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民窑有,景德镇有没有可以体验制作瓷器的地方?

景德镇, 号称 “瓷都”,隶属于江西省。景德镇陶瓷享誉全世界,在历史上,是中国瓷器的官窑指定生产地。因元明清三朝中外文化频繁的交流,中国瓷器遍布了全世界,故又被各国称为世界瓷都。景德镇的官窑史可追溯至元代,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元朝于至元十五年在此设“浮梁瓷局”,定烧具“枢府”款的卵白釉瓷器,苏麻离青加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在此烧就了价值连城的元青花和青花釉里红;明代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专门给皇宫烧制官窑和供奉瓷器。

著名的洪武窑、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如国宝成化鸡缸杯)等都由这里烧制;清代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如郎窑红)还是民窑,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制瓷技术几乎到了炉火纯青、出神人化的地步。

“剑雄品评”认为:“剑雄品评”也是玩古瓷,玩了好几年之人。虽说没什么好的收藏品,但肯定明白,在有悠久陶瓷烧制史的 “瓷都”景德镇,怎么会没有体验制作瓷器的地方呢?肯定有,而且还很多,他们那儿一些人还指这个吃饭呢。但为了避免广告之嫌。我就不具体介绍了。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对联、经济、美文、军事、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原创不易(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期待关注,但谢绝盗载。

元代的民窑有

天水祭祀伏羲的历史?

正如中国历史上烧瓷有民窑和官窑一样,作为古代中国头等大事的祭祀也如是。而像民间祭祀伏羲的传统风气至今盛极不衰,公祭大典盛况空前的景象属于罕有,令人唏嘘。

很小的时候便被教之,人宗爷是人文始祖(伏羲故里在天水,天水人称伏羲为“人宗爷”)、三皇之首,人要寻根问祖。妇孺皆知至少代表了文化膜拜的一种心理绵延,祭拜伏羲便成为当地百姓最自然不过的习俗。至今笔者仍清晰地记得,每年的正月十六,人宗庙里贡献牺牲、恭读祭文、鸣鼓奏乐……朝拜人宗庙的人们手捧香蜡纸表沿甬道鱼贯而人,恭敬又虔诚地在伏義八卦象之下三拜九叩、焚香化纸。古柏森森,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循环,每年荐选其中一株以象征伏羲旨意,并悬挂红灯作为标志,朝圣后在树上贴满红纸人并用艾条点香灸病。此外,不少人奉送香火之余还要吃斋住宿,礼数大约要持续五日(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

寺院在白天人声鼎沸、秩序井然、香烟缭绕;夜晚曲终人散,灯火阑珊,伴着古刹钟声的回响,诵经声、木鱼声、锣罄声混杂消匿在暮霭深沉中。

除过伏羲的诞辰日,其他每一个与伏義有关的日子,几乎每个天水人都会如数家珍,农历七月十九有一次大的祭典,还有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是到伏羲庙烧香的时间。这种铭心刻骨的记忆与其说是对伏羲生于天水的喜不自胜,毋宁说在更多的老百姓眼中,伏羲爷就是伏羲爷,他画八卦、结网罟、取火种、兴嫁娶、制历法、创乐器、造书契……是他开启鸿蒙,创世造人。

伏羲不仅肇启文明,而且福佑桑梓,一句“天水没大灾,就是(因为)人宗爷给看着呢!”在民间更是口口相传,代代称颂。

农历五月,伏羲的人文气息在古趣盎然的天水便生长蔓延开来,热爱伏羲的人们也亢奋起来,因为公祭大典即将来临。

公祭大典现场,鼓声雄浑,钟鸣悠远,凤引、龙旗、幡杖、宝盖的仪仗队铺天盖地,乐舞告祭的盛典史诗般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翘首企盼的百姓蜂拥而至,细心聆听第一乐章童声吟诵《伏羲颂》,“陇坻苍苍,渭水泱泱;太昊伏羲,成纪发祥。三皇之首,五帝之先;肇启炎黄,世代绵延……”,清脆婉转、声声入耳、如沐春风、醍醐灌顶,港澳台胞来了,海外侨胞来了,外国友人也来了,根的文化将所有人凝聚在一起,温润潮湿的记忆里有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背影……

历史的偶然性也决定必然性。一个梦的机缘巧合就这样发生了。老天水人(天水是秦国的一个郡)常会讲起这样的传说:某天,秦文公做了一个梦,梦到一条黄色大蛇由天而降,就在大蛇靠近他的睡榻之际,他被惊醒了。第二日,秦文公作了占卜,占卜说黄色大蛇即龙也,此乃是伏羲的象征,大蛇由天而降征兆吉祥,由此理应进行祭祀,让神灵感知我们的恭敬之心。于是,秦文公就在陕西洛川东建造了祭祀伏羲的鄜畤,而在为祭祀三皇设立的八个畤中,祭祀伏羲的就占了三个。那一年正是公元前756年(秦文公十年)。

秦时明月里,西风冽冽,庄严肃穆的祭祀场上,蛇图腾的旗子招展,舞者头戴面具,手持干饑,边舞边“傩、傩……”地呼喊,秦文公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只进行祭祀,并手把祭文、追古思圣,可谓开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之先河。

随着秦国在关中的力量越来越强劲,不仅秦人祭祀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还专门修建了祭祀伏羲的伏祠(秦德公二年)。伏羲公祭活动在先秦社会的滥觞,至今在秦腔的古韵流芳中我们仍然能感觉到当年的气息和温度。

西汉初年,继承秦之郊祭制度。东汉沿用此制。唐玄宗开元年间,在京师长安专建三皇庙,天宝六年确立三皇祭祀典范。

时光流转,河清海晏。北宋,太平盛世的歌舞升平中,朝廷恩准在秦州的蜗牛堡即今天的卦台山修建伏義庙。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天水公祭伏羲拉开序幕。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一1196年),卦台山祭祀伏羲始成规模,历年祭祀,并三年一大祭,而且祭文由朝廷统一撰写。到元朝元贞年间,秦州县令韩彧上奏朝廷,表示卦台山乃伏羲画卦之地,此地的祭祀礼仪应高于其他地方,祭祀费用由中央出资,每年春秋之际由官员主祭。元朝恩准了韩彧的奏折,自此,每年春秋,秦州伏羲庙祭祀礼仪由官员主祭。

峰回路转,直到一个小人物的出现。明正德十六年,一个叫许凤翔的巡按以祭祀不便为由,奏请朝廷在现在的天水市西关另立寺庙。从此,伏羲祭祀中心便由卦台山移至秦州,卦台山被列为伏羲的陵墓,演化成民间凭吊先祖的地方。嘉靖二年,秦州伏羲庙祭祀活动蔚然成风,很快进入极盛期,秦州伏羲庙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伏羲祭祀中心。

到清代以后,对伏羲的祭祀沿袭明代祭祀程序。同时在京师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在正殿景德崇仁殿祭祀伏羲。清中期以后,祭祀逐渐转为民祭。

祭祀也曾一度中断过,尽管有那么多讲究和说法了,但文明和文化从来都未断裂过,1988年是伏羲的后裔们欢欣鼓舞的一年------恢复公祭大典。

1988年后,天水伏羲祭祀活动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公祭伏羲活动。2005年,祭祀规格升格为省祭。伏羲庙祭祀礼仪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升格为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中国侨联和甘肃省政府共同主持的祭祀。公祭大典的祭祀议程共有六项:奏乐、击鼓鸣钟、恭读祭文、乐舞告祭、敬献花篮、瞻仰圣像。乐舞告祭之后,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纷纷走向伏羲庙,或点燃香烛、跪拜鞠躬,或瞻仰伏羲圣像,感受伏羲文化的博大精深。

事实上,我国现存有名具规模的伏羲庙有三处:伏羲台一处和陵墓一座,即位于天水市区的伏羲庙,卦台山伏羲庙,秦安泰山庙的伏羲庙,河北新乐伏羲台,河南淮阳的陵墓。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所以这里伏羲庙前立有“羲皇故里”的石碑。

元代瓷器稀少所以在瓷器上拍卖最贵?

如果元代瓷器发现的多了有可能贬值。但是可能性不大!

只能说有可能贬值,因为在国内,元代的瓷器确实太珍贵了!完整的大件没有几件,有好些元代瓷器的精品都流失海外了,诸如英国、日本、美国等。还有的比如土耳其和伊朗,别人是在古代就从我们国家专门定制的瓷器,这些瓷器也出现在了他们国家的古画上。

上次在某文物期刊上看见了一篇文章,说在北方某个元军与明军争夺的要塞的地窖中发现了大量的元代民窑窖藏瓷器,至少目前来说,还没有看见元代瓷器的价格有下跌的可能。看看相关的瓷器礼品就可以发现,工艺大师新仿的元瓷售价不菲呢!

班窑是什么?

班窑是中国宋代民窑之一,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仿建窑系民间瓷窑。以黑釉瓷为主要产品,创烧于北宋末,南宋时极为兴盛,至元代渐趋衰亡。

涂山窑系窑址在重庆境内广有分布,有以南岸黄桷垭窑址群为中心分布的巴南清溪、荣昌瓷窑里、合川炉堆子、涪陵蔺市等数处规模较大的涂山窑系窑场。

怎么鉴定明清时期的民窑瓷器?

请问有人会鉴定民窑瓷器么?怎么鉴定明清时期的民窑瓷器?

民窑瓷器就不是瓷器?就可以另眼看待?就应该另起炉灶?看似问题问得挺另类,其实却是现实世界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相当瓷实的实在!谢谢提问者的真实与诚实!

为什么很多人特别强调、追捧和迷恋“官窑”而蔑视、轻视、鄙视“民窑”瓷器呢?其实这一方面是“官本位主义”思想、观念和意识在瓷器鉴藏领域里的沉渣泛起与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历代“官窑”的不惜工本、不懈追求、不懈努力也绝不白费,总体而言,就精细度、精美度和精致度来说,“官窑”和“民窑”没有可比性,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则相去甚远,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即便如此,作为一个真正的古瓷爱好者、鉴藏者而言,尤其是一个立志“公鉴”人员来说一定要养成“一视同仁”的良好心态、良好习惯。要知道,凡事都有意外和例外,宋代的“官窑”就说什么也干不过身为“民窑”的“汝窑、哥窑、钧窑甚至是定窑”!有些人为了“自圆其说”捍卫“官窑”不可动摇的地位,不惜捏造、编造、杜撰历史事实,搞出什么“汝官窑”、“哥官窑”、“钧官窑”、“定官窑”、“耀州官窑”等等说法,其实它们都只不过是“贡窑”而已,本质上还是“民窑”!而且,“贡瓷”与“非贡瓷”并没有本质差异,只不过是挑出品相等较好者而已。为什么不是“最好的”呢?其实是有原因和学问的,因为每次都拿“最好的”的话,下次怎么办?难度会急剧上升,根本无法长久维系与运转。

怎么鉴定明清时期的民窑瓷器?跟鉴定明清时期的“官窑”瓷器一样。

先通过100倍以上放大镜观看气泡的大小与疏密,重点看气泡衰变的程度与进度,一般说来,明代瓷器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其气泡总体要比清代的个体大很多,也稀疏得多,同时气泡衰变的程度与进度也要高得多。这三多就绝对能准确区分出是明代的瓷器还是清代的瓷器!

定代以后,再依据被鉴物本身表象特征评定等级即可。是不是很简单?全程简单易学,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直观科学,结论可靠、可考!信就可以一试,不信拉倒,你走你的阳关道好了,不必说长道短!日久见人心,天道必酬勤!

我是“以瓷惠友”,对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实践经历与经验,并已就相关问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