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黑釉定窑瓷器,辽金时期的陶瓷艺术特征如何装饰器型?

辽金陶瓷,在吸收了中原地区制瓷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本民族豪迈的特色,像辽金三彩、白釉、绿釉、酱釉、黄釉等瓷器品种常见,辽金三彩继承了唐三彩低温陶器基础上,陶瓷用途趋向实用性,其三彩要比唐三彩更为交融,蓝绿黄等彩色相互交织。出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瓷器,像鸡腿瓶、皮囊壶等,辽金时期窑口有缸瓦窑、上京窑、江官屯窑、龙泉务窑、定窑、大同窑等。

辽 绿釉皮囊壶

辽 奶白釉褐彩萱草纹鸡腿瓶

金 三彩剔花题诗枕

唐 三彩莲花纹盘

辽代陶瓷受中原装饰技法的影响,有刻划、剔、印、彩绘和色釉装饰,以简朴豪放为特点。如取法于磁州窑的黑绘装饰,多以散点式构图展现简洁的纹样,有疏朗洒脱的美。有的在器物表面涂画彩或描金装饰,别具一格。单色和三彩釉饰是辽陶瓷的一大特色,娇艳的黄色或葱翠的绿色给人以美感。

辽 褐釉花口高足杯

辽 缸瓦窑剔花瓶

金代陶瓷早期陶瓷多利用辽瓷旧窑烧造,工艺水平较低,制品多粗糙,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较明显。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江官屯窑是金前期日用陶瓷产地,品种有黑、白、酱釉和茶绿色釉等,胎质粗厚多杂质,釉质混浊不光润。器类以碗、盘为主,带三系、四系的瓶、壶、罐是地域特点突出的器物。装饰简单,仅见白地黑彩装饰,刻、划、印、雕、加彩等极少见。

金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

金 钧窑盘

金代定窑以白瓷为主,刻、印花为饰。带纹饰的细白瓷,以覆烧工艺装烧,器均"芒口"。民用粗瓷,以创新的砂圈叠烧工艺烧制,形成器物内底一圈无釉的特点。钧窑烧制水平远不及北宋时期,但仍有烧造日用小瓷器,如香炉、碗、盘等,钧斑采用人为涂染而成。磁州窑品种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白釉划花、白地黑花、红绿彩瓷和色釉陶器等。耀州窑在金代在继承北宋青瓷划刻花纹基础上,创烧了月白釉瓷,还兼有黑釉和白地黑花瓷。青瓷胎质粗色浅灰,釉色姜黄或淡青,釉层薄,光润不足。青瓷装饰以印花居多,刻花趋少。

金 耀州窑刻划花纹碗

金 钧窑盘

宋代黑釉定窑瓷器

宋高足杯特征介绍?

黑釉高足杯

通体施黑釉,釉色莹润光亮

釉面素洁,造型小巧,古朴雅致

口沿釉色泛黄,敞口,斜腹

上为碗形,下有高柄x

此器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问世

因其实用方便,是为陶瓷中的典型器物

宋代定窑系黑釉高足杯不常见

釉色莹润,器型规整者更寥寥无几

定瓷的特点?

定瓷的特点是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不太透明。

定窑是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器型在唐代以碗为主,宋代则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定窑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定窑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为主,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历来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简洁,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或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装饰题材以花果、莲鸭、禽鸟、浮鸟、云龙等为主。

宋、金时小瓷枕广为流行,有最简单的长方形,亦有动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状似如意云状,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婴儿枕为其中造型较为繁复者。宋代婴儿纹样极为流行,传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镇影青瓷、技法繁杂的磁州窑系以及本件所属的定窑系,均可见以婴儿或孩童嬉戏为纹样的作品。

定窑虽原为民窑,但北宋后期曾一度烧造宫廷用瓷,因此影响较大,其后各地纷纷仿制。有“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

由于定瓷精品的稀有,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众多收藏家追寻的重要目标。在国际上,定瓷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亚洲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等,定瓷均被作为古老东方艺术珍品收藏。在日本,一件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宋代定窑紫釉描金碗被视之为稀世珍宝。

定瓷介绍:

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野北村及东西燕川村,在宋代属定州,故名。

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怎样才能鉴定出明清瓷器的真伪?

方法/步骤

6/7 分步阅读

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1、看瓷器造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瓷器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明清瓷器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花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瓷器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2/7

2、看瓷器胎釉:

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

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7

3、看瓷器工艺:

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7

4、看瓷器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7

5、看瓷器彩料:

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7

6、看瓷器款识: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明清瓷器鉴定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7/7

关于明清瓷器鉴定的相关信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影青瓷是一种什么瓷器?

早年我曾接触过一些影青瓷,现根据自己的收藏和所学知识对影青瓷做一个简要论述。

影青瓷,是五代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釉色介于青与白之间的瓷器品种,因此又叫青白瓷。

影青瓷在北宋时进一步发展,南宋达到顶峰,元代以后逐渐衰落。影青瓷以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性广受人们青睐。

南宋 青白釉观音菩萨坐像 2011年香港佳士得成交价2530万港币

有一种说法,影青瓷是南方地区窑工在刻意追求瓷器仿玉效果的尝试中发明出来的。因为玉象征中国传统的道德属性,“君子如玉”观点深入人心,为迎合古人的“尚玉”观从而延伸到瓷器领域。

根据考古发掘来看,最早生产影青瓷的窑厂有安徽繁昌窑,江西景德镇窑、赣州窑,武昌青山窑等。上述窑口前后经历了烧制青瓷——白瓷——青白瓷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并不是为了模仿玉器而诞生的影青瓷,而是为了模仿北方邢窑、定窑的白瓷。

北宋早期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莲瓣纹盏托

本人收藏 北宋早期定窑白釉莲瓣纹盏托

而且唐朝末年以来的北方战乱也导致人口大量迁移到南方,其中就包括拥有丰富制瓷经验的窑工,他们为影青瓷的创烧提供了人力和技术保障。

例如,繁昌窑和武汉青山窑率先采用定窑的漏斗形匣钵装烧器物,不但提高了烧制温度,还利于形成还原气氛,使烧制白瓷成为可能。

漏斗形匣钵

后来,这种漏斗形匣钵和垫饼、垫圈组成的装烧工具经过长江流域向南传播,又影响了景德镇窑、吉州窑、赣州窑,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的窑场,改变了全国瓷器的生产面貌。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广东西村窑青白釉凤首壶

西村窑青白釉凤首壶(细节展示)

重要的是,在南方几个重要窑场仿烧北方白瓷的过程中,又带有南方自身的特色。例如,南方瓷土的含铁量较高,并且一直沿用本地区特色的龙窑烧制瓷器,在还原气氛下,瓷釉容易产生偏青的颜色。这就导致南方白瓷产品最终向影青瓷过度。

故宫博物院藏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

当然,除上述客观条件外,影青瓷最终诞生还要靠窑工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例如,烧制温度的把控,还原气氛的掌控等等环节,以至于最终烧制出成熟的青白瓷。这就是南方几个窑口在经过烧制白瓷的短暂时期后,又被青白瓷取代的原因。

本人收藏 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印菊花纹碟

保存至今的影青瓷很多,大部分都是普货,真正好的影青瓷凤毛菱角,这就是文章开头那尊影青观音像拍出天价的缘故。

所以,喜欢古瓷器的藏友一定要注意,不能盲目跟风,要理性对待收藏,多听取前人的建议,同时也希望喜欢古瓷的朋友和我交流探讨。

本人收藏 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印菊花纹碟(透光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