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窑白釉,瓷碗上落款皖祁太后是什么年代的?
康熙民窑花押款白釉盘
元青花民窑瓷器还有收藏价值吗?
元青花民窑瓷器还有收藏价值,因为元代在中国陶瓷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宋、金时期的主要瓷窑——钧窑、龙泉窑、磁州窑等仍在继续烧造,但是元代制瓷业的突出发展则集中体现在江西景德镇瓷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上。
元代钧窑继续生产宋钧的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和蓝釉红斑器,
有一种窑口叫龙头窑?
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窑长条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故名。亦称蛇窑、蜈蚣窑。
2009年在江西赣州市宁都县长胜窑下陶器的据解放前村民做房挖地基时发现的古窑场遗址,经专家考证可追溯到唐末宁初年代。
2013年在对江西景德镇南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唐代最长龙窑遗迹。[1]
中文名称
龙窑
门票价格
免费
所属城市
江西省景德镇市
所属国家
中国
发展历史
龙窑又称长窑,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它依一定的坡度建筑,以斜卧似龙而得名。
龙窑出现于商代,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制印纹硬陶,又烧制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至东汉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浙江上虞东汉窑址出土的青瓷碎片,经过化学分析和物理测定,已达到瓷器标准。东汉瓷器的出现与龙窑的改进有直接关系。早期龙窑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龙窑长达五六十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七八十米,一次可装烧二万件瓷器,对当时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龙窑逐渐增长,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完善,宋、元时期的龙窑出现了一种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即所谓的“分室龙窑”。直至当今,南方有的地区仍然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
龙窑自商代至明清时期南方地区多有砌筑。明代以前,南方各产瓷区,如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江西和湖南等地均广泛采用。到2013年为止中国长江以南及东南亚部分地区仍保留有少数龙窑。
窑体结构及示意图
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成一长隧道形窑炉,约与地平线构成10~20°角。窑头角度较大,约20°,中部约15°,后部约11°。窑头有预热室,窑尾通常不设烟囱或设置很矮小的烟囱,因龙窑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窑长约20~80米,陶窑可达100米,宽约1.5~2.5米,高约1.6~2米。横断面积以窑头最小,便于烧窑开始时热量集中,利于燃烧,中部最大,窑尾大于窑头而小于中部。拱顶成弧形,两侧上部或窑顶有多排直径约0.15米的投柴孔,窑身两侧有两个窑门。全窑结构简单,建筑费用较低,不需尺寸严格的拱砖。龙窑作业时,在窑室内码装坯体后,将所有窑门封闭。先烧窑头,由前向后依次投柴,逐排烧成。烧成温度最高达1300℃,并可控制还原焰。
龙窑结构示意图
建筑示意图
主要特点
龙窑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杂柴、松枝等植物为燃料,窑内火焰多平行窑底流动。加上此种窑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温快,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故有说龙窑是青瓷摇篮。影青、黑釉瓷等大都是在龙窑里烧成的。同时装烧面积大,产量高。
①窑体倾斜设置,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所造成的几何压头能克服料垛阻力,使窑在接近零压状态下操作,减少了漏气、吸气现象。
德化龙窑
②由于燃烧段逐渐后移,有效地利用了烟气热量和产品热量,使热损失显著降低,并可提高燃烧温度,缩短生产周期。
③由于烧成快,窑体散热与蓄热不大,单位产品的热量消耗较少,其热效率接近于隧道窑。
④窑的结构简陋,使装窑和出窑的劳动强度大,难以实现机械化和半自动化。
⑤窑内温度和气氛波动较大,烧制大件产品和比较致密的工业陶瓷容易发生冷裂。有时由于烧成温度下的保温不足,影响烧成质量。
代表遗址
德化龙窑
龙窑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窑呈长条形,依山坡所建,自下而上,如龙似蛇,故名,亦称蛇目窑、蜈蚣窑。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因建在山坡上。
德化龙窑始建于唐代中晚期,北宋时结构更为合理,一般长20米,坡度在10-28度之间,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头设火膛,窑室分若干目(节),阶梯通道两边放窑门若干个,装出制品通道。每节两侧窑墙处设投柴孔(火眼),对称排列。窑尾设挡火墙,墙底部放通烟孔,墙后设烟火巷,俗称烟囱,高3米,宽0.4米,长依窑体而异。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余热。
北宋时期的龙窑,窑身较窄较短。南宋时期,窑身加宽,窑体变长,窑床铺沙,坡度较小。这种窑炉,明清时期仍继续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还是以龙窑为主。20世纪60年代,全县有龙窑近百座,大部分依山坡,砌筑,长约43米,分32目,窑头6目,高1.2-1.7米,长1.1-1.7米,目宽1.2-1.6米,窑中到窑尾26目,高1.85-2.5米,长1.8-2.2米,宽2.4-2.6米,窑两侧每隔5目各放一窑门,高1.6-1.8米,宽0.4米。窑头设烧火膛,每目窑膛的两边对称各放一个投柴孔,也是观察火色孔,孔大约0.15×0.2米。最后一目置闸壁(挡火墙),壁脚放9个通烟孔,倾斜度约25-27度,结构合理,装烧容量大,升温适度、均匀,成品率高,同时事故少,操作容易。
龙窑属于柴窑,由于以木柴为原料,现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电窑、油窑、液化汽窑、天燃气窑。
南风古灶
南风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近500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世界上现存一条还在使用,最古老的柴烧龙窑。窑是依山而建,窑身全长34.4米,内长30.87米,犹如一条巨龙从天而降一般,所以当地居民就把它叫做“龙窑”。但是石湾的居民又称龙窑为“灶”,因为窑头烧柴的地方像旧时家里烧柴做饭的灶头一般,而且陶工都是靠龙窑烧产品养家活口,他们觉得龙窑就像家里的“灶”一般重要。加上这条龙窑的灶口正对着南方,而且灶尾榕树成荫,每到夏天凉风习习,故称“南风灶”。
2013年8月,南风古灶龙窑开始大修,至今历时一年。[3]
2014年8月23日,第五届龙窑柴烧文化节在石湾南风古式开幕。两条大修后的龙窑重新点起薪火。首批入窑的,是南风古灶园区及工艺美术协会超过50位陶艺家的作品。龙窑由于其独特的氧化气氛,所烧制的产品会有其他窑没法达到的釉色效果。[3]
由于龙窑是高温烧制产品,最高温度可达1300多摄氏度。热胀冷缩和高温熔融等因素,使龙窑会变烂或变形,窑背拱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大修。
窑体大修先要把内窑墙和窑背拱全部拆掉,外窑墙及旁边的红砂岩、夯土则保留,那是明朝留下的古迹。之后,就要根据之前了解的情况,为龙窑重新开线、定位。定好位后,就要组织工人砌砖。[3]
高灶
高灶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较同园区内的南风灶建造时间晚,由明代沿用至今的古龙窑,已有400多年历史。
窑之形制及坡度与南风灶近似,窑向正南,左侧设窑门四,右侧窑门三,窑内结构如园拱券顶隧道,以小型砂砖砌成。窑膛平面略呈船底形,总长38.25米,窑口、中段及窑尾宽度分别为1.85米、2.25和2.2米,内通高1.80-1.95米。窑顶厚约0.25米,窑面原有42排火眼,建国后改为33排,除窑口一排3个外余均5个火眼。明清时期该窑为陶业大行“水巷大盆行”的专业龙窑,历来以煅烧大盆类产品为主。对研究制陶史及古代煅烧工艺有重要价值。
2001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8月,高灶、南风灶开始大修,至今历时一年。
2014年8月23日,第五届龙窑柴烧文化节在石湾南风古灶开幕。两条大修后的龙窑重新点起薪火。首批入窑的,是南风古灶园区及工艺美术协会超过50位陶艺家的作品。龙窑由于其独特的氧化气氛,所烧制的产品会有其他窑没法达到的釉色效果[1]。
龙窑茶具
龙柴窑烧制全部以松柏木为燃料。须在龙窑前两段处,在龙身高度离顶上壁面75厘米处的地方投火方能烧制成功。靠万斤松柏枝燃烧时释放的柏油及混合物附着在茶具上形成釉色,珍贵天然,不带一点化学颜料。约7吨松柏木才能烧出一窑。因火候极难控制,且需连续烧制27个小时,每窑的成品率极低,故产品极其稀少珍贵。历史至今没有一件完整的柴窑茶具遗留下来,堪称绝品。
共2张
唐人祥龙窑茶具
考古发掘
在2013年对江西景德镇南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多达数十吨的窑具和瓷片标本。同时在遗址中揭露清理出一座长达78.8米的龙窑遗迹,这是到2013年为止发现的保存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
南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下辖的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是景德镇市境内已知的最早窑业遗存。南窑遗址于1964年被发现,乐平市博物馆分别于1983年和2008年两次对其进行普查、复查。
2013年3月至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乐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厦门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分三个区域发掘5 5米探方36个,揭示龙窑遗迹2座、10个灰坑、1条灰沟、1条道路遗迹。总计揭露面积1013.5平方米,出土多达数十吨窑具和瓷片标本。
其中,考古人员在南窑遗址东南部揭露清理的一座龙窑遗迹长达78.8米,遗迹由窑前工作面、火门、火膛、窑床、窑墙、窑尾等几部分组成,窑内出土有青釉和黑釉执壶、罐、盏、腰鼓等。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以及出土遗物,可以推断出这座龙窑是特色鲜明的中晚唐时期龙窑,是到2013年为止考古揭露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也是景德镇地区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窑炉遗迹。
考古研究表明,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南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填补了乐平市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也把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一步。[1]
龙窑遗址
1986年,在省博物馆专家的指导下,开始对大岗山东坡的一号唐代龙窑遗址进行发掘清理。该古窑从下向上延伸砌筑,窑床倾斜25°,顶已塌落;中段残长9.55米,前宽2.64米,后宽2.8米;窑壁夯土与砖合构,厚0.27米。窑内有一层厚10~14厘米红褐色土层用以垫烧陶器,清理后可见窑床上有规则地排列着一个个经高温燃烧过的圆窝,窝内还残存着陶碗近百个。距龙窑20米开外发掘的两处“探沟”中,发掘出碗、碟、钵、二耳罐、四耳罐、六耳罐、盆、缸、釜耳杯、炉、两耳短颈展口壶等古陶十多种共上千件陶器,估计为废弃物堆积层。陶器以施青釉为主,部分施酱釉,多呈短釉露胎;碗多作饼足、圈足、壁形足,造型有中、晚唐特色。
1987年3月,二号唐代龙窑遗址在大岗山北坡出土。龙窑残长9.06米,前宽2.2米,后宽2.36米,壁厚0.2米,窑床倾斜13゜。上有垫烧托钵104个,陶器除上述品类外,还有烛台、反唇碗、器盖等。
唐代龙窑遗址属广东首次发现,出土有显著唐代陶器特色的碗、碟、盆、缸、罐等陶器百多种上千件。唐代龙窑的发现,修正了长期以来“唐窑为馒头窑”的推断,对广东古代窑业演变史提供了重要史实和线索,具有教高的考古价值。为保护这一
有人说扒村窑瓷器更有乡土气息?
出这个题目说明你是新生,对瓷器的知识估计就是从网上看到了一点。
扒村窑,创烧于唐,到宋时达到顶峰,元后停烧。是北方著名窑口,人们多将它归于磁州窑系,认为是磁州窑系的重要代表窑口。
这个观点我认为有误,若非扒村窑发现并且命名晚,瓷器界应该是叫扒村窑系,磁州窑是扒村窑系的一个窑口。
首先我先从地理上分析一下。扒村窑地址在禹州神垕镇,这个地方熟悉吗。它还有另一个大名鼎鼎的窑口叫钧窑。扒村窑址就是在钧窑旁边。州府驻地附近。而磁州窑址在哪里,古巨鹿县城附近。
然后说说窑址面积,磁州窑以观台,彭城为主要窑口,四散的各类小窑口组成的大片遗址。而扒村窑不是,直接就是一片约75万平方米的大型窑址群。
再来说说历史,磁州窑地区虽说隋唐时期就有烧窑一说。可是并没有形成规模。直到宋中期才蓬勃发展起来。出土层遗址可以证明这个。所以不具备创烧白地黑花瓷的底蕴。另外,磁州窑胎土为青,早期不具备烧白瓷的先觉条件,后期发明护胎土,才烧出高质量的白釉瓷。反观扒村窑,创烧于唐,在五代就形成较大规模的窑场,胎土多为米黄色和白色,具有学习刑窑定窑烧造白釉的条件。还有,扒村窑是唐时画圣吴道子的故乡,民间画风底蕴深厚,这对创烧白地黑花瓷是最有力的条件。大家都知道,窑工们的文化毕竟偏低,甚至没有文化。
再说说成品,磁州窑烧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白地黑花,刻划花,青釉,白釉,钧釉,黑釉,搅胎,各种各样的都烧。说明什么,窑口小,各个窑口的都学习。而扒村窑,主要烧造白釉黑花瓷,偶有烧造三彩,红绿彩,钧窑的瓷器。说明他有主要特点,有主打产品。不用学习别的窑口的技术。
最后说说发现时间,这个才是磁州窑系成名的关键原因。磁州窑在民国十八年被偶尔发现,一经出世便惊动世界,被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古玩收藏家争先恐后追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扒村窑,最早发现于民国二十八年,当时磁州窑已经很轰动了,造成人们对扒村的认识不足。直到建国后,五零年,才由陈万里先生命名为扒村窑。直到78年才正式开始发掘。当时世界上已经公认了磁州窑系这个概念。
还有,玩老窑瓷千万不要分官窑民窑,民窑瓷才是真正引领瓷器发展的明珠。比如长沙窑。扒村窑现在都还没有被重视,遇到了一定不要放过。当然得是真正老货。
乾隆年制黄地青花瓷器真品特征?
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民窑青花种类丰富,色彩亮丽,画面多样,造型新奇。乾隆青花官窑和民窑中高档瓷器的胎土淘洗精细,在中小器物的胎骨中找不到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胎骨洁白致密。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稳定、浑厚、沉着”而著称,使用国产青料绘制
在造型上,乾隆官窑造型规范,制作精细,整器线条古拙,无柔和感,大件器物不变形,厚薄均匀,工整;胎制较粗,做工精致;底足打磨后呈泥鳅背状,手感滑润;器形无所不包,大到桌子,小到掌中玩物小鸟食灌应有尽有,多仿明宣德,且不留款,如果见到一件无款宣德青花瓷器,很有可能为乾隆时所仿制;清代青花瓷造型因循守旧,如盘、碗、樽等许多器物,从康熙到宣统,款式、尺寸都从未改变过;乾隆青花瓷也是这样,《钦定皇朝礼器图式》“盛大花瓷碗,口径一尺一寸七,高五寸三分……”凡是不符合钦定尺寸的青花瓷,就要考虑是否伪器,鉴定时应特别注意。
在青料上,乾隆官窑用浙料,呈纯正蓝色,发色鲜翠,分不清浓淡层次,多仿宣德,人为的在青花中点染铁锈状黑斑,与宣德青花中的铁锈斑相比显得浮躁,成色不稳定,且有晕散现象;釉底带有气泡,釉色白中泛青,所有器物施满釉;亦有部分仿成化,呈青色,发色淡雅平和;少量仿嘉靖,呈蓝紫色,发色鲜丽纯真;乾隆青花瓷以品种取胜,可谓百花齐放,其种类大致有青花矾红彩、外豆青里青花、外酱色釉里青花、哥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斗彩玲珑瓷、黄地青花、黄地青花加胭脂红、淡描青花填绿彩为乾隆首创。
在纹饰上,乾隆官窑仍有明代遗风,内容繁杂,勾染并用,线条挺直,生硬,画笔工整;纹样守旧,拘谨,呆板,缺乏生气;在器物上画的很满,部分仿成化,布局疏朗;其纹饰内容主要有缠枝、折枝水果,云龙纹,山水,人物,花卉以及各类吉祥图案,如三星图、百子图、荣升、福寿、百福、麒麟送子等;另外,乾隆喜欢将自己的诗词烧制于青花瓷上,为乾隆青花瓷在纹饰上的重要特征。
在落款上,乾隆多伪托款,亦有少量仿成化、正德、嘉靖,所仿明款得心应手,真伪难辨,但与明款相比显得软弱无力,拘谨,不及明款豪放,多用铁线篆写成,字迹工整纤细,娟秀无力,为馆阁体;帝王年号款较少,为“大清乾隆制”,书款规范,极少草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