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甜白釉瓷器图片,国宝帮的是什么样的一群人?
“国宝帮”的是什么样的一群人?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国宝帮”的是什么样的一群人?
“国宝帮”的原意是指一帮退休后有一点小闲钱、有一点小知识,但固执己见、不求细节、不求甚解,靠着“蒙、猜、估、赌”就敢下手买古董,只要外在有一点点和某某国宝有相似、相像之处就认定为国宝,而且坚定不移、坚信不疑并且绝对听不进任何质疑、劝谏、否定和反对之声狗屁不懂、狗屁不通而又妄自尊大、老子天下第一、拿着鸡毛当令箭、拿着赝品当国宝的一群固步自封、顽固不化、为老不尊、恬不知耻之人。
原始的“国宝帮”人数并不多,影响也不大,只不过是一些怀揣梦想却没有眼力、没有眼界更没有实力的一帮可伶人而已,其行径作为他们的亲友和家人应该感到很不幸、很无辜、很无奈,作为两是旁人则仅仅感到可伶和可叹但也远没到可恨、可憎、可恶与可耻的地步。
但是,当“国宝帮”与“学腐帮”、“师腐帮”紧密融合到一起的时候,“国宝帮”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与转化,转变之一是极端化,除了他们认定的国宝以外都是赝品、都是垃圾,转变之二便是拉大旗作虎皮,以专家自居,为了金钱什么都可以成为国宝、什么证书都可以给你开出来!而亘古不变的是他们的无知、无能、无道、无德与无耻!
当然,也有“泛国宝帮”的趋势,一些连什么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瘪三们,只要他们看不懂、看不惯、看不上的就都一律冠以“国宝帮”,“国宝帮”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群人”呢?看起来本来很清晰、很清楚、很清澈,却又突然之间变得复杂、模糊、浑浊了起来!怎么说呢?呵呵呵
上几件“家宝”而非“国宝”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北宋汝窑鼎盛期清凉寺窑神级臻品五芝麻钉月白釉48菊瓣笔洗。
北宋官窑鼎盛期神级臻品天青釉四云足椭圆水仙盆。
影青瓷是一种什么瓷器?
早年我曾接触过一些影青瓷,现根据自己的收藏和所学知识对影青瓷做一个简要论述。
影青瓷,是五代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釉色介于青与白之间的瓷器品种,因此又叫青白瓷。
影青瓷在北宋时进一步发展,南宋达到顶峰,元代以后逐渐衰落。影青瓷以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性广受人们青睐。
南宋 青白釉观音菩萨坐像 2011年香港佳士得成交价2530万港币
有一种说法,影青瓷是南方地区窑工在刻意追求瓷器仿玉效果的尝试中发明出来的。因为玉象征中国传统的道德属性,“君子如玉”观点深入人心,为迎合古人的“尚玉”观从而延伸到瓷器领域。
根据考古发掘来看,最早生产影青瓷的窑厂有安徽繁昌窑,江西景德镇窑、赣州窑,武昌青山窑等。上述窑口前后经历了烧制青瓷——白瓷——青白瓷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并不是为了模仿玉器而诞生的影青瓷,而是为了模仿北方邢窑、定窑的白瓷。
北宋早期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莲瓣纹盏托
本人收藏 北宋早期定窑白釉莲瓣纹盏托
而且唐朝末年以来的北方战乱也导致人口大量迁移到南方,其中就包括拥有丰富制瓷经验的窑工,他们为影青瓷的创烧提供了人力和技术保障。
例如,繁昌窑和武汉青山窑率先采用定窑的漏斗形匣钵装烧器物,不但提高了烧制温度,还利于形成还原气氛,使烧制白瓷成为可能。
漏斗形匣钵
后来,这种漏斗形匣钵和垫饼、垫圈组成的装烧工具经过长江流域向南传播,又影响了景德镇窑、吉州窑、赣州窑,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的窑场,改变了全国瓷器的生产面貌。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广东西村窑青白釉凤首壶
西村窑青白釉凤首壶(细节展示)
重要的是,在南方几个重要窑场仿烧北方白瓷的过程中,又带有南方自身的特色。例如,南方瓷土的含铁量较高,并且一直沿用本地区特色的龙窑烧制瓷器,在还原气氛下,瓷釉容易产生偏青的颜色。这就导致南方白瓷产品最终向影青瓷过度。
故宫博物院藏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
当然,除上述客观条件外,影青瓷最终诞生还要靠窑工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例如,烧制温度的把控,还原气氛的掌控等等环节,以至于最终烧制出成熟的青白瓷。这就是南方几个窑口在经过烧制白瓷的短暂时期后,又被青白瓷取代的原因。
本人收藏 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印菊花纹碟
保存至今的影青瓷很多,大部分都是普货,真正好的影青瓷凤毛菱角,这就是文章开头那尊影青观音像拍出天价的缘故。
所以,喜欢古瓷器的藏友一定要注意,不能盲目跟风,要理性对待收藏,多听取前人的建议,同时也希望喜欢古瓷的朋友和我交流探讨。
本人收藏 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印菊花纹碟(透光展示)
成化瓷器的特点有哪些?
瓷胎成化瓷器的胎骨非常洁白,胎质在精细的程度上不仅超过了元代,也超过了永乐、宣德时期,器物的胎壁也比以往要薄一些(除永乐的薄胎器物之外)。 瓷釉成化瓷器在瓷釉方面比以往有所进步,这时的釉质一般都比宣德精细,釉面较为光润,也较少有桔棕现象。但是在釉色的品种上,成化比永乐、宣德时期有了较为明显的减少,这时候的釉色品种有:白轴、红釉、黄釉及仿哥窑瓷釉,特点是: 白釉白釉的颜色为白中微闪黄色,釉色非常滋润。 黄釉成化时的黄釉瓷器不大多见,同时也烧制的不大成功,釉面不很匀净,不甚精细,颇色为黄中徽带点绿色。 彩色成化瓷器上的彩色仍然以青花为主,及少量的酱彩。与此同时在青花抹红彩绘画的基础上,又发明创造出了釉下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色新品种一斗彩,而以往使用的釉里红彩器物尚未见到。 纹饰成化器物上的纹饰,所见均为绘画方式的花纹。在绘画方面,由明代成化开始恢复了元代绘画风格〔文人画派:黄么望,王蒙,倪瓒(云林),吴镇(仲圭)〕。这种文人画主要是以淡雅为上(此派人: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因此这种绘画风格必然要影响到瓷器绘画。这时的瓷器绘画大都取法于名人绘画,表现了这种淡雅的风格。其绘画也都比以往要精细一些,同时绘画中又出现了近于图案式的花纹,如团花即属于此类。这种图案或画纹画面显得较为简洁、规整,但表现出有些拘谨。 这时绘鸡花一般都是子母鸡与花卉的内容,均画在杯子上,典型器物有鸡罐杯。 此外,成化瓷器绘画一般采用青花单线淡描形式的花纹,并在单线轮廓内填以颜色较浅的青花,因此青花花纹轮廓就比较明显。 这时候的斗彩绘画,采用的是平涂法,也就是花纹各部分用彩色直接涂上,而不是用渲染的方法来表现,故这种平涂法不能表现花纹中花叶等部分的阴阳面。这时斗彩的绘画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造型成化时期的传世器物不大多见,器物的造型品种也较前大为减少,常见器物大都为小件的,大件器物比宣德时要少多了。器物造型品种简单,有盘、碗、高足碗、杯、梅瓶罐、盒、炉等,所制器物一般都非常精细,造型显得格外玲巧。
①盘这时候的盘子分为圈足和卧足两种形式,其圈足不太高,卧足也比较浅,两种形式的盘子均有塌底的现象。
②碗碗的特点是,圈足多数都为泥鳅背形,少数是刀削足,同时碗璧的下部转折程度较小,不象永乐、宣德碗的那种形式。
③罐此时维的基本造型特点是:罐身多数较扁,接口痕迹不大明显,其罐盖多为平顶盖,亦无盖钮,同时罐盖一般都盖到肩部,而不露口际,典型器物一天字罐造型亦属此特点。 款识成化官窑器物全装饰有年款,少数的民窑器物有时也有年款,所见年款形式多数都是“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两竖行楷书款,款外加双蓝圈,个别小件器物上年款外加双蓝方框,此外还有少数的是六字楷书横款(扁头款)。 其年款所书字体,一般都不十分工整,字体显得有些肥笨,且年款六字的排列大都不甚规则,大小也不很均称。 根据故宫瓷器专家孙瀛州的总结,成化年款字体还有以下特点: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仁化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膜。 成化年款归结一句话,就是年款比较肥。
明永乐和宣德瓷器有哪些不同?
【文藏来答】明代永、宣两朝在30多年中烧造的青花瓷被后人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其异域风格的造型,超凡脱俗的纹饰,浓重明艳的呈色,在青花烧造史上堪称稀世珍品。
明宣德 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 直径23厘米
鱼藻纹虽属常见中国瓷器饰样,但如此妙作花口之碗,起伏之间,互映交辉,仿佛水光潋滟,添绘游鱼栩栩如生,实属陶瓷神品。此鱼藻纹,宣德以后续有仿画,入清以后或也有沿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两例可资比较,然尺寸皆较小。此碗于2017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以2.29亿港元成交。
永宣不分家之说由于永宣两朝中间相隔的洪熙朝只有一年时间,所以以往曾有“永、宣不分”之说和“无款皆永乐”的说法。实际不然。永宣青花既有其共同点,也有许多区别之处。概括起来,永乐青花胎体较轻,釉层更为肥厚、莹润,青花十分浓重带有晕散,颜色稍深于宣德青花,造型圆润灵巧,许多器物尺寸不是很大,梅瓶下部近底处要比宣德梅瓶略显肥胖丰满,纹饰清新秀丽,笔道细,无桔皮纹,绘人物的极少,仅见青花胡人舞乐双耳扁壶。大多无款,仅见于缠枝莲纹压手杯的杯心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明宣德 青花海水云龙纹内暗花龙纹高足碗
直径15.2厘米 通体青花纹饰,淡描海水为地,碗外壁绘两条矫健五爪龙张牙舞爪、互相追逐,高足胫部再画四峰海水纹。碗内壁暗花饰两条五爪游龙,碗心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碗于201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以6886万港元成交。
而宣德御窑青花瓷器则胎体略显厚重,造型朴拙,釉面白中泛青且橘皮纹较重,青花浓淡相间,多带有黑色结晶斑点,器型更加丰富,尺寸比永乐大,纹饰画法笔道较粗,讲究布局、层次,布局较繁密,绘画技巧更为成熟,用笔很有气势,大多写有年款。
明宣德 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
直径48.5厘米 这件青花大罐,造型规整,大气端庄。与这件云龙纹大罐相似的器物全球目前仅存3件,其余两件分别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及东京出光美术馆,上绘纹饰均为正向的三爪云龙,此件则为回首的五爪云龙,更显独特。此罐于201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以1.58亿港元成交。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下载【文藏APP】!国内超多收藏刊物等着你呦!~
明代永乐时期御窑青花瓷器的款识不多,仅见于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里心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它是迄今为止所见传世和出土永乐御窑青花瓷器中,惟一一种署有年款的器物,而且能与明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在永乐御窑青花瓷器的鉴定中,这种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可以依靠的标准器。
明永乐 青花人物纹如意耳扁壶
高29.7厘米 口径3.6厘米 足长12厘米 足宽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意耳扁壶的器型受到中西亚陶器及玻璃器的影响。全器以青花为饰。人物的姿态与组合和14世纪伊斯兰祈求干涸泉水再度流动的画作相当近似。以人物作为装饰主题的如意耳扁壶存世目前所知仅有两件,除此件外,另一件收藏于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十分可贵。
而宣德青花款识则曾有满器身的说法,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但主要还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其次是四字款、横款,一般写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笔画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
(注:本文标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藏品图片由该馆提供。)
原文作者:许剑锋
文章来源:《中国收藏》2018年3月刊《永宣盛世——那一抹动人的青色》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中国收藏》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是怎么做到传承与创新的?
创的够新吧?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