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雍正瓷器 胎特征,为何有人说雍正瓷器是清三代瓷器的典范?
【文藏来答】雍正时期瓷器种类繁多,精品层出不穷,不论是单色釉、粉彩、青花、釉里红还是广彩,都呈现出了那个时期制瓷工艺之高超,已经不落窠臼,创新是它最明显的特征。
青花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 高11.6 口径16.4 足径4.5厘米
青花釉里红桃纹玉壶春瓶 高22 口径9 足径12厘米
釉里红是明清景德镇窑烧制的釉下彩瓷品种之一,雍正时期称为“宝烧红”,制作比康熙时更为精致。其烧造品种一类为仿明代永宣瓷器所作,有三鱼高足杯、盘、碗,三果高足碗和云龙纹碗等,制作精工,足以乱真。另一类是雍正时期的典型器,有三果纹玉壶春瓶、海水龙纹梅瓶等。
斗彩团花纹碗 高7.2 口径22.1 足径6.2厘米
斗彩缠枝花卉纹盖盒 高8 口径15.4 足径9.7厘米
斗彩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彩瓷品种,始烧于明代宣德时期,成化时的斗彩器最为出色。其主要特点是釉下青花线描,在釉上青花线内填染各种色彩,纹饰柔和秀丽。雍正时期斗彩器继承明代成化“斗彩”工艺,既模仿又创新,造型和纹饰比成化器更为丰富,色彩更加艳丽。
粉彩杏林春燕纹瓶 高32.7 口径7.2 足径14.1厘米粉彩过枝桃纹盘 高3.4 口径17 足径10.8厘米
粉彩是清代彩瓷品种之一,始创于康熙年间,雍正、乾隆朝盛行,它以柔和细腻见长,有别于五彩的强烈光彩,称为“软彩”。清代雍正时期粉彩器已成为彩瓷的主流产品,其造型多样,装饰纹样丰富,绘制精堪,构图疏雅简洁,纹饰具有纤细的柔态,用笔工细,画风深受恽南田没骨法的影响。
清雍正 冬青釉八宝碗
清雍正 仿哥釉辅首弦纹大瓶
清雍正 珊瑚红釉碗
清雍正 秋葵绿釉碗
单色釉瓷,指着单一色釉的瓷器。如青釉、红釉、黄釉、绿釉、黑釉、蓝釉、白釉等。清雍正一朝,能烧制出多达57种釉彩,其中单色釉达37种,可见当时的盛况。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雍正青花鉴定最简单的方法?
首先看表面:既然是官窑,也就是做出的瓷器提供给皇宫贵族使用的器具!那么肯定会有明显的标志,官家御用!这点应该很明显!
再来看看花纹,花纹肯定是精致漂亮没有瑕疵的!当然这点一般还真看不出来!现在的山寨产品横行,什么东西都有假货,并且作假手段基本上用肉眼很难分辨,需要用放大镜甚至更精密的科学仪器来鉴定!所以最起码花纹太假了的话一看就能很明显的看出纰漏!
再就是看看雍正年间制作的瓷器都有什么特征!每个官窑都有它自己的艺术特点,生产出来的瓶瓶罐罐都有登记在案!如果冷丁弄出一个不符合当时官窑风格的瓷器,那么肯定是假的了!当然这方面的专家大有人在,玩古玩的资深人士也比比皆是,所以也可以找几个资深出名的老艺术家来鉴定一下!这样虽然不能百分百保证鉴定出来,但是绝对比自己瞎琢磨强!至少他们还能提供一个字据证明呢!所以爱好这方面的人,闲的时候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书,对中国的瓷器文化做个深刻了解!这样也就不会盲目的去以倒动这个为职业了!
怎样鉴别新老瓷器的胎体?
瓷器的鉴定方法目前社会上主要有两种:一是运用科学仪器,二是依靠传统经验。传统鉴定方法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强调“五大要素”,即瓷器的胎(包括制作工艺)、釉、造型、纹饰、款识。这五个方面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器物上都具有不同的年代特征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于从事瓷器收藏的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说,这是学习鉴定瓷器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每件瓷器断定年代时,都要通过眼睛的观察、用手抚摸的感觉,分析它的胎、釉、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的特点,才能做出判断,这便是传统的目测手试法。这种方法是几代古瓷器研究者经过长期的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也应是科学的总结,是现在国际上鉴定古陶瓷通用的方法。
上篇文章我们说了主要从手感、声音、接底现象等方面来区分新老胎体,这篇主要来讲一下观感。观感主要是通过观察瓷器露胎部位的各种痕迹来区分新老。主要有以下几种:
跳刀痕、螺旋纹跳刀痕是以刀或其它工具在修制瓷器底足时形成的放射性条状痕迹。瓷器拉好坯后在挖足、修足时如刀不锐利,或轮车的旋转之力不均匀,易导致坯体上产生放射状条纹,即是跳刀痕。跳刀痕在元、明、清民窑瓷器中多见,在官窑器中极为少见。目前有一些明清瓷器仿品,也故意在底足上仿做出跳刀痕,所以不能一看底足上有跳刀痕,就认为是老瓷器真品,对跳刀痕也需要认真辨伪。
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纹盘残片
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纹盘底跳刀痕
明万历青花瓷片跳刀痕
老瓷器上的跳刀痕是从底足边向中心呈现放射状的细条纹,这种放射状的条纹宽窄、长短不等,呈不规则状,有的非常明显,也有不太明显、隐约可见的痕迹,有宽一些的,也有细密的,且大多数有跳刀痕的底部都是失釉的。老瓷器上的跳刀痕古朴自然,没有人为故意造作现象。新仿瓷器上的跳刀痕因为是刻意而为,故放射状的条纹较整齐,规规矩矩不够自然,放射状条纹或旋转纹凸起,有的如搓板状,与历史上的工艺自然形成的跳刀痕有较大差别。收藏爱好者只要熟悉了老瓷器的跳刀痕特征,就很容易辨别真伪。
仿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底跳刀痕
螺旋纹与跳刀痕一样,是瓷工在修胎底时留下的,多出现于元、明时期露胎器底,俗称为“脐状”、“乳突”等名。在拉坯时,瓷工削底是从外缘向底心推进的,止于底心,一刀完成,由于转台转速较慢,吃刀量大,转动不够平稳,因此造成了特别明显的螺旋状切削痕迹,纹路一般顺时针旋,也有少数逆时针旋,实为瓷工左、右手不同的操作习惯所至。老瓷器螺旋纹自然流畅,而新仿器螺旋纹生硬,鼓瑟胶柱之感十足。
元青花小杯、元卵白釉瓷片、元钧瓷片三件器底脐状足
仿元青花大盘底螺旋纹
泥鳅背泥鳅背是指明、清官窑瓷器足背皆削得圆润,俗称泥鳅背。老瓷器底足刮釉自然,相对光润,有质感。新仿器底足边或器物的沙底表现则过于溜圆,能观察出人为磨制出的痕迹。凡器物足边或砂底过于光润者都值得怀疑。
清雍正官窑黄地绿龙纹碗
清雍正官窑粉彩团蝶碗
仿明青花大盘底
火石红在中国古代瓷器特别是民窑瓷器的露胎处,往往有深浅不同的红色烧成物出现,深者呈桔红,浅者呈淡红,由于其酷似火山岩石中的红色,被称作“火石红”。这是古瓷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尤其在景德镇生产的明清民窑或宋元龙泉窑、青白瓷等器物上往往会见到。但并不是所有器物都存在此现象,有的藏家误认为有火石红者就是真品,其实是误解。陕西古瓷专家马广彦结合实物的表现,将火石红分为胎红、窑红、刷红、假红等类型,还是很有见地的。
“胎红”主要表现在器物足边胎釉结合的地方会出现一条较浅的桔红色圈线,这是器物胎体内所含铁元素在烧成过程中,以铁离子状态向器物露胎处富集,在器物冷却过程中未及逃逸而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露胎表面,多出现于盘、碗或瓶类的足边(不是每件器物都有)。而现在仿制明清官窑的小杯或碗的足边,往往呈一圈棕黄色的圈线,还泛有光泽。
明成化斗彩高士杯
明嘉靖青花云鹤纹大盘底足边火石红
仿明五彩大瓶底火石红
近20年来市面上常出现有一种臆造品,此类臆造品从器表看地釉为淡粉红色,很轻薄,多为青花或斗彩瓷器,底部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应属“胎红”的另一种。此类器物的胎体是人为制作的红色胎体,使藏家误认为成化官窑的真品。其实明代成化传世器物的釉面白而肥润,胎体较轻薄,盘碗类的胎体如透过阳光照射,胎微微显稍许肉红色,这是明代早期圆器的特点之一。针对这一特点,景德镇制作的臆造品其胎体不用阳光照射,器物表面便呈现淡粉红色。这类臆造品胎体过于轻薄,纹饰绘画粗糙,常见器型除小杯外还有瓶、小罐、盘之类,与成化传世真品的风格截然不同,值得藏家注意。
该回答资料摘选自文藏头条号《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乾隆官窑瓷器釉面橘皮纹鉴定方法?
一看釉面,乾隆瓷器的釉面大多有橘皮纹,也有的器物底部釉面呈波浪纹。有少数器物从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可看到较明显的针眼感。仿品多无橘皮纹,釉面比真品光亮,没有浑厚感。
二看器足,乾隆时期器物圈足,官窑中的霁红、霁蓝等一般均呈糯米粉感的泥鳅背状。仿品胎足多整齐坚硬,机械工艺明显。
三看色料,乾隆青花瓷器青色雅丽,纹饰中果实、叶瓣部位用点染法上色,有深浅不同的层次感。仿品多用涂抹法上色,也有用点染上色的,但青花色料较薄,浮于表面。
四看装饰,乾隆时的器物,装饰图纹多为龙凤纹及吉祥图案。除部分装饰风格沿袭康熙、雍正遗风外,还有集堆贴、彩绘、镂空、色釉等多种装饰于一器的多彩釉器物,其色釉呈色鲜艳,独具特色。后仿品图纹多色彩沉郁、无光,画风无神、呆滞。
五看款字,乾隆时的瓷器产量多,写款人几经易手,款字的变化也较多,其中“清”、“乾”、隆”、“年”、“制”五字的笔画略有出入。在鉴定中,一般以款字的规整程度作为依据来识别官、民窑。
古代小杯物件红铜彩瓷是那个朝代的?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 ,将从欧洲传入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