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窑青釉盘,亮青釉的特征有哪些?

明宣德瓷器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民窑青釉盘

明代瓷器鉴定方法和特点?

明代瓷器鉴定方法:

1、瓷器胎釉

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瓷器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3、瓷器色彩

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谈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兰中泛紫。除青花外、还有甜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兰、浅黄等单色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瓷器。

4、瓷器纹饰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5、瓷器款识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点:

1、瓷器造型

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瓷器胎体

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别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民窑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俗称“黄溢”。

3、瓷器釉面

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4、瓷器纹饰

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5、瓷器器足

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

6、瓷器款识

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

青花童趣图由来?

婴戏图是中国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古人瓷器上为什么喜欢用婴戏图,从什么开始的?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男人是第一劳动力,所以多子多孙都是福,所以古人在瓷器上也习惯使用婴戏图,表示一个家族的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就是富余的表现。婴戏图出现在瓷器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上。自唐代之后历朝历代瓷器上都可以见到婴戏图的影子。

中国各个朝代婴戏图瓷器特点

宋、金时期的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有刻划、印花、绘画等技法装饰的婴戏纹。明清时期更为流行,婴戏图其内容多样,以婴戏莲、放风筝、放花炮等多见,人数也不尽相同,小童天真烂漫,姿态各异,雅趣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洋溢着自然活泼的情趣,欢愉之态跃然而出。

明代中期景德镇瓷器装饰婴戏题材,以郊外婴戏和庭园婴戏最为常见,应是受到明代中期人物史实风俗画盛行的影响,婴戏图多以夸张手法描绘,比例失调,有头重脚轻之感。

清代瓷器上出现婴戏图,缘于康熙朝社会生活稳定、人口增长较快。在那种大背景下,婴戏图成为习见的艺术画面,并使宫廷艺术品受到影响。同治、光绪时期婴戏图也多见。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高8.5cm,口径20.8cm,足径4.8cm。碗敞口,宽唇,圈足。里外施青釉。碗内刻婴戏莲花纹饰,一肥胖的婴儿戏于三朵莲花之间,两手腕各戴一手镯,憨态可掬。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刻花精细,画面生动活泼。北宋晚期,耀州窑装饰多取婴戏纹题材,此类构图还有两婴荡秋千、四婴戏把莲等。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

青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高6.7cm,口径20.8cm,足径6cm。

碗敞口,浅腹,矮圈足。里外均施青白釉,釉质莹润,足内无釉。碗内刻划双婴戏莲纹,线条流畅,纹饰清晰。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高10.4cm,长29.9cm,宽22.5cm。枕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白釉,枕面及枕侧以黑彩绘婴戏纹。枕面外周以双线勾勒如意形开光及双弦纹,开光与弦纹间饰四组卷枝纹。枕侧绘简单的花草纹。枕面主题纹饰画笔简练,描写两个婴孩玩耍,其中一孩儿头上落一只小鸟,孩儿惊愕不已,另一孩儿作兴奋状,欲上前捕捉小鸟。在磁州窑器物当中,以婴戏为题材的很多,如池塘赶鸭、打陀螺、蹴球、骑马、钓鱼、放炮竹等。瓷枕亦如此,不论是做游戏,玩莲或赶鸭,均寥寥数笔,就把孩儿天真、可爱的童趣表现出来。即如此枕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

明代青花婴戏纹碗碗撇口,深弧壁,圈足,高6.8厘米 口径15.4厘米 足径5.4厘米。青花婴戏纹碗青花装饰,内口沿绘锦纹,内心、外壁绘婴戏图,小童尽情嬉戏在大自然中,或骑木马、或扑蝶、或蹴球、或放风筝等。

青花婴戏纹碗青花色泽淡雅,笔意柔和,人物景致虽寥寥数笔,已达形神皆备,出神入化的地步,纯朴率真,童趣洋溢,展示出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洒脱飘逸的艺术风格。

清代光绪青花婴戏图碗

青花婴戏图碗,清光绪,高7.4cm,口径15.5cm,足径5.8cm。碗撇口,弧腹,圈足。外壁以青花装饰,发色灰蓝,口沿和足墙各有青花双环线一周。外壁绘两组婴戏图,婴孩或穿肚兜,或穿宽衣肥裤,嬉戏玩耍,天真可爱。两组图间以树木、山石、花卉相隔。外底有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以儿童游戏为装饰题材称为婴戏图,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

汝窑的产地都在哪?

北宋汝官窑的御制产地正是汝州清凉寺,汝官窑印款已清晰明了,这是宋徽宗亲自监督制作的无以伦比的汝器,目前已发掘的汝窑遗址,必不是宋代汝官窑遗址,可能在清凉寺另一个地方,又或者历代窑址已复盖,无论怎样都好,实物说话才是最有发言权。真正的汝官窑目前世界馆藏无一真汝,民间其他藏家有多少不清楚,现今汝官窑千古之谜已揭开,雨过天青云破处,是指汝官窑的颜色,汝窑是五大名窑之首,这是汝窑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追求,为能得到一件真正的汝窑,不惜花大价钱买来一二片残片来研究,想想也觉得好笑,你怎知道残片就是真正的汝官窑?对着残片怎能就找到真汝?这就是盲人摸象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现今汝官窑已重现宣斋艺术馆敬请细赏大宋神器汝官窑。北宋汝官窑百多款不同器型同现身宣斋,林衡鉴赏汝官窑十三言:北宋汝官窑,器物美不美,工艺精不精,釉色润不润,颜色纯不纯,线条直不直,器型规不规,蝉翼细不细,鳝血红不红,蟹爪长不长,胎质腻不腻,乳钉黑不黑,落款有不有。

艺术珍稀瑰宝五大名窑之首“汝”,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必落款,民窑有款或无款。汝官窑创烧于北宋,随着北宋灭亡,美伦美奂精美绝伦的汝官窑从此不见踪迹,一直是历史迷踪,伴随的是汝官窑的制作技艺和配方也随之失传,导致历代帝王尝试复烧都以失败告终,因此北宋汝官窑的巅峰之作从未被超越,直至今日。

林衡馆藏138款不同器型不同颜色不同工艺的汝官窑,如果你是对汝窑有研究的人,此汝各方面工艺是找不出半点可挑的地方,若对比各馆藏的汝窑更是碾压它们,无论从器型、釉色、线条、工艺、温润程度等它们都是难以比肩,因世界馆藏的都是民窑。

此汝有十多种落款如“宋徽宗”款。2,“大宋汝窑”款。3,“崇宁元年皇宋官窑御玩”款等等,若不看此汝的落款,所有人都无一挑剔,精美绝伦之作,釉色内敛而温润,润而不亮,亮而不刺,但看到“宋徽宗”款之后的汝友,都是汝窑专家了,他们说来说去,无非就只有一个问题,落“宋徽宗”的款怎么可能是真的?因为“徽宗”是庙号,这是死后才有“宋徽宗”的名字,是他儿子帮他取的,说这是历史常识,个个都是高谈阔论的历史专家了。

现逐一来分析论证“汝官窑”的千年迷踪!

一,宋徽宗在世时只有一个名字“赵佶”,未做皇帝时叫“赵佶”,庙号“徽宗”,谥号“圣文仁德显孝皇帝”共有五个年号“建中靖国 崇宁 大观 政和 宣和”。宋徽宗未做皇帝之前叫“赵佶”,只有一个名字,做了皇帝之后臣民怎么称呼他?直呼其名“赵佶”可以吗?古代直呼皇帝名号那是犯欺君之罪,既然无名可叫,必定是叫“宋徽宗”,庙号是皇帝登基就拟好,谥号是皇帝死后才追封,宋徽宗只有这两个名字“赵佶和宋徽宗”,故宋徽宗大名妇孺皆知。

二,明代宣德在世时共有二个名字,未做皇帝之前叫“朱瞻基”,皇帝年号“宣德”,谥号“章皇帝”。明代宣德未做皇帝之前叫“朱瞻基”,皇帝年号“宣德”,从明代朱元璋起至清未,皇帝在位期间年号只有一个,从宣德皇帝制作的宣德炉、瓷器都是用“大明宣德年制”落款,臣民可以称“宣德皇帝”,不会直呼“朱瞻基”。

三,乾隆在世时共有二个名字,未做皇帝之前叫“爱新觉罗·弘历”,皇帝年号“乾隆”,庙号“高宗”,谥号“纯皇帝”。乾隆未做皇帝之前叫“爱新觉罗·弘历”,皇帝年号“乾隆”,乾隆皇帝所制作的器物都是“大清乾隆年制”为主,臣民可以称“乾隆皇帝”,不会直呼“弘历”。

四,所有人都觉得宋徽宗是庙号,不可能会有“宋徽宗”此落款?庙号是皇帝登基就拟好的,谥号是皇帝死后才追封的,两者是生前和死后的区别。反过来想,1,若是当今工匠制作这百多种不同器型会有人画蛇添足(目前已知的只有百多款)?2,有人会不知道庙号禁忌,就算做错一款器型,还会做错百多款不同器型?3世界馆藏都没有这种落款的汝窑,为何不伪公认的汝窑款或去款?4,世人都不会买这种款的汝窑,这种费时费力费神的工序会有人做?5,当今工匠能制作出这种失传的工艺和配方的汝窑?6,此款的“芝麻乳钉”烧制工艺,与历代所有仿汝的“芝麻钉”烧制工艺都不同,这是为什么?7,为何“宋徽宗”款从各方面对比来说,是最精美的汝窑?8,现今之人能制作得出传说中的“金丝铁线、蟮血纹、蟹爪纹”等全部特征的汝窑?以“实物为准实物说话”,以上问题均指向“宋徽宗”本人,北宋汝官窑共有十多个款识,“宋徽宗”死后才有“庙号”一说自不能成立,作伪者有多个款识可用,而宋徽宋款的汝窑器型是最齐全的,宋徽宗设计的各种器型多为“御玩”,器型众多,工艺精湛,制作工艺和配方更是空前绝后,历代至今都无法超越,古今中外最早有品牌意识的非宋徽宗莫属,唯有宋徽宗这位“顶级鉴赏大家”才能督造出如此美伦美奂的“汝官窑”,除了他别无他人。

五,此器表釉色温润自然,器型规整,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左右对称,比例完美,蝉翼纹其细小开片清晰自然、美态十足,传说中的“金丝铁线、蟮血纹、蟹爪纹、蝉翼纹”逐样呈现,有着“似裂非裂”般的“金丝铁线”,纯净的“雨后云破天青色”极为养眼,细如芝麻的“铁钉色芝麻乳钉”,严谨大气的汝官款,失传千年的制汝工艺等一一为你呈现,通器臻善极尽完美,实为古今瓷器中颠峰遗作。北宋官窑和民窑有着极大差异,同陈一案有如西施与东施之别,众多精美器型汇集一堂,视觉享受极为震撼,敬畏宋徽宗能创造出如此精美不凡巧夺天工之作。

六,制作一款器型并非简单,前期要有创作灵感、设计、画稿、修改,出图。工匠要反复熟练制作器型,凡是不合格的都会打碎,毎款汝窑都是严格筛选入宫,而百多款不同器型的制作工程量可想而知。有些专家和藏友拿着汝残片来研究,竟不知道何为残片?不合格不合要求的都是打碎的,这就是残片,摆着整件器物不欣赏不鉴赏,整天对着残次品,审美力鉴赏力永远也提升不了。

七,汝窑可分为五个等级:

(一),顶级汝官窑款包括有1,“宋徽宗”款。2,“大宋汝窑”款。3,“崇宁元年清凉寺御制”款。4,“崇宁元年皇宋官窑御玩”款。5,“崇宁三年清凉寺御制”款。6,“崇宁五年清凉寺御制”款。7,“崇宁伍年皇宋官窑清凉寺御玩”款。8,“皇宫御用”款。9,“修内司”款。10,“大观元年清凉寺御制”款。(二),一级为宋代精品汝民窑。(三),二级为乾隆款汝官窑。(四),三级为宋代普品汝民窑。(五),四级为清代普品汝民窑。

八,古玩作旧容易作新难,作假者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古玩都能作旧,酸咬过的作旧手法也极易分辨,无论怎样,它的神韵仿不了,失传的工艺和配方仿不了,釉色仿不了。顶级鉴赏家只藏顶级藏品,普通藏家只藏普通藏品,这是各人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不同,所藏的藏品也自然不同,“塔底之人永远看不清塔尖的宝物”。

九,综上所述,再运用一条“排除法”足以证实此汝真假,林衡目前所藏有138款不同汝官窑器型,每款都有落款,六种不同颜色,代表六种工艺和配方,有十多种落款(目前已知),以现今的仿汝技艺和配方根本做不出来,任他仿也仿不出此汝官窑的神韵和众多器型,自然的陈旧,高贵典雅的颜色,蟹爪纹,蟮血纹,金丝铁线等失传工艺和配方,此汝和乾隆仿制的汝官款更有天渊之别。并不是落“宋徽宗”款就一定是真汝,现今也有一些仿“宋徽宗”落款的汝瓷,但离真汝相去甚远,蟹爪纹,蟮血纹,金丝铁线等特征对他们来说更是遥不可及。若排除了这两个时代的仿汝,此宋徽宗款汝窑便直接推到北宋宋徽宗时期了。这是“排除法”以“实物为准实物说话”。有些人你无论有铁的证据,他都是看不清看不懂,“塔底之人永远看不清塔尖的宝物”就是此道理。何谓顶级鉴赏?有着皇帝一样的审美和欣赏眼界,美轮美奂精彩绝伦的器物,才能看得懂它的美,你的鉴赏力自会得到升华。

汝官窑器形

北宋汝官窑众多器型都是以“极简为美”。当时作为国家礼器集“观赏、御玩、实用”于一体的创制,其造型通常以仿青铜器为主,是当年宋徽宗"新成礼器" 的一部分,以徽宗诏敕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也即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作品件件有典,禀赋深义,加上徽宗王者身份和爱好,其对艺术造诣的审美更是超凡脱俗,北宋官瓷作品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礼器,主要为宫廷所用,器形有瓶、尊、鼎、炉、觚、盘等。二是文房御玩器,此与徽宗个人的喜爱密切相关,也主要供徽宗个人玩赏使用,有"文房四宝和各种复古器形",其之所以能成为多个系列,主要在于北宋官瓷笔洗的造型千变万化,计有直口、荷口、葵口、寿桃、弦纹、动物、兽头、兽耳、香炉、茶壶、碗、杯、洗等多种样式,器形可谓琳琅满目,无有穷尽,充分体现了徽宗的文化智慧和创造力。三是御贡陪葬器。

汝官窑釉色

北宋汝官瓷对釉色的追求与完善达到了一个颠峰的艺术水平,其釉质肥厚,瓷无修饰,主要以釉色之美、纹裂之俏,去追求艺术上至高至上的大境界。釉色有五种“天青色、象牙白色、胭脂红色、淡紫玫瑰色、帝黄色”等釉色,且各种颜色都与众不同,高贵典雅,各有千秋,甚为美矣。

汝官窑釉质

由于北宋官瓷在原料选用、色调调配上甚为讲究,尤其在原料选用上,可以说是穷其奢华,不惜代价,添加有品质上乘的翡翠、玛瑙等玉粉入釉,这也自然成为注重烧制成本的民间窑口和其它窑口不能仿造到位主要原因。在烧制过程中釆用创新芝麻支钉烧法,器型全釉,从而釉质更趋淳厚匀润创造了条件,真正达到了肥若堆脂,抚之如缎似玉,攥之仿佛出油的艺术效果。

汝官窑开片

北宋官瓷釉面的开片,得益于其独特的工艺和配方,所开片纹极富节奏感,如水波粼粼,晶莹剔透,开片不仅流畅,且小器也可开龟背大片,纹如鳝血,产生出令人惊叹的蟹爪纹、蝉翼纹等纹裂美。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著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金丝铁线、鳝血纹、蟹爪纹、蝉翼纹,这些并不是听天由命的纹饰,而是由配方和工艺制作出来的顶级艺术结晶,是人为可控的技艺,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是一种简洁的美,是一种古朴的美,是一种大气的美,是一种自然的美,北宋汝官瓷的鳝血纹更是极品中的极品。

汝官窑胎土

北宋汝官瓷所用"胎土"极为细腻,选用是含铁量极高的瓷土制胎,这种含铁量极高的胎体经烧制后,器表露胎的部份只有支钉,呈铁钉色、其独特之处也是北宋汝官窑瓷器最典型的艺术特征之一。

总体艺术特征

北宋汝官瓷外观的总体艺术特征可概括为: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所裂细纹灵动飘逸,形如蟹爪、蝉翼,色如鳝血、金丝铁线,釉面温润极富美感。作品神韵内蕴、质朴无华,不独无什么精美雕饰和装饰,也更无什么艳彩涂绘,其完全凭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纹片之美抵达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乾隆为北宋官瓷所赋诗句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 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

▲北宋汝官窑 传说中的“金丝铁线、蟮血纹、蟹爪纹、蝉翼纹”林衡鉴藏

总结:综上所述,宋徽宗此名是其在位便已拟定好,唯有宋徽宗对汝窑极为重视,亲自督造,才能创造出如此精美不凡之器,时至今日,跨越千年真正“汝官窑”正式揭开,百多款不同器型的“汝官窑”也是首次向世人展示它迷人的神韵和神秘的面纱,此众多不同器型的汝官窑都是世人见未所见,更是现代制汝瓷之人闻所未闻的器型,每件都是精工细作,极品天青色、象牙白、胭脂红、淡紫玫瑰、帝黄色”等釉色温润养眼,器型规整,线条优美而平直,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精彩绝美巧夺天工之作。

林衡集宋徽宗的审美、宣德的艺术、子京的富藏、乾隆的鉴赏各项于一体,必将提升世人对艺术鉴赏和审美观,何为美何为丑?一个以“旧为美、烂为宝”的时代终将消逝,历代失佚名画之美、大明宣德炉之美、北宋汝官窑之美,这是古董三大类:书画、铜器、瓷器等件件精美绝伦,叹为观止的绝世工艺,享受的只是你的视觉盛宴,让世人共同见证历史的这一刻。

顶级鉴藏家林衡“为史实而生、为解迷而生、为传承而生、为鉴赏而生、为审美而生、为艺术而生、为文化而生、为弘扬而生、为传播而生、为福泽后人而生”。宣斋艺术馆藏失佚百年的十大名画真迹、真宣、北宋汝官窑,古玩三大件已解密,因文章长度容纳有限,还有数十款器型以后会逐一发布,其他器型会详细拍摄高清细图以供汝友欣赏。迟点发布柴窑之迷,敬请关注。

收藏家牛不牛,能解密众多千古迷案的鉴藏大家才真的牛——林衡

林衡一生致力专研历代失佚名画、真宣之迷、汝官窑之迷,已发表一百七十多篇文章,数十篇论文。

宣斋艺术馆 古今顶级鉴藏家 林衡敬启!

宋代烧青瓷的窑口有哪些?

中国的陶瓷发展史

经历过一个类似生物进化的过程,

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早期的青瓷

西周 青釉划花双系罐故宫博物院藏

东汉末年越窑生产出了非常优质的青瓷

浙江省博物馆藏

隋朝出现了最严格意义上的白瓷

浙江省博物馆藏

隋白

姬威墓出土

唐朝出现了“南青北白”的新格局

虽然很多窑口在唐代就已经创烧了,

但到了宋代

才发挥了其重要影响,

迎来了一次“生物大爆炸”。

宋代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中

是真正的

百花齐放、窑口林立。

汝窑

一提到汝窑,很多人会想到天青的釉色,如雨后天空一般的天青釉,是汝窑最直观的特征。

此外,汝窑瓷器的釉面上还经常有细小的开片,被称为“鱼子纹”或“蟹爪纹”。唯一一件没有开片的,是中国台北故宫收藏的——水仙盆。

汝窑莲花式温碗,上面的细小开片清晰可见

开片和天青釉这两个特征,是大多数人熟悉的。然而神秘的汝窑器物还有两个“隐藏特征”,需要与它亲密接触之后才能了解。

第一个隐藏特征可以用鉴定界的一句话来概括:“芝麻支钉釉满足”。

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瓷盘

制作汝窑瓷器时,工人们为了提高它的颜值,决定将底部尽可能全部上釉,但是底部上满釉的瓷器不能直接放在窑里或者匣钵里烧。若果直接往窑里、匣钵里一放,烧成之后,器物和窑底、匣钵共同经受了烈火的考验,就粘在一起分不开了。

因此,在烧制之前,汝窑的窑工会用细小的支钉撑住瓷器底部,不让它与匣钵或窑接触,并在支钉周围全部上釉,烧成之后再敲掉支钉。这样一来,瓷器底部就会留下米粒或者芝麻大小的断痕。

台北故宫藏汝窑“奉华”款纸槌瓶,底部有5个细小的支钉痕

芝麻钉的特征在传世的汝窑器物中比较常见,而在窑址出土的器物中,既有用芝麻钉支烧的瓷器,也有用垫饼垫烧或搓个泥条垫烧等老办法烧制的瓷器,而且用老办法烧制的器物还不少。

清凉寺窑址出土

如果说上文的几个特征讲的都是汝窑的外在美,那么最后一个隐藏特征“香灰胎”体现的就是它的内在美。

汝窑瓷器的胎体呈灰白色。虽然不同器物胎的颜色深浅有别,但色调都与燃烧后的香灰近似。如果迎着光看,胎体还会呈现出一点点粉色。胎色与釉色相互衬托,更添素雅婉约之美。

汝窑纸槌瓶

官窑

五大名窑之中的官窑指的是南宋官窑。窑址有两处,分别位于杭州凤凰山南麓的乌龟山和杭州万松岭南的老虎洞。有学者认为,它们就是文献记载中南宋都城临安的郊坛下官窑和修内司官窑。

南宋官窑博物馆,位于杭州玉皇山以南乌龟山西麓,郊坛下官窑遗址就坐落在馆区之中

北宋灭亡后,南渡的赵宋皇室在临安继续着他们对高品质瓷器的追求,南宋官窑应运而生。在釉色上,南宋官窑的很多瓷器都模仿汝窑,呈天青色或与天青色相近的粉青色。

官窑大瓶,故宫博物院藏

同时,也有很多器物呈现出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并且有张牙舞爪的大开片,与汝窑的细碎开片风格差别很大。

官窑瓜棱直口瓶,故宫博物院藏

官窑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四个字:紫口铁足。器物底足的颜色非常深,像是铁做的一样,在口沿处又常常显出隐隐的紫色。

故宫博物院藏官窑圆洗的底足部位

同一件官窑圆洗的口沿部位

原因在于官窑瓷器原料胎土的含铁量极高,在烧造后的冷却过程中,没有完全上釉的底足部位,裸露胎体中的铁元素逐渐被氧化,使胎体变成深色。而器物的口沿、棱角等处,釉层较薄,像是给深色的胎体加了一层美颜滤镜,从外表上看呈紫,呈现出“紫口铁足”的效果。

哥窑

哥窑堪称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瓷窑之一,也是存在最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瓷窑之一,历来备受关注。虽然哥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但在宋代文献中却找不到任何有关哥窑的记载。元、明两代的文献,虽然提到过哥窑,但要么语焉不详,要么记载不完全可信。

哥窑胆式瓶,故宫博物院藏

而且,宋代的墓葬和窖藏中也不见有典型传世哥窑瓷器出土。哥窑的神秘程度,可能仅次于文章开头提到的柴窑了。

神秘归神秘,人们还是从传世哥窑器物中提炼出了它的一些特点。一般来说,它的胎体颜色很深,与官窑瓷器一样具有“紫口铁足”的特征;釉色有米黄、粉青等;釉面光泽温润,如同酥油一般。

器物通体常常布满开片,有的器物开片较为细碎,称为“百圾碎”“鱼子纹”;还有的器物开片粗细深浅不一,粗者呈黑色,细者显金黄色,人称“金丝铁线”,又名“文武片”,是哥窑比较有个性的特征。

故宫博物院藏哥窑弦纹瓶局部,金丝铁线的开片十分明显

钧窑

钧窑的窑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它虽然也属于青瓷系统,但与其他那些釉色走冷淡风的青瓷窑口相比,钧窑的釉色简直是多姿多彩、活泼可爱。

北宋钧窑鼓式洗,上海博物馆藏

钧窑烧瓷的时间很长,宋、金、元、明时期均有烧造。釉色有天蓝、月白、紫红等多种色调,以紫红釉色最为独特。即使在同一件器物上,不同位置的釉色,浓淡深浅也各不相同,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美誉。

钧窑月白釉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金代钧窑葵口盘,河南博物院藏

奇妙的紫红釉色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都知道,红色+蓝色=紫色。同样,钧窑器物上的紫色也是红釉与蓝釉融合的结果。入窑烧造之前,工匠们会故意在蓝釉层上涂抹一些红釉。烧造过程中,蓝釉与红釉在胎体上自然流淌交融,谁也无法预料,最终烧出的瓷器会是什么样子。

元代钧窑天蓝釉紫红斑钵,故宫博物院藏

入窑的时候,器物看起来都差不多,出窑的时候一下子万紫千红起来。钧窑的这种特征,被称作“窑变”,所以有人称赞它:“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值得一提的是,钧窑工匠使用的红釉,以铜的氧化物为呈色剂,是中国最早的铜红釉。元代的釉里红、明代的宝石红、清代的郎窑红,工艺基础都可以追溯到宋代的钧窑。

此外,宋代的钧瓷釉面上,常出现一长条一长条弯弯曲曲的痕迹,像是有蚯蚓藏在釉下面一样。这种纹路被人形象地称为“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特征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钧窑洗

由于钧窑器物釉层比较厚,在烧造之前或烧造初期,釉层容易发生开裂;窑炉温度特别高的时候,釉到处乱流,釉层的裂缝又被其他地方流过来的釉填平。蚯蚓走泥纹,就是钧窑的釉面开裂又补好后留下的“疤痕”。

定窑

定窑的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在宋代以烧白瓷为主。与后代雪白的白瓷不同,成熟期定窑瓷器的白色在白中微微闪黄,类似于我们说的米白色,看起来非常的柔和养眼。

北宋定窑孩儿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喜欢在胎体上印花是定窑瓷器的一大特色。定窑的印花纹饰,在崇尚极简、素雅的宋朝可谓是一个例外。纹样多位于盘、碗等器物的内底,图案有花卉、禽鸟、水波、云龙等,非常繁密,但美就美在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密而不乱上。

定窑印花云龙纹盘,上海博物馆藏,可以看出印花图案的复杂

在烧造工艺方面,定窑工匠创造了一种能够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支圈覆烧法,也就是利用一些截面为L形的支圈组合成匣钵,把盘、碗等产品倒扣过来烧:

定窑覆烧法示意图,图自李辉柄、毕南海《论定窑烧瓷工艺的发展与历史分期》

同样是用匣钵装烧瓷器,如果将器物正着放在匣钵里,每一个匣钵只能放一件瓷器;如果用L形支圈组合成匣钵,再运用覆烧法,每一个匣钵里可以放许多瓷器,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因此,这种方法出现后,迅速在全国的各个民间窑口得到推广,影响特别大。

但覆烧法也给定窑的产品带来了显著的缺陷:如果瓷器还像以前那样在口沿部上釉的话,烧造完成后,器物的口沿就会粘在匣钵上拿不下来。所以,在运用覆烧法烧造瓷器之前,工匠们必须忍痛把器物口沿部的一圈釉刮掉,烧成后的器物,口沿的一圈是没有釉的。

定窑印花蟠螭纹盘,口沿无釉

这种缺陷叫做“芒口”。宋人笔记谈到北宋宫廷抛弃定窑器物改用汝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定瓷有芒,不堪用”。然而,聪明的定窑工匠并没有气馁。他们很快想出了一个新的方法:在没有釉的口沿部包镶一圈金、银或者铜,既能遮掩“芒口”的缺陷,又能提高器物的格调。

故宫博物院藏定窑盘,口沿部包镶了一圈铜

这种位于碗口、盘口的特殊装饰,被后人称为“金扣”“银扣”或“铜扣”,也是定窑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

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流传至今的瓷器价值连城。小编就不一一介绍了真的太多了!!!

宋代窑址分布图图源《99宋磁》

看看宋代窑址分布

就知道了宋瓷是一个多么庞大的体系

所以,如何将宋瓷窑口分清楚,

绝对是比垃圾分类更难的分类学,

这种令人头秃的问题,

还是交给考古学家和陶瓷专家吧。

那么,从宋瓷藏家的认知角度,

如果给宋瓷窑口分个类,

你们会是怎么样的呢?

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