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宋官窑瓷器,中国十大最著名的博物馆?

对于博物馆的喜好很大的原因是,看到那些历史文物,一件件带有它自己故事的文物时,自己的内心会得到很好的平复。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安排时间去博物馆看看,即使每次看过的东西都不会记得,但是那种在博物馆转悠的感觉会被记住,带给自己的那份激动、安静会被记住和保留下来。

故宫宋官窑瓷器

想要去莫高窟的最大动力就是之前成都博物馆有一场关于莫高窟的展览,整个展览用到了第一层临时展厅的二分之一,但是整体看下来的感觉不是很好,整场展览很好的做了还原和展现,关于洞窟、关于留下来的壁画,还非常详细的介绍了这些壁画、洞窟、画面的历史,可是还是不能很好的满足自己对于神秘莫高窟的好奇。

2019年8月底来到了莫高窟,一路上好激动,哈哈哈,有种去见到自己偶像的感觉,每次去博物馆都很激动,没有任何由来的激动。也许是潜意识里面会对那些沉睡了千万年的古迹的敬仰、敬畏之情让我每次来到博物馆都很激动和小心翼翼。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敦,大也

煌,盛也

下车来到了莫高窟,取了票开始去排队,外面的建筑就是非常寻常的建筑,跟随着人来依次去展厅观看影视作品,3D环绕、洞窟场景再现,历史简述,非常系统、完美、震撼的开启了莫高窟之旅。当然都来到了这里,影视作品肯定满足不了我的好奇心和激动之情,结束了影视观看立马坐车去往莫高窟,对,真正的莫高窟,一直向往的莫高窟。

车子往外开,最开始还有树木绿草,随着车子的开动,绿色的树木开始减少,稀少的植被,不见边际的黄沙。实际上车子开了30分钟,在我当时只感觉到开了10分就到了。

一直以来对于莫高窟的印象就是美丽的壁画,历经千年任然保留完好的壁画,下车引入眼帘则是满眼的窟窿,黄沙中可见的一排排小小的窟窿,不知道这是什么,为甚会这样的不美观,对于一心只想看到壁画的我还是有点点小小的失望。进去看到那红色高耸的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一尊弥勒大佛。

对于远看的一排排的黑漆漆的窟窿,走进去发现原来是一个个的洞窟,里面都存放着宝贵的文物,那些神奇的壁画的所在。

导游开始依次带领我们参观,实话说,洞窟里面是没有影视作品里面看的那么的详细和清晰,因为很多顶上和很小的壁画,肉眼的确不是很好看到,但是一如洞窟里,被四周彩色、姿态各异、文化各异的画所震撼,这份震撼是独一无二的,是只有身处在洞窟里面才可以感受到的。四周的壁画,屋顶上面四角的壁画,那份宏伟磅礴相信是我迄今为止遇到的最震撼的一幕。

被外国人洗劫,华尔纳将壁画切割下来,对这些古代人的艺术结晶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

臭名昭著的王道士卖掉了窟中的珍贵的文卷;

自然灾害对于洞窟的掩埋,差点让这些瑰宝永埋于黄土下。

同时洞窟的很多文化也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作品的最初来源,比如:九色鹿、飞天。

每一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壁画都是侥幸,我们能够看到都是万幸,因为这份瑰宝历经沧伤,历经波折,差点毁灭,多亏各位爱好文物、爱好历史的人士花钱修缮莫高窟,我们今天才得以窥见这瑰宝,揭开瑰宝的面纱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历史,了解古代中国,了解各个朝代的文化。

再次想起那次经历,虽然只有一个上午,但是一想到磅礴的艺术瑰宝,还是激动不已。

台北故宫博物馆里边有什么镇馆之宝?

西周:毛公鼎

这件西周的毛公鼎通高53.8厘米,清道光年间于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毛公鼎系于清代末叶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后,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毛公鼎出土后,经多次转手秘藏,抗战期间,险为日本军方所夺,抗战胜利,民间献鼎归公,现由台北故宫典藏并展示。铭文中有阳文网格线,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因此除了史料的价值外,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周:散氏盘

散氏盘又名“矢人盘”,是西周历王时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陕西风翔出土,曾藏于乾隆内府。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

散氏盘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

四大国宝之一的西周散氏盘,原藏清内府,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原拓本极珍罕,海内学者争求而极难得。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苏轼:黄州寒食帖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此帖先在民间辗转收藏,后被清廷收入内府。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后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

江行初雪图(局部)

全卷描写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图前题“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应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笔迹。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历,清乾隆,嘉庆诸印,以及柯九思,吴瑞,梁清标,安岐诸收藏印。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中国北宋画家范宽的绘画代表作品。画幅上诗堂处明董其昌题“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为范宽的代表作,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历代评论家对此画称赞备至。徐悲鸿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在解放前夕运往台湾,归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汝窑水仙盆存世唯一。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汝窑被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但一直没有找到遗址。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汝窑以温润的天青釉色被誉为青瓷之冠,风格独具。因传世极少,弥足珍贵,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宫收藏有21件。

北宋汝窑:莲花氏碗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清朝: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宫的陈设器,相传为光绪的妃子瑾妃的嫁妆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纯洁,翠绿叶片上雕塑两只象征多产的螽斯,祈愿能多子多孙。玉雕师运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泽分布,琢碾出一棵鲜活欲滴的白菜。

北池槌创始人?

创始人是李辉柄,男,汉族,1933年生于湖北沙市,祖籍湖南临澧。

50年代始,跟从陈万里先生研习陶瓷,调查全国各地的古瓷窑遗址,对瓷窑的分布、烧制的品种与历史、各窑之间的关系及其时代特征等进行排比研究,对故宫博物院中清宫旧藏的官窑瓷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窑址考古调查的实物资料,相互印证,解决了一些清宫珍藏品的窑口与科学断代问题。先后发表了调查报告、考证、论述文章八十多篇,总数在百万字以上。

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有何不同?

根据文献记载,西安附近的唐代帝陵除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陵墓)外,全部被起义军盗掘。盗掘到乾陵的时候,突然天气变了,起义军就收手了。所以按照文献的说法,只有乾陵没有被盗。考古队勘测了乾陵,找到了墓道口,发现墓道口完好,认为文献有可能是准确的。洛阳附近还有一座帝陵,有没有盗掘过就不知道了。

新任故宫院长给我们做过报告,说故宫新任领导一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清点文物,花了一年时间,清点出186万件。他任内做了几件大事:一是改造椅子、厕所等基建设施方便游客;二是大量库存文物重见天日,并扩大开放面积;三是禁止机动车进故宫城墙内,外国领导人也不例外;四是用VR技术打造数字故宫,向游客展示未开放区域。

故宫文华殿现在是陶瓷馆,有四五件常设汝窑展品,包括最著名的三足樽和三足承盘。陶瓷馆展品400多件,精选自故宫35万件陶瓷馆藏,我感觉是全球展示陶瓷类别最全的常设展……连商周白陶都有,其他官窑民窑品种就不说了。

我给的统计出自北京故宫编的《天府永藏: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一书,这本书是故宫前院长郑欣淼主持编写的,其数据仍在被现任院长引用,徐邦达先生是故宫泰斗,书画方面的事情不可能绕过徐先生。其实吧,比较两个博物馆的藏品,说哪家“更好”很难,因为标准难以统一,你多一件青铜器,我多一件瓷器,又不能说青铜器和瓷器哪个更重要。我觉得至少可以这样讲,就精品总数来讲,北京更多,不管用大陆还是台湾的文物等级分类标准,北京的最高等级文物肯定是台北两倍以上。

就覆盖范围来讲,北京更全(应该说是中国文物方面全球最全),北京故宫公布了文物统计分类结果,真是什么朝代都有,什么类别都有。再说瓷器,台北在瓷器方面的优势就是你说的那三类,但优势不明显。宋代名窑就拿汝窑来说,台北只比北京多一件。明代官窑,北京也是数千件,现在正在展弘治正德的,可以去看看,洪武到成化已经展过了。清代珐琅彩确实台北多很多,本来总数也没多少,装不了几箱,但清朝官窑品种太多了,珐琅彩只是其中之一。其他比如说元青花,台北很少吧,北京不仅有不少元青花,还有更珍惜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再比如唐代名瓷首推秘色瓷啊,秘色瓷里的名品瓜棱瓶,北京有三件……台北的瓷器展,精美是精美,但缺项太多了,远没有北京故宫文华殿瓷器展全面。

虽然台北瓷器数量远少于北京, 但是坦白讲台北的珐琅彩和汝窑质量均是无可比拟,汝窑别看北京比台北少一件 ,精品几乎都在台北,这里面的价值差太大了。珐琅彩更别说了,台北馆藏珐琅彩数量和质量均是世界之最。如果在一级以上再定个特级,台北这些都是特级了。

当年人们的鉴赏水平和口味决定了拿到台北的文物是以官窑瓷器和书画玉器为主。台北因为没有发掘品,只有传世品在门类方面不够齐全,但宋明清官窑的精品比北京多,因为这当时人眼里,宋明清官窑菁华集中在五大名窑、永宣成、康雍乾。徐邦达先生的《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对清宫收藏的书画作品列表明示,哪些被拿去台湾,哪些留在北京没有散佚出去,哪些散佚出去又收回来或继续散佚在外。都有明示。 还注明石渠宝笈或秘殿珠林记载的庋藏处, 部分作品,徐给出了鉴定意见。

北京故宫不仅有建筑。很多人都没去听武英殿,进了午门,奔着太和殿就去了,然后就是后宫,却忘了太和殿广场西侧就是常年展出书画作品的武英殿,而且,不要钱啊。50元人民币,不仅能看世界最辉煌的皇宫,还能看到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只可惜石渠宝笈特展之后,去武英殿的人又没多少了,以至于每次去都很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看个够。自私点,当然希望不要太多人知道,可是真心希望更多的中国人去多了解的文化。

总共三千个箱子怎么装都不够,装哪种文物都不够……先强调一下,历史文献很重要的,不然咱们国家不会花那么多钱建设国家图书馆和历史档案馆,现在一套古籍上千万的例子已经不少了,不比器物便宜,呵呵。当时文物迁台从南迁文物中挑了三批,当时的文物观念是书画、青铜器、瓷器优先,前两批运得比较和平,应该是稍微挑了下的,第三批运的时候出问题了,卸了一半下来让位给逃难的人,从结果看书画青铜器确实运了不少,瓷器因为总体数量太多,也只能运一小部分。

北宋汝窑瓷器是怎样发现的?

汝官窑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

汝官哥钧定,作为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而同样重要的汝窑窑址千百年来却是扑朔迷离,后来是怎样发现的呢?请看如下介绍: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盏托,大英博物馆藏

文献记载,汝窑供御皇室,烧造极短,工艺精良,传世罕见。

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宋室南渡,汝窑窑火仅仅燃烧了二十年,就因战争而消失了。

而汝瓷所有谜团,就像这神秘的器物一样,或埋入地下,或湮灭人间了……

明清时期的皇帝曾多次下令烧瓷工匠仿制汝瓷,但因为找不到汝官窑窑址,而不得其精髓。

宋 瓷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烧造汝官瓷的汝窑究竟在哪里、它是如何烧造的,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陈万里先生实地考察窑址

(右第二位起至左依次为陈万里、冯先铭、李辉柄)

时间来到20世纪,在1950年,中国古陶瓷研究行业的陈万里等人,专程去到有汝瓷发祥地之称的河南汝州寻找汝窑窑址。

很遗憾,当时并没有找到古代汝官窑遗址。

▲清凉寺村窑遗址出土

但人们寻找汝官窑窑址的脚步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无数的古陶瓷专家学者也为此费尽心血。

“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一句流传于河南宝丰县清凉寺一带的乡间俚语诉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瓷贸易盛况。

这也引起了来此进行调查的考古人员的注意。

▲清凉寺汝官窑址

当时,清凉寺村一户人家的红薯窖里,无意间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一只盘子(洗),之后立即找专家鉴定。

▲汝窑青灰釉汝窑洗

凑巧的是,当时(1986年)全国古陶瓷研究会议正在召开,后经过与会专家鉴定发现,原来这就是珍贵的汝瓷!

接下来河南省宝丰县偏僻的清凉寺小村,突然热闹起来。

1987年,上海博物馆依据在清凉寺采集到的汝窑碎瓷片和那件汝瓷洗,首次向世人宣布了汝窑窑址就在今天的宝丰县。

据此,1987至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县清凉寺村进行持续挖掘,挖掘出大量可修复的残器。

此外,专家还意外发现一个储藏有汝瓷的藏坑,随之出土的还有一些宋汝窑器。

▲窑址发掘的支烧工具(左图)与试火片(右图)

这一藏有汝瓷的坑让专家开始猜测汝官窑窑址会不会也在附近呢?

果然,经过挖掘,在2000年考古队发现了十五座烧制汝窑瓷的窑炉和两处作坊,以及一些与制瓷有关的遗迹遗物。

至此,这些御用汝窑的窑炉、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等重要遗迹相继发现,汝官窑遗址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汝窑粉青釉折肩瓶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了,这个藏坑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在这里的一位老窑工为保护这些珍品,偷偷藏的。

▲汝窑天蓝釉盏托

老窑工世代为宋代皇帝烧制瓷器,国破家亡的时刻老窑工不愿意让窑工们辛苦烧制的瓷器落入金兵之手。

▲汝窑窑址发掘的汝瓷残片

所以老窑工当时潜入金兵控制的窑厂,将准备献给宋徽宗的汝窑珍品偷了出来!

之后将它们埋在了窑厂附近的一片小树林里。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汝瓷一埋就是800多年。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其中一件高19.5厘米 口径5.9厘米 底径8.2厘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最引人注目。

它颈部长腹分别刻以折枝莲花,器表满施天蓝釉。

光亮滋润,布满开片,蝉翼纹晨星稀,完全符合汝瓷的典型特色。

▲鹅颈瓶花纹展开图

而当时汝窑窑址也出土了大量的汝瓷残片

▲汝窑窑址瓷片堆积层

北宋 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尊

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发掘和众多陶瓷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7年由上海博物馆出版了《汝窑的发现》,确定为河南清凉寺汝窑就是宋代的贡窑。至此,汝窑的千年谜案被逐步揭开了。

二、目前馆藏汝窑瓷器情况

故宫博物院部分

北宋 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尊

北宋 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尊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尊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尊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局部

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据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北宋时汝窑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

北宋时期的欧阳修在《归田集》中提到:“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其有,得之碎片者,以金为器。北宋汝窑彼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自烧造,今亦不可多得。”

北宋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北宋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局部

汝官窑的烧制时间短,作为贡品,民间流传甚少,南宋时已属“难得”之物。其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几种。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

陆游也曾在《老学庵笔记》中:“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底刻“乙”字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底刻“乙”字

因选玛瑙入釉,使釉面抚如脂、视如玉,有稀疏的气泡,多开有疏密不等的纹片,少数有鱼棱纹,也有不开片的,其缩釉点呈羊肝色。工艺上有满釉裹足支烧,也有垫烧的。采用支钉支烧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支钉痕,支钉细小如芝麻,且多靠近圈足内墙,支钉断面处一般呈白色。支钉数有3、5、6个之分,以 5个为多。采用垫圈或垫饼垫烧的器物圈足足端无釉,但少见。在装饰工艺上有少数刻花和划花装饰,还有龙体和乌首等装饰。少数器物有铭款,见有三种,器底刻“奉华”、“蔡”和“乙”字。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部分

現存汝窯最多的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共21件,皆為清宮舊藏,其中部分有乾隆禦題詩。

大英博物馆部分

擁有汝窯數量排名第三的為大英博物館,共17件,其中有12件是來自大維德基金會的舊藏,戴維德基金會之所以能夠擁有這麽多汝窯是因為大維德爵士在上世紀初在中國接手了壹批清宮舊藏的器物,這12件汝窯正是來源於此。

大英博物馆藏部分汝窑

北宋 汝窑天青釉花式洗

北宋 汝窑天青釉花式洗

北宋 汝窑天青釉花式洗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

北宋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盏托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盏托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盏托 局部

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汝窑窑炉由原来的马蹄形大窑改进为椭圆形小窑炉,每窑只能装烧20厘米左右匣钵配套器物10件,由此可知汝窑无大件器物的原因。

上海博物馆部分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 局部

从宋徽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部分

北宋 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修复)

北宋 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修复)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修复)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梅瓶(修复)

北宋 汝窑天青釉梅瓶(修复)

北宋 汝窑天青釉梅瓶(修复) 局部

河南省宝丰县文物管理局部分

北宋 汝窑天青釉深腹碗

北宋 汝窑天青釉深腹碗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深腹碗 局部

天津博物馆部分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盘 局部

清代学者梁同书在其《古窑器考》一书中的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即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吉林省博物馆部分

北宋 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

北宋 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 局部

清凉寺汝窑址和张公巷窑址出 土 的 标 本 和 窑 具

北宋 张公巷窑青釉碗(残)

北宋 张公巷窑青釉碗(残) 局部

北宋 张公巷窑青釉碗(残) 局部

北宋 汝窑素烧盏托

北宋 汝窑素烧盏托 局部

北宋 汝窑素烧莲花式盘

北宋 汝窑素烧莲花式盘

北宋 汝窑素烧出戟瓶

北宋 汝窑火照插座和火照

北宋 汝窑天青釉刻花莲瓣纹荷叶座熏炉(残)

北宋 汝窑天青釉刻花莲瓣纹荷叶座熏炉(残) 局部

北宋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残)

北宋 汝窑匣钵

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记载有“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足见到了南宋,汝窑瓷器就很难得了。目前传承有绪者不足百件。

北宋 汝窑天青釉鹦鹉形熏炉盖钮

北宋 汝窑天青釉鹦鹉形熏炉盖钮 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