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窑黄釉瓷,真正辨別宋朝元朝和明朝的古瓷?
要从大方向熟知朝代特征,总体来说,宋瓷秀气,元瓷敦厚,明瓷粗疏!然后,再从胎质区分,宋瓷胎是一元配方,即瓷石,因粘合度稍差,加之,过滤不细,所以,不适合做大器。从元代开始就出现二元配方,即瓷石加高岭土,因二者融合,使得胎土韧性和延展性加强,所以,出现元青花之类的大罐!需要注意的是,南方胎土一般,深灰,浅灰,灰白居多,北方胎土一般,土黄,白,淡黄居多!再从釉质区分,宋代釉水一般较厚,大多具有玉质感的单色乳浊釉,越窑,耀州窑除外,而元代多出现青花瓷以及枢府釉等。而到明代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高峰期,釉里红,五彩,斗彩,骄黄釉,祭红,祭蓝等纷纷出现,同时,青花瓷也百家争鸣,特点显著,各有所长!最后,也可以从修足大体分辩,宋代多圆浅足,工艺一般,大部分胎质粗疏,有孔隙。而元代多圆底有乳丁,到明代则修足不规则,同时出现米糊底,砂底,足墙较宋元略深,且足墙平切!总之,此问题,牵涉知识点太多,无法展开!只要多看真品,到时候是哪个朝代的,基本上一看便知!
瓷器的新釉和老釉的区别是什么?
釉指的是覆盖在陶瓷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后所形成的。
釉面能增加陶瓷制品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其种类繁多,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低温釉;
(2)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
(3)按釉料化学成分,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釉的发明与使用,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必备条件。
根据我国目前已经发掘的考古材料获知,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践中,在不断地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历朝历代瓷器涌现出了各具时代特色的釉面,以釉色简单区分概括之,主要有以下几类:
1、青釉瓷器(图1)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焙烧所致。
但青瓷中还因含铁量的不同和还原气氛的差异,色调呈现青黄色或黄褐色。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的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至东汉时开始成熟。
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的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器。
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瓷窑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
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青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如冰似玉来形容。
北方青瓷胎体厚重,釉层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
至唐代越窑青瓷大兴,以“千峰翠色”的釉色擅场一时,其色泽最佳者被称为“秘色”瓷。
隋唐之际各种釉色的瓷器相继出现,至宋代更是名瓷迭出,但青瓷并未因此而没落,还衍生出许多著名的品种。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窑均属于青釉瓷器。
宋代官窑、哥窑青瓷,为显出庄重凝厚、古拙质朴的美感,特意在胎体中加入适量的含有氧化铁的紫金土,以形成“紫口铁足”,其釉面自然生成的开片纹饰更是饶有趣味。
北方民窑中的耀州青瓷,在继承越窑青瓷刻划技法的基础上,也独辟蹊径,不仅刀锋更为犀利流畅且所刻图案“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宋代龙泉窑的匠师们,为使青瓷呈现美玉和翡翠之风韵,在胎体上多次施釉,终于烧成了青翠欲滴、与翡翠相媲美的“梅子青”色,代表了中国陶瓷史上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元、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的兴起,瓷器以青釉为主的局面发生了改变,开始了一个色彩缤纷、灿烂绚丽的彩瓷新纪元。
2.白釉瓷器(图2)白釉瓷器是我国传统瓷器的一种,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制瓷业的巨大发展,制瓷工艺技术大大进步,胎、釉的选择及配方均有改进;更重要的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其审美“尚白”便成为此时强大的时尚,反映在瓷器生产上,便是时代需要白瓷。
大约在北朝晚期,在我国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
据考古资料表明,北朝白瓷有确切纪年的只有河南安阳洪河屯村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一批白瓷,这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白瓷。由于刚刚脱离青瓷体系,此时的白瓷胎呈浅黄褐色,釉呈乳白色泛青黄色,积釉处为湖青色,釉层薄而滋润。这是早期白釉瓷的特征,釉中铁的含量很少,但还有一定含量,故而釉色白中泛黄泛青。在经历了北朝晚期初创、隋代的发展以后,白釉瓷器在唐代已经十分成熟,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烧制中心,是唐代“南青北白”制瓷格局中的重要一环。白瓷的成熟,不仅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瓷器品种,是陶瓷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更为元、明、清时期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等各色瓷器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白瓷的烧制以定窑为代表。宋代定窑白瓷烧制采用当地富含氧化铝的瓷土做胎料,经过细致的加工和良好的筛选,制成的器物胎体轻薄,胎质洁白坚硬。景德镇窑在前代青瓷和白瓷的生产基础之上,糅合南方越窑青瓷的釉色风格、北方定窑的造型和装饰创烧出了青白瓷,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或白中泛青,少数釉色受地下潮湿环境的影响偏糙米黄色,开细纹片。历代对青白瓷都有很高的评价,从出土的宋代青白瓷看,其采撷金银器秀美活泼的造型特点,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洁净高雅、晶莹明澈,确有玉的质感。青白瓷从北宋初期开始烧制,在经历釉层由薄至厚、装饰从无纹到刻花浮雕盛行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景德镇湖田窑为中心的青白瓷窑系。元代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又创烧出卵白釉这一新的白釉品种,它与同时期的青花一样,是元代瓷器最高水平的标志。元代卵白釉瓷的瓷胎采用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胎土中氧化铝的含量,既提高烧成温度,又使得大件瓷器在高温中不变形,保证了质量。由于釉的黏度提高,不易流淌,釉质紧密,烧成后釉面失透,光泽柔和。早期器物颜色微闪青;晚期随着釉中含铁量的减少,色泽趋于纯正。明清以后随着景德镇瓷业大兴,历代官窑烧制的白瓷都很精美,各色彩瓷的逐渐增多也使得白瓷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瓷器品种而流行了。3.黑釉瓷器(图3)黑釉瓷器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并含有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着色氧化物的陶瓷器,釉面呈赤褐色、暗褐色、黑褐色或黑色。黑釉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等,即属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受流釉影响,釉薄处泛黄。至唐代,黑釉瓷窑主要集中于北方,如陕西铜川耀州窑除主要烧制青瓷外,也烧制少量高质量的黑釉产品;河南鲁山郏县的黑釉蓝斑器很著名;河南巩县窑,除烧青瓷、白瓷和三彩之外,还生产黑釉瓷制品;山东淄博磁村窑,山西的浑源窑,安徽的萧县白土镇窑等等都有大量的黑釉瓷产品。而南方诸省广为流行的是褐釉器,南方各地采用灰胎和灰白胎制瓷,施酱褐釉,呈现的釉色多为酱褐或赤褐色,深黑如漆者较少见,其原因可能是隋唐时期褐釉器只是在烧制青瓷的瓷窑中兼烧的。宋代名窑辈出,黑釉器也大放异彩,代表窑系有江西吉州窑、福建建窑。吉州窑黑釉瓷不仅产量大,而且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诸如树叶纹、剪纸纹、彩绘纹、剔釉、剔釉填绘和玳瑁釉等等,这些装饰设计构思新颖,在宋代瓷窑之中独树一帜,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建窑则以生产一种带条状结晶的黑釉茶盏和曜变天目盏而驰名于当时,是宋代文献多处述及的兔毫盏和曜变天目盏的主要产地。元代至晚清,还有很多民间窑口在大量烧制黑釉器。黑釉瓷器的产品主要是一些粗制日用器皿,一般在以生产其它瓷器为主的窑场兼烧,主要为生活实用器和殉葬用的冥器。景德镇窑厂曾出土过一件刻“大明永乐二十一年”款黑釉香炉,为民间祭器。4.红釉瓷器(图4)红釉器分为高温红釉和低温红釉。高温红釉器以铜红料掺入釉内作呈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早在宋代,钧窑器已出现铜红斑釉或玫瑰紫等不均匀的高温红釉,均匀的红釉器由元代景德镇创烧成功,至明代永宣时期发展成熟。由于这类红釉器主要用作祭器,因此又名“祭红”或“霁红”,清代又有“郎窑红”、“豇豆红”等品种,实际上都是指高温铜红而言。低温红釉有两种:一种是以三氧化二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其以青矾为原料,经煅烧、漂洗制得生矾,故称矾红,又名“铁红”。由于矾红比铜红烧制容易,明嘉靖时便用以替代工艺失传多年的高温铜红釉。据《大明会典》记载:“嘉靖二年(1523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为深矾红。”矾红虽不及铜红艳丽,但呈色稳定。至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进步,色泽鲜艳,华丽凝重,一般用以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或施于纯色釉器。乾隆以后各朝有一种满地红露白的矾红釉瓷,称为“盖雪红”,非常精美。另一种为以金为呈色剂的胭脂红。这是一种以含金万分之一以下的微量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釉,烧成后为粉红色。这种釉是康熙晚期由国外传入,雍正时烧制的最为精美,乾隆早期呈色娇嫩,晚期不够精细。嘉庆时已几乎绝迹。胭脂红釉料不仅用于单色釉瓷,还装饰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瓷,为红釉的名贵品种。5.蓝釉瓷器(图5)蓝釉器以天然钴料掺入釉内作呈色剂,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由元代景德镇创烧,明代宣德时期发展成熟,同“祭红”一样,由于多用作祭器,又称为“祭蓝”或“霁蓝”,明宣德时在霁蓝的基础上还创烧出洒蓝、天蓝等蓝釉新品种。最为人称道的宣德霁蓝,其釉色亮如宝石,皆为祭天用器。清代高温蓝釉烧造技术在平稳中有所提高,此时霁蓝釉仍以钴为呈色剂,釉面洁净平稳,色泽深沉厚重。由于祭天用蓝色瓷器,蓝釉瓷器的规格都比较高,器型以高足碗、盘、尊等祭器为主。除素面器物外,还有暗刻花纹和描金彩装饰。官窑霁蓝多有官款,民窑霁蓝多是庙里祭器,均无官款,但有书纪年款的。清代康熙时期恢复了明代宣德以后中断的洒蓝釉瓷器烧造,并进一步发展出洒蓝描金、洒蓝五彩等新品种,其新颖的作品大量外销至国外。康熙洒蓝器以盘、碗为主,胎体轻薄,其釉面呈现莹润的蛤蜊光泽,色泽浅淡、清新,犹如洒满雪花状,又有“雪花蓝”之称。洒蓝器除康熙朝外,在清代其它时期比较少见,光绪朝偶有仿制。6.黄釉瓷器(图6)黄釉器也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低温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呈色剂、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颜色釉,最早见于汉代陶器上,显橙红色泽,唐三彩中的黄釉即属此类。早期的低温铅釉主要有棕黄色和绿色两种,其中棕黄釉的着色剂是氧化铁,绿釉为氧化铜。在历经唐、宋、辽、元、明、清各代的发展,低温黄釉的种类和品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低温黄釉伴随着汉代铅釉的出现而出现,后来在唐三彩及元、明琉璃上都有表现。唐代烧制低温黄釉瓷器的窑口主要有安徽寿州窑、白土窑,河南密县窑、郑县窑,陕西铜川窑,山西浑源窑和河北曲阳窑等。但早期的低温黄釉均施于陶胎上,且色泽较差,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至明清时景德镇生产的低温黄釉已较唐代制品有了显著提高,将低温黄釉器的制作推向了一个鼎盛时期,并成为宫廷御用色。此时低温黄釉器的黄釉多施于光素无纹的白釉器表上,仅有少数万历时期黄釉直接施于瓷胎上,随着时代发展呈色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上趋于明黄色。明代黄釉瓷器以宣德、弘治时的产品评价最高,特别是弘治黄釉,颜色纯正,色调均匀一致,釉面平整,犹如涂抹的鸡油,恬淡娇嫩,清澈明亮,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以后各朝均生产了大量的低温黄釉产品。\高温黄釉是一种含少量铁分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而呈现黄色,代表品种是茶叶末釉。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1300℃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最初似因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并非有意烧造。清代御窑厂所产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茶叶末釉制品多为景德镇官窑所烧,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烧制最为成功。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者俗称“鳝鱼黄”,釉色偏绿者俗称“蟹壳青”;乾隆时制品釉色有深浅之差,黄色中散布黑色小星点,釉面平净。清宫旧藏茶叶末釉器旧称为“厂官釉”。7.孔雀绿釉瓷器(图7)孔雀绿釉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因其助溶剂中加用硝(一种硝酸盐的矿物质),所以釉色十分鲜嫩,青翠欲滴,犹如孔雀羽毛般艳丽。孔雀绿釉自宋代磁州窑创烧,元代景德镇烧制成熟。明代孔雀绿釉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传世品分析,永宣时期至正德年间均有烧制,与元代相比制作更精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宋元时期磁州窑制品由于胎和化妆土皆为生烧,胎、釉膨胀系数不匹配,造成胎釉结合不紧密,产生剥釉现象,严重者器表釉面甚至全部剥落。而明代官窑制品是在烧好的白釉器上施孔雀绿釉,然后再入窑二次烧成,釉与釉之间易结合,因而极少有剥釉现象产生。到了清康熙时期孔雀绿釉得到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呈色、造型还是刻划装饰工艺都更为精致。 8.茄皮紫釉瓷器(图8)茄皮紫釉是以锰为呈色剂的低温釉,呈色有深有浅,深者为熟透的紫茄皮色,浅者为未成熟的浅紫皮色。茄皮紫釉器是先高温烧成素胎,再施低温紫釉二次烧制而成。这样烧制成的器物胎釉结合不紧密,时间长后易出现剥釉现象。从传世品看,明代弘治、万历时期景德镇官窑有制作,多为祭祀用器。清代康、雍、乾三朝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康熙时期更为盛行,其造型多样,釉面光亮,玻璃质感强,呈色较为稳定,器物表面多刻划有精细的纹饰,带有官窑款识。乾隆朝以后烧造有大量的暗刻龙纹茄皮紫釉的宫廷生活用器,多为盘、碗之类。通过以上简述各朝瓷釉品种,不难看出我国历朝历代制瓷业的高超技术,同时也体现出瓷釉给人们所带来的华丽艳美。但是如何通过对釉面的判断来区别新老瓷器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鉴别。 一、釉面的光感瓷器表面的釉面光滑、光亮,通过对釉面光亮程度的判断是目测鉴别的重要方法之一。瓷器经过烧制以后,通过目测能感觉出釉的表面有一层明亮的表光,也称为“浮光、火光、贼光”。一件新出窑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釉面净明新亮,受光线照射后,釉层内的矿物质颗粒年轻活跃,通过釉面反射出来的光波强烈耀眼,飘浮游离,其活力、能量、强度都处在最高状态(图9)。随着年代的延长,釉中的各种矿物质在接受自然界当中物理、化学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强度也逐年的减弱,釉层开始老化变旧,釉面开始逐渐的熟旧温润。受光线照射后,釉面表光明亮耀眼的强度逐渐减弱,游离程度逐渐降低,呈现出一种玉质感。以上这种变化现象,年代越久远,变化越明显。除了特殊情况下因为受到非自然的物理、化学作用出现失光现象以外,其年代远近与变化程度成正比关系,大致和树木生长的“年轮”是相同的意思。这种变化现象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用图像的形式准确描述,但是它是有明确显示并且是有规律的。正是这种有显示和有规律的光感变化,给我们对古瓷鉴真断代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也给古瓷造假者设置了永远无法超越的屏障。现代仿品为了能使得釉面柔和、不刺目,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通常都使用某些方法对釉面做旧去光。据景德镇瓷窑师傅介绍,釉面做旧的许多老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抛光打磨法,分手工抛光和机械抛光两种。手工抛打是用绸布或牛皮蘸取磨膏,在新仿器釉面抛打,然后用汽油和乙醇分别清洗抛光部位,必要时可再上点石蜡或川蜡,并用绸布反复进行抛打,抛打出的光泽比较柔润。另外还可以用打磨机进行抛光,机械抛光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提高抛光质量,抛出来的光有较好的釉质感觉。打磨后的器物通过用放大镜观察釉面,会发现釉面上有无数细如牛毛的磨痕,仔细观察磨痕会发现磨痕大多是一团团或一片片很有规律的纹路。而古瓷器表面原有的旧磨痕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新陶瓷则无这一现象。另一种方法是用化学试剂浸泡,因为瓷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硅酸盐,通过用醋酸、氢氟酸、硝酸、草酸等能与硅酸盐起反应的酸液浸泡瓷器就能造成釉面腐蚀,使釉面黯淡,出现混浊感,从而消去“火光”。有的不浸泡,直接用沾酸的抹布反复擦釉面,也能达到效果。此种手法弊病在于酸对釉面腐蚀过于强烈,使釉色失透,光泽过于黯淡,甚至呈乳浊状,与那种岁月积累自然形成的光感有天壤之别,在放大镜下观察可发现出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坑。还有将几种溶液混合在一起使用,例如用醋酸浸后再用茶叶水、草木灰水浸泡等。这样不仅能消去“火光”,还能作出各种各样的污渍,让人误以为是长期使用所至。假海捞 仿宋官窑贯耳瓶假海捞 仿元青花人物梅瓶当今文物市场上有一种新仿海捞瓷。此类器物通体失亮,仿佛是经过海水浸蚀后的状况。但实际上也是将新仿器用化学试剂浸泡后的效果,通过放大镜观察,器物釉面依然有被化学试剂腐蚀后的痕迹(图10)。近几年来又发现有造假者将仿古瓷——尤其是元青花仿品——器内外壁布满了小蛤蜊、小海螺的皮,仿佛是真从海里捞取的一般(图11)。但据知情者介绍,此类器物是在浅海处下网,将器物放入网中沉入海底,等过一段时间捞出后小蛤蜊、小海螺、沙虫等就布满仿古瓷的器身了。也有用胶将海虫的表壳或贝壳之类粘贴于器表,值得注意。仿元青花三顾茅庐人物大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仿古瓷器的做旧也逐步加入了很多高科技手段。听某些同行们介绍,当今一些比较高级的仿古瓷器在入窑烧制前就在釉内加入某些化学元素,使得烧成后的瓷器釉面无论光亮与否或是不同时代釉下青花的呈色都可呈现(图12),但观赏起来仍无法体现出时代的温润如玉之感(图13)。如何能准确掌握古瓷器釉光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多看、多比较。
有哪些很有意思的真实考古事件?
考古中发现的有趣饮食文化事件
一碗4000岁的面条还能吃吗?面条真的是意大利人发明的?
千年古墓惊现美酒,现场专家没忍住尝了一口,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尘封千年的古墓中竟然摆放一桌丰盛的宴席,墓主人正站在桌旁等待客人来赴宴。
一、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灿烂的文化和传承几千年的历史。气候的差异也造就了南北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和民风民俗。
南米北面带来的饮食文化差异,也让面食的多样性在北方被发挥到了极致。今天我们要说一碗来自4000千年前的面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青海民和县喇家村的村民向文保部门反映,村民在耕种时常常会挖到一些陶片,甚至玉器等物品。
很快,考古专家们到现场进行了考察,初步确定这里应该是一处重要遗迹,随着考察发掘的不断深入,专家们发现在喇家村发现的这处遗址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超大聚居群落,遗迹处有清晰可辨的房屋遗迹,还出土了一些粮食种子和日常生活器具。
清理遗迹期间,一位考古队员在清理一个倒扣的陶瓷碗,当他小心翼翼的打开碗后,一撮淡黄色如同蚯蚓一样的条状物混合着泥土映入眼帘。
这个条状物像极了我们日常所吃的面条,引起了现场考古专家的高度关注,经过现场资深专家反复辨识,这撮淡黄色的条状物极有可能是面条。这个发现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考古是一项极其严谨而又科学的事情,为了搞清楚这个疑似面条的物品究竟为何物,考古专家又用那个陶瓷碗将疑似物封装好,准备带回实验室仔细研究。
然而回到实验室打开陶瓷碗,却发现原本装在碗里的“面条”不翼而飞,早在接触空气后氧化不见了。
一时之间整个实验室笼罩在沮丧的气息中,正当大家都处在绝望之际,一位考古研究员不甘心一个重大发现就这样被消散在空气中,忍不住又将陶碗里的泥土细细翻了个遍,也正是这一翻,让整件事情又出现了转机。在翻找下竟然找到了隐藏在土里的一小节淡黄色条状物,虽然不多,但好在能继续进行实验和研究了。
通过实验室检测,出乎大家的意料,原本以为是小麦做的面条,其细胞结构跟小麦的完全不同,也由此可以断定,这碗“面条”并不是小麦做的。这样的结果无疑让专家们陷入沉思,一度让他们对之前的推测产生怀疑,难道这淡黄色的条状物并不是面条?
后来通过专家们的检测分析,比对,实验,最终将淡黄色条形物单位缩小至小米,黄米,荞麦和玉米四种粮食范畴,
最后通过仔细比对和检测分析,最终确定这是一碗来自4000年前的小米面条。小米粘性弱的特点让他即便在今天,最大的用途就是熬一锅香喷喷的小米粥。但聪慧的部落族群却能用它来制作面条,。由此可见,当时的饮食烹饪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也有力的回击了面条是由意大利人发明的这个被公认的事。其实中国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有着灿烂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术。
二、千年美酒
1973年春节,辽宁叶茂台正在进行一项荒山植树造林活动,人们在山上遛弯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块圆形的大石头,看上去像是人工雕琢的样子,顺着石头往下挖,竟然发现了一座古墓,但发掘后并没有太大的考古收获。
随着勘察工作的有序推进,1974年4月13日,又传来了疑似古墓的消息,考古专家立刻赶往现场,经过了长达一周的仔细勘察后,确信是一座千年古墓。随后,在征得文物部门批准后,对新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全面发掘。
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现场清理出大量的陶瓷器等陪葬品,并进行了分类记录,整理归档后将文物运至文保部门进行保存。随着清理工作的推进,考古专家发现,在桌椅下面还有两个长颈壶状瓷器,从造型来看,这应该是两个盛装液体的器具。
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蹲在地上,将敷着的泥土清理干净,初步断定这是两个白瓷盘口长颈注壶,随后将其中一个瓷壶小心翼翼的捧了起来,磁壶很重,凭借多年的考古经验来判断,壶中肯定有东西,而且从现场的密封和保存情况看应该是下葬时灌注的东西。
考古学家试探着摇晃了一下,果然听到了液体流动的哗哗声,看来,这里面的确装着一壶液体状的东西,这可是来自千年前的液体,内心激动之下,他马上开始招呼队友,周围的考古人员纷纷靠拢过来,大家都想见识一下千年液体到底是什么东西。
长颈壶壶口用软木塞封着,外面还有一层蜡,可是,封蜡明显已经翘了起来,里面的软木塞也有一点点腐朽的迹象。
看到此情况,现场考古专家一部分人认为,应该立刻将其送到专业的化验室,进行专业的化验,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既然封口已经不严密了,就应该在第一时间打开,掌握情况并记录下来,以免文物因为氧化而损坏,到时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队员们商议了一会之后,绝大多数人都支持现场打开,于是,他们将长颈壶打开,倒了一点液体在烧杯里,并马上封存了长颈壶。
杯子里面的液体呈淡黄色,微微有些发红,看起来十分清澈,随后大家又凑上去仔细闻闻,并没有什么气味,大家围在一起左看看右看看,没人拿得准里面液体的成分,也不敢贸然去尝。这时,老冯慢悠悠的说道:我来尝吧,随后轻轻抿了一口,然后闭上眼睛慢慢品尝了一下,看着品尝后毫无任何反应,大家七嘴八舌地问老冯什么味道,老冯砸吧砸吧嘴回答说:“没味。”
听到这个回答,刚才热烈的场面一下子出现了短暂的沉寂。旁边的考古人员不相信,让老冯再品尝一下。这次,老冯品尝完吧嗒吧嗒嘴说了句:有点土腥味。
大家都在思索,这液体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毫无头绪,目前看来也只能运回省城进行化验鉴别了。
化验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根据化验结果,液体中含有微量乙醇!这个结论足以证明,壶中的液体曾经是一壶醇香四溢的美酒,一壶跨越千年岁月的美酒。
虽然如今千年古酒早已挥发殆尽,但也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古人尚酒,爱酒的习俗和发达的酿酒业
二、一桌酒菜送你们了,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
1993年,世代生活在河北张家口宣化区的一位农民,在田间干活时,无意间挖到一个大坑。这位农民一看这个大坑深不见底,其中似乎还藏着暗道,就不敢再挖了。
随后这位农民回村叫了一些胆大的村民再去一探究竟,随着越往大坑深处走,里边越是四通八达,村名们不敢贸然乱来,赶紧回去报告了当地文管部门,随着文管专家到现场仔细考察,勘探,最终结论这是一座古代墓葬。
随后正式发掘开始,考古专家到现场进行了发掘清理,经过几天发掘,古墓的墓门重现天日。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锁着墓门。
考古专家研究如何打开墓门时,又意外发现了开启墓门的钥匙。随着墓门被打开,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推开门
一桌保存完好的宴席首先映入眼帘,宴席摆放整齐,瓷盘,玉碗,酒壶等一应俱全,碗筷都依依摆放在桌边,这时,有考古队员抬头往上看,被吓得倒吸一口冷气,依稀感觉桌后有个人,仿佛就像墓主人正站在桌后迎接考古队员来赴宴。随着墓里不断加强光照,考古队员们终于看清,原来桌后是一幅壁画,画着个人像,初时墓里光线昏暗,看着可不就像墓主人在桌旁恭迎宾客。
考古专家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餐具是辽代很常见的黄釉、白釉碗,旁边还放着一些酒壶、酒杯、筷子和汤勺。碗碟里菜肴很丰富,部分菜品已经发霉长毛,但水果看着依旧保留着新鲜的色泽。
其中一个白瓷果盘里居然摆放着千年前的葡萄,虽然没有了水分,但依然能一眼就辨识出水果的种类。水果本身不易保存,更惊奇的是另一个盘中居然放满了板栗,专家们数了下,不多不少,刚好35粒。而且板栗表壳完整,没有一丝被虫子咬过的痕迹。
其中,最让人惊讶的还是板栗,虽然经过了上千年的时间,但那些板栗却没有一点干瘪的样子,看起来还很有光泽,好像很新鲜的样子。
考古专家看到这一桌丰盛的宴席,不禁感慨的道:古人真会吃!水果,蔬菜,零食,美酒啥都有。
考古专家在墙壁上还发现了”人无再少之颜,墓有重开之日”的诗句,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时光流逝,青春不在的感慨。
墓
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壁画,墓志铭等文物,通过考证,这座墓葬是辽代张世藻墓。张世藻生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墓葬形式采用的是火葬,而且除了宴席和大量精美壁画,陪葬品很简陋也很少,反观古人崇尚事死如事生,厚葬的习俗,也能侧面反映出张世藻作为虔诚佛教徒的轮回观和对死后的态度。
颜色釉和瓷器的区别?
颜色釉,五光十色,种类繁复,它在中国古陶瓷中占有恰当重要的方位。所谓颜色釉瓷,是指在瓷器的釉猜中掺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从而使釉料在不同的温度及焰 性中出现出不同的色泽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上色剂的青釉;以铜为上色剂的红釉;以钴为上色剂的蓝釉。历史上,许多年代都有颜色釉的出色代表作,如宋代的青 釉和钧红,明代的霁红,清代的郎窑红、乌金釉、茶叶末釉等。颜色釉与一般色釉的不同在于颜色釉的特别烧制工艺和配方。


黄釉
瓷上色釉,源于商代陶器黄釉。汉末晋初,创青釉瓷器。到唐代,则又发明晰以黄、紫、绿为主的三彩,宋代又出现天青釉、粉青釉、红宝釉、紫宝釉和黑釉。到了明代,便有了钧红、祭红、郎窑红、胭脂红、佳人醉等宝贵色釉。

明清两朝,颜色釉展开到了极致,同时皇家对颜色釉陶瓷的出产和运用进行了严峻的规矩。明清两代官窑出产的颜色釉瓷器,民窑不许出产,如果违犯此规,严重者 杀头。《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记载,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命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 赀,丁男放逐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如此严格的法则,保证了皇家对颜色釉瓷器的独占,提高了官窑颜色釉瓷器的身价。

黄地素三彩二龙戏珠纹盘,明万历,高4.4cm,口径23.3cm,足径16cm
在皇宫中,颜色釉瓷器的运用,也有严峻的等级之分。清《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底黄龙器;贵人用绿洲紫龙器;常在用绿洲红龙器。由此可知颜色釉的运用,在等级上是多么威严。

黄地紫绿龙葡萄纹碟 清光绪 高2.3cm,口径13cm,足径8cm
官窑严峻操控着颜色釉瓷器的出产,为防治技术外传,甚至连残次品都送往京城处理。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曾奏“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例以杜民窑冒滥 折”,主张黄釉及五爪龙瓷器的残次品,押运京城处理。乾隆朱批:“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残次品押运京城,虽然在经济上有些浪费,但却保证了皇家对黄釉器的独占。

釉里红
以上可以看出威严的等级制度对颜色釉瓷器的影响,一方面是约束了它向民间展开,另一方面由于皇帝的严峻要求,促进颜色釉瓷器经过精工细作,使产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翠青釉
翠青釉是明代永乐时景德镇官窑创烧的一种色泽温润、釉色翠绿如嫩竹的青釉,为永乐朝所独有。

黄釉
明代黄釉瓷器造型以盘、碗居多,罐则稀有,且为弘治朝所独有,除双兽耳罐以外,还有绶带耳罐。

孔雀绿釉
孔雀绿釉亦称“法翠”、“翡翠”或“吉翠”釉,它是一种以氧化铜为上色剂的中温颜色釉,其釉色明丽葱翠,颇似孔雀羽毛上的绿色。景德镇窑从元代开端烧造孔雀绿釉瓷器,这一色釉的出现是对我国传统的低温铅绿釉的继承与展开。

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清康熙
康熙瓷器中杯碟成套的 用具久副盛名,其间最典型的是黄釉器和淡绿釉器。此套杯碟细巧秀雅,这种淡绿釉是跟着康熙时画珐琅料从欧洲的传入而发作的。

矾红地白花蝴蝶纹圆盒
矾红地白花蝴蝶纹圆盒,呈扁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盒内施白釉,外通体矾红彩为地留白蝴蝶纹及缠枝斑纹装饰。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此盒造型秀巧,装饰新颖,可谓雍正官窑瓷器中的珍品。

仿朱漆菊瓣式盖碗
仿朱漆菊瓣式盖碗是一件仿照漆器釉色的盖碗。盖内金彩书乾隆御题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 浥露掇其英。” 乾隆皇帝嗜茶,常作诗品茗,在许多陶瓷茶具上都留有乾隆帝的御题诗句。

同治时期出产的“囍”字瓷器
同治时期出产的“囍”字瓷器是同治皇帝的大婚用器,其间以海碗、大碗、中碗、汤碗、怀碗、黄酒碗、酒杯、羹匙、大中小盘、碟等餐具为主。这批大婚瓷器是同治七年(1868年)江西巡抚景福在景德镇为宫廷烧造的,共计120桶,计7,294件。
成化瓷器的特点有哪些?
瓷胎成化瓷器的胎骨非常洁白,胎质在精细的程度上不仅超过了元代,也超过了永乐、宣德时期,器物的胎壁也比以往要薄一些(除永乐的薄胎器物之外)。 瓷釉成化瓷器在瓷釉方面比以往有所进步,这时的釉质一般都比宣德精细,釉面较为光润,也较少有桔棕现象。但是在釉色的品种上,成化比永乐、宣德时期有了较为明显的减少,这时候的釉色品种有:白轴、红釉、黄釉及仿哥窑瓷釉,特点是: 白釉白釉的颜色为白中微闪黄色,釉色非常滋润。 黄釉成化时的黄釉瓷器不大多见,同时也烧制的不大成功,釉面不很匀净,不甚精细,颇色为黄中徽带点绿色。 彩色成化瓷器上的彩色仍然以青花为主,及少量的酱彩。与此同时在青花抹红彩绘画的基础上,又发明创造出了釉下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色新品种一斗彩,而以往使用的釉里红彩器物尚未见到。 纹饰成化器物上的纹饰,所见均为绘画方式的花纹。在绘画方面,由明代成化开始恢复了元代绘画风格〔文人画派:黄么望,王蒙,倪瓒(云林),吴镇(仲圭)〕。这种文人画主要是以淡雅为上(此派人: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因此这种绘画风格必然要影响到瓷器绘画。这时的瓷器绘画大都取法于名人绘画,表现了这种淡雅的风格。其绘画也都比以往要精细一些,同时绘画中又出现了近于图案式的花纹,如团花即属于此类。这种图案或画纹画面显得较为简洁、规整,但表现出有些拘谨。 这时绘鸡花一般都是子母鸡与花卉的内容,均画在杯子上,典型器物有鸡罐杯。 此外,成化瓷器绘画一般采用青花单线淡描形式的花纹,并在单线轮廓内填以颜色较浅的青花,因此青花花纹轮廓就比较明显。 这时候的斗彩绘画,采用的是平涂法,也就是花纹各部分用彩色直接涂上,而不是用渲染的方法来表现,故这种平涂法不能表现花纹中花叶等部分的阴阳面。这时斗彩的绘画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造型成化时期的传世器物不大多见,器物的造型品种也较前大为减少,常见器物大都为小件的,大件器物比宣德时要少多了。器物造型品种简单,有盘、碗、高足碗、杯、梅瓶罐、盒、炉等,所制器物一般都非常精细,造型显得格外玲巧。
①盘这时候的盘子分为圈足和卧足两种形式,其圈足不太高,卧足也比较浅,两种形式的盘子均有塌底的现象。
②碗碗的特点是,圈足多数都为泥鳅背形,少数是刀削足,同时碗璧的下部转折程度较小,不象永乐、宣德碗的那种形式。
③罐此时维的基本造型特点是:罐身多数较扁,接口痕迹不大明显,其罐盖多为平顶盖,亦无盖钮,同时罐盖一般都盖到肩部,而不露口际,典型器物一天字罐造型亦属此特点。 款识成化官窑器物全装饰有年款,少数的民窑器物有时也有年款,所见年款形式多数都是“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两竖行楷书款,款外加双蓝圈,个别小件器物上年款外加双蓝方框,此外还有少数的是六字楷书横款(扁头款)。 其年款所书字体,一般都不十分工整,字体显得有些肥笨,且年款六字的排列大都不甚规则,大小也不很均称。 根据故宫瓷器专家孙瀛州的总结,成化年款字体还有以下特点: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仁化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膜。 成化年款归结一句话,就是年款比较肥。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