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梅瓶瓷器,你有价值100万~5000万的藏品吗?
我的蛋化石
瓷器上有哪些有趣的龙纹或者龙的形象?
谢邀~~~~
瓷器上所体现的龙的形象丰富到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一直以为龙是高冷的、唯我独尊的,实际上它也有着接地气的一面,在这里大家来看看与我们心目中不太一样的龙吧。
猫脸龙
这个想必大家有所了解,上海博物馆藏洪武青花春寿龙纹梅瓶,体态一如元之旧样,但头部变化很大,呈圆形猫脸,俗称猫脸龙。 此类龙形象还在洪武釉里红梅瓶出现过,其头部特点均为角软无鬣,圆脸猫睛,十分奇特。
猪嘴龙
故宫博物院藏永宣时期的青花云龙纹天球瓶,青花穿花龙纹扁圆瓶,景德镇永乐 地层出土的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龙之形象生猛,通身粗壮,四肢强健;趾甲较之元龙缩短,形如匕首;龙首饱满,张嘴龙上颚翻卷如象鼻,闭嘴龙嘴钝如猪,俗称猪嘴龙;眼侧如比目,角齐如刀切,极少分叉;鬣毛丰满呈球状,怒发冲天,排列整齐;总之一派勃勃生机,反映出明初永宣时期的国力与国势。
“眼镜”龙
进入明中期,瓷器上的龙纹逐渐发生改变,以成化弘治作品为例,龙纹由永宣之凶猛向成弘之俊美转化。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龙纹天字盖罐,龙奔波于海水之上,尽管身上也三弯,也翻肘向上,配上一副眼镜眼,总给人水中玩耍之相,不思进取。
千年龙(翼龙)
正德皇帝为明代最不循规蹈矩的君王,他一反旧制,喜武厌文,让龙插上翅膀,翱翔天空。有明一朝,翼龙形象基本只见于正德时期,故宫博物院藏正德青花应龙纹出戟尊,颈腹足三层均饰应龙纹,龙肩长翅,呈飞翔状,让龙之飞翔具体,不再抽象,算是正德一朝独特贡献。应龙,民间说法是有翅膀的千年龙,五百年的则为角龙。
“蟹爪”龙(无为)
嘉靖时期的龙纹至此变得粗率,有点儿找不到北的感觉,与其他道教相关的图案比,龙纹显得漫不经心,尤其大器上的龙纹本应该扭动身体,但嘉靖去掉扭,只剩下动,爪不再锋利有力,而如蟹爪一般松散,鬣毛如湿重的帽子,头方眼圆,嘴巴似能张不能合,看一看故宫博物院藏青花云龙纹罐即可体会。
五彩龙
故宫博物院藏嘉靖五彩龙纹绣墩,座面龙为正面形象,这种正面龙自嘉靖始。龙处于兴奋状态,一副首次登台演出的样子,四肢夸张如拉丁舞姿;器身龙披五彩,背之鳍与腹之蜃重彩勾勒,鬣毛如彩旗飘扬;这点与后世万历五彩某些龙纹作品近乎相同。
喏,对龙的形象刻画生动的展现了古代帝王的文化精神,今天咱们就先说到这儿吧!
祝大家周末愉快!
该回答资料摘选自文藏头条号《马未都谈龙纹|从瓷器上的龙纹看明朝兴衰》
古瓷旧器如新就是宝怎么理解?
这个问题很好,也是很多收藏古瓷的人常提起的问题。
古瓷如新一般几种现象:
一、新出土和传世品的区别,很多稳健的初学者,多只看包浆、使用痕迹。这一般都是一些明清瓷器的传世品,多是回流的古瓷,玩这类古瓷有一定圈子,并很活跃。但这几十年新出土的,如运河、窖藏等出来大量古瓷,储存条件较好的,特别是陷于淤泥、细沙之中,几乎没有受空气氧化,出土后,认真清洗,如新。
传世品:
出土器:
二、有些瓷种本身胎釉工艺好,就不易老化,再加上新出土,如新。如龙泉窑,越窑(唐--北宋)、耀州窑等等,胎质致密,釉质肥厚,不易氧化,新出土的都是如新。
南宋龙泉窑
耀州窑
耀州窑
越窑秘色瓷
越窑秘色瓷
赝品和珍品的区别:古瓷如新或包浆浑厚这都只是古瓷的表象,不是鉴定古瓷的根本,古瓷的根本是胎、釉、彩料、画工等。认识了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古瓷传承及烧造工艺,深刻理解了胎、釉、彩料、画工等,就不会被表象所困惑,从根上去认识古瓷。
残器标本的学习对古瓷胎、釉、制作工艺的认知,极为重要。这就是认识珍品与赝品的根本。不会被古瓷器物的表象所蒙蔽。
整个明代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个什么来头?
沐王府,在明朝历史上绝对是颇为“传奇”的存在,虽然历代沐王府的主人都不是明朝的皇室宗亲,更不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但是整个沐王府却能坐镇云南,拱卫大明王朝的“南大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可谓是“与大明同寿”。
虽然期间也出现了一些朝廷中央与沐王府治下的云南地方不相和谐的“小插曲”,但整体来说沐王府自始至终都保持了对于大明王朝自始至终的忠诚,特别是沐王府为延续明朝的国祚与保全皇室血脉奋战到了最后一刻,这份忠心与品格也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与称颂。
沐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沐英,用战功和忠诚开创了家族基业。“沐王府”,虽然名为王府,但是真正能称得上“王”的,只有沐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沐英一人。
沐英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从小家境贫寒,父母早亡,独自流浪到了濠州城,后被朱元璋发现,就此成为了朱元璋的义子,并改姓为“朱”。此时的沐英只有8岁,并且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尚未出生,于是,朱元璋和其原配妻子马皇后对沐英视如己出,不仅让其读书识字,还让其跟随大军出征,培养其行军打仗的能力。而沐英也在朱元璋的悉心培养与教导下,在军中不断崭露头角,其作战勇猛,立功无数,成为朱元璋非常重要的帮手,为朱元璋最终一统天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明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被朱元璋册封为为“西平侯”,赐丹书铁券。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大军征讨云南,在这之后,沐英等人又平定了云南地区的叛乱,彻底稳定住了云南局势。
随着朱元璋将傅有德和蓝玉召回,沐英就此开始镇守云南,而除了平定云南地方土司的多次叛乱,维持云南稳定外,他还在积极组织了云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大力发展国计民生。
沐英命令军队在云南大搞屯田,并且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百姓种植,这也使得云南地区的屯田总数达到了百万余亩,粮食产量高速增长,云南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百姓的生活条件就此得到显著提升。不仅如此,沐英还积极组织疏浚河道、兴修水利、建设道路,鼓励商业贸易发展,同时,他还大兴教育,鼓励办学,增设府学、州学、县学达几十所。
可以说,沐英主政云南的十年时间里,云南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他本人也在云南百姓以及少数民族部落中,拥有着极高的声望,就连此时的缅甸、越南地区也都是深知其威名。
沐英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并且与南京远隔万水千山,可朱元璋非但没有对他产生过任何猜疑,也没有像对待其他一些功臣那样加害于他,反而是自始至终都对其信任有加,以至于朱元璋不止一次的公开表示,沐英镇守云南可以让他高枕无忧。
而之所以会如此,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沐英对于朱元璋的那份绝对忠诚,让朱元璋倍感欣慰,甚至是有些颇为感动。
洪武十五年(1382年),对于沐英有着养育之恩的马皇后去世,这让沐英“心痛如绞,口吐鲜血”,一再上疏表达自己的哀痛心情,就连朱元璋都为之动容。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离世,不仅让朱元璋深受打击,就连沐英听闻这位与自己从小相伴长大、关系亲密的兄弟和未来国之储君离世,也同样是心痛不已,悲伤欲绝,并就此开始卧床不起,两个月后便因为伤心过度,便与世长辞了。
沐英去世后,他的灵柩被运送到了南京,朱元璋亲自前往迎接,并对其予以了厚葬,同时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赠谥号为“昭靖”,配享太庙。
在这之后,沐英长子沐春袭承了“西平侯”的爵位,并接替他的父亲继续镇守云南,到了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时期,沐氏家族又被晋封为“黔国公”的家族爵位,如此世袭罔替。
此后,沐英的后世子孙虽然依旧住在“沐王府”,但是除他之外,都只是享有“黔国公”的爵位,再无一人被封王爵,因而他也成为了“沐王府”历代主人中,唯一的“王”。
沐王府虽然世守云南,但依旧受到了朝廷中央的极大节制。沐英之子沐春去世后,他的弟弟沐晟成为了“西平侯”。而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沐晟便遭到了岷王朱楩的弹劾,称其暗中与建文帝朱允炆有过往来,并且整个沐氏家族世守云南,手握重兵,成为了朝廷的威胁,应该对其进行制裁。
不过,朱棣虽然对于沐晟也是颇有微词,但考虑到云南的特殊情况,少了沐王府的镇守,其他人确实是难以胜任,于是便驳回了朱楩的弹劾,继续让其镇守云南。
“初,岷王封云南,不法,为建文帝所囚。成祖即位。遣归籓,益骄恣。晟稍持之。王怒,谮晟。帝以王故诏诫晟,贻书岷王,称其父功,毋督过。”
在这之后,由于沐晟在平定安南的过程中建立了功勋,朱棣又将其晋封为“黔国公”,沐王府的声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或许这个时候有朋友会问,既然沐王府有着如此权势和地位,同时又握有重兵,可为何从来没有听说过沐王府有过任何谋反的举动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沐王府虽然世守云南,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朝廷中央的节制的。
明正统五年(1440年),明英宗向云南地区派驻了巡抚,并且在云南地区建立了“三司系统”,可以说这样一来,就此改变了此前沐王府“一家独大”的局面,沐王府的任何行为,特别是用兵的举措都要受到朝廷的监督与限制。再加上一直以来,历代“黔国公”都是由皇帝亲自册封的,这也进一步强化了朝廷中央对于云南沐王府的控制。
其次,沐王府在云南,但是沐氏家族的陵寝却在南京。
前文中也说到了,沐英去世后,灵柩就被拉到南京安葬,而历代的沐王府主人去世后,也是按照极高的礼仪,葬在了南京,这也就使得沐家后人有了很深的忌惮。不仅如此,如同其他藩王之子被安排在京城为“人质”一样,沐王府中也有人被扣在了京城为质,从而也就让其不敢再有非分之想。
再次,就是沐王府确实对大明王朝是忠心可鉴的。
沐英十世孙沐启元袭承黔国公的爵位后,骄横跋扈、轻狂不法,甚至纵容家奴残害百姓,而就在当地官员准备惩治沐王府涉事家奴的时候,沐启元居然调集兵马,用火炮对准巡按公署,气焰极为嚣张。于是,沐启元的母亲宋氏将其毒死,并主动上疏向朝廷请罪,就这样她的另外一个儿子沐天波成为了新的黔国公。而这位沐天波虽然也曾有过对抗朝廷,拒不交饷的一幕,但在正统明朝灭亡后,也是他始终扶保这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纵观沐王府镇守云南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尽管朝廷中央也与其有过一些小的摩擦,但总体而言,双方的关系还是非常的融洽,实际上,这也是制度和人心共同作用的结果。
沐王府的最后一任主人沐天波,用生命践行着对于大明王朝的忠诚。崇祯元年(1628年),其母宋氏毒杀了孙沐启后,年仅十岁的沐天波袭承了“黔国公”的爵位,成为了沐王府的最后一任主人。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正统明朝就此灭亡。与此同时,盘踞四川的张献忠开始觊觎云南,不断袭扰云南边境,而云南内部也出现了地方土司叛乱,沐天波就在“沙定洲叛乱”中险些丧命,并被赶出了沐王府。
最终,沐天波在孙可望等人帮助下,重新恢复了对于云南的控制,并且顺利归附了南明永历政权,开始全力扶保永历皇帝朱由榔。
起初的时候,李定国“两厥名王”,大败清军,收复大片故土,从而让人们看到了明朝“复国”的希望。可伴随着孙可望与李定国的反目成仇、倒戈相向,以及后来孙可望的主动向清军投降,永历政权的军队开始节节败退,永历皇帝朱由榔只能狼狈的越过国界,逃到缅甸境内,而沐天波也依旧跟随在朱由榔的身边,寸步不离。
然而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时候,“咒水之难”爆发了。
此时在缅甸国内,莽白发动政变,成为新的缅甸国王,而已经率兵进入缅甸境内的吴三桂也不断向莽白施压。于是,莽白向永历皇帝朱由榔捎来口信,让他过河同饮咒水以盟誓相约友好,朱由榔等人看出了这就是一桩“鸿门宴”,便安排了沐天波代为前往。果然,当沐天波到刚刚到达对岸便遭到了重重包围,与此同时,朱由榔的驻地也遭遇到了危难。
在此情形下,沐天波奋力抵抗,希望能够杀出一条血路重新与朱由榔会合,但终因寡不敌众,在奋力击杀九名缅甸官兵后,力战而亡。随他一同过河前往的幼子沐忠亮也同样遇难,父子二人就此客死在了异国他乡。
至于永历皇帝朱由榔,也在被莽白擒获后交给了吴三桂。康熙元年(1662年),朱由榔在云南昆明的篦子坡,被弓弦直接勒死,其余家眷也被尽皆屠戮,大明王朝的皇族血脉最终断绝。
对于沐天波舍生忘死,忠肝义胆的举动,清初学者邵廷采有着这样的评价:
“跋涉从亡,流离异域,不屈以死,见危授命,斯亦无愧其祖宗矣。邵廷采的评价真是中肯,沐天波忠贞不二,不屈而死,真的无愧于他的列祖列宗,无愧于大明百姓,无愧于汉家衣冠。”
而这不仅仅是对沐天波本人的极高赞誉,同时也是对为大明王朝镇守云南两百多年的沐王府所给予的充分肯定。
南京博物馆镇馆三宝?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年代:南朝年代:南朝
尺寸:纵80厘米,横240厘米
1960年4月,考古专家在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宫山发现了一座南朝大墓。墓内首次发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壁画分为两部分,各长240厘米、高88厘米,分布在墓室两侧,由近300块砖拼砌而成。
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年代:明年代:明
尺寸:纵80厘米,横240厘米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代皇家寺院——大报恩寺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的地标,它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
可惜1856年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中,后来考古工作人员根据史料记载,用1958年在南京中华门外明代琉璃窑遗址上(位于今雨花台区)发现的琉璃构件,并结合民间征集的构件,修复组合成今天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坤舆万国全图
年代:明年代:明
尺寸:纵 168.7厘米,横380.2厘米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神宗献上了一幅地图,图首右上角题“坤舆万国全图”6字。这份礼物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可在古代却极为难得。人们对于世界认知的匮乏和技术的困难,使得绘制的地图很难精准,且错误百出。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不仅影响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所生活世界的认识。地图绘制技术也不断飞跃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