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瓷器鉴定方法图,千年古瓷的特征?
光芒内敛,有如薄雾覆盖其上,这是非常老化的釉面才具有的“如雾状膜皮”,若是一般状态的老化釉面,只是光芒柔和、不刺眼。瓷器上的死气泡能仿制么?
瓷器上的死气泡是瓷器烧制时产生的气泡自然老化后形成的。瓷器釉中气泡的自然老化形成了一些特殊现象,气泡本来是透明光亮的小珠状,因老化变成了不透明不发亮而带色彩的小珠状(称为死气泡),这是外空气进入密封内的气泡中。
有个别的气泡釉层较薄,在已经形成了死气泡的顶端(中间位置)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到气泡中间有一个很微细的光润小孔洞,它的孔洞有别于自然或人为的碰破孔洞,它这个自然的破开气泡孔洞边沿还带有颜色,这是人为无法仿制的。
瓷器的气泡也是不能仿制的。
瓷器在烧制的过程中胎体和釉料中的水分加热气化形成气泡,这是烧制过程中形成的,人们是无法控制的,所以很难伪造,人们只能根据胎体和釉料的配方和含水量近似的制作一些气泡,但是与老瓷器的气泡是无法做到相同的。有关气泡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目前尚未处于探索阶段。气泡的形成与器物的窑口、釉质、釉层厚薄、烧成时窑内的温度变化、窑内气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所以无法模仿。
一般认为以前用柴窑烧制的瓷器,因热量低造成炉内温度改变快,所以瓷釉是气泡大小不均、分布不匀,而用现代窑使用"煤、气、电"窑烧制所以釉中的气泡,大小均匀,分布也很均匀,在薄釉中多为均匀泡等,因此借助显微镜观察瓷器气泡等信息,已经成当前瓷器重要鉴定方法和依据。
老瓷如新什么意思?
老瓷如新什么意思?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老瓷如新什么意思?
“老瓷如新”的意思是:真正的老旧瓷器釉面宝光内敛、莹润如水、焕然若新,越是老旧就如新出窑瓷器一样崭新、如新、全新、似新、像新、胜新。
“老瓷如新”是一种“宏观特征”的形象表述,可以作为瓷器鉴定的一种辅助手段、辅助特征和辅助依据来使用,但却绝对不可以当成本质特征来看待,因为“老瓷如新”并不能具体化、数据化、标准化,而用似是而非的特征当成本质性、规律性和真理性的特征来看的话,则很容易导致随意性、主观性、偏执性的问题发生,出现认知、判断和鉴定方面的错误。
“老瓷如新”具体“老到何种程度”才能“如新”并没有一个清晰、标准、准确的时间、年代与年龄的标准、标志和规范,而且一般只在瓷器烧造温度很高、釉面玻化度极好的前提下才会有所表现和体现,而对烧造温度低和釉面玻化度差的瓷器上面则很难有所表现。
因此,“老瓷如新”只能是一种并不普遍更不统一的一种客观描述和客观表现,在有“老瓷如新”的客观条件下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在没有“老瓷如新”客观条件下则毫无任何认知意义的一种客观描述而已,不必上纲上线,更不必偏听偏信、偏颇偏执,以免犯错。
上几件“老瓷如新”的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神级臻品五彩黄地折枝花鸟纹小斗笠杯。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无框六字三行篆书款神级臻品珐琅彩黄地博古蝠纹描金石榴尊。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神级臻品粉彩百鸟朝凤纹带盖儿大梅瓶。
评论已关闭!