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玉堂瓷器款,珍玉堂款是哪个年代?
玉堂落款是明代的,玉堂相传为严嵩之子严东楼的字号,清代古玩家赵汝珍则说,是严氏将别人无款的东西刻上自己的款识。古代一些民窑瓷器的款识写的不是很规范,容易看错。玉堂佳器双圈款的瓷器主要是明万历到崇祯时期的,清早期就比较少了,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把带有玉堂佳器双圈的瓷器大都认定为明晚期的器物。
市场上 珍玉堂款清中晚期的多 民国的也有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
问题: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前言《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原诗共有十二首。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678年—740年)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心有所感,做了一组感遇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一、张九龄被贬开元24年秋天,唐玄宗命令高力士给张九龄送去了一把白羽扇。在凉爽的秋天,皇帝却送来一把无用的扇子 ,这可让张九龄吓出了一身冷汗,
张九龄在惶恐不安中做了一篇《白羽扇赋》献给皇帝,又写了一首《归燕》给李林甫。
这段故事来自于唐朝郑处诲撰写的《明皇杂录》:
(李林甫)屡陈九龄颇怀诽谤,尸时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将寄意焉,九龄惶恐,因作赋以献,又为《归燕》诗以贻林甫。……林甫览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张九龄的《白羽扇赋》云:
开元二十四年夏,盛暑。奉敕使大将军高力士赐宰臣白羽扇,某与焉,窃有所感,立献赋曰:当时而用,任物所长。彼鸿鹄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安知烦暑,可致清凉?岂无纨素,彩画文章?复有修竹,剖析毫芒。提携密迩,摇动馨香,惟众珍之在御,何短翮之敢当?而窃思于圣后,且见持于未央。伊昔皋泽之时,亦有云霄之志,苟效用之得所,虽杀身之何忌?肃肃白羽,穆如清风,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大意是,白羽扇逢时而用,虽然来自与羽毛未丰的天鹅,身份并不算高贵,但是还能起到一点祛暑纳凉的作用。如果有发挥作用之处,何惧粉身碎骨。即使秋天到来,白羽扇没有了用处,也会在安静地在箱子里感恩戴德。
张九龄以白羽扇表明心迹,皇帝您认为我有用处,那么”杀身之何忌“,献出生命也不怕。您觉得我是废物,那么把我放在箱子里不见天日我也能接受。无论皇帝您怎样安排,我都感念圣恩。
不过,唐玄宗却说赐扇这件事被张九龄”误解“了,他并没有那个意思。
另一首《归燕》是张九龄对奸相李林甫的示弱之作,据说李林甫看到这首诗以后,知道张九龄举了白旗,于是”恚怒稍解“。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虽然如此,张九龄还是被罢相了:
帝虽优答,然卒以尚书右丞相罢政事,而用仙客。《新唐书》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唐玄宗听从李林甫任用张九龄反对的牛仙客为左相。牛仙客遇事不敢裁决,政务皆由李林甫做主。从此唐王朝开始走了下坡路。
二、张九龄的《感遇诗》离开了丞相之位,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有感啊而作《感遇》诗。
《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叶逢春而葳蕤,桂花遇秋而皎洁,无论是否有人欣赏,都能够在各自最好的时节显示出自己的美丽。
这首诗其实和他写的《白羽扇赋》的含义差不多,白羽扇在夏天是它最好的季节,即使处于被舍弃的秋天,它依然无怨无悔。这也是它的本性呀。
兰桂在自己最好的季节,得到了林栖者的”相悦“。但这是他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
无论是归燕、白羽扇、兰、桂,其实都是借物咏人,表达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感慨。
结束语张九龄当年曾经劝告唐玄宗杀掉获罪的安禄山,可是唐玄宗明知”王衍识石勒“的故事,反而放走这个巨大的隐患:
(张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帝曰:"卿无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 《新唐书》张九龄的《感遇诗》做完三年以后, 公元740年 ,张九龄六十八岁病病逝。李林甫担任宰相长达十九年任由安禄山渐渐做大,在753年,李林甫也病逝留下一堆麻烦给了唐玄宗。。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756年,唐玄宗在逃往西蜀避难的路上,想起了19年前张九龄劝他杀安禄山之事,不由泪流满面:
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新唐书》@老街味道
白色的菊花?
《白菊》
年代: 宋 作者: 史铸
玉攒碎叶尘难染。露湿香心粉自匀。一夜小园开似雪,清香自是药中珍。
《重忆白菊》
年代: 唐 作者: 陆龟蒙
我怜贞白重寒芳,前后丛生夹小堂。月朵暮开无绝艳,风茎时动有奇香。
何惭谢雪清才咏,不羡刘梅贵主妆。更忆幽窗凝一梦,夜来村落有微霜。
《白菊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白菊初开也自黄,开来开去白如霜。小蜂劣得针来大,不怕清寒嗅冷香。
《重阳席上赋白菊》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
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
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一入瑶华咏,从兹播乐章。
《和马郎中移白菊见示》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素色不同篱下发,繁花疑自月中生。
浮杯小摘开云母,带露全移缀水精。偏称含香五字客,从兹得地始芳荣。
《和陆鲁望白菊》
年代: 唐 作者: 司马都
耻共金英一例开,素芳须待早霜催。绕篱看见成瑶圃,泛酒须迷傍玉杯。
映水好将苹作伴,犯寒疑与雪为媒。夫君每尚风流事,应为徐妃致此栽。
为什么山东每个地方都有一个代表性的特产呢?
山东省新泰市“楼德煎饼”是当地一大特产
楼德煎饼
原材料玉米、小米、高粱、黑芝麻、大枣以及多种原材料混合煎制而成;为适合不同人群口味,又可分为:甜煎饼、酸煎饼等。
来历随着加工原料的丰富化,烙制工具的多样化,其味道也各不相同。烙好的煎饼薄如纸,折叠成长方形,即可食用。可存放半月到一个月之久而不变质。出门携带也很方便。最妙的是用煎饼卷大葱,香辣可口,俗说“煎饼卷大葱”,为外出食用之佳品。清代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写到,“煎头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煎饼因是用原粮制作,麸皮没有去掉,所以营养丰富,吃起来香酥松软,加之富含纤维,且便于存放和携带,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地方食品,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食用佳品。。因食用煎饼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于保持牙齿坚固健康,促进面部肌肉锻炼,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
特点煎饼的是:圆形,呈浮白(如大米、麦子煎饼)、淡黄(如小米、玉米、谷子煎饼)、暗黄(如大豆、花生煎饼)、浅棕(如地瓜干、高梁煎饼)色,还有许多多种原料科学搭配的煎饼,营养丰富,松酥柔软,便于存放,易于携带。
楼德煎饼选用优质小米、玉米、大豆、花生、板栗、核桃等,磨成细糊,摊在鏊子上,用边烙边刮的传统工艺精细加工而成。产品有50多个品种,在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倍受消费者青睐。新泰市楼德镇于1998年5月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煎饼第一镇"。
为什么丫环称黛钗探等为姑娘?
公子、小姐是尊称,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一般是外人这样称呼;而少爷、姑娘则是家里人自称,尤其是家下人这样称呼他们。
《红楼梦》中,家下人称呼的姑娘有: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林姑娘、宝姑娘、云姑娘(湘云)、邢姑娘、琴姑娘(薛宝琴)等等。
而长辈是很少称她们为姑娘的,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包括贾赦贾政会称她们为迎丫头、探丫头(三丫头)、四丫头(惜丫头)、宝丫头、林丫头等等。还有李纨王熙凤也这样叫她们,因为她们虽是平辈却居长。当然,她们在闲聊或者泛称的时候,会说“咱们家的姑娘”。
《红楼梦》中,下人口中的姑娘还有:平姑娘,袭姑娘,菱姑娘(香菱)等。因为她们是主子的房里人或者小妾,这也是下人们对她们的尊称。
另外婆子、小丫头们也会管鸳鸯,晴雯、麝月、紫鹃…这些人叫姑娘,因为她们都是得势的主子或者公子小姐房中的大丫头,都得高看一头,也是尊称。
相对应的是“公子”,下人们管他们叫爷,“珍大爷”,“琏二爷”“宝二爷”,“环三爷”,“小蓉大爷”,“蔷二爷”,“芸二爷”等等。长辈则直呼他们的小名:珍儿,琏儿,宝玉,环儿,蓉儿,蔷儿,芸儿等等。
但是外人对他们这些贵族子弟,都称公子,小姐。比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这位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第二胎生的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的字迹,就取名作宝玉……
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名迎春。三小姐乃政老爹之庶出,名探春。四小姐乃宁府珍爷之胞妹,名唤惜春。
你看,冷子兴只称他们作公子、小姐。
与小姐对应的当然是大姐,Y头们自然是大姐,只是没有当面直呼。还有本是小姐的,为了好养活,长辈也叫她们大姐,就像有些人专门给孩子取些阿猫阿狗这样的贱名一样,都是为了显得坡养。比如,凤姐就管巧姐叫大姐。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游了大观园辞别回家时,凤姐说:“…你别喜欢,都是为你,老太太也被风吹病了,我们大姐也着了凉,在那里发热……昨儿因为你在这里,一个园子倒走了多半个,大姐因为找我去,太太递了一块糕给她,谁知风地里吃了,就发起热来…”
丫头出身的当然就是大姐,假母房中有个呆傻的丫头就叫傻大姐。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晴雯生病发烧,“胡庸医乱用虎狼药”,那胡太医就误把晴雯当成了一位小姐,老嬷嬷告诉他是位“大姐”:
老嬷嬷道:“你老且别去,我们小爷啰嗦,恐怕还有话说”。
大夫忙道:“方才不是小姐,是位爷不成?那屋子竟是绣房一般,又是放下幔子来的,如何是位爷呢?”
老嬷嬷悄悄笑道:“我的老爷,怪道小厮们才说今儿请了一位新大夫来了,真不知我们家的事,那屋子是我们小哥儿的,那人是他屋里的Y头,倒是个大姐,那里的小姐?若是小姐的绣房,小姐病了,你那么容易就进去了?”
还有一点要说的,就是元春,她是荣国府嫡出的大小姐,却没人称呼她姑娘,因为她贵为皇妃,她为君,家人为臣,称呼姑娘太不合规矩,顶多说是咱们家的大小姐。还有就算不是皇妃,旗人习俗,出了阁的姑娘也是称为姑奶奶,比如刘姥姥就管王熙凤叫姑奶奶。像《大宅门》中的白雅萍就称为姑奶奶,后来白玉芬,白佳莉,白玉婷先后出嫁,就有了老姑奶奶、小姑奶奶、婷姑奶奶这些区分称呼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