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黑釉定窑瓷器的标准,瓷器的分类有哪些?

吉州窑瓷器的类别与纹样装饰

鉴定黑釉定窑瓷器的标准(瓷器的分类有哪些)

吉州窑瓷器种类繁多,纹样装饰丰富多彩。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变幻无穷,在瓷器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统一。

青瓷类

有青绿、米黄、酱褐等釉色。在酱褐釉瓷方面本觉寺窑床底下层和同层位的天足岭堆积层中发现有酱褐釉豌、罐和短流注壶等一类器物。这两处都是未经扰乱的堆积层。它的烧造方法和浙江绍兴出土的三国青瓷及唐越窑烧造技法相同,使用的是高岭土衬块烧。此类器与丰城洪州窑晚唐间烧造的短流注壶、双系罐,河南鹤壁集窑瓷壶、注子和双系罐等相近似。青瓷器质粗夹细砂,胎釉间先施一"化妆土",再烧一层酱褐釉。釉不及底,碗内衬贴五六块高岭土,以免叠烧时搭釉。这些产品的烧造年代可提早到唐代晚期。青灰、米黄釉瓷器在尹家山岭、上蒋岭、茅庵岭等均有出土,胎质灰白,较坚,数量很少,与吉州窑的胎质相同。主要器物有莲瓣纹高足杯、刻画缠枝暗花碗、浅腹盘、鼎炉、圈足盘、素面高足杯和碟等,有的施釉不及底,开冰裂细片。盘、碗和素面高足杯等,底露紫红色不施釉"血底足",其中莲瓣纹高足杯似五代期间烧造,其他器物均见于江西省南昌、清江、东乡和新干等地宋元墓。从胎釉分析,应是吉州窑烧造。有的如仿龙泉釉高足杯,因火候、胎土和烧造技术上的差异,釉色青中泛黄。

乳白釉瓷类

胎质灰白较细。以碗、盏、碟、钵为多。釉色白中泛青黄,釉薄不及底,近似早期影青瓷。底足切削较粗糙.底式有平底、圈足之分,有的圈足高达2.7厘米。乳白釉瓷以碗为多,窑床底下堆积层所出厚唇和折唇碗始烧于晚唐五代,至元代末期。碗内底一般多印有"吉"、"记"、"太"或酱釉书以"吉"、"记"、"福",少数器书"慧"、"太平"和"本觉"等款识。常见器型还有玉壶春瓶、器盖、粉盒、小罐和玩具等。乳白釉瓷以印花装饰为主,多见于碗、瓶和碟一类器。印花碗内底多饰梅花、缠枝花卉、双鱼戏水或凤采牡丹图案,口沿空间以回纹填补。玉壶春瓶器腹两侧压印一组鸾凤主题图案,图案以外的空间部位饰以缠枝牡丹,近底部环以凸如意首纹一周。主题突出,纹样严谨精致,布局匀称明丽,达到了装饰与造型的统一,具有定窑型印花瓷的典型风格。这说明吉州窑不仅富于创新,还善于博采众长。

白釉彩绘瓷类

彩绘瓷属釉下彩,是直接在胎坯上彩绘,然后施加薄釉。它与磁州窑彩绘瓷先在胎壁上涂以白粉,然后施釉再着色彩不同,两者似有承前启后的密切关系。此类彩绘瓷的胎釉与乳白釉瓷相同。主要器物有罐、瓶、盆、炉、壶、枕、粉盒、器盖和玩具等。纹样装饰多为吉祥如意等与民间习俗相关联的写意画。如蛱蝶、双鱼、双鸭戏水(成双)、跃鹿(禄)、鹊(喜)、回纹(连续不断)等,以及与绘画相联的折枝梅、芦草、梅竹,和图案有关的海涛、八封、六边形和连弧纹等。画面的各种构思都是根据不同的造型需要而设计的,远看主题突出,近观纹样精细。一般来说,瓶类颈部饰弦纹、回纹,腹部饰海涛或六、四连弧开窗,内多绘跃鹿、双鸭戏水图案,有的则绘芍药、飞蝶、梅花,点缀以竹叶或缠枝花草,构图静中有动,具有安定、和谐、新颖的美感。罐类器亦多饰连弧开光、跃鹿、海涛、花蝶、芦草和莲瓣纹;盘多绘双鱼戏水,与器物的形制配合得十分协调。壶类器多饰花蝶、缠枝蔓草、梅花、芦草纹样。杯形器多饰弦纹、梅蝶纹。粉盒盖面多为弦纹、葵花、梅花、芦草、芦雁、莲瓣和乳钉纹样。瓷枕边沿多为宽带弦纹,内为三弧、八弧开窗,窗内绘以梅竹、松枝、海涛纹,有的为四边或六边连续"山"字形构图。鼎炉颈部多饰回纹,腹为连弧开窗,内绘梅竹、莲花、跃鹿、八卦、鸳鸯戏水、窗外衬托以莲瓣、四边或六边几何纹样,装饰和造型十分统一。

黑釉瓷类

黑釉瓷是吉州窑开放"异彩的山花",又称之为"天目瓷"。它利用廉价的天然黑色涂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巧,产生变化多端的釉面与纹样,达到清新雅致的效果,表现出民间的"实用艺术和朴素风格"。常见器物有碗、盘、碟、钵、瓶、壶、杯、高足杯、鼎炉、罐、器盖和玩具等。胎质夹细砂。

黑釉瓷纹样装饰大体有剪纸贴花、彩绘、洒釉、剔花、刻花.划花、木叶贴花和素天目等。其中剪纸贴花和木叶贴花装饰仅见于吉州窑,是风格独具的装饰。而"油滴"、"兔毫"、"洒釉"等窑变色斑更是黑釉瓷中的名贵品种。据史书记载,宋人斗茶品茶专尚兔毫盏。宋徽宗说过:"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新近出土的黑釉瓷纹饰有木叶纹、鸾凤纹、鹿树兔毫纹、月梅纹、月竹纹、洒釉芦荻纹、散缀梅花、虎皮斑、剔花填釉折枝梅等。各种窑变色斑犹如云雾、细雨、芦花、玳瑁的甲壳、虎皮的纹斑或青、蓝、绿、紫的火焰,这些异彩缤纷的釉面装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美好的记忆。剪纸贴花多运用在碗盏内壁,采用同一样式的剪纸,三点或四点均齐排列,口沿衬以二方连续的带状花边,使画面整体与盏碗轮廓匀称协调。木叶纹装饰和剪纸贴花一样是吉州窑装饰艺术中的两朵奇范。这种木叶纹多装饰在黑釉碗(盏)内,有单片的木叶,有半叶挂于盏边的,也有双叶萱落或三叶散点的。吉州窑黑釉彩绘瓷多为月光底下的梅树、竹枝、飞蝶或风雪中的芦花,有含蓄的风味和浓厚的国画意境,开创了釉上彩绘的先河。在文字装饰上,有压印、彩书"吉""记"、"福"、"慧"、"太平"、"粉合十分"、"尹家个"、"本觉"、"舒家记"或剪纸"金玉满堂"、"长命富贵"和"福寿康宁"等,表达了民间习俗和向往美好康乐的愿望。黑釉剔花填釉折枝梅装饰,迎雪盛开,别具雅趣。简练的刀法,剔画得形神兼备。

瓷塑技艺也颇具盛名。各种瓷塑包括有人像、牧童骑牛、鸡鸭、牛、虎、象棋、瓷珠等。其个牧童骑牛与南朝鲜海域中国元代沉船中的景德镇窑牧童骑牛瓷塑极相近似。其中有一彩绘瓷片,上绘人像,侧置一酒坛,极似宋画。这些优秀的装饰艺术对研究宋代窑业、地方历史和服饰是重要借鉴,至今仍是我们陶瓷工艺上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珍贵遗产。

绿釉瓷类

绿釉瓷属于低温铅釉。主要器型有盆、枕、碗、盏、碟、长颈瓶、壶、三足炉、器盖和建筑饰物等,以枕为多。胎质粗松。主要纹样有弦纹、蕉叶、乳钉、缠枝牡丹和水波纹等,均系釉下刻画或压印。瓷枕以北部各窑堆积发现最多,这类瓷枕在江西修水、临川和丰城等地均有发现。

吉州窑还烧造黄釉瓷。主要器型是三乳足鼎炉、炉壁压印有凸瓣牡丹或水波纹样。搞收藏一般是从瓷片开始的,有了瓷片标本才会做到心中有数。看天下藏友都有收藏瓷片这个爱好。

辽代定窑瓷器鉴定方法?

一、定窑瓷器鉴定方法:造型定窑造型品种较为丰富,盘、碗、灯、炉、盒、瓶、枕、乐器等,几乎应有尽有。盘、碗生产量最大。窑址遗存的瓷片中,约有80%均为盘、碗。盘、碗有尺寸较大的,如碗有口径近30厘米的,则为其他窑中少见。瓶的种类亦较多,有直颈瓶、净瓶、梅瓶等多种。枕有白釉孩儿枕、剔花腰形圆枕,壶在传世品中比较少见。

2

/8

二、定窑瓷器鉴定方法:胎釉定窑瓷器釉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宋代白釉颜色偏黄,这是因为,宋代定窑改用煤作燃料,用氧化焰烧成,釉中所含微量铁元素生成三氧化二铁所致。唐代定窑使用木材作燃料,用还原焰烧成,釉中所含微量铁元素生成氧化亚铁,故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线转折变化的积釉处,常呈现较明显的青白色。这是区别唐宋定窑白瓷的重要依据。其中酱釉、褐釉、黑釉、绿釉等品种,在定窑瓷器中占的比例不大,完整的传世品更是稀少,故收藏价值较高。所谓紫定,其实就是酱釉。宋代流行漆器,酱色釉当为仿酱色漆器产品。所谓黑定,则指黑釉。定窑黑釉不同凡响,其呈色均匀,光可鉴人,同样有漆的质感。绿定则不见文献记载,且无完整传世品,但故宫博物院在定窑遗址采集到两块绿定瓷片,其中一片上有龙纹。绿釉当为绿,呈色均匀而青翠,从而确认定窑曾有绿定产品。定窑另有褐釉产品,呈色近金黄色。曾见人在定窑窑址里采集到一枚印花褐釉盘残片,色泽金黄,颇为喜人。定窑颜色釉品种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系白胎,即与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样,只是外罩色釉不同。这是紫定、黑定、绿定与其他窑口区别的重要标志。

3

/8

三、定窑瓷器鉴定方法:泪痕泪痕是指定窑瓷器表面的流釉表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表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皎白,胎釉结合十分严密,无流釉表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动,构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选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今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有些定窑白瓷的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新鲜。

4

/8

四、定窑瓷器鉴定方法: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瓷器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定真伪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5

/8

五、定窑瓷器鉴定方法: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6

/8

六、定窑瓷器鉴定方法:纹饰

定窑瓷器装饰方法有印花、刻花、画花、剔花、金彩等。定窑印花装饰出现于北宋中期,一出现即十分成熟,似乎没有什么发展阶段。这种艺术现象并非定窑印花独有,在中国陶瓷史上尚有其他实例,如后来元代青花的突然成熟出现等等,均与其特定的环境有关系。古定州石刻艺术发达,缂丝艺术也很有名气。石刻的工艺基础,缂丝成熟的图案,遂使定窑印花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布局工整,成为定窑瓷器中首屈一指的产品,并对南北瓷窑产生较大影响。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飞禽、走兽、游鱼为主,人物纹比较少见,仅见于少量的婴戏纹。花卉以牡丹、莲花居多,菊花次之。飞禽以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为主,多与花卉组合成布局工整的图案。如鹭鸶、鸳鸯多与莲花组合,孔雀多与牡丹组合,走兽以龙纹居多,狮子纹较少见,游鱼多为成对的双鱼,人物纹非常少见。曲阳出土过印花狮子舞纹盘。婴戏纹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婴戏莲塘赶鸭纹等。宋代婴戏纹较为流行,各窑均有婴戏纹饰,而婴戏三果纹则为定窑独有。其三果为桃、石榴和枇杷,三果与三婴间隔排列,器上满饰缠枝,三婴姿态各异,双手拽树枝,分别骑、坐、立于枝上,赤身跣足,婴孩天真顽皮的姿态颇有神韵。

印花、刻花、画花中均有大量龙纹,似与为皇宫烧贡瓷有关。宋代诸窑中,饰龙纹最多的当属定窑。盘、碗、瓶等造型上,均有龙纹出现,其构图多呈圆弧状的盘绕姿态,瓶上龙纹则龙体弯曲,龙爪狂舞,凌空飞行,颇有腾云驾雾之感。剔花产品在定窑瓷器中产量不大,主要品种是枕和瓶。在窑址曾采集到剔花枕残片,纹饰为几何菱状花纹。瓶有传世品一件早年流散国外。金彩在文献中有明文记载,据宋人周密《志雅堂抄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故宫博物院藏有白釉描金彩云龙盘三件,可惜金彩已伤脱,仅能依稀辨其云龙痕迹。

7

/8

七、定窑瓷器鉴定方法:覆烧定窑瓷器于宋代曾采用覆烧工艺,其目的一是增加窑内装烧量,二是防止一些大件器皿主要是碗、盘变形。采用此工艺烧造的瓷器,其口缘部位一周均无釉,文献中称其为“茫口”。定窑瓷器传世品中有口、银口和金口的,其中镶铜口的最多。

8

/8

八、定窑瓷器鉴定方法:铭文定窑瓷器底款有刻文字的,其中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食官局正七字”“易定”等多种。上述款识,均是未烧之前刻于上的,其中“官”和“尚食局”“五王府”均在窑址中出土过瓷片。此外,定窑传世品中还有宫廷玉工刻款的,其铭文均与宫廷建筑有关,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等,其用途十分明显。

葫芦瓷瓶是哪个朝代开始的?

提起葫芦式陶瓷造型,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发明了陶器,这也表明人类开始进入文明生活时代,同时也诞生了最初的陶器造型。有专家推测,葫芦可能是中国陶器的祖先。

我国种植葫芦已有七千年的历史,葫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一到秋季,葫芦果实进入成熟期,渐显金黄色,而且形态各异,人们习惯称它为葫芦。

由于葫芦壳体厚薄适度,质地坚韧,表面光滑,葫芦的长势、长姿可以人为控制。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葫芦容积可大可小,其尺寸可长可宽,很适宜做成各类日用器皿,渡河用葫芦筏等。在“玻璃时代”及“塑料时代”来临前的几千年里,葫芦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随处可见,因此人们十分熟悉它。

天然“S”形态的葫芦,有很强烈的动感美。上下两部分尺寸不同的球状体通过曲率特别大的束腰连接在一起,在柔性的重复与呼应中很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葫芦的汉语谐音是“福”、“禄”用此表达人们美好的追求。因此,葫芦为历代各阶层人们所喜爱。

宋代是我国瓷业大发展时期,产生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和形成了八大窑系。

宋代瓷器品类繁多,造型多种多样,那时较为流行的瓶就有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洗口瓶、直颈瓶、橄榄瓶、琮式瓶、胆式瓶以及葫芦式瓶等。

宋代饮酒风气甚浓,尤其是居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更甚。故南北各个瓷窑场也普遍烧制酒壶。据考证,当时酒壶就不下十几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较为珍贵的葫芦式执壶。

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它始烧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它的烧制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北村。曲阳西倚山西高原,处于山西台背钭的东缘。这里丘陵起伏,海拔高度多在100米至500米。由南向北蜿蜓数百公里的丘陵地带盛产煤、铁矿、铝土矿,它们都是生产瓷器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曲阳正处于华北大平原的西麓,南下是河南,北上紧连河北北部,内蒙和辽宁。旱路交通通畅。所以定窑的生产工艺很容易向四周扩散。在宋辽、宋金对峙时代,战争频繁,定窑的窑工们也很容易成为辽、金政权的俘虏,将定器的生产工艺传播到敌占区,一夕间在南北宽广地区形成了宠大的定窑系诸窑。

考古挖掘的资料也证实了上述历史情况。在今辽宁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就发现了生产定窑产品的窑遗址。

宋代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实定窑也兼烧黑釉、黑白釉、酱色釉及绿釉,而且产量也有一定的规模。在明曹昭《格古要论》中说“有紫定色紫”。

紫定的釉色实际上就是芝麻酱色。按“纯天然矿物色A型分类标准”,对比之后发现其色为A12-3#,即岩岱赭色。

定窑系各窑普遍兼烧酱色釉。其中不泛出现珍品。比如“紫定葫芦式执壶”,为宋辽时期较为流行的器型之一。这把执壶通高22厘米,口径3.8厘米,足径6.5厘米。葫芦体下部硕大近似于圆球体。通体施酱色釉底为露胎圈足,胎质粗糙,硬度高而坚实、灰黄色,以泥条垫烧。

还有“黄釉葫芦式执壶”(《两宋瓷器》)。壶通高24.8厘米,口径2.8厘米,足径6.7厘米,底为圈足,流细小而弯曲,是辽瓷中少见的珍品。

1980年北京金代乌古伦窝论墓出土一把葫芦式青瓷执壶(见《中国古代酒具》P344)釉色浅青灰色。执壶通高28.4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9.3厘米,最大腹径17厘米,整个器物体形硕大。该执壶造型应由宋辽时期常见的葫芦式瓶演变而来。平底可见有细小支钉痕迹,具有汝窑瓷的特点。

1978年赤峰哈金沟村发现一处元代窑藏。其中就有一把“影青葫芦式执壶”(见《文物》1984年5月刊)。通高10.8厘米,最大腹径7.2厘米,底径4.5厘米,是一把尺寸较小的执壶。

辽、金、元皆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习武、善骑、喜酒。所以那个时期能够出现葫芦式执壶总是一件合情合理之事。

到了元末明初那段时间,葫芦式执壶就很难见到了,代之而起的酒壶类似于玉壶春瓶式的青花釉里红执壶。

明清两朝多见葫芦式瓷瓶。其中一件“天民楼”藏品,为“青花扁腹绶带葫芦瓶”。口部以下鼓起、短颈,两侧附绶带双耳、肩圆腹、圈足为略呈长方的椭圆形、腹部可见横向接痕。葫芦上部饰一周缠枝竹石菊花、扁圆腹两侧皆绘中心为太极图,并有八瓣长形花瓣组成的宝相花。腹部周缘为一圈叶纹边饰,两耳下端呈如意形。

这件永乐年间青花葫芦瓶,颜色鲜丽浓艳,有明显的褐黑色结晶体,不难看出使用了伊拉克产所谓苏麻离青钴料,才有这等好的发色。釉质肥润,微闪青色,美不胜收。想当年受汪庆正先生之邀在上海博物馆看到这件珍品时,汪先生赞不绝口。

此外,明成化“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嘉靖“青花云鹤八仙图葫芦瓶”。它们多为道士作法或盛装仙丹用的葫芦瓶。这时使葫芦瓶蒙上了一股“仙气”携带了一股子“药气”。

清朝康熙晚年创烧了粉彩,它借鉴了珐琅彩的烧造技法,即较多地采用玻璃质的透明颜料和珐琅质的不透明颜料,经过洗染,打底色,平填,接填等技巧填色后再经过烧制,颜色不仅固定在釉面上,而且像釉一样光泽莹亮,大放异彩,纹绘丰富厚实极富有立体感。

乾隆时期将秀丽淡雅或浓装重彩的粉彩用在独具天然姿态的葫芦式造型瓷器上,再加上瓷质精细洁白,使之粉彩葫芦式瓷器更加光彩照人。像“粉彩绿地折枝花纹葫芦式瓶”的整体艺术效果更使人倾倒。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每个历史阶段毫无例外地都能见到葫芦式陶器、瓷器的身影。由于历朝历代的人们喜欢葫芦造型,而成为经久不衰很具传承性的少数几种造型之一。天姿美丽的造型,万紫千红的纹饰以及神秘的窑变效果,也早已使葫芦式瓷瓶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