烧外,还采用匣钵装烧,钵内一般放3-5件器物,叠烧或大小套烧,故器物底足无釉,有的器内还有叠烧痕。

白舍窑:在今江西南丰县白舍,故名。烧瓷于宋元,专烧青白瓷。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洁白,胎体较薄,釉色白中泛青。(2)器物以盘碗为主,还有注壶、盏托、盒子与枕等,壶为瓜棱或八方形,保留有金属器物造型的遗风。(3)装饰以刻花居多,莲瓣纹多见;还有剔刻月梅纹的。酱色釉口刻花碗,为其它青白瓷窑所不见。(4)造型、釉色与景德镇青白瓷产品相似,区别是白舍窑器物底部垫饼支烧痕不呈黄褐色。

七里镇窑:位于江西赣州东郊七里镇而名。始烧于晚唐,盛于两宋,终于元。前后延续三百多年历史。窑址范围在东西宽约一公里的范围内,有窑址堆积十六处,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是江西省目前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烧制历史最长的宋元古窑场。七里镇的产品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品种。青釉胎质坚细,胎色灰暗,釉呈蟹壳青,有细小开片,带有砂粒。白釉,影青瓷胎质细腻,火候甚高,叩之声脆;釉厚呈乳白色,釉面光泽晶莹。黑瓷制品较复杂,有黑釉,酱红釉,酱褐釉,茶青釉,黑釉窑变等。但真正乌黑发亮的黑釉不多,窑兔毫,玳瑁等斑纹也不太成功;胎呈暗红或紫灰色。七里镇窑生产的多为碗、盘、盏、碟、罐、钵、壶等日用器,器体厚重,大多为实圈足,施釉不及底,足部露胎。

乐平窑:因窑址在江西省乐平县而名。烧造年代在明嘉靖前后。所烧青花瓷器分粗细两种,粗者胎质厚重,釉汁呈蓝灰色,青花色调较淡;细者胎质白而薄,釉色晶莹,青花色调清新明晰。器物多为碗、盘、碟、盅之类,以碗为大宗。图案有人物、奔马、八卦、菊花、缠枝花卉、变形梵文等。乐平窑以青花碗为最具特色,碗心往往有“福”、“寿”、“善”、“光”等字样,或有鱼、蟹、兔、菊、牡丹和缠枝花卉等图形。碗底写有“万福攸同”,“ 富贵佳器”之类的吉祥语款,或“大明年造”等款铭。

在中国宋代民窑有八大窑口,正好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南方四个。北方是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四个窑系;南方是饶州窑,就是景德镇窑,以及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四个窑系。中国地大物博,地方窑口也很多,新手收藏者要多学习学习,才能掌握各个窑口的特点,才能知道瓷器年代的价值。

现在被低估的收藏品有哪些?

有这么一组数据,和田玉的普及率不到翡翠的1%,价钱也不到翡翠的1%。且翡翠的体量,普遍以每年20%—40%的幅度攀升。

实在是和田玉无论如何也追赶不上的速度了。

了解和田玉的藏家们,看到这组数据,再提到被低估的收藏品,那么首先想到的莫过于和田玉了吧。

和田玉作为国玉一直被国外的翡翠碾压这是为什么呢?

尤其是和田碧玉与翡翠相比,不仅外在相似,而且更为沉稳内敛,价钱上更是可爱很多,但为何时至今日,翡翠备受推崇,碧玉却无人问津呢?

有以下几点原因:

1、炒作

翡翠与炒作二字一直是分不开的,2010年翡翠价格疯涨,直至今日依然居高不下,翡翠一下子就被炒火了。一向低调的和田玉自然是无法与之比拟的。

2、普及广泛

翡翠是最受中国人喜欢的珠宝,据统计平均每个中国人都拥有三件以上翡翠饰品。或者可能有些人没有买过,但是一定听过看过,普遍有些了解。

尤其最近几年可谓是越来越火爆了,如今打开电视机各类鉴宝节目、网络直播或者手机淘宝,随处可见翡翠的身影。在互联网火爆的今天可以算得上是流量品了。

3、女性消费群体强大

中国乃至世界,女性消费者购买力强大,是翡翠迅猛发展的因素之一。

翡翠主打契合东方女子温婉、含蓄、内敛的气质,衬托女子的品位高尚,以及深厚的文化涵养,备受广大女性消费者的喜爱。

可是,用这些优美的词语来形容和田玉,又有什么不对呢?

尤其是和田碧玉,质地细腻,温润干净,油润度好,颜色纯正漂亮,并且有各形各色,又各有特点。

最浅的碧玉,瓷白,颜色非常淡雅,独具一格,有瓷器的那种美观,而且玉质又非常细腻。

猫眼碧玉,带荧光效应的冰底碧玉,温润内敛,闪耀动人。

鸭蛋青,颜色十分清雅淡然,自有一股悠远意境。

菠菜绿,厚重典雅,郁郁葱葱,绿色略深,碧显阴绿,过目不忘的生命力色附着一股由内而外盈溢的光滑油脂。

苹果绿,绿中透着一种翠色,浓而不深,绿而不艳,凝而不散。颜色干净鲜亮,看起来让人有垂涎欲滴的感觉。

碧玉沉寂了这么多年,近几年终于大涨,碧玉的美,也终于被发现,或许这就是怀才不遇,与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故事。

因为,和田玉的美,碧玉的美,懂得人自然喜欢。

您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了解更多和田玉知识,结交更多玉友,免费鉴定和田玉,请下载藏玉App。

宋代钧瓷与金元钧瓷的特征如何区别?

宋代钧瓷与金元钧瓷的特征如何区别?

1、“宋代钧瓷”分为“北宋钧瓷”和“南宋钧瓷”两个部分,而“南宋钧瓷”与“金代钧瓷”基本处于统一历史时期,恰好南北对峙而已。

“北宋钧瓷”是所有钧瓷的楷模和典范。“北宋钧瓷”无论是“泥的艺术”也就是“成型工艺”方面的造诣、境界和成就,还是“火的艺术”方面的自由奔放、瑰丽璀璨、丰富多样,亦或是“泥与火的综合艺术”方面的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交互烘托,都是“南宋钧瓷”、“金代钧瓷”和“元代钧瓷”所不能比拟的。

“北宋钧瓷”的器型种类最丰富,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非实用的纯艺术观赏瓷占据了相当大的产品比例,仿春秋青铜礼器者众多,其造型最符合“黄金比例”和“中庸之道”,最契合封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需求,中正典雅,平和大方,秀美飘逸,雍容隽秀。

“北宋钧瓷”的釉色最靓丽、最饱满、最丰富、最多样,不仅烧出了通体一色高贵典雅的玫瑰红、玫瑰紫、海棠红等名贵釉色,而且象恬淡的天青色、悠远的天蓝色、宁静的月白色、淡雅的牙白色等也都有呈现,至于“一体二色”、“一体多色”以及名贵的“蚯蚓走泥纹”等等多姿多彩、奇妙无穷、奇趣无穷。

2、“金代钧瓷”与“南宋钧瓷”以长江为界南北对峙,“金代钧瓷”基本是“北宋钧瓷”的老班底,但由于受到契丹外族统治者的歧视与压迫,总体工艺水准和艺术成就大幅下降,产品的种类、样式急剧减少,色彩趋向简单和单一,很多蓝釉之“红斑”皆是人为点染、点缀而成,业已失去了“浑然天成”的奇妙与趣味,呆板凝滞,乏善可陈。

“南宋钧瓷”虽有烧造,但总体工艺水准和艺术成就尚不及“金代钧瓷”,也许是窑工南迁水土不服,也许是最好的师傅没有南迁,总之“南宋钧瓷”有名无实,成型工艺尚不及“金代钧瓷”多样与精细,只好在多次复烧、薄胎厚釉上找回一点所谓的“脸面”,已经堕落为一种“畸形病态厚釉之美”,形体变态,手感沉重,形态滑稽。

3、“元代钧瓷”已经完全没落,被新兴的“元青花”、“元釉里红”、“元青花釉里红”以及“元五彩”等冲击得不成体系和样子,器物多以碗盘等圆形实用器为主,做工粗糙,釉色单一,彩斑多人为点染,器外壁多施半截釉,胎质粗松,修足随意,工艺水准和艺术水平与“北宋钧瓷”有天壤云泥之别,即使是跟“金代钧瓷”和“南宋钧瓷”相比也相差太多,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总体而言,“北宋钧瓷”工艺水准和艺术成就最高,精美度、精细度、精准度最佳;“金代钧瓷”次之;“南宋钧瓷”再次之;而“元代钧瓷”最差,虽为钧瓷,已至颓废。四者同为“钧瓷”,但差距巨大,等级明显,极易区分。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经验,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

上几件钧瓷图片,以证上言,以饷瓷友。

以上是北宋“神品级”玫瑰紫隆起和平坦型蚯蚓走泥纹笔掭。釉色之鲜艳瑰丽、莹润饱满、丰富多变,蚯蚓走泥纹之神奇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惊为神物、爱不释手。

以上是北宋“绝品级”48瓣荷叶口玫瑰紫彩斑蚯蚓走泥纹特大斗笠碗。器型硕大,工艺精湛,色泽亮丽,纹饰精绝,浑然天成,耐人寻味。

以上为北宋“圣品级”红绿彩蚯蚓走泥纹仿青铜礼器爵。同一器物,红如鸡血,绿赛松柏,对比鲜明,相映成趣。

以上为“神品级”瓜皮绿暗隐蚯蚓走泥纹鸡心小罐。内外通体一色,瓜香盈溢,溶洞隐隐,幽深静谧,遐思无尽。

以上为“南宋钧瓷”天蓝釉蚯蚓走泥纹葫芦瓶。釉层厚度很大,手感极其沉重。

以上为“南宋钧瓷”灰白釉鸡心小罐。

由于本人并没有收藏“金代钧瓷”和“元代钧瓷”,就不从网上去搬运图片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一下看看,等级差别极其明显,不多赘述。

有一种窑口叫龙头窑?

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窑长条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故名。亦称蛇窑、蜈蚣窑。

2009年在江西赣州市宁都县长胜窑下陶器的据解放前村民做房挖地基时发现的古窑场遗址,经专家考证可追溯到唐末宁初年代。

2013年在对江西景德镇南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唐代最长龙窑遗迹。[1]

中文名称

龙窑

门票价格

免费

所属城市

江西省景德镇市

所属国家

中国

发展历史

龙窑又称长窑,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它依一定的坡度建筑,以斜卧似龙而得名。

龙窑出现于商代,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制印纹硬陶,又烧制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至东汉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浙江上虞东汉窑址出土的青瓷碎片,经过化学分析和物理测定,已达到瓷器标准。东汉瓷器的出现与龙窑的改进有直接关系。早期龙窑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龙窑长达五六十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七八十米,一次可装烧二万件瓷器,对当时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龙窑逐渐增长,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完善,宋、元时期的龙窑出现了一种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即所谓的“分室龙窑”。直至当今,南方有的地区仍然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

龙窑自商代至明清时期南方地区多有砌筑。明代以前,南方各产瓷区,如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江西和湖南等地均广泛采用。到2013年为止中国长江以南及东南亚部分地区仍保留有少数龙窑。

窑体结构及示意图

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成一长隧道形窑炉,约与地平线构成10~20°角。窑头角度较大,约20°,中部约15°,后部约11°。窑头有预热室,窑尾通常不设烟囱或设置很矮小的烟囱,因龙窑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窑长约20~80米,陶窑可达100米,宽约1.5~2.5米,高约1.6~2米。横断面积以窑头最小,便于烧窑开始时热量集中,利于燃烧,中部最大,窑尾大于窑头而小于中部。拱顶成弧形,两侧上部或窑顶有多排直径约0.15米的投柴孔,窑身两侧有两个窑门。全窑结构简单,建筑费用较低,不需尺寸严格的拱砖。龙窑作业时,在窑室内码装坯体后,将所有窑门封闭。先烧窑头,由前向后依次投柴,逐排烧成。烧成温度最高达1300℃,并可控制还原焰。

龙窑结构示意图

建筑示意图

主要特点

龙窑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杂柴、松枝等植物为燃料,窑内火焰多平行窑底流动。加上此种窑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温快,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故有说龙窑是青瓷摇篮。影青、黑釉瓷等大都是在龙窑里烧成的。同时装烧面积大,产量高。

①窑体倾斜设置,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所造成的几何压头能克服料垛阻力,使窑在接近零压状态下操作,减少了漏气、吸气现象。

德化龙窑

②由于燃烧段逐渐后移,有效地利用了烟气热量和产品热量,使热损失显著降低,并可提高燃烧温度,缩短生产周期。

③由于烧成快,窑体散热与蓄热不大,单位产品的热量消耗较少,其热效率接近于隧道窑。

④窑的结构简陋,使装窑和出窑的劳动强度大,难以实现机械化和半自动化。

⑤窑内温度和气氛波动较大,烧制大件产品和比较致密的工业陶瓷容易发生冷裂。有时由于烧成温度下的保温不足,影响烧成质量。

代表遗址

德化龙窑

龙窑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窑呈长条形,依山坡所建,自下而上,如龙似蛇,故名,亦称蛇目窑、蜈蚣窑。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因建在山坡上。

德化龙窑始建于唐代中晚期,北宋时结构更为合理,一般长20米,坡度在10-28度之间,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头设火膛,窑室分若干目(节),阶梯通道两边放窑门若干个,装出制品通道。每节两侧窑墙处设投柴孔(火眼),对称排列。窑尾设挡火墙,墙底部放通烟孔,墙后设烟火巷,俗称烟囱,高3米,宽0.4米,长依窑体而异。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余热。

北宋时期的龙窑,窑身较窄较短。南宋时期,窑身加宽,窑体变长,窑床铺沙,坡度较小。这种窑炉,明清时期仍继续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还是以龙窑为主。20世纪60年代,全县有龙窑近百座,大部分依山坡,砌筑,长约43米,分32目,窑头6目,高1.2-1.7米,长1.1-1.7米,目宽1.2-1.6米,窑中到窑尾26目,高1.85-2.5米,长1.8-2.2米,宽2.4-2.6米,窑两侧每隔5目各放一窑门,高1.6-1.8米,宽0.4米。窑头设烧火膛,每目窑膛的两边对称各放一个投柴孔,也是观察火色孔,孔大约0.15×0.2米。最后一目置闸壁(挡火墙),壁脚放9个通烟孔,倾斜度约25-27度,结构合理,装烧容量大,升温适度、均匀,成品率高,同时事故少,操作容易。

龙窑属于柴窑,由于以木柴为原料,现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电窑、油窑、液化汽窑、天燃气窑。

南风古灶

南风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近500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世界上现存一条还在使用,最古老的柴烧龙窑。窑是依山而建,窑身全长34.4米,内长30.87米,犹如一条巨龙从天而降一般,所以当地居民就把它叫做“龙窑”。但是石湾的居民又称龙窑为“灶”,因为窑头烧柴的地方像旧时家里烧柴做饭的灶头一般,而且陶工都是靠龙窑烧产品养家活口,他们觉得龙窑就像家里的“灶”一般重要。加上这条龙窑的灶口正对着南方,而且灶尾榕树成荫,每到夏天凉风习习,故称“南风灶”。

2013年8月,南风古灶龙窑开始大修,至今历时一年。[3]

2014年8月23日,第五届龙窑柴烧文化节在石湾南风古式开幕。两条大修后的龙窑重新点起薪火。首批入窑的,是南风古灶园区及工艺美术协会超过50位陶艺家的作品。龙窑由于其独特的氧化气氛,所烧制的产品会有其他窑没法达到的釉色效果。[3]

由于龙窑是高温烧制产品,最高温度可达1300多摄氏度。热胀冷缩和高温熔融等因素,使龙窑会变烂或变形,窑背拱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大修。

窑体大修先要把内窑墙和窑背拱全部拆掉,外窑墙及旁边的红砂岩、夯土则保留,那是明朝留下的古迹。之后,就要根据之前了解的情况,为龙窑重新开线、定位。定好位后,就要组织工人砌砖。[3]

高灶

高灶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较同园区内的南风灶建造时间晚,由明代沿用至今的古龙窑,已有400多年历史。

窑之形制及坡度与南风灶近似,窑向正南,左侧设窑门四,右侧窑门三,窑内结构如园拱券顶隧道,以小型砂砖砌成。窑膛平面略呈船底形,总长38.25米,窑口、中段及窑尾宽度分别为1.85米、2.25和2.2米,内通高1.80-1.95米。窑顶厚约0.25米,窑面原有42排火眼,建国后改为33排,除窑口一排3个外余均5个火眼。明清时期该窑为陶业大行“水巷大盆行”的专业龙窑,历来以煅烧大盆类产品为主。对研究制陶史及古代煅烧工艺有重要价值。

2001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8月,高灶、南风灶开始大修,至今历时一年。

2014年8月23日,第五届龙窑柴烧文化节在石湾南风古灶开幕。两条大修后的龙窑重新点起薪火。首批入窑的,是南风古灶园区及工艺美术协会超过50位陶艺家的作品。龙窑由于其独特的氧化气氛,所烧制的产品会有其他窑没法达到的釉色效果[1]。

龙窑茶具

龙柴窑烧制全部以松柏木为燃料。须在龙窑前两段处,在龙身高度离顶上壁面75厘米处的地方投火方能烧制成功。靠万斤松柏枝燃烧时释放的柏油及混合物附着在茶具上形成釉色,珍贵天然,不带一点化学颜料。约7吨松柏木才能烧出一窑。因火候极难控制,且需连续烧制27个小时,每窑的成品率极低,故产品极其稀少珍贵。历史至今没有一件完整的柴窑茶具遗留下来,堪称绝品。

共2张

唐人祥龙窑茶具

考古发掘

在2013年对江西景德镇南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多达数十吨的窑具和瓷片标本。同时在遗址中揭露清理出一座长达78.8米的龙窑遗迹,这是到2013年为止发现的保存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

南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下辖的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是景德镇市境内已知的最早窑业遗存。南窑遗址于1964年被发现,乐平市博物馆分别于1983年和2008年两次对其进行普查、复查。

2013年3月至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乐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厦门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分三个区域发掘5 5米探方36个,揭示龙窑遗迹2座、10个灰坑、1条灰沟、1条道路遗迹。总计揭露面积1013.5平方米,出土多达数十吨窑具和瓷片标本。

其中,考古人员在南窑遗址东南部揭露清理的一座龙窑遗迹长达78.8米,遗迹由窑前工作面、火门、火膛、窑床、窑墙、窑尾等几部分组成,窑内出土有青釉和黑釉执壶、罐、盏、腰鼓等。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以及出土遗物,可以推断出这座龙窑是特色鲜明的中晚唐时期龙窑,是到2013年为止考古揭露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也是景德镇地区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窑炉遗迹。

考古研究表明,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南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填补了乐平市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也把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一步。[1]

龙窑遗址

1986年,在省博物馆专家的指导下,开始对大岗山东坡的一号唐代龙窑遗址进行发掘清理。该古窑从下向上延伸砌筑,窑床倾斜25°,顶已塌落;中段残长9.55米,前宽2.64米,后宽2.8米;窑壁夯土与砖合构,厚0.27米。窑内有一层厚10~14厘米红褐色土层用以垫烧陶器,清理后可见窑床上有规则地排列着一个个经高温燃烧过的圆窝,窝内还残存着陶碗近百个。距龙窑20米开外发掘的两处“探沟”中,发掘出碗、碟、钵、二耳罐、四耳罐、六耳罐、盆、缸、釜耳杯、炉、两耳短颈展口壶等古陶十多种共上千件陶器,估计为废弃物堆积层。陶器以施青釉为主,部分施酱釉,多呈短釉露胎;碗多作饼足、圈足、壁形足,造型有中、晚唐特色。

1987年3月,二号唐代龙窑遗址在大岗山北坡出土。龙窑残长9.06米,前宽2.2米,后宽2.36米,壁厚0.2米,窑床倾斜13゜。上有垫烧托钵104个,陶器除上述品类外,还有烛台、反唇碗、器盖等。

唐代龙窑遗址属广东首次发现,出土有显著唐代陶器特色的碗、碟、盆、缸、罐等陶器百多种上千件。唐代龙窑的发现,修正了长期以来“唐窑为馒头窑”的推断,对广东古代窑业演变史提供了重要史实和线索,具有教高的考古价值。为保护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