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瓷器后仿品,在中国什么瓷最贵?
很高兴回答此类问题!
中华文明悠久,流传千古的东西举不胜举!
收藏古玩,大都数人🈶️共识:
第一软片,就是字画、拓片等;
第二硬片,那就是瓷器:
第三玉器;
第四钱币;
第五杂件——家具、铜器等等!
不管哪一类藏品稀缺性都是最为贵重!单说瓷器类藏品,每个时代都有标志性的艺术品!例如北宋时期就是以汝窑瓷器最为贵重!请看图片一对汝窑鸳鸯砚滴。
到了元朝,当然是元青花了!请欣赏一对八棱葫芦人物瓶,底款🈶️巴斯巴文和人物像。
明代的瓷器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洪武年间继续元青花瓷器,永乐年间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甜白瓷,宣德年间也是青花瓷器,成化的斗彩无疑把明朝的瓷器艺术推向高潮……至于以后基本上是复制前朝但无法超越!
以下奉献一些经典瓷器给藏友们鉴赏!
永乐年间的甜白瓷,一对大碗,底款草篆!
永乐年间釉里红一对抱月瓶,底款🈶️暗刻!
成花时候的斗彩鸡缸杯一套,古代三十六行,图文并茂……
最后就是清朝的青花酒壶一对!
请大家多多关注,指教了!
清代天青釉古瓷的鉴定方法?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
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此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种,如浸釉、蘸釉、浇釉、喷釉、荡釉、滚釉、刷釉等。釉与器物窑口鉴定古代陶瓷生产,釉的材料来源,同胎土一样,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由于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烧成温度、窑内气氛、施釉方法、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窑口的陶瓷产品在釉方面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如唐代寿州窑瓷器以生产黄釉为主,另外还有黑釉、茶叶末釉和窑变釉等。黄釉色调深浅不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色,器物积釉较厚处常呈现翠青色窑变釉。采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数器物的底和圈足无釉,常有流釉现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现蜡类痕。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有时不紧密,出现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古代瓷窑,有的虽然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但一般都以一种或几种釉色的产品而闻名。如邢窑、定窑的白釉,寿州窑的黄釉,汝窑、南宋官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的青釉,建窑的黑釉,钧窑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一些窑口釉的特征,有时甚至比胎的特征更明显。有经验的古陶瓷鉴定者,有时只需要看一看器物的釉,即能大致断定其窑口。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定窑的蜡泪痕与竹丝刷痕、宋代耀州窑瓷器底足处的姜黄色釉等特征,这些都是鉴定瓷器窑口、乃至真伪的要点之一(图一、宋代耀州窑碗)。釉与器物年代鉴定同一窑口的器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釉的成分组成、烧成温度、窑内气氛的变化,或者工艺技术的改进,会使产品的釉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越窑青瓷的釉色,唐代早期多为青黄色或米黄色,少数器物呈青色,施釉不到底;唐代中期使用匣钵装烧,器物均施满釉,釉面光洁度大大提高,釉呈青色者居多;晚唐、五代时期,普遍使用匣钵装烧,釉面光洁滋润,釉色青翠者居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五代北宋时期,大批“贡瓷”色泽以青绿色为主,釉色光润,民用瓷也以青色为主;到了北宋晚期,釉色则变成青灰色。再如,宋代龙泉窑青瓷,在北宋时为石灰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小,易于流釉,釉色多为淡青、青黄或青褐色,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釉层比较透明;在南宋时为石灰碱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大,不易流釉,釉层普遍较厚,釉色以粉青和梅子青为代表。粉青釉面光泽柔和,釉色淡雅,具有青玉般的艺术效果;梅子青釉层比粉青更厚,釉面光泽较强,釉层略带透明,色调可与翡翠媲美。釉与器物真伪鉴定新旧陶瓷在釉光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古陶瓷的釉,由于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年限,不管是埋藏于地下,还是暴露在空气中,由于腐蚀、氧化或使用磨损等原因,器物的釉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老化现象,因而釉光显得柔和自然,这种光泽往往是“内敛的”,让人看起来感觉比较舒服(图二、宋代龙泉窑方瓶)。有的古陶瓷鉴定者,把古陶瓷的这种光泽称为“宝光”或“酥光”。此外,有一部分出土或出水的古陶瓷,由于保存环境的原因,其釉光被腐蚀殆尽,看起来基本没有什么光泽,这种现象叫做“失釉”。而新仿的陶瓷器物,由于新鲜出炉,釉面尚未发生老化现象,因而釉光新亮,这种光泽漂浮而散乱称为“浮光”,看着比较刺眼,内行人称其“火气很重”,有的又称之为“贼光”(图三、新仿宋影青壶)。许多新仿古陶瓷为了达到以假乱真以售其奸的目的,常常采用各种方法做旧去浮光。目前常用做旧去浮光方法,一是使用碱、酸等化学物质,如高锰酸钾、氟氢酸等,采用浸泡或涂抹的方式对器物的釉面进行腐蚀。经过腐蚀的器物,一般釉面发雾,光泽不自然,发光较死,釉面容易粘染脏物(图四、新仿宋官窑瓶,图五、新仿西晋青瓷灯)。二是用水碱或茶叶水长期浸泡或高温久煮,这样做旧的器物,釉色不正,釉面残留有白色碱痕,不识者常误认为是水蚀痕迹。河南等地新仿的所谓钧窑、汝窑瓷器常用这种方法做旧。三是用兽皮打磨,磨掉釉面的光泽,使用这种方法做旧的器物,釉面常留下规则而密集的磨损痕迹。四是用带油渍的毛巾,经常擦拭器物的釉面,以使釉光消退。或者将新仿器长期放置在油烟比较重的地方,在烟熏的环境中加快釉面老化。使用这种方法做旧,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器物釉面一般很油腻。不同的古陶瓷器物,有时由于保存环境、釉的类型、釉的成分等方面的差异,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有的器物釉光可能比较柔和,而有的器物釉光则可能比较亮。甚至同时代同窑口的、出土于同一地层、窖藏或墓葬的不同器物,其釉光有时都会有一定的区别。在古陶瓷鉴定与收藏中常常会遇到“老瓷如新”的情况,有的古陶瓷由于自身釉的质量很好,在埋藏或传世过程中保存环境又较好,其釉色与釉光往往给人很新的感觉。因而在古陶瓷鉴定过程中,切不可以见到釉光亮的器物便认为是新仿品,或见到釉光较暗的器物便认为是老货,而是需要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有的古陶瓷虽然釉光比较亮,但其光泽却是自然柔和的,与新仿器物的浮光存在区别。有的新仿器物虽然釉光比较柔和,但它却是经过人为做旧的。此外,还有的新仿古陶瓷通过改变釉的配方,使釉面呈现比较柔和的光泽,因而具有更大的迷惑性。釉的其他相关特征除器物的釉光外,器物的釉色、施釉方法、气泡、开片以及窑变等与釉相关的方面,也是进行古陶瓷鉴定时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古陶瓷由于施釉不均匀,采用柴窑或煤窑烧成,对窑温和窑内气氛控制不甚严格,因而器物的釉色往往具有一定的层次变化。釉面如有气泡,一般都是大小不一的,具有一定的层次变化。现代新仿器物多数采用气窑或电窑烧成,对窑温和窑内气氛的控制比较严格,加之使用现代施釉技术,釉层均匀,因而新仿器物的釉色一般完美无瑕,过于纯净,缺乏层次变化。釉面如有气泡,则气泡大小较为一致,排列较规则。此外,新仿器物一般不易生成自然开片,如有开片,一般都是成方格或网格状的规则开片。新仿器物的窑变,由于是人为做出来的,其形状一般都较规则,形态生硬,缺乏自然流畅感。比如,带红斑窑变的钧窑瓷器,如果红斑形态生硬,缺乏自然流动感,那么它多半是新仿品。也有的新仿品人为地做出剥釉现象,但这种剥釉一般较规则,通常局限在器物口沿或腹部等处,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金属工具把釉剔掉。这与古陶瓷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以及在保存环境中遭受酸碱腐蚀而产生的自然剥釉现象完全不同,自然剥釉是完全自然的,找不到人工的痕迹。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古代陶瓷生产中,在选料、配釉、烧窑等方面全凭窑工们的经验去把握,同时由于釉对窑温和窑内气氛较敏感,因而烧成的产品,在釉色、釉质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胎釉成份完全相同的器物,因在窑内的位置不同,烧成后有时也会呈现不同的釉色,即所谓“同窑不同器”现象。以陕西黄堡耀州窑为例,其青釉的色调就有几十种之多,如蟹壳青、葡萄青、蛋青、虾青、豆青等。此外,古代瓷窑通常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如宋代耀州窑除生产青瓷外,还生产白瓷、黑瓷、酱色釉瓷等;宋代定窑除生产白瓷外,还生产黑瓷(黑定)、酱色釉瓷(紫定)和绿釉瓷(绿定)等。虽然器物釉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器物窑口、时代和真伪等信息,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鉴定依据,同时还需要结合器物的胎、造型、纹饰、款式等其它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保证鉴定结论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清仿哥窑真品鉴定口诀?
哥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县(也有学者认为位于杭州或景德镇)。相传为南宋时章氏兄弟所创,分别为“哥窑”及“弟窑”(弟窑又称龙泉窑)。
宋代 哥窑葵花洗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金丝铁线”仿佛是哥窑的代名词,一提起哥窑,我们就会想到它。“金丝”就是指瓷器表面呈黄色的细碎的开片;“铁线”是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
哥窑瓷器能够呈现“金丝铁线”,原因就是它的釉面要炸裂两年。当瓷器烧好出窑冷却以后,再将其直接放到炭黑水里,拿出来之后,瓷器表面就形成了大块的黑色开片。而那些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但是时间长了,空气进去以后就会氧化成黄色。哥窑表面的开片本来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被文人赋予了美感,成了典型的缺陷美。
宋代哥窑分紫金胎(黑胎)和非黑胎两大类。紫金胎者为上品,有的有紫口铁足现象,有的只有紫口或铁足,宋代器型,全开金丝铁线纹,铁线的颜色都是黒中泛蓝,金丝的颜色有深浅不同的层次感,气泡之密似攒珠、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莹润有酥油般的感觉,烧制工艺为先烧素胎,再多次施釉,有支烧和垫烧两种方式。
元 哥窑倭角方洗
哥窑瓷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胡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近庭。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旋纹瓶等,也有盘、碗、洗之类。它的胎骨较厚、胎质细腻,胎色呈黑灰、深灰或土黄不一。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米黄等。釉面滋润,多有缩釉小坑,最显著胡特征椒大开片中套小裂纹,纹片呈黑、黄二色,即所谓“金丝铁线”。
哥窑瓷在其青翠的釉面上往往布满密集胡开片纹。这些细密的开片纹,虽然是窑工在烧窑时的联成功之作,但经过人们巧妙装饰和后人胡推崇,却成为装饰纹样。“开片”是指青瓷釉面密如网状的片纹,又称“龟裂”。它的生成原因主要是因为胎釉间彼此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引起的。这些片纹有的只局限于釉的部分,而未到胎体上,这种现象称作“开片”;有的则是釉层到胎体都发生裂痕,这种现象则称作“过岗”。深层次的过岗是在窑炉内烧窑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浅层次的开片则是出窑后,釉面继续收缩造成的。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所以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故称铁线;小开片呈黄褐色似金,则称金丝。"金丝铁线“就是指这两种状况而言,在哥窑器物上表现得最为显著,并且成为一种鲜明的时代特征。
哥窑圆笔洗
各时期仿哥窑特征:
1、黑胎宋哥窑:基本特征是黑胎或紫金胎,紫口铁足,有的只有铁足或紫口,金丝铁线、宋代器型、气泡之密似攒珠、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米黄多种,釉质温润有酥油般的效果。
2、非黑胎宋哥窑:其胎为深灰、浅灰、土黄等色,其它特点基本和黑胎宋哥窑相同。
3、宋龙泉哥窑:宋代器型,其胎黑、灰白等,有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现象、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宋 哥窑黄釉洗
4、元哥窑:1996到2001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其胎体较宋代疏松、胎色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有青灰、粉青、天青,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元代哥窑器型一般粗厚笨拙,带有元代瓷器的明显特征,开细小纹片,开片缺乏宋代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
南宋/元 哥窑水丞
5、明代仿哥窑制品,其胎大都为白、灰白、灰黄胎质,没有自然的紫口铁足现象。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也不具备宋代聚珠攒沫的特点。
元/明 哥窑葵形洗
6、清代哥窑。以雍正、乾隆为好,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仿哥窑器物,由于胎体含铁较高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现象。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等色。清代仿宋器,主要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修足为规整的泥鳅背,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清 哥窑笔洗
6、民国仿哥窑: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
鉴识哥瓷还是要从胎釉特征入手。哥瓷的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质地特别坚密精细,胎骨颜色一般为深紫灰色。在鉴识上,通常要说到“紫口铁足”,因为哥瓷的胎土内(官窑瓷也一样)掺有紫金土,胎色较深,烧成后底部露胎处接近铁色,是为“铁足”。口部因釉水向下流淌,釉薄处就露出紫色胎色,是为“紫口”。实际状况是,“紫口铁足”并非每一件实物都是十分典型的,有的紫口明显一些,有的就不那么明显。至于“铁足”的颜色也不是一律的深紫灰色,由于胎质的配比不一样,从传世哥瓷上看到的胎色有沉香色、淡白色、杏黄色、深灰色、黑灰色等多种。
南宋 龙泉哥窑鬲式炉
相比而言,传世宋哥瓷的胎壁稍厚,龙泉哥瓷的胎壁稍薄,胎质稍粗,胎色有灰白和黑灰等几种(亦有说龙泉的黑胎青瓷为仿官窑产品)。仿品的“紫口铁足”常用色料人工涂出,仔细观察可见与天然烧成不同。哥瓷用匣钵装烧,有用支钉,也有用垫饼或垫圈垫烧。
哥瓷两面上釉,一般都要上三到四道釉,因此瓷釉较厚,瓷釉的厚度常常要超过胎壁由于胎釉的胀缩系数不一,釉面就产生开片,这是人工有意为之的结果。哥瓷釉面的开片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因窑内作用加上人工染色,形成深色的大纹线中有褐黄色的小纹线,俗称“金丝铁线”,又叫“文武片”。这是哥瓷区别于其他窑的一个重要特征。开片颜色,有深黑色的,也有黄色、褐色和鳝血色等多种。开片大小也有不同,大而疏的称“牛毛纹”,细小如珠的叫“鱼子纹”,大小参差错落的称“白一圾碎”,此外还有“柳叶纹”等。从传世的实物来看,哥窑瓷器多小开片,如“鱼了纹”、“百圾碎”等,而同期的官窑瓷则多大而疏的“牛毛纹”开片。哥瓷的釉色有粉青、翠青、灰青、月白、深灰、米黄等多种。
宋 哥窑盘
要辨识哥瓷,恐怕还是要从哥瓷的胎釉特征、装饰特点、时代风格和老旧痕迹等儿个方面去进行鉴别。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宋代哥窑瓷流传于世的数量极其有限,在明代已是极其珍贵之物,因此,在明清各朝已有官方的仿制之物出现。现下能见到的有限的传世哥窑器,大多收藏在北京和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国外也有一些收藏。流落到民问的应是微乎其微的极少数。
哥窑的鉴定方法:
其一,裂纹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釉色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
其二、底足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其三、攒珠聚球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仿哥瓷器从元代起开始有仿制,到明清两代官方则大量仿造。元末明初就出现了米色釉的仿哥釉产品。明代仿品显得浑厚沉静,清代仿品则较为浮华亮丽,清器内还可见拉坯的旋痕,现代新仿则没有。明清时因是官方仿造,地点在景德镇,产品质量讲究。
哥窑瓷器极其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在五大名窑中,哥窑因工艺复杂、身世神秘,所以传世量最为稀少。
康熙珐琅彩官窑红色是枣红色吗?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首先给你解释一下,官窑红色是单色釉的一种,而珐琅彩和单色釉是两种用彩工艺。
1、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2、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
所以我分析你说的这个器物应该是单色釉瓷器,清代康熙年的红釉官窑瓷器有很多种类别,有祭红,朱砂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很多种红釉类型,我觉得你可以把器物图片发出来看看,再判断是何种类型,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如何鉴赏宋代官窑瓷器?
谢谢邀请!
严格意义上的宋代官窑,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排第二,仅在北宋时期烧制,窑址应是在汴京附近,由于黄河多次泛滥而埋在泥沙之下,恐怕是永远不会被发现了。
广义上的宋官,包括南宋官窑,与北宋官窑不同,紫口铁足,说明胎土不同,又分郊坛下及修内司,后者窑址已在杭州郊外发现。
存世宋官瓷多为故官旧藏,除了两岸故宫博物院藏品外,民间偶有所见。主要特征是单色釉,天青、米黄等,大开片,没有金丝铁线。
传承有序的宋官瓷在拍场上多为七位数以上,但所谓传承有序,无非是经过名家之手,或有名家背书,以别于近年仿品,而非真正是从宋朝一路传承下来,所以说也有水份。
在鉴定方面,历有官哥不分家之说。意思是两类瓷器重叠之处颇多,但有金丝铁线的开片多定为哥窑。近有人以仪器研究不同遗址的瓷片,与故宫藏品对比,试图阐明宋官、哥瓷的关系。
应该提到的是,二十世纪初修建京汉铁路时曾发现一批宋官瓷器,由于当时市场上突然出现久不见踪迹的宋官,日本人以为是自己人的仿制品(日本人极喜宋瓷,时有人试仿),故未收购,导致这批官瓷大部分流向欧美。这恐怕是日本人在搶夺中国古董上唯一输给欧美的一次。这批瓷器大多经伦敦的几个古董商,流入私人藏家之手。近年来偶然释出拍卖。
需要强调的是,这批官瓷,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西方藏界,也是有小圈子的,蛋糕不容圈外人分享。
所以,鉴和赏还是要掰开来,鉴定宋官瓷有一定难度,但并不影响欣赏宋官瓷的隽永风姿。
共同欣赏这几件传承有序(均有65年以上的记录)的官瓷,第三件有可能是明仿。最后一件是哥窑,典型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与官窑不同。
声明: 这几件虽有传承拍卖记录,排除近仿,但并不代表已确定为宋瓷,这里只是为说明宋官、哥瓷特征。勿喷。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