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气泡鉴定经验之谈,元青花釉里红气泡特征?
1、色泽
元代釉里红瓷器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绘画在瓷的胚胎上,并在表面覆盖了一层透明石灰质青白釉进行高温烧制,使呈色剂氧化铜的比率含量比铜红釉高,让元代釉里红瓷器呈现出红紫、黑灰、荤散等色泽变化,一般元代釉里红瓷器色调为红偏紫黑色,鲜红者稀少。
2、绘画
元代釉里红瓷器上的绘画运用了白线勾描、勾线点燃、涂绘刻画、色彩斑点,并结合镂空堆贴、雕刻等多种形式,使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釉面的釉质变得饱满,烧成之后造型精致,所绘制的内容也显得十分活灵活现。
3、器形
元代釉里红瓷器因为烧制难度大的原因,存世量不多,常见的器型主要有玉壶春瓶和大小罐类。虽然元代釉里红瓷器的器形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圈足底部施釉随意,器身最大直径处有接胎痕迹,罐类器物通常分为上下两部分接合而成。
宋官窑最好鉴定方法?
宋官窑最好的鉴定方法
首先搞清主流观点认可的宋代官窑。
目前宋代官窑有几种说法,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又有俩种说法,一是窑址在开封的官窑。有“大宋官窑”印章(未知真假)。但至今未能找到窑址,说是被黄河淹埋了。二是北宋官窑就是汝窑,即是汝官窑。
南宋官窑,主要有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但最近有人论证在修内司官窑建立之前,还有俩处官窑,一为位于江苏苏州的平江官窑,一为位于浙江余姚的余姚官窑。
我以为目前主流认可的官窑是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我也只讲这俩处官窑的鉴定。
首先看器形,要符合宋代官窑的特征。但是仿品也做的差不多。所以不是主要的。
第二,看紫口铁足。为什么会有“紫口铁足”呢?主要是官窑瓷器的胎,多为灰黑色,深灰色,紫灰色。而修内司窑还有香灰胎。由于釉在器物的口部挂不住釉,釉层浅。故表现为“紫口”,胎色越黑,紫口色越重。相反胎色浅灰时,紫口色轻,甚至不明显。但是“”铁足”还是明显的。因为露胎了。铁元素得到充分的表现(有人测的铁含量3--5%)。底圈足边有俩种:平切和三角形。铁足颜色为紫褐色。比较讲究的器形如陈设用瓷,还专门加一层护胎釉。
第三看开片。官窑基本开有大小纹,即“文武开片”,只是有的大文多少而已。大文路可在放大镜下看到顶起的痕迹,且有氧化表现(有人说当初使用黑墨划过,或者碳水粘过。我以为是误导大众)。如用指甲轻轻拉,有挂指甲感觉。当然小型器物不明显。
第四看釉面厚否。总得说来,官窑釉厚超过汝瓷,尤其是南宋后期,釉面很厚,是多次上釉的结果。甚至表现出水波之势。在放大镜下看,气泡密且有深度,深不见底。零星地还会看到发黄发黑的气泡。真品无疑。
第五釉面没被做过旧。没被酸碱过,没被茶水浸过。
第六,如果是出土于盐碱地方,会有盐分參出,如冬天里结霜的砖面上的雪花痕迹。
第七,修内司官窑精致优雅程度高于郊坛下官窑。
第八,白胎者,有清仿者;红裂纹者,小心为现仿品!
好了!就讲这些吧。基本能够辨别了!
补充一点:如果足底有支丁,应该是圆形的。
古代瓷器为什么有气泡?
古陶瓷的釉中有气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器物的气泡特征十分明显,用肉眼即能观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观印象;而有的器物虽然有明显的气泡,但气泡的特征却不是很明显;也有的器物釉面无明显的气泡,甚至无气泡。 有关气泡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目前尚未处于探索阶段。有人认为它是由釉层中的水分子变化而来的。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则在釉表形成无数小坑凹(麻点)。气泡的形成与器物的窑口、釉质、釉层厚薄、烧成时窑内的温度变化、窑内气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的作用 目前收藏界尚有不同说法,肯定者认为,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作为鉴别新旧和窑口的主要依据之一;否定者认为,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气泡无规律可循,不具有区分标识的功能,因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尽管不同器物的气泡在具体形态、疏密、多少、大小及层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千差万别,有时难以用同一个标准去把握,但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由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时的窑内气氛、温度变化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因而烧成后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会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这种共性和规律,在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后,有时也可以作为古陶瓷鉴定的依据之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相对于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等其他鉴定标准来说,气泡并不是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气泡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不能无限夸大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对于一些釉中无明显气泡或虽有气泡但特征不典型的陶瓷种类,不宜通过气泡特征进行鉴定。依据气泡进行古陶瓷鉴定,最基本的前提在于对被鉴定对象的气泡特征要了如指掌,这种了解应是在观察、上手大量真品实物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而不能只是通过书本得来的未经对照实物检验的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所谓气泡特征。 历代各个窑口陶瓷气泡的特征 以肉眼观察而言,我国古代陶瓷中绝大多数窑口或品种的器物,气泡特征均不是很明显,有的甚至观察不到气泡,仅有少数窑口或品种的器物才具有比较明显的气泡特征。以下对历代陶瓷的气泡情况予以简要说明:商周及秦汉原始瓷的釉层较薄,釉中基本上无气泡。六朝时期的青瓷,由于器表布满密集的开片,只在聚釉处能观察到不明显的气泡。唐代陶瓷如邢窑、长沙窑、邛窑等器物表面一般无明显气泡;唐五代时期的定窑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局部釉厚处才有细密均匀的小气泡,也有个别器物全身均匀分布密集的小气泡;越窑青瓷的釉面浑身都均匀分布有隐约的密集小气泡,局部釉厚处则清晰可见。 宋代陶瓷中的定窑和磁州窑瓷器,以及一些属于定窑系和磁州窑系的瓷器,釉面一般无明显气泡。此外,黑瓷诸窑,如建窑、吉州窑等器物的釉表面一般也无明显气泡,耀州窑黑瓷的釉中虽有密集的小气泡,但由于气泡是在黑釉之中,肉眼看起来并不明显。宋代影青瓷,有很大一部分无明显气泡,部分器物的釉面有分布均匀的密集细小气泡,仅有少数釉层较厚的器物或施釉不均的器物气泡较明显。宋代龙泉青瓷的釉面均有密集的小气泡,但因年代和釉质不同略有差别,北宋龙泉青瓷的釉层较薄,釉的润泽感不强,釉中的气泡与南宋龙泉青瓷相比显得略大且稀疏;南宋龙泉青瓷由于使用的是石灰碱釉,釉层肥厚滋润,釉中的细小气泡密集且均匀分布,粉青釉由于釉色纯正,施釉均匀,釉中气泡看起来不如梅子青釉明显(图1、元代龙泉窑青瓷盘)。 宋代陶瓷中具有典型气泡特征的主要有汝窑、钧窑和耀州窑等。汝窑瓷器的釉层较厚,釉中有少量较大的气泡,古人称之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从汝窑瓷片的断面观察,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需要说明的是,汝窑有多种釉色,由于釉色不同,气泡特点也有差异,除常见的稀疏较大气泡外,也有的气泡较大且分布相对密集,也有的釉中无明显气泡。 钧窑瓷器的釉中一般都有大小如针孔的稀疏大气泡,以及由中小气泡组成的气泡群,各气泡虽然大小不一,比较稀疏,但各气泡间的距离大体均匀。钧窑瓷器的气泡,在器物全身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而是有的部位较明显,有的部位却不明显,也有的钧窑器物通体都无明显的气泡(图2、金代钧窑标本釉面气泡;图3、北宋钧窑月白釉紫斑碗)。 耀州窑瓷器的气泡可分为两种,一种气泡细小且密集均匀分布,看起来并不明显;另一种气泡较大,分布稀疏、有层次感,看起来比较清晰,此种气泡的特征最为典型。有的器物上同时有两种不同特征的气泡,也有的器物上只有其中一种气泡(图4、宋代耀州窑青釉印花碗,图5、宋代耀州青瓷钵,图6、新仿耀州窑青瓷碗)。 此外,元、明、清青花及单色釉瓷器,釉中有气泡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有的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注意辨别现代新仿陶瓷气泡 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代仿造者在注重胎、釉、造型、纹饰等主要特征的仿制时,可能忽略气泡这种非主要特征。因而,通过对气泡特征的分析、对比,可以大体知道一件器物在气泡特征上与真品是否相符。但是这种鉴定,仅适用于气泡特征比较明显的那类器物,如汝窑、钧窑、耀州窑等。对于气泡特征不明显的器物,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并不太大。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现代新仿器物的釉中也有气泡,有的新仿品的气泡甚至具有与真品相似的特征,这是因为做伪者对气泡特征进行了有意模仿,只要釉的成分和烧制工艺满足一定的条件,即能达到某种气泡特征。 古陶瓷和新仿陶瓷在气泡特征上的不同,与烧造使用的燃料及窑炉结构之间具有很大关系。古陶瓷在烧制时使用的是柴窑或煤窑,而现代新仿陶瓷使用的一般是气窑或电窑,它们的升降温曲线及对温度的控制存在巨大区别。现代气窑和电窑烧制的仿品,釉中的气泡一般大小均匀,在分布上缺乏层次感;而古代柴窑或煤窑烧制的陶瓷,釉中的气泡一般有大、小差别,在分布上有层次变化。 气泡鉴定古陶瓷的误区 关于气泡鉴定古陶瓷,目前流传着许多错误的观点,需要引起注意。有的文章认为,“凡宋代及以前的陶瓷釉中都没有气泡……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事实上唐、宋时期的陶瓷釉中有气泡的现象非常普遍,元代及明清陶瓷的釉中无气泡的也比较多。还有的观点认为,“新瓷的气泡小而密集,旧瓷的气泡大而稀疏……当然,老的瓷器也可能大而密集,有的也可能小而稀疏,但绝对不会小而密集”。事实上,新仿品釉中的气泡有的也具有“大而稀疏”的特征,而古陶瓷釉中的气泡也有许多具有“小而密集”的特征。 有观点认为,气泡也有生死,有其内在的生命周期。不同的瓷器品种、不同的釉层厚度、不同的保存环境等对陶瓷气泡的生命周期都有一定影响。气泡死亡的原因主要有气泡自身破裂、釉面开片、腐蚀、磨损及自然老化等。死亡的气泡在高倍放大镜下一般呈黑褐色点状。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老的陶瓷器物釉面确实存在数量不等的所谓死亡气泡,新瓷的死亡气泡一般较少。但死亡气泡的多少很难量化,也有一部分老瓷器的死亡气泡较少,甚至无死亡气泡,而一些经过做旧的新仿器物,釉中的死亡气泡却比较多,还有的作伪者用尖而细小的利器将釉面的大气泡戳破,并填以脏物,观察起来与死亡气泡无异。因而,以釉中有无死亡气泡或死亡气泡的多少来判断器物的新老,这种鉴定方法并不完全可靠,至多可以作为一种参考而已
清中期仿汝釉会看气泡差异和有无白黄红黑的气泡吗?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瓷器在各个朝代都不样,都有象印的特征,不是通过气泡来判断的,元代瓷器釉面气泡都比较小而均匀。瓷器釉面的气泡是千姿百态的,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气泡,你都不能把它定为哪朝哪代,因为哪朝哪代都可以有这种气泡。曾看到一藏友断气泡,把藏品看一遍,就断言有35%的破泡死泡的为宋代,25%为元代,15%为明代,讲得头头是道,其实让人啼笑皆非。对于气泡,古瓷鉴定家都做过大量这方面的尝试,大都无功而返。没有得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因为它们实在没有可靠的规律可循,而且,气泡的标准也没人能说清楚,试问什么样的气泡是老的?什么样的气泡不老?大体上,明代的青花瓷常见气泡,清代的瓷器大多没有明显的气泡,相比之下,清代很多瓷器就有烧不太熟的,经上百年以上晶化,其釉面粉而糯,如同奶油一般平滑,气泡毫不明显。若要分辨它们的新老,看它釉面的润度比观气泡更容易得多。断代还是根据器形、发色,釉面、底足等特点来断代看瓷器新老更全面。瓷器有他年代的知识和文化,多收集点瓷片再和新的对比不同特点,记录一下朝代瓷器知识点,做到多看少买,时间积累基本能做到断代了。我是禅悟古今希望对你的疑问有所帮助,各位看官喜欢关注一下,持续分享古瓷知识谢谢
如何用水鉴定老瓷器?
如何用水鉴定老瓷器
将瓷器泡入水中数分钟到一天时间,水的渗入会把空气挤出形成水泡而新瓷则基本不会出水泡。
水泡试验法的依据是:古瓷器历经千百年,胎釉内已基本干透并充入空气。
注意
一、本方法很适用于宋金代及以前的北方多数青瓷,如汝窑、官窑、南宋米黄釉哥窑、磁州窑,唐(辽)三彩。耀州窑大致也可判别。也就是说,对于烧成温度较低的瓷器,这个办法判别的效果较好。
二、本办法对于高温烧制的瓷器,如南方多数瓷器和北方的钧瓷,效果不明显。包括越窑、景德镇麻仓土和掺高岭土瓷器(露胎的可以大致判别)、龙泉窑。所以,多数明清瓷器尚不能用这种方法判别。
三、水泡试验法的关键,是要在容器内注水以后,放置一天,待水中自有气泡凝聚到容器壁以后,用抹布擦去气泡后再将被测瓷器浸入。否则,水中自有气泡会附着在瓷器上造成假象,致出现错误判断。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