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品瓷器鉴定方法,瓷器如何鉴定又如何出手?

瓷器鉴定,是一个综合学科,需要长期的观察和学习,掌握各时期瓷器的釉水、瓷胎、底足、工艺等特征,并且熟记于心,不能以点概面,因为一个特征符合就大胆断定真伪。相反,只要有一个特征不对,就是老古玩圈常说的“撩跤货”,对市场价也会有极大的影响,这种有疑点的瓷器必须谨慎对待,而不能抱侥幸心理。

宋朝真品瓷器鉴定方法(瓷器如何鉴定又如何出手)

另外必须要多方求证,多听取别人的的意见,不能一意独行,一件古玩自己认可是不行的,而且要市场认可。目前瓷器圈是国宝帮最多的,很多只要手里有件仿品就敢挑战任何权威,每个人都是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服谁,十分混乱。所以,瓷器的真伪最难确认,除非是大开门的民窑,几乎每件官窑的争议都极大,就算是知名拍卖公司的成交拍品也颇有微词。

而且,由于无法用科学的数据和标准去衡量瓷器的年代和真伪,目前瓷器鉴定国内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国有机构或民间机构能够服众,圈子里尚能让大家信服的个人只有马未都、蔡国声等廖廖几位而已。事实上,就算这几位如果把别人的瓷器鉴定为仿品,瓷器持有人也只是表面上说相信,而心底则是不认同的,在很多人心里总是觉得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国宝”。

正是这种大多数瓷器收藏者的普遍心理,导致瓷器鉴定的权威性无法树立,从而极为混乱,所以目前瓷器鉴定还没有一个健康有序的标准,十分难以说明真伪。所以,在这个仿品遍地的时期,奉劝大家稍安勿躁,不要一味去玩官窑,多玩一些大开门的清末民国民窑细路瓷为佳。&清末民窑青花精品

至于瓷器的出手,如果大家手里有瓷器精品,可以送去几家知名的正规拍卖公司,这些公司不会收取任何前期费用,也不会收任何鉴定费。但是对拍品的要求特别高,如果能入他们的眼,说明你的瓷器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市场认可。&这样的珍品,如果不是放在博物馆,争议极大。

总之,目前瓷器的鉴定和出手比较困难,尤其是无法定论的官窑精品,目前基本上是人人对这样的东西避而远之。相反是一些一眼开门的民窑虽然价格低,反而容易出手,所以对于目前的现状,瓷器收藏,我的建议是宁玩普品,不玩“精品”。&借摸金校尉的噱头忽悠人的“出土官窑精品”

宋代黄釉瓷器特征?

1、胎质细密坚实,有灰胎、黑胎、香灰胎、紫色胎,还有少量的灰白胎;

2、釉质温润如玉;釉色有粉青、天青、月白、米黄、蜜腊、青灰、浅灰、窑变、翠绿、黄、浅紫等;

3、器物以厚胎簿釉、厚胎厚釉者为主,簿胎厚釉较少,大都开具冰裂纹,也有鱼子纹和蟹爪纹,“紫口铁足”常见;

4、烧制方法有用支钉支烧的,也有用垫饼、垫圈、垫环垫烧的,支钉数量不等。

宋官窑最好鉴定方法?

宋官窑最好的鉴定方法

首先搞清主流观点认可的宋代官窑。

目前宋代官窑有几种说法,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又有俩种说法,一是窑址在开封的官窑。有“大宋官窑”印章(未知真假)。但至今未能找到窑址,说是被黄河淹埋了。二是北宋官窑就是汝窑,即是汝官窑。

南宋官窑,主要有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但最近有人论证在修内司官窑建立之前,还有俩处官窑,一为位于江苏苏州的平江官窑,一为位于浙江余姚的余姚官窑。

我以为目前主流认可的官窑是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我也只讲这俩处官窑的鉴定。

首先看器形,要符合宋代官窑的特征。但是仿品也做的差不多。所以不是主要的。

第二,看紫口铁足。为什么会有“紫口铁足”呢?主要是官窑瓷器的胎,多为灰黑色,深灰色,紫灰色。而修内司窑还有香灰胎。由于釉在器物的口部挂不住釉,釉层浅。故表现为“紫口”,胎色越黑,紫口色越重。相反胎色浅灰时,紫口色轻,甚至不明显。但是“”铁足”还是明显的。因为露胎了。铁元素得到充分的表现(有人测的铁含量3--5%)。底圈足边有俩种:平切和三角形。铁足颜色为紫褐色。比较讲究的器形如陈设用瓷,还专门加一层护胎釉。

第三看开片。官窑基本开有大小纹,即“文武开片”,只是有的大文多少而已。大文路可在放大镜下看到顶起的痕迹,且有氧化表现(有人说当初使用黑墨划过,或者碳水粘过。我以为是误导大众)。如用指甲轻轻拉,有挂指甲感觉。当然小型器物不明显。

第四看釉面厚否。总得说来,官窑釉厚超过汝瓷,尤其是南宋后期,釉面很厚,是多次上釉的结果。甚至表现出水波之势。在放大镜下看,气泡密且有深度,深不见底。零星地还会看到发黄发黑的气泡。真品无疑。

第五釉面没被做过旧。没被酸碱过,没被茶水浸过。

第六,如果是出土于盐碱地方,会有盐分參出,如冬天里结霜的砖面上的雪花痕迹。

第七,修内司官窑精致优雅程度高于郊坛下官窑。

第八,白胎者,有清仿者;红裂纹者,小心为现仿品!

好了!就讲这些吧。基本能够辨别了!

补充一点:如果足底有支丁,应该是圆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