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绿釉瓷器图片,辽代的瓷器该怎么鉴定?

契丹族建立的辽國,國人以游牧、渔猎为生,原本没有陶瓷生产。随着与中原地区交往的不断深入,中原的陶瓷器和制瓷技术传入辽國,并逐渐为其掌握和发展。

辽代绿釉瓷器图片

目前所见,辽代烧造瓷器的窑口有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缸瓦窑、辽宁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南山窑、北京龙泉务窑、赤峰窑等。

辽瓷的造型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中原形式的大都为中原固有的样式,主要有杯、碗、盘、碟、壶、罐、瓶等。属于契丹形式的有长颈瓶、凤首瓶、鸡腿瓶、洗口瓶、鸡冠壶等。随着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两种形式的品种相互有所借鉴。

辽瓷的各窑口瓷胎粗厚而坚硬,施釉前须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罩釉。辽瓷釉的分类有:三彩、颜色釉(黄釉、白釉、绿釉等)、釉下彩等类型。

三彩鱼形壶 高15cm,口径5cm,足径7cm

黄釉提梁壶 高29cm,口径2.5cm,足径7.5cm

白釉刻花鸡冠壶 通高26.4cm,足径7.4cm

黄釉执壶 高36cm,口径3.5cm,足径8.5cm

三彩印花盘 高3cm,口径14.5cm,足径8cm

白釉刻划花花口注壶 高32.8cm,口径8.4cm,足径8.2cm

三彩刻花兔纹小碟 口径12.2cm,底径7.5cm,高3.1cm

黄釉凤首瓶 高38.1cm,口径9.7cm,足径7.6cm

黄釉葫芦式执壶 高24.8cm,口径2.8cm,足径6.7cm

三彩刻花鹭莲纹盘 高3.1cm,口径12.2cm,足径7.5cm

绿釉划花单柄壶 高14.2cm,口径5cm,足径7.5cm

赤峰窑白釉划花填黑彩牡丹纹尊 高39.5cm,口径19.8cm,底径18.5cm

三彩印花方盘 高2cm,口径12cm,足径7.5cm

需不需要下酒菜花生米之类的?

应该有

古代肉类都挺珍贵的 下酒寻常百姓用豆类 富人家当然是珍馐百味哪管你下不下酒。鱼香肉丝什么的 要是武侠小说里面就是湖北豆皮 福州香饼 羊肉火烧这类比较容易吃得口干舌燥的东西。

汪老曾考证过宋朝人的下酒菜,据说不用菜,而用鲜果:像柿子、梨子、炒栗子、甘蔗等。

汉著《儒林外史》写到“挥麈清谈”,杜慎卿与先生宴酒,有樱、笋等清疏几盘下酒。杜慎卿酒量很大,让众人吃莱,自己拣几片笋和几个樱桃下酒。如此传杯换盏吃到宴会接近尾声,下酒的菜竟变成呜呜咽咽的笛声,和着清唱的《清平调》,继续还要喝几杯……

衣食住行人生四大里,食跟谁都谈得来,都谈得有趣,来得亲切。

有位机灵活跃的老先生,他的“佳偶例菜”也要听一听:螃蟹和醋、烤鸭和甜酱,包括西餐里渗鳘鱼和柠檬片、猪肉和苹果,原来是天涯海角毫无关联的东西,偏偏缘分天注定,像他和杨绛,结成了佳偶天成的眷属,热热闹闹拆不开。

夏天到了,轻衣冷食有凉方,要吃凉面搭配酒饮的。

古代叫作“槐叶冷淘”。把槐叶磨汁入面,煮熟过水浇卤,夹起来的时候“碧鲜俱照箸”,让人食欲大增。苏轼和黄庭坚交好,同时也颇好。黄庭坚爱南京白面做冷淘,浇的是襄邑的熟肉。苏轼独门秘技“翠缕冷淘”。采新嫩槐蕊揉汁萃面,“薄捏缕切,以急火沦汤煮之。候熟,投冷水漉过,随意合汁浇供,味既甘美,色亦青碧。”

生活让人感到什么?吃喝会觉得确定的幸福。只一口,就可以回到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浑身通透。这时,你会发现自己有过的问题,不大。

张文藻墓发掘真相是什么?

上干货资料!带大家穿越一次。

网络上现在有不少谣言,这就是网络写手把两件事情糅杂在一起的结果。

历史其实本身已经很有意思了,没有必要再移花接木牵强附会。看多了娱乐文章,也让笔者来帮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以下内容都来自文物研究院和文物管理处记录,大家一起学知识了~~~

“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出自山西高平市五代十国古墓。意思是这墓有一天会再被人发掘,重见天日。而人一旦老去,就再也不能回到年少。其意境沧桑,不能不让人嗟叹。

张文藻墓来自河北张家口宣化区八里村张氏墓葬群。以出土了一整桌辽代的食物出名,整个墓室让人仿佛跨越千年之久。

高平墓

高平墓大约修建于五代十国时期,仿木质结构的墓室修筑精美,白炭打底的彩绘豪华,是上党地区典型的官吏大墓。但墓室内既没有棺木,也没有任何陪葬,可以说是空空如也。不过仍旧可以从墓室墙上的彩带可以看出未完工的痕迹。

东室门口的左墙上,有朱砂行书体留下的12个红字,即“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言辞之中落寞之情呼之欲出,感叹了人生的无常。结合五代十国时战乱不断的世情,这可能是墓主人,修墓人,甚至盗墓者的内心真实写照。

根据形制判断,该墓主人应该是当地的豪门大族,在墓室进入最后装修阶段废弃封闭。如果这些话真出自墓主人之手的话,也可以想象当年他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景象,在为自己修造好华丽的墓室之后,却因为突发的变故无法在以后使用,以至于让这个精美的墓室被封闭后落入历史的尘埃,被人们遗忘。

考虑到墓地处于当时北汉地界,可能墓主人跟后周与北汉之间的多次战争有关,特别是高平大战更有可能。该次战役后周柴荣军先败后胜,斩杀北汉军8万余人。也许墓主人参与了大战,并且战死疆场,再也没有机会完成自己的墓葬。只留下两行墙壁上的红字空自见证千年岁月。

张文藻墓

说到张文藻墓,因为墓室中一张摆满饭菜的餐桌而出名。仿佛主人刚刚宴请完宾客还来不及收拾,让人颇有穿越近千年之感。

这个墓穴在1993年被灌溉的村民因为地面渗水发现,是当地10座较集中的辽代地下古墓之一,出土了拥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壁画和80多件随葬品,当然还有那桌饭菜。整个墓室采用了仿木制建筑结构,尽力用砖石给主人张文藻和他的妻子搭建了一所微缩的,近似于生前的舒适居住环境。

(图为墓室结构图)

墓道长6.8米,有11级阶梯,墓室前后全场5.68米。从斜坡走下阶梯后,迎面就是一座3.68米高的仿木质结构的门楼,呈拱门形状,拱券上描绘有流云和缠枝莲花图案。外侧为门额,上装饰有两枚兽面门簪。门柱上有画有各类摘枝花卉五组。

(图片来自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侵删)

这座门楼中间的木门还上了锁,犹如真实的房屋模样。一开门,人们便能一眼看见两旁欢迎的门吏。这是典型的契丹人发型,“髡(音昆kun)发”。也就是在额头上留一小撮头发,其余的全部剃掉。

往前几步进入了前室。这里只有近3个平米大,2.4米高。顶部正宗描绘有莲花藻井,中间镶嵌一枚铜镜。四角有画宝相花的斗拱。

从前室继续向前又是一道木门,通过短短的甬道可以进入后室。这里稍大,有近8个平方。顶部被画上了圆形天幕,代表星空,内有太阳和28星宿。中心处也有莲花藻井和铜镜。东面墙壁画有窗户,西面墙壁则是红色假门。背面中央有一座砖雕的门楼,也是仿木结构,制作的小巧玲珑。

张文藻墓室内壁画相当精致,前室内拱门上有“五鬼图”,其中一鬼头戴乌纱帽,三鬼手拿刑拘,一鬼貌似被牵索,貌似冥府判官抓鬼的情景。寄托了主人驱邪避灾的愿望。

(图片来自豆瓣,侵删)

前室东面墙壁有“童嬉图”,描绘了一个女子和七个不同打扮的孩童,其中最右侧的孩童正在拿桃,左侧的几个孩童则在茶箱或者食盒后面躲藏窥探。画中人物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看了让人觉得妙趣横生。画中表现了选茶,碾茶,煮汤,点茶的全套道具和搭配的果品,可见当时茶艺再从宋国传入之后,辽国社会生活中茶文化的重要地位。

前室西面墙壁有“散乐图”,画中有头戴幞头身穿袍服的七人,其中五人吹奏,两人舞蹈,俨然私人乐队为饮宴助兴的场面。

甬道上还有“三老对弈图”,画中三位老人分别为儒释道打扮,体现了三教合一的境界。

后室顶部的星空原为淡蓝色,红点为点点星辰,再以红线相连,成为28星宿。共211颗星,都有据可查,相当细致。

后室西面墙壁描绘了两名侍女,一人正在锁门,一人正在点灯,动作生动,犹如平日生活一般。其他墙壁也有许多较独立的壁画,画风均流畅统一;各处的梵汉经文也笔触细腻很有风范。

在陪葬品方面,前室空旷,主要集中在后室。后室北面门楼之前放置着砖石棺床,长1.06米,宽0.76米,高0.45米,上面即是张文藻和妻子贾氏的小型木棺,里面是火化后的尸骨和衣服残留物,周围是随葬品,绝大部分保存完好。

棺木前放着一张大木桌,这就是照片里那张满满当当的餐桌了。上面摆有黄釉白釉的碗,盘,瓶,漆筷,汤勺和雁足灯。碗盘里装着各种食物,有板栗,梨子,整串的葡萄,槟榔,豆子,和面食品。其中,梨子,槟榔,葡萄已经干枯,但35颗板栗被放在一件黄釉龙首碗中,虽然时过千年,表皮依然完好无损,犹如鲜货,不禁让人垂涎。

因为张文藻信奉佛教,所以桌上都是各类素食。

桌旁还有木制椅子一把,仿佛随时准备给主人坐下用餐。墙边放着的陶仓里有粟(小米)和高粱。厉害的是另一个绿釉鸡腿瓶,里面装满了橘红色的液体,开封时还溢出一些香味,后来化验出这就是辽代的葡萄酒。可见我国民间早已普及种植和酿造葡萄酒。

(图为盛装葡萄酒的鸡腿瓶)

(图为遗物分布图)

结合墓志铭,我们可以知道,张文藻出身辽国的世家大族,他身材雄壮魁梧,性格刚毅独立。力气很大,可以敌得过两三个大汉。三十岁以后戒了酒,远离声色,勤劳为家,为周围乡邻做了很多善事。他与1074年46岁时去世,二十年后和妻子贾氏合葬于此。周围10座墓地都是张家一族之人,可见当时张家的繁盛。而且也能看出当时山西一带民众笃信佛教,实行火葬的习俗。

通过这座墓葬,我们几乎窥见了近千年前人们生活的方式,仿佛可以和他们坐在了一起,谈天说地,举杯畅饮。

水浒传里的相扑与现代日本相扑是一回事吗?

严格说来,是源出同宗,仔细对比来,《水浒传》里的相扑,与当代日本相扑,区别还是很大。

照着日本《相扑之始》一书的说法,相扑运动最迟是在中国隋唐年代传入日本。而它在中国原本的名字,叫做“角抵”,即古代中国的摔跤运动。以司马迁的记载,早在黄帝蚩尤时代就已经兴起,出土文物壁画更告诉我们,中国秦汉时代的“角抵”场面,与今天日本的相扑运动,更是分外相似。今日日本相扑,堪称古代中国“角抵”在日本的变体。

至于《水浒传》里的“相扑”,则是这项中国传统摔跤运动,发展到宋朝时的称呼,以宋朝人高承《事物记原》里的原话说“(角抵)今相扑也”。这个时代,也是“相扑”运动走出宫廷军旅,在民间火热风靡的岁月。

有多火热?宋初《角力记》里记载:当时中原地区好些村庄,对“相扑”简直着迷到狂热的地步,几乎是家家玩命苦练,到了秋收之后,农民们有闲有粮,更是摆开场子开练,每次都是人山人海围观,场上搏杀的天昏地暗。这种比赛当时叫做“野场”,堪比今日打黑拳,由于搏杀太过惨烈,还曾闹出人命。以至于宋真宗闻讯后大惊,一怒之下严令禁止!

可这哪禁得住?拜北宋以来发达的民间商品经济所赐,“相扑”这个刺激运动,也很快在城市经济的刺激下迅速火热,北宋的民间娱乐场所“瓦子”里,相扑比赛就成了重头戏。每次都引来火热围观。好些相扑技艺精湛的高手,更是名闻天下,好些人凭着一场比赛胜利,可以瞬间从无名小卒变超级明星。比如《水浒传》里燕青打擂那段里的泰山庙会,就是北宋最高等级的全国相扑大赛,能够在这个赛事称霸,堪比今日世界拳王金腰带!

而到了南宋年间,民间相扑大赛的冠军,可就不止是拿奖金了,倘若运气好,还能一步到位,获得国家官职。南宋最高水平的护国寺南高峰露台相扑比赛,冠军常被授予军职,从一介民间武师,摇身变成享受高薪的国家军官。比如南宋温州相扑高手韩福,就在南宋理宗年间,凭着精彩夺魁,风光获得军佐职务。如此晋身门路,比起《水浒》里的招安路线来,同样是竞争惨烈!

值得一提的是,两宋的相扑运动,别看冠军们很风光,但要论民间相扑比赛里,最叫观众们血脉喷张的,却还是女子相扑比赛,全是清一色身材健硕的女汉子,上身只围个小肚兜下身穿短裤,在擂台上玩命搏斗。如此刺激画面,每次在宋代城市的瓦子里,都是标准的重量级重头戏。照着范纯仁的记录,还有好些土豪专门下重注彩头,一些女子相扑高手的一夜奖金,会比好些男相扑高手搏杀数月还高。

就连贵为天子的宋朝皇帝们,对相扑运动也是十分热衷,典型宋仁宗赵祯,就是曾经铁腕严打相扑运动的宋真宗他儿,却是对民间女子相扑赛事分外痴迷,多次亲自出席,惹得好些群众围观,连美艳的女相扑手都给晒一边了。

这般雷场面,令当时以忠臣自诩的名臣司马光,都是分外悲愤,特意写就奇文《论上元会妇女相扑状》,强烈要求取缔相扑运动。能叫这位后来玩命破坏王安石变法的老顽固使出洪荒之力,也足见相扑运动在当时的火热程度。而且哪怕司马光有破坏变法的杀伤力,对这火热的相扑运动,他的汹涌攻势,就好似拳头打棉花上,饶是他喊的凶,相扑运动照样热闹。

以现在话说,别说一个司马光,就是把广场舞大爷大妈甚至暴走团用时光机搬运到两宋年间,集体跑到瓦子里战场,也是休想阻拦火热的两宋相扑运动!

但千万别以为,这两宋相扑运动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作为中国传统摔跤重要阶段的两宋相扑,无论规则还是技法都已成熟,乍一看和日本相扑有些像,男选手都是赤膊露腿穿短裤,但技术含量却高的多,绝不是谁块头大就一定赢,相反因为允许摔绊拳脚各种技法,好些高手都是各有绝活,以小博大的精彩场面,更是年年不缺。

放在两宋的军队里,相扑更意味着一个专业的训练技能,北宋军队里的相扑手,就是承担高难度作战任务的专业部队,南宋宫廷里的“内等子”,更是清一色的大内高手。许多相扑运动火热的部队,诸如岳家军,西军等虎狼之师,更是在艰苦的相扑训练里摔打出来。相扑在那个时代,不止是一个惹眼运动,更好似一块磨刀石,磨出锋锐铁军!

而这个优良传统,也延续到了后来的明清两朝,明代的宫廷相扑运动,已经比两宋时冷清,军队民间却更加火热,尤其是多支以战斗力著称的军队,都以相扑见长,许多战功卓著的武将,更是相扑高手。典型吊打倭寇的战神戚继光,这位战将的兵书里,把好些中看不中用的民间武技骂的痛快淋漓,却偏偏在《纪效新书》中,强调了中国相扑的致胜技法。戚家军纵横东亚的强大战力,也是这般摔出来!

中国传统武技中,要论哪一家几千年来从来能打,无可争议,就有相扑!

如此辉煌,也正如宋代《角力记》里,对于相扑意义的精彩阐述:使观之者远怯懦成壮夫,已勇快也!《水浒传》里别样的相扑,拥有数千年积淀的中国式摔跤,就是这样一个足以唤醒国人武勇精神与慷慨血气的伟大武技,多少过往英雄,早已用精湛的技法与壮烈的担当,践行了这个不朽的信念。今日它的传承,依然不朽,依然在路上!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中国各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风物各异,文物众多,除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之外,各地发现或出土的文物多集中于省级博物馆收藏。

下面土鳖君就给大家盘一盘,各个省级博物馆珍藏的“国之重器”

壹丨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博物馆主体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国家一级保护建筑,这座创建于1905年的博物馆,其建筑主体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大楼。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主楼建筑面积1.1万㎡,其中,陈列区面积3000㎡。收录藏品62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3件。

黑博的镇馆之宝是一尊1956年出土于哈尔滨阿城区金上京遗址的铜坐龙。该龙高19.6厘米、重2.1千克,黄铜质地。龙首上扬,脚踏祥云,呈蹲坐形态。居史料记载,此龙为金世宗完颜雍御驾的装饰之物,亦动亦静,威武雄姿,浩气凛然。

除铜坐龙外,黑龙江省博物馆还珍藏了金·山水人物故事镜、金·双鹿纹玉佩等珍贵文物。

贰丨吉林省博物院

吉林省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建筑面积3.2万㎡,其中,陈列区面积1.7万㎡。馆藏文物12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95件。其收录的高句丽、渤海、东北抗日联军时期的特色文物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吉博的镇馆之宝是南宋著名花鸟女画家杨婕妤横324cm,纵24cm的《百花图卷》。

杨婕妤,生卒年月不详,为宋宁宗恭圣皇后之妹,南宋宫廷画师。

此卷共分为寿春花、长春花、荷花、西施莲、兰花、望仙花、蜀葵、黄蜀葵、胡蜀葵、菩提花、玉李花、宫槐、三星在天、旭日初升、桃花荷花、海水、瑞芝等十七段,每段皆用颜体小楷仔细的书标了花名、纪年和诗句。

该卷为典型的南宋院体画,为宋理宗谢道清皇后祝寿所作。整幅画用笔工致,设色典雅端庄,以极细致的笔法向观者展示了一幅百花斗艳,万物争春的向荣景象。

《百花图卷》是一件传承有序的文物,乾隆时被收入内府,后被溥仪赠送给胞弟溥杰,辗转藏于伪满皇宫的小白楼内。1945年,溥仪仓皇出逃后,散失于民间。后来,该画被大收藏张伯驹先生收藏,1964年,张伯驹先生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期间,将《百花图卷》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

除《百花图卷》之外,吉林博物院还藏有汉·白玉耳杯、辽·银釉鸡冠壶、北宋·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等珍贵文物。

叁丨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博物馆,其原馆址是位于沈阳市中心的奉系军阀汤玉麟的官邸,2015年迁至浑南新馆。

辽宁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10万㎡,其中,陈列区面积4.2万㎡,馆藏文物12万件。

辽博的镇馆之宝是宋徽宗赵佶的御作《瑞鹤图》。该画纵51cm,横138.2cm,为宋徽宗纪念政和二年正月十六日,群鹤云集于宋宫上空所画。

画作构图端正均匀,用极为华贵的配色和细致的笔法描绘出群鹤在宫殿之上盘旋翱翔,翩翩起舞,清俊有神、端庄贵气。

画作完成15年后,汴京被金军所破,此画散落民间,后被清内府所藏。1945年,溥仪欲携带此画逃往日本,途径沈阳时被苏军截获并藏于东北银行。1950年,由东北银行转交给东北博物馆(辽宁博物馆前身)珍藏。

除《瑞鹤图》之外,辽宁省博还珍藏了《虢国夫人游春图》(宋摹版)、宋徽宗御笔《千字文》、元·王蒙·《太白山图》、红山文化·玉猪龙、商·饕餮纹彩绘陶鬲等珍贵文物。

肆丨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建成于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之际,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

它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1.5万㎡,其中,陈列区面积7000㎡。馆藏文物10万件,以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文物为特色。

蒙博的镇院之宝为:1972年在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的战国·鹰顶金王冠。

这件王冠高7.3cm,带长30cm,重1.394kg,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匈奴酋长金冠饰。

该冠的冠饰是浮雕了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咬斗图案的半球。半球的顶部立着一只俯瞰羊狼相搏,并欲展翅高飞的雄鹰。金质的冠带靠人耳处浮雕了卧虎、卧马和盘羊图案,主体部分为绳索纹。整个金冠图案繁复,工艺精细,充满了浓郁的草原气息,充分的展现了匈奴人的彪悍。

除战国·鹰顶金王冠之外,内蒙古博物院还珍藏了北魏·鹿角牛头金冠饰、小河沿文化·鸟形双系彩绘陶壶等珍贵文物。

伍丨宁夏自治区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建成于1959年,其前身是位于银川市承天寺院内的宁夏地质博物馆筹备处。2008年,迁入位于银川金凤区的新馆内。

宁夏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3万㎡,馆藏文物4万件,以西夏文物为特色。

宁博的镇馆之宝为:1977年出土于贺兰山西夏王陵177号陪葬墓的西夏·鎏金铜牛。

这尊铜牛长1.2m、宽0.38m、高0.45m,重达188kg。为两眼圆睁,两角冲天,体态健壮的卧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连中间脊背也隐约可见,充分体现了西夏王朝高超的铜器铸造工艺。

除西夏·鎏金铜牛之外,宁夏博物馆还珍藏了唐·胡旋舞石刻墓门、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西夏·《上乐金刚》唐卡等珍贵文物。

陆丨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博物馆前身是建成于1939年的甘肃省科学教育馆。它也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2.8万㎡,其中陈列面积9000平方米,藏品35万件,以丝绸之路文物为特色。

甘博的镇馆之宝为: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的东汉·铜奔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马踏飞燕。

这尊奔马长45cm、宽13.1cm、高34.5cm,重7.4kg。是一尊身形矫健,昂首嘶鸣,大步流星的千里驹。奔马三腿腾空,一足踏燕,小燕惊愕的回首观望,生动的展示了出一股勇往直前的豪情。

除东汉·铜奔马之外,甘肃博物馆还珍藏了马家窑文化·旋涡纹彩陶罐、西汉·绢底平绣人像、齐家文化·《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等珍贵文物。

柒丨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于1986年对外开放,旧址为原青海地方军阀马步芳的私宅“馨庐。2001年,迁入位于西宁城西区的新馆内。

青博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2万㎡,陈列面积9000㎡。馆藏文物1.4余万件。

青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1996年出土于青海同德宗日遗址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

这只陶盆是目前发现的五件多人舞蹈纹彩陶盆其中之一,其内壁描绘的是祖先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场景,反映出了生活在五干年前的古人的日常情趣。这支陶盆的姊妹款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

除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之外,青海博物馆还珍藏了明·铜鎏金观音造像等珍贵文物。

捌丨新疆自治区博物馆

新疆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其馆名由当时到新疆视察的朱德元帅题写。2005年迁至乌鲁木齐西北路的新馆址。

新疆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1.7万㎡,馆藏文物3.2余万件,以西域诸国文物为主要特色。

新博的镇馆之宝为:1995年发现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的西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这件护臂长18.5cm,宽12.5cm,是典型的汉式织锦制品。它以鲜艳的白、赤、黄、绿四色在青地上织出的云气、鸟兽、茱萸、日月等纹饰,并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篆字。这八个字出自《史记·天官书》,其所谓的五星为“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是中国星相学中意义非凡的五颗占卜用星。五星齐聚于东方,乃是国家昌盛的吉兆之相。

除西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之外,新疆博物馆还珍藏了楼兰女尸、小河墓地女尸、唐·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残页等珍贵文物。

玖丨河北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创建于1953年,原馆址为保定古莲花池。1982年迁至石家庄市,与河北省展览馆同馆展览,1986年河北展览馆合并入河北博物馆。

河北博物院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5.3万㎡,陈列面积2.2万㎡,馆藏文物15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34件,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为主要特色。

冀博的镇院之宝为:1968年出土于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的西汉·金缕玉衣。这也是我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金缕衣之一。这件玉衣长188cm,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与玉衣同时出土的有镶玉鎏金铜枕、以及一套完整的葬玉。

除西汉·金缕玉衣之外,河北博物院还珍藏了同时出土于刘胜墓的西汉·长信宫灯、西汉·错金博山炉等珍贵文物。

拾丨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创建于1953年,但于1981年才对外开放,原馆址位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文庙院内。2006年迁至复兴门外大街的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首都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6.3万㎡,馆藏文物馆藏文物20余万件,常设展品5000多件。以北京地区遗址、墓葬、窖藏出土的文物为主要特色。

首博的镇馆之宝为: 1974年,出土于房山区琉璃河遗址251号墓的西周·牛头纹带盖伯矩鬲。

鬲(lì),原是一种三足炊具,后逐渐演变为重要的青铜礼器。首博的这尊伯矩鬲,是大臣伯矩因纪念受到了燕候的赏赐而铸造的纪念品。伯矩鬲高33cm,口径22.9cm,平盖,立耳,通体浮雕了7个牛头纹,盖纽为两个相背的立体小牛首,颈部饰夔纹,鬲盖、腹之内铸有两段相同15的十五字铭文。该鬲纹饰精美而复杂,造型奇特,雄浑大气,是国宝级的青铜器。

除西周·牛头纹带盖伯矩鬲之外,首博还珍藏了西周·见簋、商·三羊铜罍、战国·人形足双耳洗等珍贵文物。

拾一丨天津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18年的天津博物院,是国内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分分合合,最终于2004年由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和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合并而成。2012年,位于河西区友谊路的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天博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6.4万余㎡,其中,陈列面积1.4万㎡。馆内藏品20余万件,图书资料20余万册。以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为主要特色。

天博的镇馆之宝为: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出土于山东聊城的西周·太保鼎。

太保鼎,高50.7cm,口径23.36cm,重26kg,方鼎造型。鼎耳浮雕双兽,腹部四面分别饰有垂叶纹和饕餮纹,鼎足饰有扉棱,并在中间装饰了圆盘,鼎腹内壁铸有“大保铸”三字铭文。这尊鼎工艺精湛,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尊鼎足有圆盘的青铜器,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堪称国之重宝。

据考证这尊鼎为周召公所铸,也是唯一一尊在国内博物馆展出的“梁山七器”。1917年,时任北洋政府国务卿的徐世昌,将太保鼎连同西周太师鼎、小克鼎、克钟一并收入弢斋之中,1958年,其孙媳张秉慧女士将它们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除西周·太保鼎之外,天博还珍藏了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等珍贵文物。

拾贰丨山东省博物馆

山东省博物馆的前身是基督教浸礼会英籍牧师怀恩光主持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济南广智院,其旧址现为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鲁博迁至千佛山下,2010年,位于历下区经十东路的新馆正式开放。

鲁博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8.29万余㎡,馆藏文物27万件,自然标本8000多件。以山东境内出土的珍贵文物为主要特色。

鲁博的镇馆之宝为: 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一号大墓的商代·亚丑钺。

钺(yuè),本是一种类型于斧子的武器,商代之后逐渐演化成重要的礼器和陪葬器。亚丑钺,高32.7cm,刃宽34.5cm,肩宽23.3cm, 钺身有人面,其眉、眼、鼻、唇突起,呲牙咧嘴,造型狰狞。该钺正背两面的口部两侧,各有一个“亚丑”铭文。据考证,为商代望族的族名。

除商代·亚丑钺之外,鲁博还珍藏了西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战国·鲁国大玉璧、周·颂簋、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等珍贵文物。

拾叁丨河南省博物院

河南省博物院的前身是冯玉祥1927年在开封主持创建的河南博物馆,1961年随省会迁往郑州,1998年新馆落成。

河南博物院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5.5万余㎡,馆藏文物17万件。以河南境内出土的珍贵文物为主要特色。

由于河南是我国文物大省,国宝级文物极多,要选镇馆之宝的话非常困难,从艺术性、稀缺性、珍贵性综合考量的话应该为: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的春秋·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一件藏于豫博。豫博这件高126.5cm,30.5cm,宽54cm,重64.28kg。该壶为扁平造型,壶身饰有蟠龙纹、神兽,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承托壶身。壶盖两侧为盛开的双层莲瓣,花瓣的中央有一只昂首振翅的仙鹤站在壶盖上。其纹饰之细腻,造型之复杂,工艺之精湛,堪称我国青铜器之首。

除春秋·莲鹤方壶之外,豫博还珍藏了商·妇好鸮尊、史前·贾湖骨笛、唐·武曌金简、春秋·云纹铜禁、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珍贵文物。

拾肆丨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我国三大博物院之一,其前身是蔡元培先生倡建于1933年的我国首家国立博物馆—中央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8.4万㎡,陈列2.6万㎡,馆藏藏品43万件,其中,文物37万件。

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为: 1982年2月10日出土于盱眙南窑庄的战国·陈璋圆壶。

该壶通高24cm,口径12.8cm,腹径22.2cm,圈足径13.8cm,重6.25kg。壶肩、腹部有纵横有致的花枝和576朵纹饰细如发丝的桃花。并有四至栩栩如生的龙头和虎纹。与壶配套的铜丝网套由96条卷曲的龙和567枚梅花钉交错套扣而成。网罩中间有错金云纹铜箍,箍上有相间兽首衔环和倒垂的浮雕兽各四个,衔环与立兽上有错金银纹饰。此壶的装饰极其繁复,工艺极其复杂,为失蜡法青铜器精密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除战国·陈璋圆壶之外,宁博还珍藏了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明·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东汉·错银铜牛灯、明·金蝉玉叶、西汉·金兽等珍贵文物。

拾伍丨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1956年正式落成的安徽省博物馆,其馆名是由陈毅元帅手书。2011年,位于合肥老城的西南面的安徽博物院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安徽博物院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6.2万㎡,陈列1.6万㎡,馆藏藏品21.8万件,以安徽省境内出土的文物和江淮、徽州文化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徽博的镇院之宝为:于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的西周· 云纹铜五柱器。

这件青铜器高31.5cm,下半部是一长21.5cm,宽20cm,装饰了双勾云纹的空腹方座,上半部是5根高16.5cm的圆柱,远远望去就好似五根天线的WiFi路由器一般。

这件青铜器的价值在于它的唯一性,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典籍,也没有任何人能说出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有人戏称他为“西周路由器”。

除西周·云纹铜五柱器之外,徽博还珍藏了商·兽面纹铜鬲、东汉· “宜子孙”钟形金饰、春秋·蚕形玉饰等珍贵文物。

拾陆丨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于1953年创建于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旁,其馆名由开国元勋董必武先生手书。

湖北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4.9万㎡,陈列面积1.3万㎡。馆藏文物26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6件,一级文物945件,以荆楚大地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鄂博的镇馆之宝为: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

这套编钟高2.73m、宽3.35m,架长7.48m,共有编钟65件,最大的一件通高1.53cm,重203.6kg,最小的一件通高20.4cm,重2.4kg。钟体总重2567kg,全套合计4421.48kg。

这套编钟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其证明了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改写了音乐史学界一直认为的十二律是由古希腊传来的说法。

除战国·曾侯乙编钟之外,鄂博还珍藏了春秋·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骨化石、元·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等珍贵文物。

拾柒丨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的前身是1904年由湖南巡抚赵尔巽创办的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今馆址为2017年启用的新馆。

湖南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9.1万㎡,陈列面积2.7万㎡。馆藏文物18万件,以马王堆出土文物和三湘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湘博的镇馆之宝为:1972年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的西汉·素纱襌衣。

这件襌衣是马王堆汉墓的女主人,软侯夫人辛追的陪葬品。除衣领和袖口边缘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以单经单纬丝交织的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轻若烟雾,薄如蝉翼,整件衣服的重量仅49g,除去袖口和领口部分,其余重25g左右,,每平方米织物仅重12g。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美、最轻薄的一件衣服。

除西汉·素纱襌衣之外,湘博还珍藏了商·大禾人面纹方鼎、商·“皿而全”铜方罍、西汉·T形帛画等珍贵文物。

拾八丨江西省博物馆

江西省博物馆创建于1953年,其旧馆位于八一广场旁,1999年迁至滕王阁对面的赣江、抚河环抱的新洲上。

江西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3.5万㎡,陈列面积1.3万㎡。馆内藏品3.4万件,以江西境内出土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其中以各种瓷器为多。

赣博的镇馆之宝为:1989年出土于新干县大洋洲遗址的商·伏鸟双尾青铜虎。

这尊铜虎高25.5cm、长53.5cm。老虎双眼圆睁,抬头平视,口张露齿,獠牙尖长,双尾曲卷,蓄势待发。最为可爱的是,这尊老虎的背上还伏着一只尖嘴圆睛小鸟,其悠然自得的表情与下面那只刚猛的老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商·伏鸟双尾青铜虎之外,赣博还珍藏了商·鹿耳四足青铜甗、商·圈点纹假腹原始瓷豆、商·活环屈蹲羽人玉佩饰等珍贵文物。

拾九丨浙江省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29年的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其旧馆位于西湖孤山风景区内,由主楼、文澜阁、西湖美术馆组成。2009年位于运河文化广场的武林馆区对外开放,现两个馆区同时运营。

浙江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两个馆区总建筑面积2万㎡,馆藏文物10万件,以浙江境内的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浙博的镇馆之宝为: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前半卷。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山水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用了七年时间创作完成。将富春江烟云变幻之奇,江山旖旎之胜绘于一图,其布局、笔法对后世的王蒙、倪瓒、沈周、八大山人、黄宾虹都有深远的影响。因为变故,《富春山居图》被一分为二,前半段《剩山图》于1953年由大画家吴湖帆捐赠给浙江博物馆,而后半段《无用师卷》则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转移到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前半卷之外,浙博还珍藏了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等珍贵文物。

拾九丨上海市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其原址位于南京西路旧跑马总会,馆名为陈毅元帅手书。1996年,位于人民大道的新馆正式开放。

上海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3.9万㎡,陈列面积1.2万㎡。馆藏文物近百万件,以青铜器为特色。

沪博的镇馆之宝为: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的西周·大克鼎。

这尊鼎通高93.1cm,口径75.6cm,腹径74.9cm,重201.5kg。鼎身以变形兽面纹,小兽面纹,觚棱凸棱为装饰,造型庄严而厚重。最重要的是此鼎的腹内铸有290字铭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文献资料。该鼎与大盂鼎,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

这尊鼎出土后,被时任工部尚书,书法家,金石学家潘祖荫所藏。1952年,其孙媳潘达于将其捐给国家,与其同时捐赠的大盂鼎后被转交给了国家博物馆。

除西周·大克鼎之外,沪博还珍藏了西周·晋侯稣钟、春秋·子仲姜盘、唐·越窑青釉海棠式碗、唐·怀素·《苦笋贴》、东晋·王献之·《鸭头丸贴》等珍贵文物。

廿丨福建省博物馆

福建省博物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33年的福建省立科学馆,其坐落于福州市的西湖公园内,2000年在其原址上进行扩建,2002年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福建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3.5万㎡,陈列面积1.5万㎡。馆内藏品17万件,以福建境内的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闽博的镇馆之宝为:1978年出土于建瓯黄科山的西周·云纹青铜大铙。

这支铙通高77.8cm,重100.35kg,是一种敲击乐器。铙身饰有36个冏纹乳突状枚,变形兽面纹,云雷纹,造型厚重古朴,是福建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除西周·云纹青铜大铙之外,闽博还珍藏了南宋·银鎏金霞帔坠、明·德化窑·文昌坐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福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银印”等珍贵文物。

廿一丨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创建于1957年,2010年迁至珠江新城。

广东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6.7万㎡,馆内藏品16.6万件,图书及文献10万余册,以岭南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粤博的镇馆之宝为:1974年出土于广东信宜县的西周·信宜铜盉。

盉(hé),古代金属制温酒器。粤博的这支盉通高26.2cm,口径14.2cm。盉饰有夔纹、斜角雷纹、饕餮纹、龙纹,把手由两条镂空夔龙组成,盖钮和流口也是两条立体的龙,器型独特,刻镂精细,是广东省出土的最精美的青铜器,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岭南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除西周·信宜铜盉之外,粤博还珍藏了元·青玉镂雕龙穿牡丹钮、南宋·赵孟頫·《陋室铭》、民国·金漆木雕大神龛等珍贵文物。

廿一丨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创建于1957年,2010年迁至珠江新城。

广东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6.7万㎡,馆内藏品16.6万件,图书及文献10万余册,以岭南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粤博的镇馆之宝为:1974年出土于广东信宜县的西周·信宜铜盉。

盉(hé),古代金属制温酒器。粤博的这支盉通高26.2cm,口径14.2cm。盉饰有夔纹、斜角雷纹、饕餮纹、龙纹,把手有两条镂空夔龙组成,盖钮和流口也是两条立体的龙,器型独特,刻镂精细,是广东省出土的最精美的青铜器,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岭南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除西周·信宜铜盉之外,粤博还珍藏了元·青玉镂雕龙穿牡丹钮、南宋·赵孟頫·《陋室铭》、民国·金漆木雕大神龛等珍贵文物。

廿贰丨广西自治区博物馆

广西自治区博物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广西省立博物馆,在经过多次迁址后,1978年先用馆址对外开放。

福建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3.2万㎡,馆内藏品5万件,一级文物152件,以广西境内各民族的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桂博的镇馆之宝为:1971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望牛岭一号汉墓的一对西汉·铜凤灯。

这两盏灯皆为高33cm、长42cm、宽15cm,为双足并立,回首望尾的凤鸟造型,凤尾后曳下垂与足共同支撑全身,轮廓清晰,栩栩如生。凤的背部开有一圆孔,可以放置灯盘,颈内有两节套管相连通,可以折开和转动,腹腔可以盛水,嘴衔叭形灯罩,正好罩在灯盘上方。当灯点燃之时,灯灰可以通过凤嘴进入颈部,溶入灯腹水中,用意十分的巧妙。

除西汉·铜凤灯之外,桂博还珍藏了西汉·蓝水晶串珠、西汉·龙首柄铜方匜、101号云雷纹大铜鼓等珍贵文物。

廿叁丨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创建于1951年,没有进行过迁址和扩建。

云南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1.6万㎡,其中,陈列面积3000㎡。馆内藏品20万件,以古滇国、大理国、佛教、民族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云博的镇馆之宝为:197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的战国·牛虎铜案。

这尊高43cm;长76cm的铜案是战国时期古滇国祭祀用的礼器。其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一头成年牛为祭案的主体,四脚为案足,牛背为案面,尾部则是一只正在扑咬的猛虎。大牛肚子下面还有一只小牛,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此铜案造型奇特,构思新颖,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与甘博的铜奔马并称为“北马南牛”。

除战国·牛虎铜案之外,云博还珍藏了宋·大理国·金质阿嵯耶观音立像、宋·大理国·银质鎏金金翅鸟、元·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等珍贵文物。

廿四丨贵州省博物馆

贵州省博物馆创建于1953年,2015年迁至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

贵州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4.6万㎡,馆内藏品8件,以夜郎国和贵州民族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黔博的镇馆之宝为:1975年的10月出土于兴义市万屯汉墓的东汉·铜车马。

这套铜车马总长1.12m,通高0.88m,由一只昂首挺胸,立耳竖髯的高头大马和一辆造型精致的驾车组成,整套车马有11个部分,近300个零件组装而成,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套铜车马,是探寻夜郎国文明的重要资料。

除东汉·铜车马之外,黔博还珍藏播州土司夫人的凤冠、宋·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等珍贵文物。

廿伍丨重庆博物馆

重庆博物馆,又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其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西南博物院,2005年迁至重庆人民会堂正对面。

重庆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7.1万㎡,其中,陈列面积2.7万㎡,馆内藏品11.5万件,典籍文献1.8万册,以三峡地区的古巴渝文明,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渝博的镇馆之宝为:1980年出土于巫山县大昌镇的商·三羊尊。

该尊高52cm,腹部最宽处61cm,口径41.2cm,圈足底径35.5cm,整器重量51.2kg。大口广肩,饰有三只高浮雕形式的卷角羊头,以及回形纹、目形纹、兽面纹、凸弦纹等,全器图案布局错综复杂,繁而不乱,肃穆庄重,是极为典型的商代青铜器造型。

除商·三羊尊之外,渝博还珍藏了战国·鸟形尊、战国·虎钮錞于、东汉·铜牵马俑等珍贵文物。

廿六丨四川博物馆

四川博物馆,创建于1941年,原址位于明远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至人民公园内,邓小平同志为其题写了馆名。2007年位于浣花风景区的新馆正式开放。

四川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3.2万㎡,其中,陈列面积1.2万㎡。馆内藏品26万件,以三星堆、川西藏区历史文物和张大千作品为主要特色。

川博的镇馆之宝为:1959年出土于彭县竹瓦公社的西周·象首耳兽面纹铜罍。

该罍,通高69.4cm,口径21.8cm,肩部、腹部之间装饰有两个立体的长鼻象头耳,两耳之间和一面腹下各铸一立体象首。并间饰有夔龙纹、牛纹、云雷纹,瑰丽繁缛、典雅庄重。

除西周·象首耳兽面纹铜罍之外,川博还珍藏了战国·铜编钟、明·鎏金金刚萨埵铜像、明·珐花双耳瓷瓶、救八难绿度母唐卡等珍贵文物。

廿七丨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19年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原址位于太原文庙中。2005年迁至滨河西路新馆址。

山西博物院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5.1万㎡,其中,陈列面积1万㎡。馆内藏品50万件,其中,一级文物2129件,以山西地区历史文物和青铜器为主要特色。

晋博的镇馆之宝为:1992年出土于曲村天马遗址晋侯墓的西周·晋侯鸟尊

该尊,高39cm,长30.5cm,宽17.5cm。造型为一只昂头立冠,两翼上卷,满身雷纹,伫立回眸的凤鸟,在大鸟的背上还有一只小鸟静静相依。

除西周·晋侯鸟尊之外,晋博还珍藏了商·龙形觥、西周·晋侯苏钟、西周·晋侯猪尊等珍贵文物。

廿八丨海南省博物馆

海南博物馆是我国开馆最晚的省级博物馆,2008年才正式对外开放。

山西博物院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4.3万㎡,馆内藏品2.5万件,以海南地区历史文物和南海沉船文物为主要特色。

琼博的镇馆之宝为:来源于国家文物局海外征集的春秋·“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

这把剑,通长65.2cm,格宽5cm,青铜双色复合式,圆茎双箍错金纹饰,宽格正背刻“戊王亓北古自乍元用之”错金鸟虫书各10字铭文,圆首环列“台戊王亓北自乍元之用之佥”12字错金鸟虫书铭文。据考证为越王句践之孙越王盲姑“不寿”所配。

除西周·晋侯鸟尊之外,琼博还珍藏了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战国·青釉瓷钵等珍贵文物。

廿玖丨西藏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创建于1994年,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2016年闭馆扩建,目前尚未对外开放。

西藏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2.3万㎡,陈列面积1万㎡,以西藏地区和藏传佛教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藏博的镇馆之宝为:1970年出土于昌都卡若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双体陶罐。

这只陶罐高19cm,口径11.3cm,单侧底径8.4cm,器型好像两只相向而立的小动物。陶罐表面饰有刻划纹和黑色彩绘,构思巧妙,工艺纯熟。

除新石器时代·双体陶罐之外,藏博还珍藏了贝叶经、掣签金瓶、桦树皮书写经等珍贵文物。

卅丨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创建于1944年,原址位于西安碑林。1991年位于大雁塔西北侧的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5.5万㎡,陈列面积1.1万㎡。馆内藏品171万件,其中,一级文物762件,以西安古都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陕博的镇馆之宝为: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唐·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把杯长15.6cm,口径5.9cm,以玛瑙精心雕琢。杯体是一只双目圆瞪,直视前方的似羚似牛的异兽,兽角弯曲成杯把,造型精巧,创意十足。

除唐·镶金兽首玛瑙杯之外,陕博还珍藏了唐·鸳鸯莲瓣纹金碗、西周·旟鼎、五祀卫鼎、多友鼎、西汉·皇后之宝、西汉·鎏金银竹节熏炉、唐·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唐·三彩载乐驼等珍贵文物。

卅壹丨台北故宫博物院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转运台湾。1949年4月,“国立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对迁台文物进行登记造册,统计文物总数为231910件,占故宫文物总数的四分之一。1965年,为纪念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山博物院)建成,迁台文物全部移送台北。200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扩建至现有规模。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我国三大博物院之一,占地16公顷,主体馆区是仿中式宫殿式建筑。其馆藏文物67万件,以故宫、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文物为主要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数不胜数,土鳖君觉得其镇馆之宝应该是: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此帖共全文4行,28字。本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由于其在大雪初晴之时写就,作者心情愉悦,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

此帖先后被魏征、褚遂良、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米芾、朱存良、王穉登、冯铨所得。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被收入清廷内府,乾隆将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同贮于养心殿温室内,并称为“三希”。

日本侵占东北后,《快雪时晴帖》随故宫博物院的第一批古物南迁,后来辗转运到贵州安顺。1945年,日本投降后,《快雪时晴帖》转到南京。1949年初,《快雪时晴帖》和北京故宫众多的珍贵文物一起,被国民党政府带到了台湾地区。

除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贴》之外,台北故宫还珍藏了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宋·苏轼·《寒食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商·盘龙纹盘、西周·毛公鼎、清·翠玉白菜、西周·散氏盘、唐·李隆基·《鹡鸰颂》、宋·蔡襄·《海隅贴》、宋·米芾·《道味贴》等珍贵文物。

另:由于香港博物馆和澳门博物馆规模都非常小,也没有重量级文物收藏,土鳖君就不在介绍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很期待能与您在评论区深入探讨一番。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