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民窑青花瓷樽,万历年间的民窑青花瓷?
为了区别于官窑青花,人们把民营手工作坊内生产的,供民间使用的青花瓷,称为"民窑青花"。景德镇民窑青花自问世以来,尽管由于历史偏见不曾载入史册,被视为粗俗之器物难登大雅之堂,但它广泛渗透于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之中,对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凤俗变迁都具有官窑青花瓷器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若以我国青花瓷器中在历史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民窑青花也是居首位,在亚,非,欧各国出土及传世的明,清青花瓷中,以民窑青花瓷居多数。明万历青花瓷在形制,文饰上都是明中期青花的终结,万历以后的天启,崇祯的制瓷风格有较大的变化,由平稳而入游动,由工致而入挥洒,由宏大而入局小。万历民窑青花瓷的胎体趋薄,然胎薄而造型却臃肿,手感上比例失调,器物制作较为粗率,罐类底部下凸且不平整,圈足粗厚,民窑则多斜削,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露胎处见程度不同的窑红。
青料有淅江料和品质较次的几种土青,呈色有清丽明亮的靛青,也有沉闷呆滞的灰青。绘画笔法有单线平涂和白描两类。开始出现较多写实的纹样。继承正德,嘉靖的传统纹样则多有刻板之感。万历时大开海禁,促进了瓷器的外销,世界各地都发现了不少晚明青花瓷。外销瓷的纹饰,形制与内销多有不同,销往日本的被称为"芙蓉手",有些题有拉丁文字的向欧洲出口的青花称为"克拉克"瓷。万历民窑青花瓷由于当时贸易促进了瓷器的大量外销,不乏出现了内销,出口的民窑青花瓷精品,在今天庞大的收藏爱好的群体中,和市场上是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的。
精品瓷器残器?
答案:当然!!
小唐刚开始接触古玩的时候,特别忌讳残器,俗话说“瓷器碎了边,不值半文钱”。一件东西甭管价值如何,但凡有个小磕小碰,看着就让人膈应。
清代乾隆釉彩大瓶(多处小修,表面磨损和划痕严重,少一只“耳朵”)
可这几年,市面上好东西越来越少,想找件老东西都难,精品那更是水涨船高,让人望而生畏。
秉着“宁收精残不收赝全”的理念,小唐也关注起了残器的收藏市场。
明代正统 青花龙纹大缸(钉了一圈接痕锔钉)
嘉德四季拍卖会中,一件断头 清代 釉里红团花纹摇铃尊拍前参考价仅为1,000 - 2,000,最终以138万成交,溢价1380倍!它实力证明了:残器也疯狂!
伦敦苏富比一件直径44.5cm;高8.3cm有冲、有残缺的青花大盘原为北美私人收藏,拍前估价30 - 50万,最终以5,35万英镑成交!约合人民币4811万!
这个盘子口沿有不少磕碰痕迹,底部有非常明显的冲线。即便如此,这件带有浓郁波斯风格青花盘还是赢得买家青睐,溢价逾17倍!古瓷器收藏永远不缺市场,缺的只是精品!
明代宣德龙纹瓷片
看到这可能有朋友要问了,什么样的残器有收藏价值呢?
依小唐看首先要美,就像维纳斯即使是残了,那也是残缺美。咱就说瓷器,要器型美、纹饰美、工艺精,根红苗正的。不是说纵有家才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么,要搞就搞宋代名窑、明清官窑,再不济也要明代、清三代民窑中的细路精品瓷。
清代乾隆粉彩抱月瓶(御用瓷)
再着,要挑稀罕少见的,万一碰到以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那就赚大了。
当然了,买的时候,还是要尽量找残损小,容易修的。如果器型基本完整、纹饰也没大毛病,一点小冲、小磕那就不叫事,找个手艺好的修一下根本看不出。但是要说一点,不要拿修复的残器坑人,诚信比啥都重要。
明代宣德 矾红龙纹高足碗
明代成化 斗彩莲塘纹罐
说到残器修复,就有一些资深藏家 专门收集锔过的瓷器,锔的钉越多也就越珍贵。这里小唐要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下“世界上最著名的残器”——“马蝗绊”。
这件藏品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本身是一只南宋龙泉窑 梅子青 六瓣花形 茶碗,但其身世却不平凡。据记载,南宋淳熙年间,日本武家之首 平重盛 为开展对宋贸易,向南宋京城 育王山寺庙 布施了大量黄金,寺庙住持为表谢意,便将此碗赠予平重盛。
平重盛画像
到了明代由于该茶碗底部出现了一道冲线,当时的幕府边派遣使者携带茶碗重赴中国,希望能重新打造一只。
足利义政幕府画像
可惜明朝的龙泉窑早已不复往日辉煌,工匠便在底部用六枚焗钉重新焗住使之牢固,焗钉宛如硕大的蝗虫。“蚂蝗绊”由此得名。
说了这么多,大家一定对古玩残器有了新的认识,如果碰到一件好的残器,你不会心动吗?
求鉴定成化瓷器另外还有这几个落款?
成化款似有专人书写,比较规范,字体基本一致。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围为双线方栏,这种款书写在杯底最多,少数盘、碗、洗也有这种款,一般是成化后期的产品。“大明成化年制”六子双行双圈楷书款,在盘、碗、瓶、罐底部为多,有少部分书于碗心。“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横款,大多在黄地青花盘外口和高足杯内使用。还有一种特殊的罐,上写“天”字款,无圈框,俗称“天字罐”。 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曾将成化六字款概括成六句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 第一句是指款识上的“大”字,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并不过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笔的撇直而生硬,第三笔直立向下和有向右方弯倒的。第三句是指“化”字的人及匕字上端相平或有高低,但差别不大。第四句是指“制”字上的衣字第二笔一横,不能越过右方的立刀,“制”字多半是上丰下敛。第五句是指“明”字左边的日字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相同,与一般习惯写法不同。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笔的点,有点与头平的,有点与肩平的,有点在腰间的。上述情况是绝大多数成化窑瓷器款的书写方法,但也有例外的,即“大”字第二笔上端只要过高,“制”字衣横必然越过刀外,这种写法笔道较细较草,不过在彩瓷中极为少见。虽然如此,但其整个风格仍与前述的一致。 民窑青花有书“大明成化年造”款,六字两行,字体草率而不规范,字外有粗细不一的青花双圈。民窑青花自成化朝起屡见“大明年造”四字两行双圈或双线方框款。除此之外,还有“甲辰(1484年)年造”干支款和银锭、方胜一类图记款。 由于成化瓷有极高的声誉,明清两代有大量仿品,其中以嘉靖、万历朝的最为逼真。嘉靖朝仿品有“成化”双圈六字楷书款的婴戏纹杯、盘。在成化器物中没有书“成化年制”四字款的,更无四字黑地绿款。凡书“成化”、“成化年制”的都为后世伪作。
仿品满天飞该如何鉴定?
这个是怎么叫法,遇热就显示图片,我过去收到了几个小杯子,一个玉壶春一样的花瓶,请老师们观享。
陶瓷到底是艺术品还是工艺品?
书画界过去一直有人把书画称为艺术品,陶瓷器称为工艺品,引起了古陶瓷界不少人的非议,包括笔者。客观地讲,陶瓷与书画相比,工艺性更强,是更工艺的;书画艺术性更强,是更艺术的。但书画有行画(商品画)与原创艺术画之分,陶瓷器也分工艺瓷与艺术瓷。再细分下去,同样,民窑瓷也分工艺瓷和艺术瓷,官窑瓷也分工艺瓷和艺术瓷。
1、民窑瓷里的艺术瓷
按照笔者对历代艺术瓷下的定义,以书画艺术作为参照系:唐长沙铜官窑釉下彩诗文壶,宋代磁州窑黑彩绘传统诗画的瓷枕、瓷罐,明末书画家徐渭等参与倡导描绘的民窑青花瓷画盆子,清末广彩瓷上的仿西洋画人物图案瓷,民国从画坛转入瓷画创作的珠山八友的瓷板画作品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都是民窑里绘画类的艺术瓷。以民间艺术为参照系:宋代建窑、宋代吉州窑兔毫纹、鹧鸪纹及剪纸贴花天目釉纹、树叶纹盏,宋代景德镇窑青瓷娃娃鱼纹、双鱼纹、鹅形纹碗,明代大红大绿的大明彩花卉人物盘等,都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气息,也都可说是民窑里民间艺术类的艺术瓷。至于以瓷塑见长的历代人物型灯具,宋青白瓷佛教人物谷仓等,也可说是民窑里雕塑类的艺术瓷。
2、明清官窑瓷里的艺术瓷
因明洪武二年景德镇出现御器厂之后,明初永乐、宣德的青花龙盘上还可见帝王制瓷观念之体现,故这个时期的龙纹虽有元代遗风,但还属于粗犷奔放激情型的,工匠们个人的艺术风格犹存;宣德青花红彩海兽高足杯,现藏上海博物馆,此杯以釉下青花作海水波涛,釉上红彩描绘游龙或海兽,非常生动;成化斗彩鸡缸杯上的图案,生动地描绘了宫廷斗鸡的情景,颇有艺术趣味;清康熙古彩上的受文人画影响的历代戏曲人物故事图,《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红楼梦》里的刀马人图、仕女图等,艺术感染力也很强,以上均为具有明显时代风格的官窑瓷里的绘画类艺术瓷。
3、清雍正、乾隆官窑瓷里的工艺瓷
雍正官窑瓷以仿宋五大名窑见长,雍正成熟的粉彩虽开创了瓷画创作的新天地,但雍正瓷青花上的龙纹、莲花纹、海水纹、八宝纹等,与明永宣青花纹饰相比,更趋向无个性化的图案化。
乾隆时期是中国瓷器工艺发展的高峰,但乾隆御窑厂官窑瓷,在督陶官唐英等人的监制下,尤其是仿古瓷,如玉壶春瓶、葫芦瓶、双耳兽耳尊等,更多地体现了帝王制瓷的意念。宫廷的制瓷观念从整体上来看,乾隆时期制瓷技术集大成,制瓷工艺更精致、制瓷风格更细腻,制瓷几乎完全趋向程式化、图案化即工艺化,陶艺匠人们,几十年如一日,有的专做器型、有的专绘图案、有的专写款式,陶艺家的艺术创作灵感被消磨扼杀淹没了,遵循宫廷意志制瓷、烧瓷,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所以说清代官窑,尤其是雍正、乾隆青花、彩瓷仿古瓷,虽然在工艺上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但从瓷器的器型、纹饰图案来讲,却是走上了另一条模仿宋、明的模式化的道路,即工艺性愈强,艺术性愈弱。新世纪后,目前仍在海内外拍卖行受到追捧的清雍正、乾隆官窑瓷,大都属于这种性质。笔者如此大胆直率地为清雍正、乾隆仿古瓷作美学评判,也许会引起古陶瓷界收藏界的非议。
4、文人们偏爱民窑瓷里的艺术瓷
但有一个几乎是约定俗成的历代瓷器欣赏现象也可以令人深思:即凡是作家、艺术家们,不管他们目前的贫富状况,他们收藏对象或偏爱观赏的对象大都是如笔者以上所说的民窑瓷里的艺术瓷,如磁州窑书画枕、罐,明末清初的民窑青花瓷画。倡导抢救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着名天津作家冯骥才也偏爱民窑瓷;着名西安作家贾平凹被称为“汉罐将军”,上海一批作家、诗人、记者、收藏家,如金晓东、顾行伟、陈鹏举、赵丽宏、朱大建、钱汉东、朱卓鹏、许谷梁、程庸、沈嘉禄、陈柏森、李坚、马聘,包括笔者等,都醉心于民窑瓷里的艺术瓷的收藏欣赏。
5、艺术家对匠气的官窑瓷有偏见
此外,上海的一批画家如张桂铭、黄阿忠、乐震文、张复兴、陆春涛、吴耀明等,也都偏爱民窑瓷的收藏欣赏。尤其是笔者接触过的新一代的前卫艺术家如周文富、陈心懋等,在他们的现代国画、油画,前卫装饰艺术作品里,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不少民窑瓷的姿影、碎片。个别偏激者甚至对明清官窑彩瓷嗤之以鼻,认为匠气太重、程式化太多,缺乏艺术灵魂,看多了会遏止自己艺术灵感的喷涌。
再看北京、江西景德镇美术学院、陶瓷学院的教授周国桢、朱乐耕及他们的学生们,他们对明清官窑彩瓷的认同主要也局限于精美的工艺性及高昂的拍卖价格。几乎少有人把明清官窑彩瓷当作引发艺术创造灵感之源之一,他们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借鉴民窑瓷里的艺术性,而并非官窑瓷里的工艺性。
6、拍卖官窑瓷者大多是投资商人
明清官窑彩瓷在收藏市场、拍卖市场上的追捧者大都是一掷千金的富翁们,他们更多的不是以艺术收藏为目的,而是以投资收藏为目标。当然也有例外的,如香港女富商张永珍,花4150万元港币拍回一件“清雍正五彩蟠桃瓶”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她是为了一种人生理念,为报恩祖国走进拍卖场,无疑是令人敬佩的,但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