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青花瓷民窑,有磕碰后的裂纹?
东西看老,青花发色沉稳,期末民窑
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 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说说怎样区别清代青花鉴定方法:
1、顺治仍沿用崇祯时期浙料,也称“浙青”。国产料中此料为上乘,重则浓蓝,軽则淡翠。浙料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明代万历中期以后至清前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均采用浙料。 色调丰富,已能分出浓淡,呈色亦分四种:
一,欠鲜亮,有晕散。青花色淡加之釉厚,釉面深处的纹饰往往模糊不清。
二,淡蓝色,类似天啓,崇祯,发色深沉,此类器物大多较粗,笼统的归属到明末清初一类。
三,正蓝,色调纯正,釉面平静呈卵青色,外釉色较里釉色深,青花浓处聚黑斑,此种底多书“玉堂佳器”或干支纪念款。
四,青翠,其色与康熙之翠毛蓝接近,静穆光润,胎亦洁白,以花卉纹饰的将军罐,花觚,净水碗大多如此。
2、康熙青花也使用“浙青”。提炼水平进一步提高,重则更加浓蓝,軽则淡雅翠蓝,色调更加丰富,能分出浓淡层次,立体感极强,康熙青花用“分水”法将青钴料调制成不同浓度,因而能绘出深浅不同的色泽,人称“青花五彩”,层次多的达七至九层。发色亦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灰蓝,黑蓝为主,色调除朦胧者,亦有较青翠的,釉面呈青白色,
中期:鲜艳清脆,色调以粉白为主。
晚期:多成灰暗,浅淡,有晕散不清,釉面硬亮清白。康熙五十年以后更为明显。
3、雍正:依然采用浙江青料的上等青料为主,加以精炼,后期有选用云南珠明料混合。从颜色上看可分两种:一种是色泽幽静匀润,发色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没有太多的深浅浓淡的层次,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用笔纤细,淡雅宜人。仿明嘉靖青花的蓝中泛紫,青花发色浓重艳丽,。有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风格的,色调深蓝,釉面有橘皮纹,由于是用国产料代替进口料加以描绘,只能采取人工浓色堆点的方法,来体现黑色斑点及晕散,比较而言,还是显得死板一些,缺少永、宣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同时期的多种色调并存的特点:
一,发色浅淡而深沉,略有晕散,多见于雍正早期。
二,发色灰暗,色调虽不鲜亮,但呈色稳定,色泽深浅不一,釉面薄厚兼有,有的釉面朦胧感强。
三,发色青翠,鲜艳而稳定,以山水人物青花笔筒为代表,有的甚至于崇祯相混。
四,发色深沉或浅淡,官窑中常见的两类色调,深沉者稳定而略显深蓝色,斗彩青花色调浅淡,线条纤细。仿宣德者,发色晕散,仿成化者发色灰青。
4、乾隆青花总体风格与有别于雍正,发色已经稍有区别,青花布局由简至繁,极少量使用浙料遗留库存,大量使用的是云南珠明料,呈色稳定、浑厚、沉着。使用遗存浙料的一般是乾隆顶级官窑,发色清蓝纯真,立体感较强,稍带有轻微晕散;使用浙料掺入珠明料的青花蓝中泛黑,纹饰层次强,色调稳定纯正,鲜艳明快;后期蓝中泛黑,色泽稍青灰。
5、嘉庆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依然使用珠明料,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但胎料不同),青花色泽大部分稳定。到嘉庆后期,随着国内购买力的降低,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逐渐减少,青花发色愈趋愈下,部分器物已显清淡漂浮,纹饰层次欠清晰,釉面稀薄泛青,民窑更是如此。
道光/咸丰/同治:总体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时期的青花大体相近,使用国产青料(珠明料为主),青花发色较乾隆嘉庆相比有飘浮感,有的还会给人发干,死板,图案有机械感,不灵动,发色有蓝淡也有黑灰或淡青。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可以看出随着国力的衰弱,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文饰画工、青料发色都在逐步走下坡路。
光绪早期少量使用国产青料(珠明料为主),后期珠明料用尽,所以不得不改用当时由西方传入我国的洋蓝青料,洋蓝为化工钴料,蓝如墨水,无杂质,无凝聚斑痕,80倍放大镜下也不见矿渣,色泽明快鲜艳,有青中泛紫者,民国后已能国产。所以这时期青花用料有洋蓝、珠明料、土料,可以混搭使用。发色较多,呈黑色或浅蓝色,还有明艳泛紫者,但仿康熙者造诣很高,青花明亮轻快,鲜艳浓翠,有小康熙之称,唯釉色浆白过死,纹饰脱离不了本朝风格,早已赶不上康熙制瓷水平。目前传世民间的主要是光绪民窑青花,也为大家所乐见。
宣统:由于国产钴料枯竭,除少量瓷器使用国产青料外,不得不大量使用化工料,色调明艳青翠,但发色呆板,层次无变化。
豆青盘子是什么年代的?
您这件宝物,不用看盘内心,也能知道是清中晚期,看款识,应是嘉庆年间。之所以很肯定的说不用看盘内壁就能知道东西是什么时候的,因为这样的釉色,器型,底款,颇为常见,换句话来说,民窑普品。看看百度搜索就知道了,能搜出一大堆。
一般民窑器款复杂多样,如用灵芝、香炉、团花款、方块款、豆腐干款、四朵花款等。这件器物的底款就是豆腐干款。
咱们不谈价钱,很简单,因为不怎么值钱,但是这物件如果是祖宗留下来的,那意义肯定非凡。
哥窑属于什么瓷器?
哥窑是历史上唯一的宫庭窑,是北宋朝宫庭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唯一传世的哥窑瓷器是北宋牡丹三彩洗哥窑,是全世界现存唯一孤品哥窑。
哥窑瓷器特点1、黑胎宋哥窑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2、宋龙泉哥窑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3、非黑胎宋哥窑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4、元哥窑瓷器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5、明初仿哥窑瓷器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6、明永乐仿哥窑瓷器永乐时期的仿哥窑瓷器,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7、宣德仿哥窑瓷器明代仿宋名窑瓷器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两朝。宣德仿哥窑釉色通常呈现淡黄色、灰白色(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胎质酥松,色灰黄,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口沿不呈现“紫口”现象,足底呈酱紫色,不过不是胎体本色所致,而是涂抹了一层酱紫铀。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也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具有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8、正统至天顺年间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9、明成化仿哥窑瓷器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厚晶莹,光泽较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物呈现金丝铁线,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呈现黑色,小片呈现黄褐色,有的开片略微稀疏,纹路僵直,有的开片细密,但是分布不均匀。10、明嘉靖仿哥窑水平极高,有些仿器曾经被当作真品。这一时期的仿哥窑,与宋哥窑相比,胎体略显厚重。器物有大有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于墓葬出土物中。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11、明万历仿哥窑瓷器万历时期的仿哥窑器,一般造型硕大圆浑,器体多呈歪斜状,工艺粗糙不规范,白胎,胎体较厚或厚薄不一,釉质肥厚、稀薄兼有,开裂片纹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纹者多淡红。常见器有梅瓶、撇口瓶、胆瓶、壁瓶、薰、炉、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诸葛碗(温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饰酱黄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窑青花,或加赭、白色为图案纹饰。款识有“万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福”、“雅”、“制”等。传世品较多,亦出土于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墓葬之中。12、明代民窑仿哥窑瓷器多数为欧窑作品。清朱琰《陶说》中说:“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钧窑色者”。其特征是釉饰呈暗黄色,釉面平滑光润,但是不具有宋器那种油腻感。开片纹路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底边施釉、中心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器型粗大,修胎不规整。铀色有天青、粉青、月白、米黄。13、康熙仿哥窑瓷器景德镇御窑厂继承前朝工艺传统,也烧造仿哥窑器,而且工艺水平大为提高。此时的仿哥窑器造型庄重,胎质坚细而白。釉面坚致,玻璃质光泽性强,有黄、米白、蓝、绿、红、苹果青等色。器型有长颈扁瓶、胆瓶、橄榄瓶、炉、洗、盘、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为郎窑作品。14、雍正仿哥窑瓷器水平极高,可以乱真。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的哥窑瓷胎为铁灰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体含铁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民窑为白胎。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发油酥光泽。器型很多,有瓶、炉、尊等的摆设器,也有笔架、水盂、镇纸等文房用品,还有盘、碗的日常用瓷。“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清代仿宋釉,不是单纯追求宋代釉饰的工艺效果,而是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所以比较少注意到细部特征:例如釉饰肥厚、釉中气泡小、片纹曲折婉转等。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15、乾隆仿哥窑瓷器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续。仿哥窑除部分官窑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窑作品。除了带有雍正仿哥窑的特征外,还常见用堆花铁砂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器型更多,除摆设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窑中还有达摩像、香炉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艺、造型、胎质、釉色等基本与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16、嘉庆仿哥窑瓷器早期基本上保持乾隆水准。晚期,制瓷工艺低下,产品显露粗率之风,接近道光仿哥窑。釉质肥厚、光亮明快,但是釉面不够均匀干净。胎厚,质白,釉质多松懈肥厚,釉色月白、粉青。瓶、盆、碗、洗的器足宽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铁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窑器写款,民窑则多书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17、道光仿哥窑瓷器人才匮乏,所产瓷器沿袭嘉庆后期风格。这个时期的特征是:胎质略显粗松,釉面稀薄,造型笨拙。由于施釉不均匀,釉面明显泛起水波纹,业内俗称“浪荡釉”或者“波浪釉”。几乎所有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嘉庆晚期、道光和咸丰的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有的器物口沿涂抹酱黄釉,有的器物底足涂抹黑釉。釉面仍旧比较肥厚,但是不够细润,开片也不够显著。18、咸丰仿哥窑瓷器咸丰在位十一年, 瓷器生产集中在元年至四年,五年以后,因为战争原因,景德镇御窑厂停烧。瓷器的工艺水平与道光时期相同,有波浪釉的特点。釉色变成单纯的粉青色,与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类似。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19、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瓷器都有生产,与道光仿哥窑差别不大。官窑、民窑中有少量精品,特别是光绪朝有不少宫廷用瓷和出口瓷的精品。这些精品不再出现“波浪釉”。但是,“紫口铁足”特征还是要靠涂抹酱黄釉或者黑釉。釉面疏松,开片或者呈现黑色,或者透明。从咸丰以来,釉色逐步演变成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仿哥,却有名无实。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当“铁足”。20、民国仿哥窑瓷器清末民初,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大肆收罗中国瓷器,由于传世品和出土品较少,致使专门生产和销售假古董的行业应运而生。从1912年到1930年间,仿古能手相继涌现。其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量仿品流到国外,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国外出版的陶瓷图录中,几乎每本书中都有这个时期生产的被当作古瓷的瓷器。这个时期的瓷器鉴定很难,很多研究者把那些即不能断定为古瓷,又不能断定为现代瓷的瓷器,划归到这个时期。其实,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办法,但是,目前也只能如此。这正像不能确定病因就归结为“上火”的郎中的诊断一样。故宫博物馆已经收了大量这个时期的仿古瓷器,试图研究出其中的规律,但是,目前可信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这个时期的仿哥窑,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为什么都反铅了呢?
我是默默,我来回答
感谢邀请
我估计很多朋友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有这个感觉,这是说的啥瓷器?为什么反铅?
关于这个瓷器的色彩问题,默默以后会开一期专门的视频跟大家聊聊,好方便大家学习。并通过学习真正喜爱上瓷器。
好了废话不多说。
由来
要说到您的瓷器的类型,就要先聊聊他的瓷器种类了。
硬彩
在清代,五彩被称为"硬彩",而粉彩被称为"软彩"。粉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瓷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在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最后诞生的一个主要瓷器品种。
五彩瓷器,基本色调以红 、黄、绿、蓝、紫等五色彩料为主,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施于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炉经过700——800摄氏度的高温二次锫烧而成,其特点是创造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料相结合的装饰方法。
彩绘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源远流长。北宋时期,北方著名瓷窑磁州窑所烧造的白底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绿彩等品种,无疑是明清五彩瓷器的先声。
历史
康熙年间在北京皇城设造办处,归内务府所管。清代粉彩、五彩瓷器等,均是由景德镇造模拉胚做成半成品,而后送入宫廷造办处由宫廷画师专填彩描摹再次烧造。由于皇帝的喜爱,很多造办处所产精美瓷器亦有皇帝参与设计。
就五彩瓷来说,华贵深凝是它的总体面貌。因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实际上就是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瓷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
由于有了深色调的蓝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康熙时蓝彩烧成后的色调,其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康熙五彩所用的颜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单纯釉上五彩更显得娇艳动人。
工艺特点:
【彩绘】
嘉庆五彩仿康熙五彩婴戏碗,彩绘鲜艳,色彩搭配协调,绘画生动,为嘉庆仿古器的精品。官窑五彩纹饰绘画无论是龙风还是人物、花卉均绘画精湛。嘉庆民窑彩绘不及前朝,构图不协调,色彩浅淡缺乏变化,无层次感,线条生硬,艺术成就不高,为嘉庆民窑典型风格。而且较嘉庆官窑相比,绘工也明显低下。道光官窑五彩器承袭嘉庆五彩风格,具有施彩浓艳,绘画繁缚密不透风之感。民窑五彩器较官窑传世品要多,构图与官窑五彩一样具有繁之风,色彩与官窑五彩不同,而是泛浅淡,缺乏官窑大红大绿的火爆之气,绘画不是很精细。
【纹饰】
嘉庆五彩纹饰主要有传统,纹饰龙凤纹、花卉纹,以及婴戏、寓意喜庆的寿桃、瓜蝶、蔬果等纹饰。道光五彩纹饰主要以龙凤、婴戏等传统纹饰为主,民窑纹饰较官窑更具生活气息。官窑五彩纹饰绘画精致,有嘉庆风格,民窑绘画则不精。同治时期五彩器有龙凤纹、云龙纹、十二月花卉等。官窑绘画要细致,而民窑则绘画粗俗,所绘线条不清晰,绘画僵硬。
那么就回到您的问题上,为什么硬彩会剥落呢?
为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还是要回到工艺上说
到了清代,矾红有了浓淡深浅的颜色变化。这种现象在清代五彩花朵上尤为突出。
这种效果是用笔渲染了以后掸出来的,类似于我们施的粉。如果将粉施上去,不用笔掸的话颜色就会深浅不均匀。这时候就需要用笔将粉掸开,使粉匀净。
我们可以看到矾红会参差不齐。这是因为矾红受自然的影响,或者经过使用而出现脱落现象。同时因为有铅粉的使用,作为白色,所以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出现反铅的效果。
收藏价值
与五彩并驾齐驱的彩瓷品种就是斗彩了。
2015年收藏家刘益谦以2.8亿港元拍下了小巧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引起国内外收藏界极大震动。此举也让斗彩这一彩瓷品种收到了人们格外关注,小小的鸡缸杯居然如此珍稀,如此价值连城。相信未来五彩也会迎来自己的春天吧。
我是默默,关注传统文化,关注收藏。
欢迎关注,咱们共同学习收藏知识。
鱼盘10寸12寸哪个合适家用?
10寸,12寸都适合家用
一般正常鱼盘大小主要有13.5寸(23cm*32.7cm)、11.5寸(29cm*18.7cm)。
椭圆形鱼盘略小于蒸屉的直径就可以
鱼盘又称“鱼池”。流行于清嘉庆时期,以后也有制作。椭圆形,有平坦阔边、锅形深凹和长海棠花口、较高海棠式底座等造型。
主要用来装烧好的鱼菜,也有的用来装冷拼盘和水果。多为青花、粉彩和单色釉器,各地民窑也大量生产,以景德镇御窑厂产品最精。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