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老瓷器鉴定视频全集,历史上哪些冷知识你掉鸡皮疙瘩?

相信大家都学过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冷知识,今天我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历史上的那些冷知识,以下的冷知识都是查阅过相关资料,保证没有谣言,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1.只有一个蛋蛋的希特勒

希特勒只有一颗有关希特勒只有一颗蛋蛋的传言,历来不断。

一开始宣传,这种说法是英国反法西斯的一种手段,不过在2010年的一场拍卖会上,希特勒的体检报告被拍卖,人们相信它就是失传已久的希特勒病例,并且被巴格利亚政府闪电拍下,对病例的研究后,证明这种传言是真的,希特勒真的只有一颗蛋蛋。

至于原因主要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说希特勒天生患有隐睾症,第2个是说希特勒因为被流弹击中而痛失睾丸,无论如何有一点我们很清楚,希特勒只有一个蛋。

2.用月经打仗

在清末的义和团运动中,月经被认为是打败八国联军的法宝,义和团的拳迷们从全城收集到无数染有月经的布条,认为能叫攻城的大炮哑火,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武大郎身高在1米8左右

武大郎真的只有1.5米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1996年,考古人员在河北清河县发现了武大郎墓经对尸骸测验,武大郎身高在1米8左右,在当时那个时代足足是一个大高个。

碑文显示他也不是卖炊饼的,是惟有读书高的读书人,他自幼聪明,寒窗苦读,多年终于中了进士,当了个县令,是个名声尚好的清官。

而且他的妻子潘金莲也不是情妇,而是是贤妻良母,两人育有4个子女,她知书达理和武大郎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不过后来两人形象在小说中仅污蔑形象尽毁,潘金莲原籍潘家庄未避泼污也改名黄金庄。两人真的是千古第一奇冤。

4.古人方便后用什么擦pp

在没有纸的年代,古人方便后用什么擦pp?就是用厕筹,简单来说就是小光滑的木条或竹片,一般长约10~23厘米,宽约一两个手指头。放在厕所里用来刮88的,用完之后清洗干净,再放回去供下次如厕的人使用。

电视剧寻秦记里有这样一幕,穿越回战国时代的项少龙。夜宿赵国内急之下问老翁要卫生纸,老翁问了半天才知道是擦pp的东西,老人家在茅坑边拿起一块竹片,这块竹片就是厕筹,到了明清之际,用草纸擦屁股才成了一种习惯。

不过当时有规定,不得用写过字的纸擦屁股。

5.老公是对公公急太监的一种辱骂

老公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清朝,是对公公急太监的一种辱骂。

太监因为接受过宫刑,本应该安分守己,一心伺主,可偏偏有些人存在花心,逛妓院,钱花了却无法圆满,于是开始想各种办法去折磨妓女,妓女私底下谩骂,称之为老公。

6.张飞可能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帅哥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张飞是一个魁梧的粗人,实际上张飞可能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帅哥。

代卓尔《画髓元诠》记载,张飞喜欢画美人,擅长草书,元代画家吴振也对张飞的书法进行了高度评价。

他的两个女儿都当上了皇后,称大小章后,说明张飞的基因也不错,但那个时候选举皇后德大于容貌,所以这种推论还有待考证。

7.衣冠禽兽这个词原来是褒义词

衣冠禽兽这个词原来是褒义词,出现于明朝,因为在明朝规定文官绣禽武官绣瘦。

但是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微不至,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词开始有了贬义。

8.秦始皇终身没有立皇后。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帝国,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秦始皇终身没有立皇后。

9.包子是诸葛亮发明的

闻名世界的中华美食包子竟然是诸葛亮发明的。

发明原因是诸葛亮用包子代替人头祭祀,不过当时不叫包子,而是脚馒头。包子,这个名称的使用则始于宋朝。

10.小青是一个女装大佬

小时候看过白蛇传的电视剧里面,除了白娘子让我们印象深刻外,就是她美若天仙的妹妹小青了,然而我们都被他忽悠了,事实上小青是一个男的。

原著中记载蛇仙白娘子在白龙洞修行时,青蛇贪图白娘子的美色,欲霸占,为此两人开始进行武斗后白娘子赢了,将其变为侍女。小青两人武斗的地方被称为斗龙坝,是我国著名自然遗产峨眉山的一个景区,原来小青竟然是一个女装大佬。

好了,这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十大历史冷知识,我们看待历史要追寻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要被小说演义等文学作品所迷惑。比如隋唐演义中,张福贵、苏定方残害忠良无恶不作,可我们探寻历史真相时却发现他们铮铮铁骨为国征战一生,我们大部分人常常以感性的东西去看待历史结果,造成我们对历史得出片面的结论,我们要客观的对待历史,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永乐老瓷器鉴定视频全集(历史上哪些冷知识你掉鸡皮疙瘩)

为何说是瓷器制造巅峰?

中华瓷王,为何说是瓷器制造巅峰?何为孤品?

所谓“中华瓷王”亦称“中华瓷母”,是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下旨令景德镇御窑场克服重重困难把自从瓷器诞生以来的各种高温和低温釉彩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布局完美融于一身的超大瓷瓶,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烧成难度之大远超人们的想象。

难度之一是高温与低温相差几百度,这一点相对比较好解决,先烧高温,后烧低温;难度之二是氛围差异,有的釉彩要求氧化氛围,而有的则要还原氛围;难度之三,有的釉彩是釉下彩,有的是釉上彩;难度之四就是多次复烧不能有任何流淌和交互污染。

几重难度相互叠加,并不是一加一那么容易和简单,而是总难度呈几何倍数急剧递增,要烧出一件完美无瑕的“瓷王”、“瓷母”来真的是难于上青天,尽管看起来只是一件瓷器,但其工程浩大程度、复杂程度和艰难程度都亘古唯有。

所以,成品“中华瓷王”称为“瓷器制造巅峰”倒也并不为过。“空前”是铁定的了,而且“绝后”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这样“大杂烩”式的艺术品尽管烧制难度很大,但其真正的观赏性却并不与其烧成工艺成正比,故而复烧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何为孤品?”所谓“孤品”就是指世界上“独一无二”“惟此唯一”的物品。

有很多人认为“中华瓷王”应为理所当然的“孤品”。其实未必。正是由于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极低,所以为了确保成功,当时一定是呈大批量甚至是各种型号的分别试制,成品也绝不会仅仅有一个,万一在运输途中等出了意外呢?所以至少一定是有备用品的。

很多人对“物以稀为贵”有严重的误解、曲解和错解,其实很多事绝对不是只有“孤品”才最珍贵,尤其是收藏品跟是如此,如果大家都知道世界上只有这一件,很多人反而会彻底绝了念想,都不会再去关注和追求,“孤品”就会有价无市成为真正无人问津之“孤品”。

“物以稀为贵”其实说的就是只要物品“珍贵稀有”而不是到处都是、泛滥成灾的就极为名贵、尊贵、华贵和贵重,瓷器之类更是如此。

瓷器艺术品与青铜器、古玉器和书画最大的不同就是同型、同料、同彩、同工、同花、同款、同字、同画面、同诗文者甚众,都是成批量生产和销售的,绝对不能拿鉴定青铜器、古玉器和书画“唯一性”那一套来衡量和鉴定瓷器艺术品,否则就会犯“滥杀无辜”之大错!

综上所述,中华瓷王的确不失为中华瓷器所有釉色工艺的集大成者,称之为“瓷器制造巅峰”亦无不可,至于中华瓷王到底是不是“孤品”反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练就一双能够精准辨识瓷器真伪的火眼金睛。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

瓷王图片我就不搬运了,上几张其它各单品类王者稀有瓷器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北宋钧窑类中国地图纹玉壶春瓶。

明代永乐灰黄釉内外黑色网豹纹大盆。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无框六字三行篆书款椒红釉底郎世宁真金珐琅彩绘双犬诗文纹象耳盘口瓶。

北宋哥窑金丝铁线纹三足双耳鼎式炉。

“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五彩黄地枝枝花鸟纹小斗笠杯。

元朝的版图为什么没有被继承下来?

中国哪个朝代的面积最大?这无疑是元朝。元朝的版图,北到贝加尔湖,南到缅甸一带,西到哈密一带,东到朝鲜,面积超过1400万平方公里。然而,中国后来为什么没有能够继承下元朝的版图呢?这个原因只能从明朝的历史上去寻找。在明朝建立后,对原本是元朝管辖的缅甸土司、吐蕃各部、关西七卫、征东元帅府等地区不重视,只是满足于名义上的册封,最终导致版图缩减为了400万平方公里。

1,蒙古各部的丧失:400万平方公里

明朝建立后,元朝在北方的残余势力主要分为三部分。其大漠是元顺帝的主力部队,其东部是纳哈出,其西北是扩廓帖木儿。此时的蒙古并未放弃皇帝称号,因此朱元璋对蒙古不断进攻。在开始的几次战役中,明朝军队均取得了胜利,使得明朝得以控制漠南河套地区。1372年,朱元璋派遣徐达、李文忠、冯胜各率五万骑兵,三路出兵进攻北元。这次出征遭遇了重大的挫折。至此,朱元璋认为蒙古是一时难以战胜的,于是放弃了主动进攻蒙古,命令军队驻扎于长城沿线,不断修建城墙,变为防御。朱元璋的这个政策,使得蒙古本部一直没有被攻下,明朝和蒙古打打杀杀了200年。到了明朝嘉靖时期,蒙古强大,基本占据了长城以北的地区,从此明朝和蒙古以长城为界。

瓦剌和鞑靼:大约400万平方公里

大兴安岭两侧,是蒙古高原的东部。这里分布着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个蒙古部落。元朝末年,纳哈出20万蒙古大军驻扎于此,北元三大残余势力之一。1387年,朱元璋派遣冯胜、傅友德、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纳哈出,纳哈出各部纷纷投降。第二年,蓝玉还出兵北伐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到捕鱼儿海(今呼伦贝尔贝尔湖)。1389年,明朝在此册封这里三大王公,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史称“兀良哈三卫”或者“朵颜三卫”。但是兀良哈三部第二年就背叛了,此后,兀良哈在明朝和蒙古之间,因此总是在两大势力之间首鼠两端,摇摆不定。最终在瓦剌、鞑靼强盛起来后,兀良哈三部彻底投靠给蒙古。

兀良哈三部

在嘉峪关以西,分布着察合台王系的7个蒙古王公贵族。朱元璋在击败了扩廓帖木儿后,派遣使者招抚这里的蒙古王公,最终册封了7个卫,分别是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史称“关西七卫”。然而明朝并没有在此驻扎一兵一卒,也没有派遣一官一职管理,明朝还想尽办法分化关西七部,让其相互残杀,压根没有当做自己人看待。因此,关西七部也没有真正服从于明朝,明朝的号令他们也不听,还经常截杀明朝的使者。在瓦剌强盛后,关西七部就纷纷投降瓦剌了。瓦剌衰落后,吐鲁番强盛,不断进攻哈密等部,明朝只派遣过一次军队来助战。最终到了1513年,哈密沦陷。明朝的势力范围至此退缩到了嘉峪关以内。

关西七部

2,吐蕃的丢失:250万平方公里

1239年,窝端率领蒙古军进入了吐蕃地区,四分五裂的吐蕃势力土崩瓦解,纷纷投降蒙古。1247年,吐蕃宗教首领萨迦·班智签订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该协议规定了吐蕃隶属于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宣布继承为中国皇帝,建立了元朝。而吐蕃地区也归属于元朝的宣政院来管辖,并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统一历法和刑法。元朝在西藏设立了乌思藏宣慰司,下设13个万户府和若干个千户所。这些措施正式标志着西藏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凉州会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断派遣使者到吐蕃地区进行了招抚,希望继承元朝在吐蕃地区的管辖。开始,的确取得了一些效果,乌斯藏宗教首领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于洪武六年来到南京。明朝册封为“炽盛佛宝国师”。此后明朝又册封了乌斯藏和朵甘卫指挥使司等。1372年,朱元璋又册封帕木竹巴僧章阳沙加监藏为“灌顶国师”。由于这些宗教首领在明朝得到了大量的“回赐”,于是他们会吐蕃后,就有更多的“高僧”不远万里来明朝,请求册封。永乐时期,将这些高僧册封为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和闻教王,共八大法王。

永乐时期明朝版图

然而实际上,明朝册封的都是一些高僧,也就是所谓的“僧官”,明朝的册封还基本没有到达世俗层面。明朝对吐蕃地区的政治格局几乎不了解,也从未派遣过一官一职、一兵一卒到达西藏。为了获得吐蕃地区的马,明朝允许内部和吐蕃进行“茶马贸易”,为了茶马贸易能够通常,明朝还在川西修建驿站。除了茶马贸易之外,明朝和吐蕃的民间经济交流基本是被限制和禁止的,这个和明朝对外关西七部、兀良哈三部和女真族地区的政策是一样的。因而,吐蕃从未对明朝有过归属感。因此,吐蕃可以说从来没有纳入明朝版图。到了明朝后期,蒙古人在吐蕃建立了和硕特汗国,其大汗和宗教首领都直接臣服远在东北的皇太极,对明朝直接无视。

3,黑龙江流域的放弃:200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流域,曾经是元朝辽阳行省的管辖之地,面积在200万平方公里左右。元朝还曾经在黑龙江入海口的特林设置了征东元帅府。在元朝灭亡后,这里的出现了一段权力的真空期。明朝建立后,辽阳行省的长官刘益投降于明朝,朱元璋于是在建立了辽东都司。为了控制黑龙江流域,朱元璋派遣使者不断到达女真族地区招抚。然而朱元璋只是招抚,朝鲜则直接出兵,将疆域北移到了鸭绿江—图们江沿线,设置“西北四郡”和“东北六镇”,朱元璋和朱棣也只好表示承认。

朝鲜北扩

永乐时期,对女真族的招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部落纷纷表示臣服于明朝。于是朱棣在1411设置奴儿干都司,位置就在元朝征东元帅府故地的特林,这明显是对元朝政策的继承。不过明朝对女真族地区的控制十分有限,到了1434年,明宣宗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战略,奴儿干都司就被撤回辽东了。这标志着明朝放弃了黑龙江流域。

在女真族表示归顺的时候,明朝就册封这些女真族为卫,后来明朝册封的卫越来越多,到后期高达384个卫。但实际上,明朝自从撤离奴儿干都司后,就没有派遣一官一职、一兵一卒到黑龙江流域驻扎,明朝的军事基本退缩在辽东。明朝还在辽东修建长达1900多里的辽东边墙以抵御女真族的进攻。明朝也严禁女真族和汉族的贸易,只准女真族首领来朝廷进行“朝贡”贸易。在明英宗时期,这些女真族就开始进攻辽东了,明朝和女真族的关系转为了敌对关系,此后打了100多年。

4,中南半岛土司被缅甸攻陷:100万平方公里

元朝时期,忽必烈发动了两次对缅甸的战争。在战争中,恰好遇到缅甸蒲甘王朝分裂,于是元朝在缅甸一带设置了许多土司,如设置了邦牙、云远、蒙光、木邦、蒙憐、蒙莱、通西、孟併、孟广等,归云南行省管辖,这是在东南亚第一次设置土司。除了缅甸以外,元朝设置的土司还分布在老挝和泰国北部地区,有彻里(车里)路军民总管府、蒙庆宣慰司、八百宣慰司、老挝设立老告军民总管府。元朝设置的这些土司,主要是泰族(在中国称为傣族,在缅甸称为掸族)聚居区,他们语言相通,文化相同,地域相连。到如今,缅甸的这些地区依然叫做“掸邦”。

明朝建立后,于1382年平定云南,于是派遣使者到中南半岛招抚,宣布继承元朝的土司政策,于是,这些土司纷纷接受了明朝的册封。到了永乐初期,于是形成了孟养、木邦、缅甸、大古剌、底兀剌、底马撒、麓川、车里、老挝、八百,共10个宣慰司。但是明朝依然没有派遣一兵一卒、一官一职到达这些地区。虽然这些土司名义上隶属于云南,但是却被称为“外夷”。明朝和这些土司以朝贡的方式的来联系,在民间联系上基本没有。因此,明朝对这些土司的控制远没有对云贵高原土司控制强度大,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控制。

中南半岛土司分布

在永乐时期,缅甸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其南部为勃固王朝,其北部为阿瓦王朝,两大王朝相互混战,长达四十年。当时的缅甸除了这两大王朝之外,还有东吁、木邦、孟养、孟密、阿拉干等国,他们有些名义上接受明朝的册封,但是实际上是缅甸诸侯之一。而勃固王朝的兴起也使得大古剌、底兀剌、底马撒三个宣慰司直接和明朝断绝了联系,成为了勃固王朝的一部分。

明朝后期的云南

明朝后期,缅甸中部的东吁王朝崛起。1551年,东吁王朝又灭阿瓦王朝,至此,缅甸再一次宣告统一。1556--1557年,东吁王朝又攻克翁榜、孟密、孟拱、孟养、孟乃、良瑞、耀绍、孟别等地,当地掸人纷纷归顺。到了1581年,东吁王朝的属国多达51个。此后,东吁王朝不断向明朝的“外野”宣慰司进攻,明朝也派军来战,双方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606年,最终缅甸占据了木邦,标志着云南的“外野”土司全部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